汀蘋白。苕水碧。每逢花驻乐,随处欢席。别时携手看春色。
萤火而今,飞破秋夕。
旱河流,如带窄。任身轻似叶,何计归得。断云孤鹜青山极。
楼上徘徊,无尽相忆。
汀蘋白 苕水碧 每逢花驻乐 随处欢席 别时携手看春色 萤火而今 飞破秋夕
平平仄韵平仄仄韵仄平平仄仄句平仄平仄韵仄平平仄平平仄韵平仄平平句平仄平仄韵
汴河流 如带窄 任身轻似叶 何计归得 断云孤鹜青山极 楼上徘徊 无尽相忆
仄平平句平仄仄韵仄平平仄仄句平仄平仄韵仄平平仄平平仄韵平仄平平句平仄平仄韵
惜琼花(宋·张先) 显示自动注释 汀蘋白。苕水碧。每逢花驻乐,随处欢席。别时携手看春色。 萤火而今,飞破秋夕。 旱河流,如带窄。任身轻似叶,何计归得。断云孤鹜青山极。 楼上徘徊,无尽相忆。 ![]() 此为怀人思归之词 。全词大开大合地转换时空,将怀人思归之情在节序交替和情事变故中层层演绎出来。词人将昔日故乡春光的艳丽和今日异乡秋色的萧索加以比照,又以昔日的纵情宴游、意气风发与今日的独倚危楼、落寞消沉进行对比,通过今昔对比的总体布局,从纵的方面加强了情感的深度、力度。 上片追忆昔日游春、欢宴和别离的情景,通过景物色调、环境气氛的映衬比照,展现今昔生活的巨大变化 。首二句以当日春景起兴 ,兼点时今 、地点。 “苕水”即苕溪,在作者家乡浙江吴兴 。苕溪一带,向以风光秀美著称。词写故乡春色,独取白蘋、碧水等色调鲜明的景物,组成一幅明丽的画面:汀上蘋花盛开,洁白似雪;苕溪青波涟涟,水色如碧。“白”、“ 碧 ”二字,设色浓淡相宜,点染出江南的无限春意 。三、四句因景及人 ,着意描绘昔日当此良辰美景,徜徉于花前,寄情于山水,陶醉于筵席的种种赏心乐事。两句中“每逢”从时间上说,“随处”从空间上说,强调时时处处,逢花则乐,遇席则欢,以此提挈笔势,推进感情,其纵情游赏的怡然之乐,溢于纸外。接着用“别时携手看春色”,挽住对旧游的追忆。由欢会而别离,词情因之一转 。此句承上启下,暗中转折,直跌出上片煞拍处的“萤火”二句。昔日的故乡欢会,忽成今日的异乡独处;记忆中的旖旎春光,忽成眼前秋夕流萤的惨淡景象。转瞬之间,情景陡变。上片前五句虚景实写,层层开宕;后二句由昔而今,落到现况。 过片“汴河流,如带窄”两句景情缘生,融情入景,将蜿蜒远去的滔滔河水与长流不尽的绵绵乡思融化在一起,营造出流水不息,思乡不已的意境。底下“任身轻似叶,何计归得?”正是即景而生的无限盼想。波上之叶,本与水惧往,叶随水去,可漂流到日思夜想的家乡 。但作者说即使河如带窄,身轻似叶,仍难归去 ,则更深一层地写出欲归不得 ,的凄苦情怀 。接着转换笔锋 ,由俯视写到仰视。作者望乡心切,凝神远眺,然而望尽寥廓的天宇,唯见断云悠悠飘浮,孤鹜渐渐远去;天之尽头,更有一抹青山,遮住望眼。从全词看,此句造境尤高远阔大。词中所展拓的境界愈阔大,所引逗的情思往往愈绵邈深长。在这句中,云是飘浮无依的“断云”,鹜是离群失所的“孤鹜”,以此映衬自己的飘零身世和孤寂处境,可谓妙合无垠。而天之尽头的青山远影,则给人以归路迢迢、归期渺茫之感。词末由凭高临眺之景,自然过渡到凭高临眺之人。煞拍“无尽相忆”一句,感情份量极重。“相忆”二字,与上片遥相呼应,传达出一种相思而不能相见的惆怅。回首昔日,欢宴难再,往事成空;思想眼前,楼上徘徊,归思难收。全词以徘徊楼上的自我形象作结,凄惋动人,有余而不尽。 惜琼花 忆梅用子野韵(清末近现代初·沈曾植) 显示自动注释 湖月白,溪水碧。送玉人归去,香冷瑶席。一声长笛春无色。 翠羽啁啾,露梦星夕。 暗招魂,蛟脊窄。怕濛濛倩影,画师窥得。残山剩水荒寒极。 一盏寒泉,竹外长忆。 惜琼花 雨中补种白莲,用张子野韵(清·顾太清) 显示自动注释 莲花白,莲叶碧。带淤泥补种,香冷吟席。本来清净原无色。 好雨终朝,还要终夕。 小池塘,方且窄。涌车轮翠盖,难尽容得。爱莲人亦情无极。 湖上盈盈,更起遥忆。 惜琼花 悼梅畹华(清末近现代初·汪东) 显示自动注释 题注:余未尝获交畹华,而先兄衮甫在海外时,观其演出,因置酒为寿。集李义山诗四章赠之。并邮以示余。今畹华去世,距先兄之殁二十八年矣。感伤今昔,寄之于声。 辞乡国。张绮席。有花笺四折,佳句连璧。霎时分手,于今头白。 犹恐他年,泉路相失。痛芳兰,晞露滴。想停歌罢乐,天为无色。 旧家张绪情尤恻(谓张君秋)。追数生平,和泪研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