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超忽
(1).遥远貌。文选·王屮〈头陀寺碑文〉:“东望平皋,千里超忽。” 吕向 注:“超忽,远貌。” 唐 李白 《送杨山人归天台》诗:“客有思 天台 ,东行路超忽。” 明 许承钦 《报国寺双松歌》:“求之骨貌意已失,尚想天外超忽双云峰。”
(2).引申为精神高逸貌。 唐 皮日休 《太湖诗·桃花坞》:“穷深到兹坞,逸兴转超忽。”
(3).迅速貌。 唐 韦应物 《元日寄诸弟兼呈崔都水》诗:“新正加我年,故岁去超忽。” 明 唐顺之 《从军行送吕兵曹募兵辽海》:“虏气凭凌恒候月, 汉 兵超忽若乘风。”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促织:“覆之以掌,虚若无物;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
(4).惆怅;迷惘。超,通“ 惆 ”。 唐 刘景复 《梦为吴泰伯作胜儿歌》:“今朝闻奏《凉州》曲,使我心神暗超忽。” 唐 柳宗元 《送文郁师序》:“登高远望,悽愴超忽。”
《漢語大詞典》:逸韵(逸韻)
(1).高逸的风韵。艺文类聚卷三六引 晋 庾亮 《翟徵君赞》:“禀逸韵於天陶,含冲气於特秀。” 宋 陆游 《梅花绝句》:“高标逸韵君知否?正在层冰积雪时。” 郭沫若 《芍药及其他·丁东草》:“在深山里,崖壑幽静的泉水边,或许也更有一番逸韵沁人心脾。”
(2).美妙动听的乐声、歌声。《宋书·乐志四》:“逸韵腾天路,頽响结城阿。” 唐 李百药 《杂曲歌辞·火凤辞》:“娇嚬眉际敛,逸韵口中香。” 清 王韬 《淞滨琐话·瑶台小咏中》:“勒马英姿颯爽,转喉逸韵苍凉。”
(3).高超的诗歌。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丽辞:“丽句与深采并流,偶意共逸韵俱发。” 唐 刘禹锡 《乐天寄忆旧游因作报白君以答》诗:“酒酣襞牋飞逸韵,至今传在人人口。” 明 高启 《三贤堂》诗:“逸韵迈羣流,岂将文墨牵。” 清 曹寅 《游仙诗》之二十:“羡尔居然耸诗骨,洞天逸韵不嫌多。”
《漢語大詞典》:逸士
节行高逸之士,隐逸者。后汉书·逸民传·高凤传论:“先大夫 宣侯 尝以讲道餘隙,寓乎逸士之篇。” 唐 白居易 《秋日与张宾客舒著作同游龙门醉中狂歌》:“ 商岭 老人自追逐, 蓬丘 逸士相逢迎。”红楼梦第二回:“若坐於诗书清贫之族,则为逸士高人。” 闻一多 《忆菊》诗:“啊!东方底花,骚人逸士底花呀!”
《漢語大詞典》:高逸
(1).高雅脱俗,俊逸跌宕。 晋 孙统 《吏部郎虞存诔》:“ 存 幼而卓拔,风情高逸。” 宋 陈岩肖 庚溪诗话卷下:“众禽中,唯鹤标致高逸。”《四库全书总目·别集五·和靖诗集》:“其诗澄澹高逸,如其为人。” 鲁迅 《而已集·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现在有许多人以为 晋 人轻裘缓带,宽衣,在当时是人们高逸的表现,其实不知他们是吃药的缘故。”
(2).高隐的人。宋书·王敬弘传:“今内外英秀,应选者多,且版筑之下,岂无高逸。” 明 吴承恩 《邵郡公邀同郭山人饮招隐庵》诗:“多幸山公怜病客,许陪高逸侍清严。”
《漢語大詞典》:高严(高嚴)
(1).高峻,高大。语本诗·小雅·节南山:“节彼 南山 ,维石巖巖。” 陆德明 释文:“巖如字,本或作严,音同。”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三代改制质文:“制郊宫明堂员,其屋高严侈员,惟祭器员。” 唐 李翱 《舒州新堂铭》:“先时寝坏,有隘其庐,乃作斯堂,高严旟旟。”
(2).高洁整肃。新唐书·刘伯刍传:“ 伯芻 风度高严,善谈确,而动与时适,论者少之。”
(3).高逸严整。 宋 胡仔 《苕溪渔隐丛话后集·楚汉魏六朝上》:“旧见《汉礼乐志房中乐》十七章,观其格韵高严,规模简古,駸駸乎 商 周 之颂。”
《漢語大詞典》:神越
(1).精神超逸。 明 徐祯卿 谈艺录:“盖观於大者,神越而心游,中无植干,鲜不眩移,此宏词之极轨也。”
(2).精神散失。《淮南子·俶真训》:“神越者其言华,德荡者其行伪。” 高诱 注:“越,散也。言不守也,故华而不实。”
(3).脱俗高逸。指风格。 刘家方 《访画家黄幻吾》:“ 王羲之 的超逸、 欧阳询 的隽秀、 怀素 的洒脱, 张旭 的神越,无一不使先生心摹手追。”
《漢語大詞典》:黄冠草服
粗劣的衣着。借指平民百姓。有时指草野高逸。 明 唐顺之 《与洪方洲郎中书》:“而所谓磊落超脱者,往往出於黄冠草服之间。”亦作“ 黄冠草履 ”、“ 黄冠野服 ”。 曹亚伯 《武昌起义·宣布满清罪状檄》:“黄冠草履之民,谁无尊亲之血气;四海九洲之内,何非故国之山河。” 古直 《冷圃曲》:“二月梅江波灧灧,黄冠野服期许剑。”
《漢語大詞典》:逸韵高致(逸韻高致)
高逸的风度韵致。 清 归庄 《跋金孝章墨梅》:“ 孝章 逸韵高致,身有仙骨,故其书墨梅,柯榦丰姿,意外超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