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相随(相隨)
(1).亦作“ 相隋 ”。谓互相依存。老子:“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之相随。” 马王堆 汉 墓帛书老子·道经作“相隋”。
(2).伴随;跟随。史记·苏秦列传:“是何庆弔相随之速也?”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论说:“夫説贵抚会,弛张相随。” 马烽 《饲养员赵大叔》:“说完,匆匆忙忙相随那女人走了。”
《漢語大詞典》:上人
(1).道德高尚的人。 汉 贾谊 新书·修政语下:“闻道志而藏之,知道善而行之,上人矣;闻道而弗取藏,知道而弗取行也,则谓之下人也。”
(2).释氏要览·称谓引古师云:“内有德智,外有胜行,在人之上,名上人。”自 南朝 宋 以后,多用作对和尚的尊称。南史·宋纪上:“尝游 京口 竹林寺 ,独卧讲堂前,上有五色龙章,众僧见之,惊以白帝,帝独喜曰:‘上人无妄言。’” 宋 苏轼 《吉祥寺僧求阁名》诗:“上人宴坐观空阁,观色观空色即空。” 清 陈梦雷 《为心月上人书纸》:“今我上人,号为 心月 ,世人观者莫於心外别求月体,莫於月外别作心相。”
(3).居于上位的人,指君主。 马王堆 汉 墓帛书《十六经·正乱》:“上人正一,下人静之,正以侍(待)天,静以须人。” 明 谢肇淛 《五杂俎·事部二》:“贝锦一成,泣血剖心,上人终不见信,如 宋真宗 者,今监司千万中无一人也。”
(4).旧时对主人的称呼。红楼梦第一一一回:“上人里头派了 芸儿 在家照应,不必送殯;下人里头,派了 林之孝 的一家子照应拆棚等事。”《天雨花》第一回:“前后左右皆侍女,上人簇拥在中心。”
(5).方言。子女对父母或祖父母的称呼。 茹志鹃 《妯娌》:“ 红英 嘴里机械的跟着称呼,脑子里却想着昨天在青年团小组会上同志们给自己做鉴定时,嘱咐的那些话:‘对上人要尊敬,劳动要走在前面。’”
凌驾于他人之上。左传·桓公五年:“君子不欲多上人,况敢陵天子乎?”
《漢語大詞典》:不息
(1).不停止。易·乾:“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马王堆 汉 墓帛书《经法·国次》:“天地无私,四时不息。” 唐 韩愈 《上考功崔虞部书》:“行之以不息,要之以至死。” 郭小川 《祝诗》:“用不息的斗争排除了种种干扰。”
(2).不用呼吸。论语·乡党:“屏气似不息者。”大戴礼记·易本命:“是故食水者善游能寒,食土者无心而不息。”
(3).不灭。庄子·逍遥游:“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荀子·不苟:“ 盗跖 吟口,名声若日月,与 舜 、 禹 俱传而不息。”
《漢語大詞典》:相和
相互谐调。 马王堆 汉 墓帛书甲本老子·道经:“意(音)、声之相和也。”《老残游记》第十回:“箜篌丁东断续,与角声相和,如狂风吹沙,屋瓦欲震。”
此唱彼和。 南朝 宋 鲍照 《代堂上歌行》:“筝笛更弹吹,高唱好相和。” 宋 苏轼 《和黄鲁直烧香》之一:“且復歌呼相和,隔墙知是 曹参 。” 鲁迅 《书信集·致曹聚仁》:“ 周作人 自寿诗,诚有讽世之意……群公相和,则多近于肉麻。”
《漢語大詞典》:名理
(1).名称与道理。 马王堆 汉 墓帛书《经法·名理》:“审察名理名冬(终)始……能与(举)冬始,故能循名廏(究)理。”帛书整理小组注:“‘理’下‘名’字疑衍文。”鹖冠子·泰录:“泰一之道,九皇之傅,请成於泰始之末,见不详事於名理之外。”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异六·罗汉:“时癸丑会试举人题…… 米 叹其难。 罗汉 为阐发传註,名理灿然。” 郭沫若 《释玄黄》:“焦的内含,可兼容黑、黄两色,而足下使焦字与黑字相等,这恐怕在名理上说不过去吧。”
(2).特指 魏 晋 及其后清谈家辨析事物名和理的是非同异。三国志·魏志·锺会传:“及壮,有才数技艺,而博学精练名理。”晋书·范汪传:“博学多通,善谈名理。”
《漢語大詞典》:外客
(1).外来的客人。 汉 焦赣 《易林·师之涣》:“ 恶来 呼伯,烦惊外客。”儒林外史第四九回:“小弟二十年别怀,也要借尊酒一敍。但不知老先生今日可还另有外客?”红楼梦第三回:“外客没见就脱了衣裳了!还不去见你妹妹呢。”《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十二回:“就是几位,没有外客。”
(2).外寇。 马王堆 汉 墓帛书《十大经·称》:“不有内乱,必有外客。肤既为肤,勮既为勮。内乱不至,外客乃却。”
《漢語大詞典》:小白
(1). 春秋 五霸之首 齐桓公 名。春秋·庄公九年:“ 齐 小白 入於 齐 。” 唐 张九龄 《咏史》:“贤哉有 小白 ,讎中有 管 氏。”
(2).旗名。逸周书·克殷:“适二女之所,乃既縊,王又射之,三发,乃右击之以轻吕,斩之以玄鉞,悬诸小白。” 孔晁 注:“小白,旗名也。”
(3).水星的别名。见于 马王堆 汉 墓出土帛书。 刘云友 《中国天文史上的一个重要发现》:“此星(水星)在帛书中尚有一个为其他书所没有用过的名称:小白。”
《漢語大詞典》:鱼肉(魚肉)
(1).鱼和肉。泛指荤腥之食。左传·昭公二十年:“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 唐 李商隐 《杂纂》:“皭残鱼肉置盘上。” 宋 苏轼 《赠上天竺辩才师》诗:“何必言《法华》,佯狂啖鱼肉。”
(2).比喻受侵害、欺压者。史记·项羽本纪:“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资治通鉴·晋惠帝太安二年:“吾属前已残暴 蜀 民,今一旦束手,便为鱼肉。”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为北京女师大学生拟呈教育部文二件》之一:“可知 杨荫榆 一日不去,即如刀俎在前,学生为鱼肉之不暇,更何论于学业!”
(3).比喻欺凌,残害。 马王堆 汉 墓帛书《战国纵横家书·苏秦使盛庆献书于燕王章》:“臣止于 勺 ( 赵 )而侍(待)其鱼肉,臣□不利于身。”汉书·灌夫传:“太后怒,不食,曰:‘我在也,而人皆藉吾弟,令我百岁后,皆鱼肉之乎!’” 清 钱泳 《履园丛话·报应·孽报》:“﹝ 徐掌明 等﹞俱揽据要津……鱼肉乡里,人人侧目。” 峻青 《黎明的河边·水落石出》:“原来积善堂的主人 陈云樵 ,祖宗三代,都是作官为宦,鱼肉人民,搜刮了好大一笔产业,真算得是 昌邑县 有数的名门贵族。”
《漢語大詞典》:应化(應化)
(1).顺应变化。 马王堆 汉 墓帛书《经法·道法》:“应化之道,平衡而止。轻重不称,是胃(谓)失道。” 三国 魏 曹植 《七启》:“应化则变,感气而成。” 晋 陆机 《辨亡论上》:“歷命应化而微,王师躡运而发。”
(2).佛教语。谓佛、菩萨随宜化身,教化众生。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婆罗痆斯国:“ 天帝释 欲验修菩萨行者,降灵应化为一老父。” 许地山 《命命鸟》:“壁上挂的都是 释迦 应化的事迹……一进门就知那是佛教底经堂。”
《漢語大詞典》:相生
事物由于矛盾转化而生生不已。孙子·势:“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 马王堆 汉 墓帛书甲本老子·道经:“有无之相生也。” 郭沫若 《〈侈靡篇〉的研究》一:“相生,即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又生木,如此循环以至无穷无尽。”
《漢語大詞典》:布施(佈施)
(1).施予;施舍。谓施恩惠于人。国语·周语上:“若是,乃能媚於神而和於民矣,则享祀时至而布施优裕也。”《庄子·外物》:“生不布施,死何含珠为?” 汉 王充 论衡·定贤:“使穀食如水火,虽贪恡之人,越境而布施矣。”
(2).犹普施。谓普遍施予。荀子·哀公:“布施天下而不病贫。” 杨倞 注:“谓广施德泽,子惠困穷,使家给人足而上不忧贫乏。”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深察名号:“风行令而一其威,雨布施而均其德。”
(3).佛教传入 中国 后,以“布施”为梵文Dana(檀那)的意译词,故特指向僧道施舍财物或斋食。北史·元太兴传:“ 太兴 遇患,请诸沙门行道,所有资财,一时布施,乞求病愈,名曰散生斋。”《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夫人临行,尽出房中釵釧衣饰之类及所藏宝玩约数千金,布施各菴院寺观。”《西游记》第七二回:“﹝ 唐三藏 ﹞应声高叫道:‘女菩萨,贫僧这里随缘布施些儿斋吃。’”
(4).指施舍给人的财物或恩惠。 元 郑廷玉《看钱奴》楔子:“不必化斋,我化布施去也。”红楼梦第二九回:“我不説你是为送符,倒像为我们化布施来了。” 鲁迅 《二心集·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我们的劳苦大众历来只被最剧烈的压迫和榨取,连识字教育的布施也得不到。”
(5).公布施行;施行。墨子·非命上:“先王之书,所以出国家、布施百姓者,宪也。” 马王堆 汉 墓帛书《十大经·五正》:“ 黄帝 问 阉冉 曰:‘吾欲布施五正(政),焉止焉始?’”
(6).施展。《西游记》第二七回:“ 孙大圣 布施手段,舞着铁棒,哮吼一声,諕得那狼虫颠窜,虎豹奔逃。”
把财物等施舍给别人。《初刻拍案惊奇》卷三五:“老僧是 五臺山 僧人……今要往别处去走走,讨这些佈施。” 清 李渔 《奈何天·逃禅》:“求你大捨慈悲,把书房佈施与我。”
《漢語大詞典》:佳兵
老子:“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河上公 注:“祥,善也。兵者,惊精神,浊和气,不善人之器也,不当修饰之。” 王念孙 《读书杂志馀编上·老子》:“佳当作‘隹’,字之误也。隹,古‘唯’字也。” 唐 碑本作“唯”。 元 经幢作“隹”。 马王堆 汉 墓帛书老子甲乙本皆无“佳”字。 魏源 老子本义引 袁昶 注:“然 汉 人已有佳兵不祥之语,则作佳兵亦古本也。”后世沿用“佳兵”为坚甲利兵或好用兵之义。 南朝 梁 庾肩吾 《被使从渡江》诗:“八阵引佳兵,三河总艫轴。” 唐 陈子昂 《送著作佐郎崔融等从梁王东征》诗:“王师非乐战,之子慎佳兵。” 宋 岳珂 桯史·逆亮辞怪:“ 金 酋 亮 ……既立,遂肆暴无忌,佳兵苛役,以迄于亡。” 清 顾炎武 《羌湖引》:“佳兵不祥,天道好还,为贼自贼,为残自残。” 章炳麟 《国家论》:“世人以功成骨枯为佳兵者戒,不悟事虽合义,行迹非不与佳兵者同也。”
《漢語大詞典》:上道
(1).君上之道。易·节:“六四:安节,亨。《象》曰:安节之亨,承上道也。” 高亨 注:“六四为阴爻,为柔;九五为阳爻,为刚。六四居九五之下,是为柔从刚。象臣民遵从君上之道。”
(2).玄妙之道。 马王堆 汉 墓帛书《道原》:“上道高而不可察也,深而不可则(测)也。” 南朝 梁 陶弘景 真诰卷四:“遂开上道,允得妙门。”云笈七籤卷九:“此三洞经符,上道之纲纪,太虚之玄宗,上真之首经矣,岂中仙之所闻哉。”
(3).指太阳近北极的轨道。隋书·礼仪志一:“自 开皇 以来,日近北极,行於上道,晷度延长。” 明 叶子奇 草木子·钩玄:“或者谓有道之国,日行上道而长。”
(4).通衢,大路。 唐 严维 《酬谢侍御喜王宇及第见贺不遇之作》诗:“柳映三桥发,花连上道明。”
出发上路,启程。 晋 李密 《陈情事表》:“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於星火。” 明 苏伯衡 《瞻云轩记》:“ 武毅公 尝上休致之请矣,及 云南 之命下,即日上道,初不以老为辞,其为忠也,何以加诸。” 郭小川 《雪兆丰年》诗:“万里前程,就从此上道。”
《漢語大詞典》:更事
(1).再生事。 马王堆 汉 墓帛书《战国纵横家书·朱己谓魏王章》:“ 秦 非无事之国也, 韩 亡之后,必将更事。”
(2).常事;交替出现的事。史记·秦本纪:“ 晋 旱,来请粟。 丕豹 説 繆公 勿与,因其饥而伐之。 繆公 问 公孙支 , 支 曰:‘饥穰更事耳,不可不与。’”
(3).经历世事。汉书·平帝纪:“及选举者,其歷职更事有名之士,则以为难保,废而弗举,甚谬於赦小过举贤材之义。” 宋 陆游 《春雨绝句》之六:“更事老翁顽到底,每言宜睡好烧香。”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二:“ 三桂 年老更事多,欲出万全,不肯弃 滇 、 黔 根本。” 叶圣陶 《四三集·冥世别》:“什么叫‘有地位有家室有经验者多不肯冒险一试,学生更事不多,激动较易……为最便于利用之工具’?”
《漢語大詞典》:不克(不剋)
不能制胜;不能做到。后汉书·朱儁传:“因急攻,连战不剋。” 唐 韩愈 《故金紫光禄大夫赠太傅董公行状》:“﹝ 李万荣 ﹞为节度一年,其将 韩惟清 、 张彦林 作乱,求杀 万荣 不尅。”
(1).不能。《诗·齐风·南山》:“析薪如之何,匪斧不克。” 郑玄 笺:“克,能也。” 清 史致谔 《禀左宗棠》:“﹝余﹞自揣任重才疏,远离牙纛,不克时时禀承伟略,深用竞惶。” 王统照 《母爱》:“﹝她﹞意识还没清楚,不克自制地加紧脚步往孩子的后影追去。”
(2).不能战胜。《诗·大雅·常武》:“不测不克,濯征徐国。” 郑玄 笺:“其势不可测度,不可攻胜。”一说“不克”为不可识知。左传·昭公十二年:“ 南蒯 惧不克,以 费 叛如 齐 。”国语·鲁语下:“若不克 鲁 ,君以蛮夷伐之,而又求入焉,必不获矣。” 马王堆 汉 墓帛书《经法·四度》:“以强下弱,以何国不克。以贵下溅,何人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