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风化(風化)
(1).犹风教;风气。诗·豳风·七月序:“ 周公 遭变,故陈 后稷 先公风化之所由。”后汉书·第五伦传:“ 光武 承 王莽 之餘,颇以严猛为政,后代因之,遂成风化。” 宋 陈亮 《酌古论·诸葛孔明下》:“权偪人主而上不疑,势倾羣臣而下不忌。厉精治 蜀 ,风化肃然。” 清 谭嗣同 《仁学》二二:“风化渐开,始有用贝代币者。今 美洲 土番,犹有螺殻钱,即 中国 古时之贝,可为风化初开之证。”
(2).指风俗。 唐玄宗 《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诗:“股肱良足咏,风化可还淳。” 明 陶宗仪 辍耕录·廉使长厚:“此亦厚风化之一端,故记之。”
(3).指社会上公认的道德规范。 元 关汉卿《裴度还带》第四折:“那里是正押毛诗韵!你道做了有伤风化,谁就你那燕尔新婚!”古今小说·李秀卿义结黄贞女:“﹝ 周庠 ﹞因将女作男,事关风化,不好声张其事。” 瞿秋白 《文艺杂著续辑·关于女人》:“正像正人君子骂女人奢侈,板着面孔维持风化,而同时正在偷偷的欣赏肉感的大腿文化。”
(4).旧指某些虫鸟不经直接交配而生育。庄子·天运:“夫白鶂之相视,眸子不运而风化;虫,雄鸣於上风,雌应於下风而风化。” 郭象 注:“鶂以眸子相视。虫以鸣声相应。俱不待合而便生子,故曰风化。”
(5).指将人或物暴弃于自然界,任其受到破坏或发生变化。《水浒传》第一一六回:“天明,岭上差人下来,将 解珍 、 解宝 尸首,就风化在岭上。” 郭沫若 《〈读随园诗话札记〉后记》:“其俗先将死尸盛船棺,悬于高山绝壁,听其风化。” 叶圣陶 《潘先生在难中》:“这个报告在几点钟以前早就教人家看熟了,现在便同风化了的戏单一样,没有一个人再望它一眼。”
(6).特指由于长期的风吹日晒、雨水冲刷、生物的破坏等作用,地壳表面和各种岩石受到破坏或发生变化。 郭沫若 《今昔集·钓鱼城访古》:“碑文已经十分漫漶,用水蘸湿,始得一一辨认,再隔若干年代是会完全风化的。” 艾青 《双尖山》诗:“ 千丈岩 ,高千丈,久远的年代和风化的力量,把它劈成了广阔的纵断面。” 何永鳌 《火焰山上四十天》:“玛瑙就是变质的火成岩,经过天长日久腐蚀风化而成的。”
(7).化学上指含结晶水的化合物在空气中失去结晶水。
教育感化。语出诗序:“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 郑玄 笺:“风化、风刺皆谓譬喻不斥言也。”汉书·礼乐志:“宜兴辟雍,设庠序,陈礼乐,隆雅颂之声,盛揖攘之容,以风化天下。”明史·广西土司传一·庆远:“各村寨皆置社学,使渐风化。”
《漢語大詞典》:高风(高風)
(1).强劲的风。 汉 刘向 《九叹·远游》:“遡高风以低佪兮,览周流於朔方。” 唐 李白 《赠崔侍郎》诗:“高风摧秀木,虚弹落惊禽。” 清 吴伟业 《清风使节图》诗:“豫章夹日吟高风,岁久蟠根造物功。”
(2).指遭受强风。 唐 杜甫 《向夕》诗:“深山催短景,乔木易高风。”
(3).指秋风。太平御览卷二五引 南朝 梁元帝 《纂要》:“风(秋风)曰商风、素风、凄风、高风、凉风、激风、悲风。” 唐 杜甫 《奉送郭中丞充陇右节度使三十韵》:“斜日当轩盖,高风卷旆旌。” 师尹 注:“高风,八月风也。” 明 刘基 《淡黄柳·台城秋夜》词:“高风淅淅,翻动林梢败叶。”
(4).高尚的风操。 晋 夏侯湛 《东方朔画赞序》:“覩先生之县邑,想先生之高风。”北史·王罴王思政等传论:“运穷事蹙,城陷身囚,壮志高风,亦足奋於百世矣。” 清 申涵光 《奉寄孙锺元先生时居蓟门九十二岁》诗:“ 邵 许 高风远尚存,传经一代又 苏 门。” 徐迟 《黄山记》一:“三个主峰,高风峻骨,鼎足而立,撑起青天。”
(5).高雅的艺术风格。 宋 梅尧臣 《次韵答王景彝闻余月下与内饮》:“呼我作卿方举酒,更烦佳句赏高风。” 明 杨慎 升庵诗话卷十二:“ 东坡 谓书至于 颜 柳 而 钟 王 之法益微,诗至于 李 杜 而 魏 晋 以来高风絶尘亦少衰矣。”
(6).美善的风教、政绩。 唐 韦应物 《始至郡》诗:“昔贤播高风,得守媿无施。” 宋 苏轼 《杭州与莫提刑启》:“恭惟某官德望在人,才猷简上,肃高风於列郡,浹厚德於齐民。” 清 林则徐 《杭嘉湖三郡观风告示》:“忆昔 文翁 以治 蜀 ,而 扬 马 之瑋製以兴; 何武 用儒术进贤,而 龚 唐 之高风克劭。”
《漢語大詞典》:遗风(遺風)
亦作“ 遗凮 ”。
(1).前代或前人遗留下来的风教。《楚辞·九章·哀郢》:“哀州土之平乐兮,悲江介之遗风。”史记·货殖列传:“故其民犹有先王之遗风。”隶释·汉绥民校尉熊君碑:“在官脩德,民歌遗凮。” 洪适 释:“凮即风字。”南史·袁湛传:“性孝履顺,栖冲业简,有 舜 之遗风。” 宋 陈亮 《胡夫人吕氏墓碣铭》:“吾叙次夫人,以存其大母之遗风。” 清 刘廷玑 《结交行》:“ 羊 左 遗风邈莫攀, 管 鲍 高情亦乌有。” 郭沫若 《牧羊哀话》四:“ 朝鲜 人席地而坐,席地而寝,还存在着我国古代的遗风。”
(2).前代遗留下来的音乐。《淮南子·原道训》:“扬 郑 卫 之浩乐,结激 楚 之遗风。” 高诱 注:“遗风,犹餘声也。”汉书·董仲舒传:“夫 虞氏 之不为政久矣,然而乐颂遗风犹有存者,是以 孔子 在 齐 而闻《韶》也。” 宋 黄庭坚 《听崇德君鼓琴》诗:“古人已矣古乐在,髣髴《雅》《颂》之遗风。”
(3).疾风。文选·王褒〈圣主得贤臣颂〉:“纵骋驰騖,忽如影靡。遇都越国,蹶如歷块。追奔电,逐遗风。” 李善 注:“遗风,风之疾者也。” 汉 扬雄 《甘泉赋》:“声駢隐以陆离兮,轻先疾雷而馺遗风。” 元 马臻 《题画海南入贡天马图》诗:“雄姿挺挺浴海气,一刷万里追遗风。”
(4).特指骏马。吕氏春秋·本味:“马之美者,青龙之匹,遗风之乘。” 高诱 注:“匹、乘皆马名。周礼七尺以上为龙,行迅谓之遗风。”汉书·司马相如传上:“乘遗风,射游騏。” 颜师古 注引 张揖 曰:“遗风,千里马也。” 南朝 梁 沈约 《三日侍林光殿曲水宴应制》诗:“将御遗风軫,远侍瑶臺会。”
《漢語大詞典》:风散(風散)
(1).谓如风消散。后汉书·刘陶传:“今三郡之民皆以奔亡,南出 武关 ,北徙 壶谷 ,冰解风散,唯恐在后。”
(2).风教散播。晋书·文苑传·李充:“泽洽而濡,化流风散,比屋同尘而人罔僭乱。”
风吹散。 唐 储光羲 《临江亭五咏》之二:“潮生 建业 水,风散 广陵 烟。” 唐 韦应物 《陪王卿郎中游南池》诗:“露浥荷花气,风散柳园秋。”
《漢語大詞典》:雅音
正音,有益於风教的诗歌和音乐。宋书·乐志一:“ 魏文侯 虽好古,然犹昏睡於古乐,於是淫声炽而雅音废矣。” 唐太宗 《帝京篇》之四:“去兹 郑 卫 声,雅音方可悦。” 清 朱祖谋 《望江南·杂题我朝诸名家词集后·陈兰甫》词:“若举经儒长短句,岿然高馆《忆江南》。绰有雅音涵。”
《漢語大詞典》:风烈(風烈)
(1).风猛烈。论语·乡党:“迅雷风烈必变。”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温水:“鉦鼓大作,虎士电怒,风烈火扬,城摧众陷。”
(2).风教德业。 汉 司马相如《子虚赋》:“﹝ 齐王 ﹞问 楚 地之有无者,愿闻大国之风烈,先生之餘论也。” 宋 司马光 《右班殿直傅君墓志铭》:“﹝ 钦之 ﹞知 和州 ,声振天下。呜呼!得非承其祖之风烈邪!” 清 郑燮 《潍县署中与舍弟墨第二书·书后又一纸》:“后代有 齐国 ,亦无一达人。惟 田横 之卒,五百人从之,斯不愧祖宗风烈。”
(3).风操;风范。新唐书·张九龄传:“ 建中 元年, 德宗 贤其风烈,復赠司徒。” 宋 洪迈 容斋三笔·张咏传:“公风烈如此,而不至於宰相,然有 忠定 之才,而无宰相之位,於公何损?” 明 李东阳 《裕远庵记》:“盖是墓也,有节妇之风烈,封君之矩范。” 清 戴名世 《八月庚申及齐师战于乾时我师败绩》:“﹝ 翟义 、 李敬业 ﹞身虽已残,家虽已破,甘心屠刳而不悔,而其风烈犹有以耸动英雄豪杰之心。”
(4).犹风尚。隋书·地理志中:“今此数郡,其人尚多好儒学,性质直怀义,有古之风烈矣。” 宋 蔡绦 铁围山丛谈卷四:“先王之制作,古人之风烈,悉入 金 营。” 章炳麟 《复仇是非论》:“吾土 孔子 为圣之时,后生染其风烈,虽奋力抵拒者,只排其阶级礼教之谈。”
《漢語大詞典》:风驰
1.像风一般地急驰。多形容迅疾。 南朝 宋 颜延之 《皇太子释奠会作诗》:“都庄云动,野馗风驰。” 唐 王维 《兵部起请露布文》:“万里风驰,六军电扫。” 清 梅曾亮 《光禄大夫经筵讲官礼部尚书李公墓碑》:“輶车风驰,入我包匭。”
2.谓风教远播。 晋 陆云 《祖考颂》:“风驰海表,光被岳濵。”
《漢語大詞典》:风教(風教)
《诗大序》:“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后以“风教”指风俗教化。史记·五帝本纪:“余尝西至 空桐 ,北过 涿鹿 ,东渐於海,南浮 江 淮 矣,至长老皆各往往称 黄帝 、 尧 、 舜 之处,风教固殊焉。”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梵衍那国:“文字、风教、货币之用,同 覩货逻国 。” 郭沫若 《卓文君》第二景:“我们县里,得 王 父台主持风教,使民家女子,也能弹琴,这要算是‘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呢。”
《漢語大詞典》:风纪(風紀)
(1).风教纲纪。 唐 韩愈《祭虞部张员外文》:“分司宪臺,风纪由振。”元史·刑法志一:“ 仁宗 之时,又以格例条画有关於风纪者,类集成书,号曰《风宪宏纲》。” 姚华 《曲海一勺·骈史下》:“诚一代风纪之纲目,万化沿革之载记。”
(2).作风和纪律。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对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风潮宣言》:“一若此次风潮,为校长整飭风纪之所致。” 魏巍 《东方》第六部第一章:“他想到,人民军在军容风纪上是很讲究的,就把自己也从上到下整饬了一番。”
《漢語大詞典》:遗教(遺教)
(1).前人遗留下来的教训、学说、主张、著作等。《楚辞·九辩》:“独耿介而不随兮,愿慕先圣之遗教。”汉书·地理志下:“其民有先王遗教,君子深思,小人俭陋。” 明 唐顺之 《莆田林氏先墓表》:“处患难、临民,益思砥礪名节,深以罔上残下、冒进坏道为耻,以先人遗教在,不忍玷也。” 鲁迅 《故事新编·采薇》:“小人们也尊先王遗教,非常敬老。”
(2).临终的教诲;遗命。 汉 刘向 说苑·敬慎:“ 常摐 有疾, 老子 往问焉,曰:‘先生疾甚矣,无遗教可以语诸弟子者乎?’” 清 姚莹 《朝议大夫从祖惜抱先生行状》:“ 礼恭亲王 薨,遗教必得 姚某 为家传。”
(3).前代的风教。 元 李谨思 《馀干州学记》:“於是世不为剏见,不为骇闻,而风俗成矣。岂惟 殷 之教,赖以不坠, 周 因於 殷 ,以植遗教。”
《漢語大詞典》:风猷
1.风教德化。晋书·傅玄传论:“ 傅祗 名父之子,早树风猷,崎嶇危乱之朝,匡救君臣之际,卒能保全禄位,可谓有道存焉。”文选·任昉〈为范始兴作求立太宰碑表〉:“原夫存树风猷,没著徽烈,既絶故老之口,必资不刊之书。” 吕向 注:“猷,道……言风教道德,死当著其美业,故老既没必资於铭记。”
2.指人的风采品格。 南朝 齐 谢朓 《奉和随王殿下》之七:“风猷冠 淄 鄴 ,衽舄愧 唐 牧 。”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八:“异时获赐,今日先知;瞻望风猷,常在魂梦。” 明 汪廷讷 《种玉记·荣寿》:“时人莫慢轻贫贱,玉汝于成意在天, 衞 霍 风猷岂浪传。” 清 郑燮 《潍县署中与舍弟第五书》:“剖晰圣贤之精义,描摹英杰之风猷,岂一言两语所能了事?”
《漢語大詞典》:宣风(宣風)
宣扬风教德化。后汉书·隗嚣传:“今 山 东之兵二百餘万,已平 齐 楚 ,下 蜀 汉 ,定 宛 洛 ,据 敖仓 ,守 函谷 威名四布,宣风 中岳 。”周书·齐炀王宪传:“吾以不武,任总元戎,受命安边,路指 幽 冀 。列邑名藩,莫不屈膝,宣风导礼,皆荷来苏。” 唐 杜甫 《鹿头山》诗:“仗鉞非老臣,宣风岂专达。” 唐 白居易 《薛伾鄜坊观察使制》:“俾宣风於廉察,庶乎劳倈诸部纲纪列城。” 清 龚自珍 《对策》:“至 唐 以后,孝义高年之访虽下於朝,宣风美俗之官虽巡於野,而故事具文,了无真意,此所闻於史者也。”
《漢語大詞典》:家范(家範)
治家的规范、法度、风教。旧唐书·崔珙传:“礼乐二事,以为身文;仁义五常,自成家范。” 宋 陈亮 《祭王文卿父母文》:“昔我诸兄与其乡人诸友,乃从先公游,磨礱乎道义,而服膺其家范之懿,至今在耳歷歷也。” 元 揭傒斯 《逸士陈君墓志铭》:“其曾大父 亨 ,大父 世兴 ,父 应軾 ,皆事高尚,而家范齐肃如素官。”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青凤:“女乃喜曰:‘妾少孤,依叔成立。昔虽获罪,乃家范应尔。’”
《漢語大詞典》:余风(餘風)
(1).过去传留下来的风教、风习。书·毕命:“ 商 俗靡靡,利口惟贤,餘风未殄,公其念哉。” 唐 李绅 《皋桥》诗:“犹有餘风未磨灭,至今乡里重和鸣。” 明 张居正 《答省中罗泾坡论士风书》:“近虽稍变旧习,而餘风未殄,执事谓外吏犹事趋謁、騖虚文。”
(2).指前人的风范。南史·羊玄保传:“欲令卿二子有林下 正始 餘风。”新唐书·陈子昂传:“ 唐 兴,文章承 徐 庾 餘风,天下祖尚, 子昂 始变雅正。” 王闿运 《〈桂阳州志〉序》:“廉吏可为,餘风永邈。”
《漢語大詞典》:风宣(風宣)
(1).广泛传播。 晋 傅玄 《答程晓诗》:“皇泽云行,神化风宣。”
(2).风教广布。 南朝 宋 鲍照 《河清颂》:“礼导刑清,乐鬯风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