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退藏
(1).退归躲藏;隐匿。 唐 杜甫 《七月三日亭午已后校热退晚加小凉稳睡有诗戏呈元二十一曹长》:“退藏恨雨师,健步闻旱魃。” 宋 司马光 《祭雷道矩文》:“虏气方沮,歛踪退藏。” 鲁迅 《彷徨·伤逝》:“死的寂静有时也自己战栗,自己退藏。”参见“ 退藏於密 ”。
(2).谓辞官引退,藏身不用。 唐 白居易 《元十八从事南海欲出庐山临别旧居投和兼伸别情》诗:“我自退藏君变化,一杯可易得相逢。” 宋 苏舜钦 《舟中感怀寄馆中诸君》诗:“於时既无益,自合早退藏。” 元 耶律楚材 《云汉远寄新诗四十韵因和而谢之》:“多士思登用,遗贤肯退藏。”
《國語辭典》:退藏于密(退藏於密)  拼音:tuì cáng yú mì
退隐藏身,不使人知,而使才能存养于内。《易经。系辞上》:「圣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
《漢語大詞典》:蔽固
亦作“ 蔽錮 ”。
(1).迂拙固执。后汉书·儒林传下·谢该:“时尚书令 韩歆 上疏,欲为《左氏》立博士, 范升 与 歆 争之未决……后群儒蔽固者数廷争之。”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下:“至於困知勉行者,蔽錮已深,虽要依此良知去孝,又为私欲所阻。”
(2).掩盖;隐匿。 宋 欧阳修 《相度铜利牒》:“鑛铜侧近居民,惧见官中兴置炉冶,各相蔽固,并称无铜。”朱子语类卷一一七:“盖天理在人,亘万古而不冺,恁甚如何蔽錮……无时不自私意中发出。”
《漢語大詞典》:掩郁(掩鬱)
(1).不明貌。 南朝 宋 谢庄 《皇太妃哀策文》:“筵既诀兮奠既撤,背青闕兮去神闺。旌掩鬱而还泛,盖逶迟而顾低。”
(2).隐匿。 宋 叶适 《太学博士王君墓志铭》:“同舍竟登甲科,君第居下。叹曰:‘吾知爱吾君而已,岂敢以不乐闻过,轻量明主哉!顾掩鬱不上达,有司罪也。’”
《漢語大詞典》:遁戢
犹隐匿。新唐书·隐逸传序:“ 唐 兴,贤人在位众多,其遁戢不出者,纔班班可述,然皆下概者也。”
分類:隐匿
《漢語大詞典》:依匿
隐匿。墨子·备城门:“城上皆毋得有室,若他可依匿者尽除去之。”
分類:隐匿
《漢語大詞典》:隐昧(隱昧)
(1).隐匿;欺蒙。宋书·后废帝纪:“如狱讼诬枉,职事紕繆,惰公存私,害民利己者,或无隐昧。”二刻拍案惊奇卷二一:“可见世间刑狱之事,许多隐昧之情,一些造次不得的。”
(2).指暗昧不明的事。宋史·职官志三:“比部郎中员外郎掌勾覆中外帐籍……钩考百司经费,有隐昧,则会问同否而理其侵负。”
《漢語大詞典》:讳匿(諱匿)
隐匿;藏匿。《杂事秘辛》:“故大将军 乘氏 忠侯 商 所遗少女,有贞静之德,流闻禁掖。其与 姁 诣 商 第,周视动止,审悉幽隐。其毋讳匿。”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二:“公平生喜庇吏役,虽受賕骫法,亦一一曲为讳匿。” 王旡生 《中国三大小说家论赞》:“嗟乎嗟乎!天下有过人之才人,遭际浊世,抱弥天之怨,不得不流而为厌世主义,又从而摹绘之,使并世者之恶德,不能少自讳匿者,是则 王氏 著书之苦心也。”
分類:隐匿藏匿
《漢語大詞典》:影蔽
掩蔽;隐匿。 宋 苏辙 《论蜀茶五害状》:“茶场司以买卖茶虐害四路生灵,又以茶法影蔽市易,贩卖百物。”《元典章·圣政·重民籍》:“军站民匠诸色户计,近年以来往往为僧为道,影蔽门户,苟避差徭。”
分類:掩蔽隐匿
《漢語大詞典》:窜藏(竄藏)
隐匿;潜藏。《楚辞·九辩》:“今修饰而窥镜兮,后尚可以窜藏。” 王逸 注:“身虽隐匿名显彰也。” 汉 王充 论衡·佚文:“五经之儒,抱经隐匿, 伏生 之徒,窜藏土中。”
分類:隐匿潜藏
《漢語大詞典》:湮伏
隐匿。 元 贡师泰 《送国字张教授》诗:“ 岐山 凤远科斗空,弋鸟殳虫渐湮伏。”
分類:隐匿
《漢語大詞典》:违匿(違匿)
犹隐匿。《魏书·术艺传·殷绍》:“加年夕齿頽,餘龄旦暮,每惧殂殞,填仆沟壑,先帝遗志,不得宣行;夙夜悲愤,理难违匿,依先撰録奏,谨以上闻。”
分類:隐匿
《漢語大詞典》:窜屏(竄屏)
隐匿;潜伏。《汉书·终军传》:“ 南越 窜屏葭苇,与鸟鱼羣,正朔不及其俗。”
分類:隐匿潜伏
《漢語大詞典》:影盖(影蓋)
隐匿。《元典章·户部·私茶同私盐法科断》:“客人将废引循环行使,中间影盖私茶,侵衬官课。”
分類:隐匿
《漢語大詞典》:廋蔽
隐匿。新唐书·苏瓌传:“时十道使括天下亡户,初不立籍,人畏搜括,即流入比县旁州,更相廋蔽。”
分類:隐匿
《國語辭典》:藏掖  拼音:cáng yē
1.隐匿的地方。如:「但有个藏掖儿,就心满意足了。」
2.遮掩的弊端。《红楼梦》第一六回:「这个事虽不甚大,里头大有藏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