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采取(採取)  拼音:cǎi qǔ
选择取用。《汉书。卷三六。刘向传》:「故采取诗书所载贤妃贞妇,兴国显家可法则,及孽嬖乱亡者,序次为列女传,凡八篇,以戒天子。」《水浒传》第九八回:「叶清后被邬梨差往石室山采取木石。」
《國語辭典》:摭拾  拼音:zhí shí
1.拾取收集。唐。柳宗元 裴瑾崇丰二陵集礼后序:「由是累圣山陵,皆摭拾残缺,附比伦类,已乃斥去,其后莫能徵。」《二刻拍案惊奇》卷一九:「国中二三新进小臣,逆料公主必危,寄华势焰将败,摭拾前过,纠弹一本。」
2.收拾。《明史。卷二四六。侯震旸传》:「如不然,则督其条晰陈奏,以听吏议,摭拾残局,专任化贞。」
《漢語大詞典》:采缀(采綴)
见“ 採掇 ”。
采集;搜集。宋书·孝义传序:“今采缀湮落,以备闕文云尔。”
分類:采集搜集
《漢語大詞典》:采掇(採掇)
(1).亦作“ 採缀 ”。搜集。 汉 王充 论衡·卜筮:“著书记者,採掇行事。”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宗经:“礼以立体,据事剬范,章条纤曲,执而后显,採掇片言,莫非宝也。”南史·沈约传:“条流虽举,而採缀未周。”旧题 宋 尤袤 《全唐诗话·皇甫冉》:“又《巫山诗》终篇皆丽,自 晋 、 宋 、 齐 、 梁 、 周 、 陈 、 隋 以来,採掇者无数,而补闕独获驪珠。” 清 盛时彦 《〈阅微草堂笔记〉序》:“老而嬾於考索,乃採掇异闻,时作笔记,以寄所欲言。”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破恶声论》:“志士多危心,亦相率赴 欧 墨 ,欲採掇其文化,而纳之宗邦。”
(2).拾取;摘取。《宋书·孝义传·徐耕》:“今年亢旱,禾稼不登,氓黎饥馁,採掇存命。” 唐 杜甫 《七月三日戏呈元二十一曹长》诗:“园蔬抱金玉,无以供採掇。” 明 李东阳 《后园种菊经月忽见数花》诗:“登临忆冒重阳雨,採掇愁沾昨夜霜。” 清 唐孙华 《治圃》诗之三:“想当採掇时,碧色照筐筥。”
(3).采纳;选取。旧唐书·良吏传上·蒋俨:“僕以不才,犹参廷谍,诚以素非德望,位班卒伍,言以人废,不蒙採掇。” 宋 曾巩 《请改官制前预选官习行逐司事务札子》:“採掇增损,实待圣断。” 明 吴承恩 《赏花钓鱼赋诗谢表》:“寸长罔弃,咸归採掇之中;四极难赊,不出惠鲜之外。”
(1).犹摘取。语本诗·周南·芣苢:“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唐 杜甫 《槐叶冷淘》诗:“青青高槐叶,采掇付中厨。” 宋 梅尧臣 《清池》诗:“泠泠清水池,藻荇何参差。美人留采掇,玉鮪自扬鬐。” 清 张锡祚 《晨诣南园采蕨》诗:“薄物世所遗,采掇欣有得。”
(2).犹摘录。 汉 王充 论衡·超奇:“故夫能説一经者为儒生,博览古今者为通人,采掇传书以上书奏记者为文人,能精思著文、连结篇章者为鸿儒。” 明 胡应麟 诗薮·周汉:“《庄》《列》最近诗;后人采掇其语,无不佳者。”
(3).犹搜集。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典籍:“ 魏 氏采掇亡书,藏三阁。” 清 张埙石 《〈冬青树〉序》:“以 文山 、 叠山 为经,以 赵王孙 、 汪水云 幕府诸参军及一切遗民为纬,采掇既广,感激亦切。”
《國語辭典》:采缉(采緝)  拼音:cǎi qì
采集、搜罗。《宋史。卷二九六。杨徽之传》:「会诏李昉等,采缉前代文字,类为文苑英华。」
《漢語大詞典》:捃摘
采集;摘取。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五:“ 宋 严有翼 詆 东坡 诗……所用典故,被其捃摘,几无完肤。”《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独应〈论文章之意义暨其使命因及中国近时论文之失〉》:“然仅以自意立言,无徵不信,惧未足坚吾説也;则将以鄙陋所及,捃摘史迹,拉杂而列比之,令为徵言。”
分類:采集摘取
《漢語大詞典》:撷萃(擷萃)
采集。 元 刘壎 隐居通议·诗歌一:“僕妄窃此意,擷萃英华,以门分类,合四诗为一,名之曰《四诗类苑》。”
分類:采集
《漢語大詞典》:纂采
采集。《历代诗话续编·吴兢〈乐府古题要解〉》附录 明 毛晋 识语:“惟 唐 史臣 吴兢 ,纂采 汉 魏 以来古乐府词,分为十卷,惜乎不传。”
分類:采集附录
《國語辭典》:采药(採藥)  拼音:cǎi yào
采集药材。《三国演义》第二九回:「顺帝时曾入山采药,得神书于阳曲泉水上,号曰太平青领道,凡百馀卷,皆治人疾病方术。」
《國語辭典》:长笺(長箋)  拼音:cháng jiān
1.狭长而华贵的纸幅,旧时用来题咏诗文或作为书翰用纸。宋。吴澄〈贡院校文用张韵〉诗四首之一:「裁决至公还似乐,赓诗何惜费长笺?」
2.训诂的书,采集众说,而加以裁断,称为「长笺」。如:「说文长笺」、「六书长笺」。
《國語辭典》:风人(風人)  拼音:fēng rén
1.诗人。《晋书。卷九二。文苑传。李充传》:「风人司箴,敬贻君子。」唐。白居易〈与元九书〉:「虽义类不具,犹得风人之什二三焉。」
2.疯人。
《漢語大詞典》:风人体(風人體)
古代民歌的一种体裁。 清 翟灏 通俗编·识馀:“ 六朝 乐府《子夜》《读曲》等歌,语多双关借意, 唐 人谓之风人体,以本风俗之言也。”亦省称“ 风人 ”。 宋 严羽 沧浪诗话·诗体:“论杂体则有风人。” 郭绍虞 校释:“‘风人’云者,谓其体从民歌中来。”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八:“其词微而显,得风人之体。”
分類:民歌体裁
《國語辭典》:采摘(採摘)  拼音:cǎi zhāi
采取、摘取。唐。李益 竹溪诗:「采摘愧芳鲜,奉君岁暮节。」宋。曾巩 方推官寄新茶诗:「采摘东溪最上春,壑源诸叶品尤新。」
《國語辭典》:陈诗(陳詩)  拼音:chén shī
陈述诗篇,以观政令得失。《礼记。王制》:「命大师陈诗,以观民风。」
《國語辭典》:采诗(采詩)  拼音:cǎi shī
周代官府定期派人到民间采集各地诗歌,以观民情风俗,作为施政的参考。《汉书。卷三○。艺文志》:「故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
《國語辭典》:采摭(採摭)  拼音:cǎi zhí
采摘、拾取。汉。孔安国〈书经序〉:「研精覃思,博考经籍,采摭群言,以立训传。」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正纬》:「是以后来辞人,采摭英华。」
《國語辭典》:捃摭  拼音:jùn zhí
采集。《史记。卷一四。十二诸侯年表》:「荀卿、孟子、公孙固、韩非之徒,各往往捃摭春秋之文以著书,不可胜纪。」也作「捃拾」、「捃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