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遗祸(遺禍)
(1).犹避祸。 唐 陆龟蒙 《奉和袭美赠魏处士五贶诗·五泻舟》:“尚应嫌 越 相,遗祸不遗名。”
(2).遗害;遗患。《西游记》第五二回:“你这猴儿口敞,一传道是我説他,他就不与你鬭,定要嚷上灵山,反遗祸於我也。” 清 李渔 《闻过楼》第二回:“从今以后,求你刻刻提撕,时时警觉,免使我结怨於桑梓,遗祸於子孙。”
分類:避祸
《漢語大詞典》:三窟
三个洞穴。战国策·齐策四:“ 冯諼 曰:‘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请为君復凿二窟。’”后以喻多种图安避祸的方法。 三国 魏 吴质 《答东阿王书》:“深蒙 薛公 折节之礼,而无 冯諼 三窟之效。” 宋 苏轼 《再用前韵寄莘老》:“君不见 夷甫 开三窟,不如 长康 号痴絶。” 鲁迅 《坟·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但他得救之后,无非以为占了便宜,何尝改悔;并且因为是早已营就三窟,又善于钻谋的,所以不多时,也就依然声势赫奕,作恶又如先前一样。”
分類:洞穴避祸
《漢語大詞典》:辟地(闢地)
(1).开拓疆土。逸周书·谥法:“辟地有德曰襄。” 朱右曾 校释:“辟,开广也。”韩非子·饰邪:“ 秦 以其大吉,辟地有实,救 燕 有名。” 汉 桓宽 盐铁论·伐功:“ 燕 袭走 东胡 ,辟地千里,度 辽东 而攻 朝鲜 。”
(2).开垦土地。管子·八观:“辟地广而民不足者,上赋重,流其藏者也。”《淮南子·修务训》:“ 舜 作室,筑墙,茨屋,辟地,树穀,令民皆知去巖穴,各有家室。”
旧谓迁地以避祸患。论语·宪问:“贤者辟世,其次辟地。” 何晏 集解引 马融 曰:“去乱国,适治邦。” 清 周中孚 郑堂札记卷四:“ 郑氏 注作者七人,以 沮溺 为辟地者。”
开辟疆域。 清 魏源 圣武记卷六:“曾由 地中海 、 黑海 之间攻服诸游牧部落,闢地至 西印度 。”
《漢語大詞典》:兔窟
(1).兔子的巢穴。亦喻隐居之地。 宋 程俱 《山中对酒》诗:“何年顾兔窟,桂子落山腹。” 元 袁桷 《客舍书事》诗之六:“犬能搜兔窟,马解避驰车。”
(2).“狡兔三窟”之省。比喻藏身之处甚多,避祸有术。 明 田艺蘅 留青日札·严嵩:“ 郿坞 久营,兔窟多术,安能根连株拔,风翦霆灭。”
(3).指明月。 清 陈维嵩 《月当厅·虎丘中秋柬蘧庵先生用梅溪词韵》:“斜倚广寒,一望兔窟清深。”
《漢語大詞典》:避祸(避禍)
犹避害。 汉 焦赣 《易林·家人之困》:“避祸迯殃,身全不伤。”宋书·王景文传:“有心於避祸,不如无心於任运。” 金 元好问 《临汾李氏任运堂》诗之二:“履危恨无机,避祸欣有策。” 明 方孝孺 《答郑仲辩书》之一:“所图既不果,避祸畏事,不能昭雪明德,扬於殿陛,以揭其忠诚,皆不肖无状之罪。”
分類:避害避祸
《漢語大詞典》:兔三窟
“狡兔三窟”之省。比喻藏身的地方多,易于避祸。 宋 苏轼 《过岭》诗之一:“平生不作兔三窟,今古何殊貉一丘。”
《漢語大詞典》:避居
(1).谓移居以避祸害。 宋 陈绎 《邵古墓铭》:“戎难,避居 上谷 ,又徙 中山 。”明史·奸臣传·阮大鋮:“流寇偪 皖 , 大鋮 避居 南京 。” 丰子恺 《告缘缘堂在天之灵》:“我在 南沉浜 乡间已经避居九天了。九天之中,敌机常常来袭。”
(2).避开不居。魏书·肃宗纪:“朕威德不能遐被,经略无以及远,俾令苍生罹此涂炭,何以苟安黄屋,无愧黔黎。今便避居正殿,蔬餐素服。”参见“ 避正殿 ”。
《漢語大詞典》:避正殿
古代国家有灾异急难之事,帝王避离正殿,表示自我贬责,以期消灾弥难。史记·吴王濞列传:“今 卬 等又重逆无道,烧宗庙,卤御物,朕甚痛之。朕素服避正殿,将军其劝士大夫击反虏。”后汉书·锺离意传:“ 永平 三年夏旱,而大起北宫, 意 诣闕免冠上疏曰:‘伏见陛下以天时小旱,忧念元元,降避正殿,躬自克责,而比日密云,遂无大润,岂政有未得应天心者邪?’”新唐书·姚璹传:“ 证圣 初,加秋官尚书。明堂火,后欲避正殿,应天变。” 宋 沈括 梦溪笔谈·艺文二:“ 熙寧 六年,有司言日当蚀四月朔,上为彻膳,避正殿。”亦称“ 避正堂 ”、“ 避正寝 ”。汉书·五行志下之下:“太史曰:‘在此月也,日过分而未至,三辰有灾,百官降物,君不举,避移时’……降物,素服也;不举,去乐也,避移时,避正堂,须时移灾復也。”隋书·礼仪志三:“ 隋 制,诸岳崩瀆竭,天子素服,避正寝,撤膳三日。”宋史·文苑传四·苏舜钦:“陛下当降服、减膳、避正寝,责躬罪己,下哀痛之詔,罢非业之作,拯失职之民。” 宋 刘攽 《为冯参政久旱待罪表》:“陛下忧勤民瘼,寅畏天明,避正寝而不居,贬常珍而弗御。”
《漢語大詞典》:安难(安難)
谓不避祸难。管子·权修:“赏罚不信,民无廉耻,而求百姓之安难,兵士之死节,不可得也。”荀子·富国:“其耕者乐田,其战士安难,其百吏好法,其朝廷隆礼,其卿相调议,是治国已。” 杨倞 注:“安难,不逃难也。”史记·张仪列传:“法令既明,士卒安难乐死。”
《漢語大詞典》:避害
躲避祸害。管子·明法解:“故人臣之行理奉命者,非以爱主也,且以就利而避害也。”后汉书·第五伦传:“臣闻忠不隐讳,直不避害。” 清 侯方域 《南省试策四》:“武臣养祸以自利,文臣文饰以避害。”
《漢語大詞典》:禳避
祭神避祸。资治通鉴·晋成帝咸康八年:“是以达人君子,直道而行,禳避之道,皆所不取;正当择人事之胜理,思社稷之长计耳。”
分類:避祸
《漢語大詞典》:秽德垢行(穢德垢行)
谓自污浊其德行以避祸患。 宋 叶适 《辩兵部郎官朱元晦状》:“於是贤士惴慄,中材解体,销声灭影,秽德垢行,以避此名,殆如吃菜事魔、影迹犯败之类。”
《漢語大詞典》:狡兔三窟
战国策·齐策四:“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请为君復凿二窟。”后以“狡兔三窟”喻藏身处多,便于避祸。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邵九娘:“汝狡兔三窟,何归为?” 续范亭 《寄山西土皇帝阎锡山的一封五千言书》:“至于‘狡兔三窟’的政策,那是你自己‘唯中论’‘唯我论’哲学的传统。”亦作“ 狡兔三穴 ”。宋史·河渠志三:“乃是狡兔三穴,自为潜身之计。”
分類:藏身避祸
《漢語大詞典》:三兔穴
三窟。喻多种避祸方法。归潜志卷二引 金 赵宜禄 《题嵩阳归隐图》诗:“窈窕云山三兔穴,飘飘风树一鳩巢。”参见“ 三窟 ”。
分類:避祸
《漢語大詞典》:三窟
三个洞穴。战国策·齐策四:“ 冯諼 曰:‘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请为君復凿二窟。’”后以喻多种图安避祸的方法。 三国 魏 吴质 《答东阿王书》:“深蒙 薛公 折节之礼,而无 冯諼 三窟之效。” 宋 苏轼 《再用前韵寄莘老》:“君不见 夷甫 开三窟,不如 长康 号痴絶。” 鲁迅 《坟·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但他得救之后,无非以为占了便宜,何尝改悔;并且因为是早已营就三窟,又善于钻谋的,所以不多时,也就依然声势赫奕,作恶又如先前一样。”
分類:洞穴避祸
《漢語大詞典》:由辟
古代一种祈求避祸的祭祀仪式。在常规仪式以外,为某一具体起因而使用。礼记·郊特牲:“祭有祈焉,有报焉,有由辟焉。” 郑玄 注:“由,用也;辟,读为弭,谓弭灾兵,远罪疾也……於‘辟’又言‘由’者,以非祭之常礼,或有所以而用之故也。” 孔颖达 疏:“谓用此祭之,以弭止灾兵罪戾之事。”
《漢語大詞典》:辟谷封留(辟穀封留)
指 汉 张良 为避祸远害而辞封退隐事。 明武宗 《刘基赠谥太师文成诰》:“受爵能让,怀辞金蹈海之风;成功不居,从辟穀封 留 之请。”参阅史记·留侯世家
分類:避祸退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