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分明
(1).明确;清楚。韩非子·守道:“法分明则贤不得夺不肖,强不得侵弱,众不得暴寡。”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保位权:“黑白分明,然后民知所去就,民知所去就,然后可以致治。” 唐 元稹 《内状诗寄杨白二员外》:“彤管内人书细腻,金奩御印篆分明。”《水浒传》第八六回:“前面行军旗上,写的分明:‘ 大辽 副统军 贺重寳 。’” 峻青 《海啸》第四章九:“以后即使再隔上三年五载,见了面也还仍然能记忆分明。”
(2).辨明。 汉 陆贾 新语·辨惑:“夫曲直之异形,白黑之异色,乃天下之易见也。然自谬也,或不能分明其是非者,众邪误之矣。”汉书·薛宣传:“即无其事,復封还记,得为君分明之。”魏书·清河王怿传:“ 叉 党人通直郎 宋维 希 叉 旨,告 懌 谋反,禁 懌 门下,讯问左右及朝贵,贵人分明,乃得雪释焉。”
(3).明明;显然。 南朝 梁武帝 《游仙诗》:“委曲凤臺日,分明柏寝事。” 唐 杜甫 《历历》诗:“歷歷 开元 事,分明在眼前。” 元 关汉卿 《窦娥冤》楔子:“嗨!这箇那里是做媳妇,分明是卖与他一般。” 茅盾 《子夜》十五:“可是他那声色俱厉的态度后面却分明有点恐慌,有点畏缩。”
(4).明亮。 唐 元稹 《哭女樊》诗:“秋天浄緑月分明,何事 巴 猿不賸鸣。” 后蜀 欧阳炯 《三字令》:“月分明,花淡薄,惹相思。” 宋 黄庭坚 《登快阁》诗:“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5).光明磊落。 清 李渔 《蜃中楼·传书》:“奴家岂不愿同归?只是为人在世,行止俱要分明,我若随你去呵,知者以为原配,不知者以为私奔。”
《漢語大詞典》:明正
(1).辨明。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指瑕:“若夫注解为书,所以明正事理。”
(2).公开惩处。正,治罪。《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一:“那亲动手的奸徒,若不明正其罪,被害寃魂何时瞑目?” 明 叶盛 水东日记·看议何观:“ 盛 因抹去冒头所谓‘诬陷大臣,擅开边衅’,及终所谓‘明正 观 罪,以为进言虚妄者之戒’等语。”参见“ 明正典刑 ”。
(3).见“ 明证 ”。
《漢語大詞典》:明正典刑
依法公开处刑。 宋 吕颐浩 《辞免赴召乞纳节致仕札子》:“如是托疾,自当明正典刑;如委实抱病,伏望天慈,放臣闲退。”《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六:“ 牛黑子 强姦杀人,追赃完日,明正典刑。” 郭沫若 《北伐途次》八:“但可佩服的毕竟是大帅,连他自己都要忙着逃命的时候,他却有那样的闲情来明正典刑。”
《漢語大詞典》:明证(明証)
亦作“ 明証 ”。亦作“ 明正 ”。
(1).明确的证据。 汉 王符 《潜夫论·考绩》:“谚曰:‘曲木恶直绳,重罚恶明证。’”朱子语类卷四三:“虽无明证,看得来是如此。”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一编第二章第五节:“ 商 朝有军队与监狱,甲骨文已有明证。”
(2).证人;作证。清平山堂话本·合同文字记:“哥哥,则今日请我友人 李社长 为明証,见立两纸合同文字,哥哥收一纸,兄弟收一纸。”清平山堂话本·合同文字记:“相公随即差人捉 刘天祥 并晚婆婆来,就带合同,一併赴官。又拘 李社长 明正。”
《漢語大詞典》:质正(質正)
(1).品质正直。《楚辞·九章·怀沙》:“内厚质正兮,大人所盛。” 王逸 注:“言人质性敦厚,心志正直。”亦指质朴正直。 晋 葛洪 抱朴子·勤求:“古人质正,贵行贱言。故为政者,不尚文辨;修道者,不崇辞説。”
(2).质询,就正。 汉 刘向 《九叹·远逝》:“情慨慨而长怀兮,信上皇而质正。” 明 李贽 《四勿说》:“聊且博为註解,以质正诸君何如?” 胡适 《寄陈独秀》:“重读足下所论文学变迁之说,颇有鄙见,欲就大雅质正之。”
(3).辨明。旧唐书·吕才传:“ 才 多以典故质正其理,虽为术者所短,然颇合经义。”
《漢語大詞典》:甄明
(1).辨明;明察。后汉书·鲁丕传:“论难於前,无所甄明。” 李贤 注:“甄,别也。”晋书·崔洪传:“选吏部尚书,举用甄明,门无私謁。” 唐 王勃 《上吏部裴侍郎启》:“甄明大义,矫正末流。”
(2).通晓。晋书·儒林传·崔游:“少好学,儒术甄明。”北齐书·儒林传·孙灵晖:“后以儒术甄明,擢授太学博士。”
(3).显明。北史·艺术传上·信都芳:“又私撰历书,名曰《灵宪历》,算月频大频小,食必以朔,证据甚甄明。” 唐 元稹 《邵常政内侍省内谒者监》:“其或久更事任、绩効甄明者,必择其良能而分命焉。”
《漢語大詞典》:甄辨
辨明。 章炳麟 《论式》:“甄辨性道,极论空有。”
分類:辨明
《漢語大詞典》:名品
(1).名位品级。 晋 葛洪 抱朴子·疾谬:“若高人以格言弹而呵之,有不畏大人而长恶不悛者,下其名品,则宜必惧然冰泮而革面。”新唐书·于休烈传:“ 代宗 嗣位,甄别名品, 元载 称其清谅。” 宋 王禹偁 《单州成武县主簿厅记》:“主簿之任,在名品间最为卑冗。”
(2).名目品类。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十:“ 陆羽 别天下水味,各立名品,有石刻行於世。” 明 朱有炖 《风月牡丹仙》第二折:“多谢主人厚礼相待。小生今作《洛阳风俗牡丹》之记,留传万古。敢问牡丹名品是几何?”
(3).名声品格。 唐 李商隐 《樱桃答》诗:“众果莫相誚,天生名品高。” 清 陈田 《明诗纪事己籤·俞允文》:“ 仲蔚 早弃诸生,名品既高,吐属雋雅。”
(4).高品级;名贵品种。南史·齐武陵昭王晔传:“少时又无棊局,乃破萩为片,纵横以为棊局,指点行势,遂至名品。”隋书·经籍志二:“搢绅之徒,或取官曹名品之书,撰而録之,别行於世。” 宋 何薳 春渚纪闻·吴兴许采五研:“自为儿时,已有研癖,所藏具四方名品,几至百枚,犹求取不已。” 明 申时行 《适适园牡丹亭》诗:“题处皆名品,开时正艳阳。”
(5).辨明品级。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铭箴:“蓍龟神物,而居博奕之中;衡斛嘉量,而在杵臼之末。曾名品之未暇,何事理之能闲哉!”
《漢語大詞典》:名物
(1).事物的名称、特征等。周礼·天官·庖人:“掌共六畜、六兽、六禽,辨其名物。” 贾公彦 疏:“此禽兽等皆有名号物色,故云‘辨其名物’。” 金 王若虚 《五经辨惑》:“ 三代 损益不同,制度名物,容有差殊。” 康有为 《请废八股试帖楷法试士改用策论折》:“从此内讲 中国 文学,以研经义、国闻、掌故、名物,则为有用之才。”
(2).名目与物产。周礼·地官·大司徒:“辨其山林、川泽、丘陵、坟衍、原隰之名物。” 郑玄 注:“名物者,十等之名与所生之物。”
(3).名誉与物类。管子·小称:“故之身者使之爱恶,名者使之荣辱。此其变名物也,如天如地。” 郭沫若 等集校引 颜昌峣 曰:“故恭逊敬爱辞让之道之於身也使人爱恶,於名也使己荣辱,此其变化名物之神速也,如天地之不可测度也。”又案:“恭逊敬爱之道,既能化己,又能化人;既可变名,又可变物。‘物’指上文‘禽兽昆虫’言。”
(4).给事物命名;辨明物理。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实性:“春秋别物之理以正其名,名物必各因其真。” 汉 蔡邕 《彭城姜伯淮碑》:“有名物定事之能,独见先覩之効。” 清 周亮工 《〈南昌先生四部稿〉序》:“騖致远者鄙证道为迂,取玄悟者以名物为滞。”
(5).有名的物产。 宋 梅尧臣 《和答韩奉礼饷荔支》:“ 韩 盛人所希,四海馈名物。”
(6).犹事物。 梁启超 《变法通议·幼学》:“识字之始,必从眼前名物指点,不好难也。” 鲁迅 《且介亭杂文·看图识字》:“这是一本教育妇女婢仆,使她们能够记账的书,虽然名物的种类不多,图画也很粗劣,然而很活泼,也很象。”
《漢語大詞典》:别白
(1).分辨明白。汉书·董仲舒传:“辞不别白,指不分明,此臣浅陋之罪也。” 宋 李纲 《论君子小人札子》:“诚能别白邪正,使君子小人不至混淆,然后天下可为。” 姚华 《论文后编·目录中》:“词曲之中,亦尝有类乐府之辞,惟声调未尽失,故世犹能识,不烦别白。”
(2).辩白;辩说。新唐书·忠义传中·颜杲卿:“尝为刺史詰让,正色别白,不为屈。”
《漢語大詞典》:辨正
辨明是非,改正谬误。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六:“﹝ 阮瞻 ﹞素执无鬼论,物莫能难。每自谓此理足以辨正幽明。”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论说:“原夫论之为体,所以辨正然否。” 胡适 《〈红楼梦〉考证》:“《红楼梦索引》一书,有了《董小宛考》的辨正,我本可以不再批评他了。”
《漢語大詞典》:辨明
(1).分辩明白,申明。辨,通“ 辩 ”。 唐 元稹 《同州刺史谢上表》:“臣本待辨明亦了,便拟杀身谢责,岂料圣慈尚在,薄贬 同州 。” 宋 周密 齐东野语·王魁传:“不幸为匪人厚诬,弟辈又不为辨明。” 清 刘大櫆 《江先生传》:“先生未之辨明,则其説具载方册之中,而人顾莫之见。”
(2).平明。天刚亮的时候。 清 刘大櫆 《续难言》:“彼世之人,自京国以至閭阎,自王公以及黎庶,辨明而起,夜分而未息,採金于山,採珠于海。”参见“ 辨色 ”。
(3).辨别清楚。如:辨明方向;辨明是非。
《漢語大詞典》:辨色
(1).犹黎明。谓天色将明,能辨清东西的时候。礼记·玉藻:“朝,辨色始入。” 郑玄 注:“辨犹正也,别也。”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恶得及第:“选内人美少者十餘辈,执烛跨乘列於 长兴 西门。既而将入,辨色,有朱衣吏驰报曰:‘ 胡子 郎君未及第。’诸炬应声掷之於地。” 明 高攀龙 《三时记》:“酒酣下榻,觉而辨色矣。”
(2).察看脸色。《再生缘》第六一回:“这件事,岂难决断岂难分,不要讲,详情就理须明印,就筭是,辨色观风也晓闻。”
《漢語大詞典》:辨讹(辨訛)
辨明谬误。 宋 曾巩 《祭宋龙图文》:“公在太史,维僚与属,正繆辨讹,公为耳目。”
分類:辨明谬误
《漢語大詞典》:懋明
勉力辨明。 宋 司马光 《谢检讨启》:“自微贯穿前载,浹洽旧闻,稽古侔 倚相 之才,敍事识 子长 之体,则何以懋明得失,考合异同?” 宋 司马光 《策问》之三:“圣人规为必不妄也,子大夫其懋明之。”
分類:勉力辨明
《漢語大詞典》:辨志
辨明志向。礼记·学记:“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羣,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 郑玄 注:“辨志,谓别其心意所趣乡也。” 明 高攀龙 《三时记》:“余则以《大学》格致,即《中庸》明善,所以使学者辨志定业,絶利一源,分剖为己为人之介,精研义利是非之极。”
《漢語大詞典》:澡祓
洗刷辨明。新唐书·祝钦明传:“ 钦明 於‘五经’为该淹,自见坐不孝免,无以澡祓,乃阿附 韦氏 ,图再用。”新唐书·南蛮传上·南诏上:“﹝ 閤罗凤 ﹞揭碑国门,明不得已而叛,尝曰:‘我上世世奉中国,累封赏,后嗣容归之。若 唐 使者至,可指碑澡祓吾罪也。’”
分類:洗刷辨明
《漢語大詞典》:昭奸(昭姦)
谓辨明奸邪。史记·范雎蔡泽列传:“﹝足下﹞居深宫之中,不离阿保之手,终身迷惑,无与昭姦。” 张守节 正义:“昭,明也。无与明其姦恶。”
分類:辨明奸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