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资调(資調)
财赋。晋书·桓温传:“以国无他衅,遂得相持弥年,虽有君臣之跡,亦相羈縻而已,八州士众资调殆不为国家用。”资治通鉴·晋穆帝永和七年引此文, 胡三省 注曰:“资,财也。调,赋也。”
分類:财赋
《漢語大詞典》:羲和
(1). 羲氏 和 和氏 的并称。传说 尧 曾命 羲仲 、 羲叔 、 和仲 、 和叔 两对兄弟分驻四方,以观天象,并制历法。书·尧典:“乃命 羲 和 ,钦若昊天,厤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
(2).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人物。驾御日车的神。《楚辞·离骚》:“吾令 羲和 弭节兮,望 崦嵫 而勿迫。” 王逸 注:“ 羲和 ,日御也。”初学记卷一引《淮南子·天文训》:“爰止 羲和 ,爰息六螭,是谓悬车。”原注:“日乘车,驾以六龙, 羲和 御之。”
(3).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太阳的母亲。山海经·大荒南经:“东南海之外, 甘水 之间,有 羲和之国 。有女子名曰 羲和 ,方浴日於 甘渊 。 羲和 者, 帝俊 之妻,生十日。”
(4).代指太阳。后汉书·崔駰传:“氛霓鬱以横厉兮,羲和忽以潜暉。” 李贤 注:“羲和,日也。” 晋 葛洪 抱朴子·任命:“昼竞羲和之末景,夕照望舒之餘耀。”
(5). 王莽 时主掌全国财赋的官吏。汉书·王莽传中:“更名大司农曰羲和,后更为纳言。”后汉书·鲁恭传:“祖父 匡 , 王莽 时为羲和,有权数,号曰智囊。”
《漢語大詞典》:财赋(財賦)
(1).财货贡赋;财货赋税。书·禹贡:“庶士交正,底慎财赋。” 孔 传:“致所慎者,财货贡赋,言取之有节,不过度。”新唐书·食货志:“ 永泰 二年,分天下财赋、铸钱、常平、转运、盐铁,置二使。” 清 严允肇 《哀淮人》诗:“财赋一以空, 猗顿 皆 黔娄 。” 温靖邦 《将星在狼烟中升起》五:“调集大军会战 泸州 ,把 成都 、 川 西大片财赋之区让出,只有傻瓜才会去干!”
(2).财物。旧唐书·郭子仪传:“公私财赋,一皆遏絶。”《水浒传》第十六回:“我七个只有些枣子,别无甚财赋。”
《漢語大詞典》:三司
(1).指三公。后汉书·顺帝纪:“今刺史、二千石之选,归任三司。” 李贤 注:“三司,三公也,即太尉、司空、司徒也。” 晋 陶潜 《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 渊明 从父太常 夔 尝问 耽 :‘君若在,当已作公不?’答云:‘此本三司人。’” 唐 张说 《和丽妃神道碑铭》:“故坐而论教,则位比三司;动而具赡,则仪型六列者矣。”参见“ 三公 ”。
(2). 唐 以御史大夫、中书、门下为三司,主理刑狱。新唐书·百官志三:“凡冤而无告者,三司詰之。三司,谓御史大夫、中书、门下也。”
(3). 唐 宋 以盐铁、度支、户部为三司,主理财赋。资治通鉴·唐昭宣帝天祐三年:“﹝三月﹞戊寅,以 朱全忠 为盐铁、度支、户部三司都制置使。三司之名始于此。”《续通志·职官四》:“三司起於 唐 末, 五代 特重其职,至 宋 而专掌财赋,皆以重臣领之。”
(4). 宋 代于 广州 、 明州 、 杭州 置市舶司,主对外贸易,合称三司。宋史·食货志下八:“﹝ 熙寧 ﹞九年, 集贤殿 修撰 程师孟 请罢 杭 、 明 州市舶,诸舶皆隶 广州 一司。令 师孟 与三司详议之。”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四编第二章第二节:“九七一年, 太宗 灭 南汉 ,即在 广州 设置市舶司。以后又在 杭州 、 明州 置市舶司,与 广州 合称‘三司’,是 北宋 主要的对外贸易港。”
(5). 明 代各省设都指挥司、布政司、按察司,分主军事、民政、司法,合称三司。明史·职官志一:“外设都、布、按三司,分隶兵刑钱穀,其考核则听於府部。”
《漢語大詞典》:三公
(1).古代中央三种最高官衔的合称。 周 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书·周官:“立太师、太傅、太保,兹惟三公,论道经邦,燮理阴阳。”一说以司马、司徒、司空为三公。见汉书·百官公卿表序
(2).古代中央三种最高官衔的合称。 西汉 以丞相(大司徒)、太尉(大司马)、御史大夫(大司空)为三公, 东汉 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见通典·职官一
(3).古代中央三种最高官衔的合称。 唐 宋 沿 东汉 之制,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但已非实职。
(4).古代中央三种最高官衔的合称。 明 清 沿 周 制,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惟只用作大臣的最高荣衔。见明史·职官志一清史稿·职官志一
(5).星名。史记·天官书:“中宫天极星,其一明者,太一常居也;旁三星三公,或曰子属。” 张守节 正义:“三公三星在北斗杓东,又三公三星在北斗魁西,并为太尉、司徒、司空之象。主变出阴阳,主佐机务。”晋书·天文志上:“杓南三星及魁第一星西三星皆曰三公,主宣德化,调七政,和阴阳之官也。”
《漢語大詞典》:应奉(應奉)
(1).侍奉。 唐 范摅 云溪友议卷三:“ 荆宝 有小青衣曰 玉簫 ,年才十岁,常令祗候,侍於 韦兄 , 玉簫 亦勤於应奉。”《敦煌曲子词·内家娇》:“除非却应奉君王,时人未可趋颜。”
(2).指供给。 宋 苏辙 《乞裁损待高丽事件札子》:“然自其始通及今屡至,其实何益於事?徒使 淮 浙 千里,劳於供亿,京师百司,疲於应奉。”
(3). 宋 代专为宫廷进奉财赋的官署应奉局的省称。 宋 吴坰 五总志:“ 王黼宣和 初入居宰路……乃復开边隙,置应奉,以持禄固位。”宋史·食货志上一:“ 政和 以来,创为应奉,始废湖为田。”
《漢語大詞典》:主计(主計)
(1). 汉 代官名。主管国家财赋。史记·张丞相列传:“﹝ 张苍 ﹞迁为计相,一月,更以列侯为主计四岁。” 司马贞 索隐:“谓改计相之名,更名主计也。”后泛指主管财政的官吏。 钱来苏 《抗战将士有仰屋之嗟》诗:“金尽元戎空画饼,囊充主计硕如瓜。”
(2).主管财赋出入的工作。 宋 王安石 《太子太傅致仕田公墓志铭》:“然欲有所扫除变更,兴起法度,使百姓得完其蓄积,而县官亦以有餘,在上与执政所为,而主计者不能独任也。” 清 昭梿 啸亭续录·鲍双五侍郎:“﹝ 鲍双五 ﹞未第时,为 淶水 方氏 主计臣,出入百万计无遗筴。 方氏 赖之以富。”
(3).主持筹划。 梁斌 《播火记》第一卷二:“ 春兰 说:‘去报告 老明 大伯,里头的事由他当家主计。’”
《漢語大詞典》:破分
宋 制,州县催征财赋官物达九分(九成)以上,谓之“破分”。诸司不再催办,户部亦不再问。 宋 朱熹 《戊申封事》:“徒使版曹经费闕乏日甚,督趣日峻,以至废去祖宗以来破分良法,而必以十分登足为限。”
破例;破格。《京本通俗小说·碾玉观音》:“ 崔寧 谢了恩,寻一块一般的玉,碾一个铃儿,接住了,御前交纳。破分请给养了 崔寧 ,令只在行在居住。”
《漢語大詞典》:权使(權使)
(1).用权势役使。战国策·赵策三:“彼 秦 者,弃礼义而上首功之国也,权使其士,虏使其民。”
(2). 宋 代专掌财赋的三司代理长官。 宋 宋敏求 春明退朝录卷上:“ 咸平 六年,併三部为三司使,官轻则为‘权使公事’。 庆历 中, 叶翰林 道卿 再总计,止云‘权使’,盖中书误也。其后遂分‘权使’与‘使公事’为两等。” 宋 沈括 梦溪笔谈·故事二:“三司使班在翰林学士之上,旧制权使即与正同,故三司使结衔皆在官职之上。 庆历 中, 叶道卿 为权三司使,执政有欲抑 道卿 者,降敕时移权三司使在职下结衔,遂立翰林学士之下,至今为例。”
《漢語大詞典》:财贡(財貢)
财赋贡物。 宋 曾巩 《广德军重修鼓角楼记》:“而狱讼赴诉,财贡输入,以县附宣,道路回阻,众不便利。” 宋 李觏 《安民策九》:“五曰财贡,谓 荆州 之杶榦栝栢, 扬州 之篠簜也。”
分類:财赋贡物
《漢語大詞典》:日知录
读书笔记。清代顾炎武作。三十二卷。按经义、吏治、财赋、史地、兵事、艺文等分类编次。较全面地反映了著者的政治学术思想。书中错误之处,曾经阎若璩等订正。黄汝成著有日知录集释,后又有多位学者加以整理研究。
《漢語大詞典》:扈簿
户部。户部掌户口、财赋,故称。 宋 岳珂 桯史·紫宸廊食:“余为扈簿日,瑞庆节随班上寿 紫宸殿 。”
《漢語大詞典》:总制司(總制司)
南宋 时官署名,管理财赋。 宋 李心传 《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官制二·经制使》:“ 绍兴 中,又有总制司,以执政官领其事。先是经制司既废,诸路贡赋,或不时至,五年闰二月 孟富文 以参知政事提领措置财用, 富文 请以总制司为名,许之。”
《漢語大詞典》:牺和(犧和)
王莽 所设官名。即大司农,九卿之一,主掌全国财赋。也称“羲和”。汉书·外戚恩泽侯表:“ 红休侯 刘歆 ,以侍中、牺和与 平晏 同功侯。”汉书·王莽传中:“牺和置酒士,郡一人,乘传督酒利。”
《漢語大詞典》:镪道(鏹道)
输送财赋的道路。 汉 贾谊 《上都输疏》:“天子都 长安 ,而以 淮 南东道为奉地,鏹道数千,不轻输致,郡或乃越诸侯,而远调均发徵,至无状也。”
《漢語大詞典》:内勾使
官名。 五代 后唐 置,掌理财赋。旧五代史·唐书·郭崇韬传:“ 绍宏 大失所望,泣涕愤鬱。 崇韜 乃置内勾使,应三司财赋,皆令勾覆,令 绍宏 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