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言者
指谏官。 宋 邵伯温 《闻见前录》卷二:“ 仁宗 以微物赐僧,尚畏言者,此所以致太平也。” 宋 岳珂 桯史·鸿庆铭墓:“余在故府时,有同朝士为某人作行状,言者摘其事,以为士大夫之不忍为,即日罢去。” 清 戴名世 《赞理河务佥事陈君墓表》:“及言者纷起,司马罢去,詔君就司寇狱;时君已病閲数月矣!”
分類:谏官言者
《漢語大詞典》:言官
谏官。 宋 周密 齐东野语·章氏玉杯:“既而公入为言官,遍歷三院,为中执法。” 明 郎瑛 七修类稿·事物四·忠靖二事:“御史、言官、给事中,朝廷耳目。” 吴晗 《灯下集·关于评价历史人物的一些初步意见》:“ 徐阶 恨极了,就派人勾通京里的太监和言官,弹劾 海瑞 ‘鱼肉乡绅’。”
分類:谏官言官
《漢語大詞典》:言责(言責)
(1).进言劝谏的责任。孟子·公孙丑下:“有言责者,不得其言则去。” 赵岐 注:“言责,献言之责,諫諍之官也。” 宋 刘斧 《青琐高议·慈云记》:“臣虽甚愚,不识忌讳,身有言责,固当上陈。” 邹韬奋 《事业管理和职业修养·关于民主与集中十》:“不是张开嘴提高嗓子随处乱说,或只是在茶余饭后,或躺在床铺上未入睡乡以前,或挥毫写私信的时候,和二三‘知己’的朋友们发发牢骚便算是尽了言责。”
(2).指谏官。 宋 王安石 《右司谏赵抃礼部员外郎兼侍御史知杂事制》:“以尔尝任言责,有猷有为。” 宋 陆游 《送梁谏议》诗:“归访乡人忘位重,乍辞言责觉身轻。”
《漢語大詞典》:言事官
指谏官。 宋 孔平仲 《孔氏谈苑·苏轼以吟诗下吏》:“ 苏軾 以吟诗有讥訕,言事官章疏狎上,朝廷下御史臺差官追取。”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三:“ 起莘 方为言事官,而 真父 戏之如此。”
分類:谏官
《漢語大詞典》:议官(議官)
言官;谏官。汉书·艺文志:“杂家者流,盖出於议官。” 宋 欧阳修 《又与孙威敏公书》:“承公许作行状,甚善,便将请謚。议官文书,有司据以为议,大是一重公据,请早挥笔。”
分類:言官谏官
《漢語大詞典》:谏工(諫工)
谏官。国语·郑语:“择臣取諫工而讲以多物。” 韦昭 注:“工,官也。” 宋 王安石 《左司谏王陶皇子伴读制》:“今朕欲进诸子於学,求可与居者,而大臣以尔为言。尔久在諫工,有闻於世。”
分類:谏官
《漢語大詞典》:夔龙(夔龍)
(1).相传 舜 的二臣名。 夔 为乐官, 龙 为谏官。书·舜典:“ 伯 拜稽首,让于 夔 龙 。” 孔 传:“ 夔 龙 ,二臣名。” 唐 杜甫 《奉赠萧十二使君》诗:“ 巢 许 山林志, 夔 龙 廊庙珍。”后用以喻指辅弼良臣。 元 耶律楚材 《和人韵》之二:“安得 夔 龙 立廊庙,扶持 尧 舜 济斯民。” 明 梁辰鱼 《浣纱记·吴刎》:“ 伯嚭 那老贼呵!我一心认是济世 夔 龙 ,谁知你是蠹国鴟梟。”《平山冷燕》第一回:“今当此春昼, 夔 龙 并集,亦当有词赋示后,今日之盛,方不泯灭无传。”
(2).古器物上的夔龙纹饰。红楼梦第五三回:“上面两席是 李婶娘 、 薛姨妈 坐,东边单设一席,乃是雕夔龙护屏矮足短榻,靠背、引枕、皮褥俱全。”
《漢語大詞典》:珥笔(珥筆)
(1).古代史官、谏官上朝,常插笔冠侧,以便记录,谓之“珥笔”。文选·曹植〈求通亲亲表〉:“安宅京室,执鞭珥笔。出从华盖,入侍輦轂。” 李善 注:“珥笔,戴笔也。” 元 耶律楚材 《爱子金柱索诗》:“他时辅翊英雄主,珥笔 承明 策万言。” 严复 《救亡决论》:“出宰百里,入主曹司,珥笔登朝,公卿跬步。”
(2).指诉讼。 宋 黄庭坚 《江西道院赋》:“ 江西 之俗,士大夫多秀而文,其细民险而健,以终讼为能,由是玉石俱焚,名曰珥笔之民。” 金 元好问 《高平道中望陵川》诗之一:“来时珥笔夸健讼,去日攀车餘泪痕。”
《漢語大詞典》:谏官(諫官)
掌谏诤的官员。汉书·萧望之传:“陛下哀愍百姓,恐德化之不究,悉出諫官以补郡吏,所谓忧其末而忘其本者也。” 唐 杜甫 《敬赠郑谏议十韵》:“諫官非不达,诗义早知名。” 清 魏源 《默觚下·治篇十二》:“古无諫諍之官,人人皆諫官也,不惟广受天下之言,亦所以广收天下之才。”
《漢語大詞典》:谏垣(諫垣)
指谏官官署。 唐 权德舆 《酬南园新亭宴会琚新第慰庆之作时任宾客》诗:“予壻信时英,諫垣金玉声。” 宋 欧阳修 《谢知制诰启》:“代言禁掖,已愧才难,兼职諫垣,犹当责重。”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一:“以余所闻, 嘉 道 之间, 苏廷魁 、 陈庆鏞 、 朱琦 为諫垣三直。”
《漢語大詞典》:白笔(白筆)
(1).古代侍从官员用以记事或奏事的笔,常插于冠侧。 晋 崔豹 古今注·舆服:“白笔,古珥笔,示君子有文武之备焉。”晋书·舆服志:“笏者,有事则书之,故常簪笔,今之白笔是其遗象。尚书令、僕射、尚书手版头復有白笔,以紫皮裹之,名曰笏。” 唐 李贺 《仁和里杂叙皇甫湜》诗:“还家白笔未上头,使我清声落人后。”新唐书·舆服志:“诸文官七品以上朝服者,簪白笔。”
(2).特指谏官用的笔。亦借指谏官。太平御览卷六八八引 三国 魏 鱼豢 《魏略》:“ 明帝 时,尝大会,殿中御史簪白笔,侧阶而坐。上问左右:‘此何官?’侍中 辛毗 对曰:‘此谓御史,旧簪笔以奏不法,今但备官耳。’” 宋 陈鹄 耆旧续闻卷六:“ 周益公 除大观文,判 潭州 ,以言者夺职罢镇。后復职,仍判 潭州 。到任,谢表云:‘谓昔之销印,重违白笔之公言;故今者剖符,庸示清衷之本意。’” 明 何景明 《送王御史德辉西巡》诗:“白笔万人看气象,肯令 河 外有烟尘。” 清 谢启昆 《解州盐池歌》:“ 河东 鹺使始 元 明 ,盛世豸冠簪白笔。”
《漢語大詞典》:台谏(臺諫)
唐 宋 时以专司纠弹的御史为台官,以职掌建言的给事中、谏议大夫等为谏官。两者虽各有所司,而职责往往相混,故多以“臺諫”泛称之。 明 初废谏院,以给事中兼领监察与规谏,两者开始合流。至 清 雍正 元年,又使之同隶都察院,于是台谏完全合二为一。 宋 李纲 《上渊圣皇帝实言封事》:“立乎殿陛之间与天子争是非者,臺諫也。”宋史·萧服传:“ 服 文辞劲丽,宜居翰苑。朕爱其鯁諤,顾臺諫中何可闕此人!”
《漢語大詞典》:三谏(三諫)
(1).三次劝谏。见“ 三諫之义 ”。
(2).三个谏官。指 宋 代 吴昌裔 、 徐清叟 、 杜范 。宋史·吴昌裔传:“ 吴昌裔 与 徐清叟 、 杜范 一日并入臺,皆天下正士,四方想闻风采,为《至和三諫诗》以侈之。”
(3).三个谏官。
(4).三个谏官。指 明 代 吴之佳 、 叶初春 、 张栋 。见明史·吴之佳传
《漢語大詞典》:三谏之义(三諫之義)
《公羊传·庄公二十四年》:“戎将侵 曹 , 曹羈 諫曰:‘戎众以无义,君请勿自敌也。’ 曹伯 曰:‘不可。’三諫不从,遂去之,故君子以为得君臣之义也。” 何休 注引 孔子 曰:“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此之谓也。”后以“三諫之义”指事君之正道。 汉 王充 论衡·程材:“案世间能建蹇蹇之节,成三諫之义,令将检身自勑,不敢邪曲者,率多儒生。”
分類:孔子正道
《漢語大詞典》:谏院(諫院)
(1).御史台的别称。 唐 刘禹锡 《送国子令狐博士赴兴元觐省》诗:“相门才子 高阳 族,学者清资五品官。諫院过时荣棣萼, 谢 庭归去蹋芝兰。”按, 令狐博士 指 令狐楚 ,尝为 河南 尹兼御史大夫。 开成 元年四月,检校左仆射、 兴元 尹。
(2).谏官官署。 宋 初由门下省析置,以分隶门下、中书的左右谏议大夫、司谏、正言为谏官。 宋 司马光 有《諫院题名记》文献通考·职官四:“ 明道 初, 陈执中 为諫官,屡请置院,於是以门下省为諫院。” 明 陈汝元 《金莲记·生离》:“小弟旧自理官,召居諫院,避人焚草,儘怀匡主之心。”
《漢語大詞典》:谏署(諫署)
谏官官署。太平广记卷二二四引 唐 康骈 剧谈录·龙复本:“时 永乐 萧相 寘 亦居諫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