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学诵(學誦)
指学诗;诵诗。《楚辞·九辩》:“然中路而迷惑兮,自压按而学诵。” 清 方苞 《廌青山人诗序》:“ 苞 童时,侍先君子与 钱饮光 、 杜于皇 诸先生,以诗相唱和,慕其鏗鏘,欲窃效焉。先君子戒曰:‘毋以为也。是虽小道,然其本於性质,别於遭遇,而达以学诵者,非尽志以终世,不能企其成。’”
分類:诵诗
《漢語大詞典》:吟诗(吟詩)
(1).作诗。 宋 孔平仲 《孔氏谈苑·苏轼以吟诗下吏》:“ 苏軾 以吟诗有讥訕,言事官章疏狎上,朝廷下御史臺差官追取。” 清 杜浚 《一杯叹》诗:“坐使吟诗作赋兴索然,眼见斯文从此废。”
(2).吟诵诗歌。 茅盾 《子夜》九:“吟诗的 杜新箨 也看见了,放下筷子,站起来招呼。” 巴金 《雪》第一章:“原来他们斜对面座位上的一个有八字胡的中年人正在摇头摆脑地吟诗。”
《漢語大詞典》:诵诗
诵读《诗经
分類:诵读诵诗
《漢語大詞典》:赋咏(賦詠)
亦作“ 赋咏 ”。 创作和吟诵诗文。南史·何点传:“清言赋咏,优游自得。” 宋 张淏 云谷杂记·二赤松子:“而往来赋咏者多引用 张子房 事,误矣。” 明 李东阳 《明故刑部郎中奚君墓志铭》:“为诗文往往有奇思,与客赋咏,值意得,恒夜分不寝。”
《漢語大詞典》:音调(音調)
(1).发声说话、吟诵诗文时的腔调。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容止:“ 庾太尉 在 武昌 ,秋夜气佳景清,使吏 殷浩 、 王胡之 之徒登南楼理咏,音调始遒。” 唐 李肇 唐国史补卷中:“﹝ 唐衢 ﹞唯善哭,每一发声;音调哀切,闻者泣下。” 鲁迅 《彷徨·祝福》:“镇上的人们也仍然叫她 祥林嫂 ,但音调和先前很不同。”
(2).指乐曲的旋律。泛指乐声。 宋 危稹 《渔家傲·和晏虞卿咏侍儿弹箜篌》词:“十四条絃音调远,柳丝不隔芙蓉面。”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局诈:“所恨无良琴;若得良琴,音调益胜。”
《漢語大詞典》:记问(記問)
(1).谓记诵诗书以待问或资谈助。 宋 王安石 《论议·取材》:“第经学者,徒以记问为能,不责大义,类皆蒙鄙者能之。” 元 许衡 《送许克勤赴新昌教序》:“况小言破道,小辨害义, 克勤 之贤当不止於博闻记问而已。”《醒世恒言·马当神风送滕王阁》:“观公之记问,不让 杨修 之学, 子建 之能, 王平 之閲市, 张松 之一览。”参见参见“记问之学”。
(2).通书信问候。 唐 白居易 《与运使郎中状》:“久违符采,絶疎记问,伏维视履寀集,休祉尚赊。” 宋 郑刚中 《答简州李知郡书》:“去冬衔命而出,正月抵故镇,诸郡记问如束笋,而公无一纸相访,每切疑怪。” 明 张居正 《与刘进士禹谟书》:“别后一辱记问,感荷厚情,儿辈得奉教於门下,幸甚。”
(3).记挂问讯。 明许三阶《节侠记·寄衣》:“塞月当秋冷,胡风入夜紧,应知他此际,怯衣单,谁人记问。”
《漢語大詞典》:讴书(謳書)
吟诵诗文。 郭沫若 《少年时代·初出夔门》:“讴书之余他要和同学们在寝室里打麻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