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说话(説話)
1.用语言表达意思;发表见解。 唐 白居易 《老戒》诗:“矍鑠夸身健,周遮説话长。”《三国志平话》卷上:“ 关公 见 飞 非草次之人,説话言谈,便气和酒尽。” 丁玲 《梦珂》三:“于是这羞惭竟把她弄得麻木了起来,她不知应如何说话和动作了。”《〈王西彦小说选〉自序》:“一个作家总是用作品向读者说话,他无须在作品以外再多事絮叨。”
2.闲谈。 元 周德清 《红绣鞋·赏雪偶成》曲:“共妾围炉説话,呼童扫雪烹茶。”红楼梦第十九回:“咱们斯斯文文的躺着説话儿。” 赵树理 《邪不压正》一:“他们有的叫二姨,有的叫二姐,有的叫二妺;大家乱叫了一阵,一同到北房里说话。”
3.说理;交涉。 元 吴弘道 《上小楼·闺庭恨别》曲:“若到家,下的马,如何干罢,和这喫敲才慢慢的説话。”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九:“你好好去看养。若瘦了牛畜,要与你説话的。” 贺敬之 丁毅 等《白毛女》第一幕第二场:“那里说话去!县长和咱们少东家是好朋友,这就是衙门口,你到那里说话去!”
4.指责;非议。《醒世恒言·杜子春三入长安》:“我受了亲眷们许多訕笑,怎么那老者最哀怜我的,也发起説话来。”
5.泛指议论,评说。 鲁迅 《花边文学·看书琐记(三)》:“厨司做出一味食品来,食客就要说话,或是好,或是歹。”
6.话;言辞。 宋 辛弃疾 《丑奴儿近·博山道中效李易安体》词:“旧盟都在,新来莫是,别有説话?” 元 王晔《桃花女》第二折:“我有説话,要和你讲哩。”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上:“此是古人不得已,补偏救弊的説话。” 胡适 《跋朱我农来信》:“此次读了老兄的长函,我觉得增长了许多见识,没有什么附加的意见,也没有什么可以驳回的说话。”
7.即近代的说书。 唐 宋 人称“説话”。 唐 郭湜 《高力士传》:“每日上皇与 高公 亲看扫除庭院,芟薙草木,或讲经论议,转变説话。” 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第十二篇:“説话者,谓口説古今惊听之事,盖 唐 时亦已有之。”
8.话本。《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二:“此本説话,出在 祝枝山 《西樵野记》中。”
9.(对人、对事)认为不对因而不满意的想法、看法。 明 冯梦龙 《挂枝儿·自悔》:“这几日,与寃家有些儿説话,他不来便不来,我也不伏气去叫他。”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一:“起初 满生 在家,大郎无日不与他同饮同坐,毫无説话。” 徐特立 《加紧农村工作是战胜之最大保证》:“所以有人说:‘穿长衫的人自己不去当兵,却叫人家去当兵。’乡下人都不肯接受他们的说话。”
10.说话的一会儿时间。比喻时间相当短。 郭小川 《昆仑行》诗:“祖国一旦有事,我们说话就到!” 邓友梅 《那五》十二:“你看这局势,说话不就改天换地了?”
11.指不正常的男女关系。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一:“有一等轻薄的道:‘那女儿闻得先与他有须説话了,后来配他的。’”
12.事情。 赵树理 《李有才板话》八:“如今就想不出这么个可出头的人来。有几个能写能算、见过世面、干得了说话的,又差不多跟人家近,跟咱远。”
《漢語大詞典》:才人
(1).有才能的人,有才情的人。 汉 王充 论衡·书解:“故才人能令其行可尊,不能使人必法己。” 南朝 齐 王融 《报范通直》诗:“ 三楚 多秀士, 江 上復才人。” 明 胡应麟 诗薮·古体上:“百代而下,才人学士,追之莫逮,取之不穷。” 清 方苞 《孙徵君年谱序》:“自古豪杰、才人以至义侠、忠烈之士不得其死者众矣。”
(2).宫中女官名,多为妃嫔的称号。 汉 置, 晋 代爵视千石以下, 唐 为宫官正五品,后升正四品,嗣后历代多曾沿置。史记·淮南衡山列传:“令故美人、才人得幸者十人从居。”晋书·宣帝纪:“﹝ 正始 ﹞九年春三月,黄门 张当 私出掖庭才人 石英 等十一人,与 曹爽 为伎人。” 唐 杜甫 《哀江头》诗:“輦前才人带弓箭,白马嚼啮黄金勒。” 明 杨焯 《宣德窑脂粉箱歌为莱阳姜仲子赋》:“ 成都 宫扇展琉璃, 景德 磁盆嵌珠寳。官哥定汝皆名窰,才人捧出盛仙桃。”红楼梦第四回:“除聘选妃嬪外,在世宦名家之女,皆得亲名达部,以备选择为宫主、郡主入学陪侍,充为才人、赞善之职。”
(3). 宋 元 称话本杂剧的编者或说书艺人。 元 《宦门子弟错立身》戏文,作者标“古杭才人新编”。 元 李治 敬斋古今黈卷八:“近者伶官 刘子才 蓄才人隐语数十卷。”
《漢語大詞典》:公案
(1).官府案件文卷。 唐 子兰 《寄乾陵杨侍郎》诗:“步量野色成公案,点检樵声入奏闻。” 宋 苏轼 《辨黄庆基弹劾札子》:“今来公案,见在户部,可以取索案验。”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三本第二折:“那简帖儿倒做了你的招状,他的勾头,我的公案。”
(2).案件,有纠纷的事件。 宋 刘克庄 《贺新郎·送陈子华赴真州》词:“北望神州路,试平章这场公案,向谁吩咐?” 明 俞弁 逸老堂诗话卷上:“ 元次山 有云:‘ 东野 悲鸣死不休,高天厚地一诗囚;江山万古 潮阳 笔,合卧 元龙 百尺楼。’推尊 退之 而鄙薄 东野 至矣。此诗断尽百年公案。” 周恩来 《在延安各界举行的“双十二”纪念会上的讲演》:“这段公案,人民会起来给以正当裁判,也只有人民才会真正坚持解放 张 、 杨 。”
(3).官府处理公事时用的几案。 元 无名氏 《陈州粜米》第四折:“快把公案打扫的乾浄,大人敢待来也。” 沈从文 《新与旧》:“﹝县太爷﹞又令人排好公案,预备人犯来时在神前审讯。”
(4).话本、戏曲、小说的分类之一。 宋 灌圃 耐得翁 都城纪胜·瓦舍众伎:“説公案皆是搏刀赶棒及发跡变泰之事。” 宋 罗烨 醉翁谈录·小说开辟将公案、朴刀、捍棒各自分列,其著录话本公案类有《石头孙立》《独行虎》《圣手二郎》等;朴刀类有《青面兽》《陶铁僧》《赖五郎》等;捍棒类有《花和尚》《武行者》《拦路虎》等。三类性质实相接近。后来又演为“公案戏”,如十五贯;“公案小说”,如《龙图公案》等。
(5).佛教禅宗指前辈祖师的言行范例。 宋 陈善 扪虱新话·读书当讲究得力处:“古书中颇有赘讹处,便是禪家公案,但今人未尝体究耳。” 清 金农 《海会寺池上观鱼呈送禅师》诗之一:“阿师抚掌留公案,大海何如沸鼎中?”参见“ 公案学 ”。
《漢語大詞典》:公案学(公案學)
佛教名词。公案,原指官府判决是非的案例。佛教禅宗借用,指前辈祖师的言行范例,用来判断是非迷悟。以这种方法发展的禅学,称公案学。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七章第二节:“谈公案就是重要的一种方法。公案都是含意隐晦,无人能确实懂得的事情或话头,如果弟子思索得一个公案的答案,说给师听,得师同意(称为印可),那就表示得道了……这些动作和话头成为新的公案,流传在丛林(禅寺)间,愈积愈多,禅学转化为公案学。”
《漢語大詞典》:灵怪(靈怪)
(1).神魔鬼怪。 晋 郭璞 《〈山海经〉序》:“精气浑淆,自相濆薄,游魂灵怪,触象而构。”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跋禄迦国:“龙鱼杂处,灵怪间起,所以往来行旅,祷以祈福。” 宋 苏轼 《神女庙》诗:“云兴灵怪聚,云散鬼神还。” 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第十六篇:“在佛藏中,初无诸奇诡事,而后来稗説,颇涉灵怪。”
(2).神奇。 晋 王嘉 拾遗记·秦始皇:“託神以尽变,因变以穷神,触象难名,灵怪莫测。” 唐 韩愈 《杂说》一:“然龙乘是气,茫洋穷乎玄间,薄日月,伏光景……云亦灵怪矣哉!” 明 沈德符 野获编补遗·释道·张天师之始:“﹝ 虚静天师 ﹞又治 蔡京 孙媳被魅,更为灵怪。”
(3).指 宋 时话本的一个类别。多演绎神灵鬼怪的故事。 宋 灌圃耐得翁 都城纪胜·瓦舍众伎:“诸宫调本京师 孔三传 编撰,传奇、灵怪、八曲、説唱。” 宋 罗烨 醉翁谈录·小说开辟:“讲歷代年载废兴,记岁月英雄文武。有灵怪、烟粉、传奇、公案兼朴刀、捍棒、妖术、神仙。自然使席上风生,不枉教座间星拱。”
《漢語大詞典》:致语(致語)
(1).古代宫廷艺人在演出开始时说唱的颂辞。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驾登宝津楼诸军呈百戏:“诸军百戏,呈於楼下。先列鼓子十数辈,一人摇双鼓子,近前进致语,多唱‘青春三月驀山溪’也。”宋史·礼志十六:“ 元祐 三年,罢春宴,又罢秋宴,以 魏王 出殯,翰林学士 苏軾 不进教坊致语故也。” 清 钱谦益 《寒夜闻姬人语戏作》诗:“渐喜花朝近生日,拟裁致语慰凄凉。” 钱曾 注:“ 杨慎 曰:‘ 宋 时御前内宴,翰苑撰致语……虽 欧 、 苏 、 曾 、 王 皆为之。’”
(2).指艺人说唱这种颂辞。参见“ 致辞 ”。
(3).指 宋 元 话本小说每回前的引子。 清 周亮工 《书影》卷一:“故老传闻, 罗氏 为《水滸传》一百回,各以妖异语引其首。 嘉靖 时, 郭武定 重刻其语,削其致语,独存本传。”
《漢語大詞典》:致辞(致辭)
亦作“ 致词 ”。
(1).指用文字或语言向人表达思想感情。《楚辞·九章·思美人》:“因归鸟而致辞兮,羌宿高而难当。” 王逸 注:“思附鸿鴈达中情也。” 唐 杜甫 《石壕吏》:“听妇前致词,三男 鄴城 戍。” 唐 权德舆 《拜昭陵过咸阳墅》诗:“田夫竞致辞,乡耋争来前。”
(2).犹致语。宋史·乐志十七:“每春秋圣节三大宴……乐工致辞,继以诗一章,谓之‘口号’,皆述德美及中外蹈咏之情。初致辞,羣臣皆起听,听辞毕,再拜。” 宋 文莹 《玉壶清话》卷三:“乐人 史金著 者,粗能属文,致词於帘陛之外。”参见“ 致语 ”。
(3).现指在举行会议或某种仪式时请具有一定身份的人讲话。如:请主席致辞(词)。
《漢語大詞典》:一枝花
唐 话本,已佚。 唐 元稹 《酬翰林白学士代书一百韵》“翰墨题名尽,光阴听话移”原注:“尝於 新昌 宅説《一枝花》话,自寅至巳,犹未毕词也。”为 唐 人“说话”的始见资料。后人以“一枝花”为 李娃 旧名。 宋 罗烨 醉翁谈录·李亚仙不负郑元和:“ 李娃 , 长安 娼女也。字 亚仙 ,旧名 一枝花 …… 娃 封 汧国夫人 。” 唐 白行简 的传奇小说《李娃传》,或本于此。
分類:话本资料
《漢語大詞典》:小说(小説)
(1).谓偏颇琐屑的言论。庄子·外物:“饰小説以干县令,其於大达亦远矣。”
(2).汉书·艺文志谓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所造为小说,列于九流十家之末。其序称“小説家者流,盖出於稗官,街谈巷语,道听涂説者之所造也。”后以称丛杂的著作。文选·张衡〈西京赋〉:“小説九百,本自 虞初 。” 薛综 注:“小説,医巫厌祝之术。”《四库全书总目·小说家类》:“迹其流别,凡有三派:其一叙述杂事,其一记録异闻,其一缀辑琐语也。”
(3).演述故事的小说至 唐 之传奇出现而始盛。在此前的如 先秦 的神话、传说、寓言。 魏 晋 的志怪等皆其先河。 唐 高彦休 《〈阙史〉序》:“故自 武德 、 贞观 而后,吮笔为小説、小録、稗史、杂録、杂记者多矣。” 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第八篇:“小説亦如诗,至 唐 代而一变,虽尚不离於搜奇记逸,然叙述宛转,文辞华艳,与 六朝 之粗陈梗概者较,演进之跡甚明,而尤显者乃在是时则始有意为小説。”
(4). 宋 代,小说为说话家数之一。 唐 末已开其端。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续集·贬误:“予 太和 末因弟生日观杂戏,有市人小説。” 宋 灌圃耐得翁 都城纪胜·瓦舍众伎:“説话有四家:一者小説,谓之银字儿,如烟粉、灵怪、传奇;説公案,皆是搏刀赶棒及发跡变泰之事;説铁骑儿,谓士马金鼓之事。説经,谓演説佛书。説参请,谓宾主参禪悟道等事。讲史书,讲説前代书史文传兴废争战之事。”
(5).在说话的基础上出现平话、话本。小说遂为故事性文体的专称。如《京本通俗小说》。 元 明 以来则盛行章回体小说。 明 郎瑛 七修类稿·辩证上·小说:“小説起 宋仁宗 。盖时太平盛久,国家闲暇,日欲进一奇怪之事以娱之。”古今小说·宋四公大闹禁魂张:“如今再説一个富家,安分守己,并不惹事生非;只为一点慳吝未除,便弄出非常大事,变做一段有笑声的小説。” 清 昭槤 啸亭续录·小说:“自 金圣叹 好批小説,以为其文法毕具,逼肖 龙门 ……至士大夫家几上,无不陈《水滸传》《金瓶梅》以为把玩。”
(6).到近、现代,小说作为文学的一大样式,在话本小说、章回小说的基础上,并以外国小说为借鉴,加以发展,极为发达。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环境的描写,塑造多种多样的人物形象,广泛地反映社会生活。按其篇幅长短及内容广狭。分为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小小说等。 鲁迅 《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说到‘为什么’做小说罢,我仍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 秦牧 《散文创作谈》:“小说,依靠的是用概括的、典型化的手段,从现实生活的基础上,虚构了情节,使人物和故事给人以强烈感。”
小悦,小欢乐。吕氏春秋·疑似:“ 褒姒 之败,乃令 幽王 好小説以致大灭。”
《漢語大詞典》:头回(頭迴)
(1). 宋 代演戏时称第一个节目。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京瓦伎艺:“般杂剧:杖头傀儡 任小三 ,每日五更头回小杂剧,差晚看不及矣。”
(2).亦作“ 头迴 ”。指话本小说的入话。《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这回书单説一个官人,只因酒后一时戏笑之言,遂至杀身破家,陷了几条性命。且先引下一个故事来,权做个‘得胜头迴’。”古今小说·史弘肇龙虎君臣会:“説话的,你因甚的,头回説这‘八难龙笛词’?” 许政扬 注:“説话(书)的引首。也叫得胜头回。” 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第十二篇:“此种引首,与讲史之先叙天地开闢者略异,大抵诗词之外,亦用故实,或取相类,或取不同,而多为时事。取不同者由反入正,取相类者较有浅深,忽而相牵,转入本事……凡其上半,谓之‘得胜头回’,头回犹云前回,听説话者多军民,故冠以吉语曰得胜。”参见“ 得胜头迴 ”。
(3).上次;前次。《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十回:“我头回给你看的那把团扇,把题花卉的诗题在美人上,不就是这个人画的么?”
(4).第一次;首次。如:这是我头回来 上海 。
《漢語大詞典》:得胜头回(得勝頭迴)
见“ 得胜头迴 ”。
亦作“ 得胜头回 ”。 宋 元 说书人的术语。在开讲前,先说一段小故事做引子,谓之“得胜头迴”,取吉利之意。《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且先引下一个故事来,权做个得胜头迴。”《醒世恒言·小水湾天狐贻书》:“故把衔环之事,做个得胜头回。” 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第十二篇:“凡其上半,谓之‘得胜头回’,头回犹云前回,听説话者多军民,故冠以吉语曰得胜。”
《漢語大詞典》:话说(話説)
(1).谈说,谈论。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风操:“ 江 南人事不获已,须言伐閲,必以文翰,罕有面论者。北人无何便尔话説,及相访问。”
(2).话本、诸宫调、章回小说等开头处的常用语。犹言这话所说的是……。“话”,原指古代说话人所说的故事。《宣和遗事》前集:“今日话説的,也説一箇无道的君王,信用小人,荒淫无度。”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一:“此本话説, 唐 时这箇书生,姓 张 名 珙 ,字 君瑞 , 西洛 人也。”《三国演义》第一回:“话説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孙楷第 《说话考》:“今小説开篇皆作‘话説’云云。‘话説’二字上,似省‘此本’或‘这本’字样。言本书所説之事如此。‘话説’二字,以起下文,亦内典‘如是我闻’之比也。”
《漢語大詞典》:全相
旧时通俗话本、演义等绘有人物绣像及每回故事内容者,称“全相”。 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元明传来之讲史上》:“ 日本 内阁文库藏 元 至治 (1321至1323年)间 新安 虞氏 刊本全相(犹今所谓绣像全图)平话五种。”
《漢語大詞典》:看官
亦作“ 看倌 ”。 话本和小说中对听众和读者的称呼。 宋 罗烨 醉翁谈录·小说开辟:“举断模按师表规模,靠敷演令看官清耳。”《初刻拍案惊奇》卷一:“看官有所不知,假如人家出了懒惰之人,也就是命中该贱。” 清 李渔 《意中缘·大意》:“作者明言虚幻,看倌可免拘牵。” 鲁迅 《南腔北调集·〈竖琴〉前记》:“小说,是供‘看官’们茶馀酒后的消遣之用的。”
《漢語大詞典》:引头(引頭)
(1).伸头远望。 宋 徐积 《和倪敦复》诗:“先声从西来,尘榻为君拂。吟行时引头,吟坐即摇笔。”
(2).带头;开头。宋史·乐志五:“文舞武舞计用一百二十八人,就以文舞番充。其二舞引头二十四人,皆召募补之。” 段荃法 《“状元”搬妻》:“大家早有这个意思,如今这个姑娘一引头,便都鼓起掌来。”
(3).牵线撮合的人。《醒世恒言·张廷秀逃生救父》:“ 王员外 暗道:‘原来这寃家已做了官,却乔粧来哄我!懊悔昔时错听了谗言,将他逐出……无颜相见,且叫妈妈来做引头。’”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小道人正下在他家,何不央他来做个引头説合这话也好。”
(4).引子。即话本的入话。《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九:“在下为何説了这个引头?”
《漢語大詞典》:话名(話名)
(1).话本的题目。清平山堂话本·洛阳三怪记:“话名叫做《洛阳三怪记》。”
(2).口头流传的名声。 明 高明 《琵琶记·祝发买葬》:“这是孝妇的头髮,剪来断送公婆的。我留在家中,不惟传留做个话名,后日 蔡伯喈 回来,将与他看,也使他惶愧。”
《漢語大詞典》:入话(入話)
(1).话本小说中的一种结构。以引子的形式,用于每篇话本之首。体裁不一,多为诗词韵语或小故事,是说话人在叙述正文之前,为了候客、垫场、引人入胜或点明本事之用。后代拟话本亦沿用之。《醒世恒言·徐老仆义愤成家》:“适来小子道这段故事,原是入话,还未曾説到正传,那正传却也是个僕人。”《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二:“看官,而今且听小子先説一个好笑的,做个‘入话’。”
(2).指引入正题的话头。《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二:“所以他将计就计,以推命做个入话,唆他把女儿送入空门,取他做了徒弟。”
《漢語大詞典》:话本(話本)
(1). 宋 代以来说话艺人说唱故事所用的底本。如《京本通俗小说》清平山堂话本《全相平话五种》等。
(2).指说唱的故事。 元 汪元亨 《沉醉东风·归田》曲:“千古兴亡费讨论,总一段渔樵话本。”《醒世恒言·两县令竞义婚孤女》:“今日説一段话本,正与 王奉 相反,唤做《两县令竞义婚孤女》。”
(3).引申指曲折离奇的事情。警世通言·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不在姐夫姐姐面前説这话本,只得任他埋怨了一场。”
(4).指傀儡戏、影戏、杂剧和诸宫调的底本。参阅 宋 灌圃耐得翁 都城纪胜·瓦舍众伎
(5).犹话柄。《剪灯新话·牡丹灯记》:“灯前月下,逢五百年欢喜寃家,世上民间,作千万人风流话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