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剀讽(剴諷)
讽喻。新唐书·杜如晦传:“监察御史 陈师合 上《拔士论》,谓一人不可总数职,阴剴讽 如晦 等。”
分類:讽喻
《漢語大詞典》:微辨
亦作“ 微辩 ”。 隐约而委婉地讽喻。礼记·儒行:“其过失可微辨,而不可面数也。”《孔子家语·儒行》作“微辩”。
《漢語大詞典》:微文
(1).隐寓讽喻的文辞。 汉 班固 《典引》:“ 司马迁 著书,成一家之言,扬名后世,至以身陷刑之故,反微文刺讥,贬损当世,非谊士也。” 唐 孙樵 《孙氏西斋录》:“有所鯁避,则微文示讥。” 宋 司马光 《论以公使酒食遗人刑名状》:“近岁以来,中外有司,喜以微文刺举苛细。” 明 邵璨 《香囊记·讲学》:“春秋以褒贬为义,属词比事,微文隐义,圣人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2).苛细的法律条文。史记·汲郑列传:“陛下纵不能得 匈奴 之资以谢天下,又以微文杀无知五百餘人,是所谓‘庇其叶而伤其枝’者也。”汉书·元帝纪:“百姓仍遭凶阨,无以相振,加以烦扰虖苛吏,拘牵乎微文,不得永终性命,朕甚閔焉。其赦天下。”汉书·刑法志:“其后,狱吏復避微文,遂其愚心。”
(3).泛指礼节、法令条文之细小者。 宋 叶适 《法度总论三·监司》:“是谓不知设官之意,用人之説,而缘微文以立法,一失也。” 清 侯方域 《豫省试策二》:“治天下者,岂真恃此微文细节之屑屑歟哉!”
《漢語大詞典》:怨句
(1).讽喻的诗句。 唐 韩愈 《赠崔立之评事》诗:“频蒙怨句刺弃遗,岂有閒官敢推引。”
(2).指抒写哀怨的诗词。 宋 陆游 《临江仙·离果州作》词:“只道真情易写,那知怨句难工。水流云散各西东。”
《漢語大詞典》:笔谏(筆諫)
谓借用书法运笔的道理讽喻劝谏。旧唐书·柳公权传:“ 穆宗 政僻,尝问 公权 笔何尽善,对曰:‘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上改容,知其笔諫也。” 宋 苏轼 《柳氏二外甥求笔迹》诗之二:“何当火急传家法,欲见 诚悬 笔諫时。”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二:“余外舅家收 柳公权 亲笔啟草二十四……前辈俱跂为 柳 笔,然非 柳 亦不能造此,但啟中有笔諫之语,岂它人上 柳 启, 柳 自书之耶?”
《漢語大詞典》:托讽(託諷)
亦作“ 託风 ”。 寄托讽喻。汉书·叙传下:“寓言淫丽,託风始终。” 颜师古 注:“寓,寄也。风读曰讽。” 南朝 宋 颜延之 《五君咏·阮步兵》:“沉醉似埋照,寓辞类託讽。” 宋 宋敏求 春明退朝录卷中:“ 宗衮 著《尊号録》一篇,繫以赞曰:‘损之又损,天下归仁。’盖託讽焉。” 清 陈廷焯 白雨斋词话卷六:“如 王碧山 《咏萤》《咏蝉》诸篇,低回深婉,託讽於有意无意之间,可谓精於比义。”
分類:寄托讽喻
《漢語大詞典》:风切(風切)
讽喻切责。 宋 阮阅诗话总龟后集·隐逸门:“ 淮南小山 作《招隐》,极道山中穷苦之状,以风切遁世之士使无遐心,其旨深矣。”
分類:讽喻切责
《漢語大詞典》:微讽(微諷)
微言劝谏;暗中讽喻。韩非子·内储说下:“ 吕仓 , 魏王 之臣也,而善於 秦 荆 ,微讽 秦 荆 令之攻 魏 ,因请行和以自重也。”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谐隐:“昔 齐威 酣乐,而 淳于 説甘酒; 楚襄 讌集,而 宋玉 赋《好色》:意在微讽,有足观者。” 元 顾瑛 《至正十一年冬秉烛相对如梦寐》诗:“谈玄味妙理,謔笑杂微讽。”
《漢語大詞典》:书厨(書廚)
亦作“书橱”。亦作“ 书厨 ”。
(1).藏书的橱柜。警世通言·王安石三难苏学士:“ 徐伦 去后, 东坡 见四壁书橱关闭有锁,文几上只有笔砚,更无餘物。”
(2).喻指学问淹博的人。宋史·吴时传:“ 时 敏於为文,未尝属稿,落笔已就,两学目之曰‘立地书厨’。” 宋 叶适 《题端信师帖》:“ 淳熙 初,都下禪讲尚多宿旧名人,师年少,操矛入室,援据古今,中其机要,咸相顾叹骇曰:‘信书厨,不可与争也!’”
(3).讽喻读书多而不能运用的人。南齐书·陆澄传:“当世称为硕学,读三年不解文义,欲撰宋书竟不成。 王俭 戏之曰:‘ 陆公 ,书厨也。’” 唐 韦縠 《〈才调集〉序》:“余少博羣言,常所得志,虽秋萤之照不远,而雕虫之见自佳。古人云:自听之谓聪,内视之谓明也。又安可受誚於愚卤,取讥於书厨者哉?” 鲁迅 《而已集·读书杂谈》:“倘只看书,便变成书厨,即使自己觉得有趣,而那趣味其实是已在逐渐硬化,逐渐死去了。”
《漢語大詞典》:向言(嚮言)
古籍所载的一种特异现象。嚮,通“ 响 ”。晋书·五行志中:“ 吴孙休 时, 乌程 人有得困病,及差,能以响言者,言於此而闻於彼。自其所听之,不觉其声之大也。自远听之,如人对言,不觉声之自远来也。声之所往,随其所向,远者所过十数里……言不从之咎也。”后用为建言讽喻而使在上者明察下情的典故。 清 钱谦益 《嚮言》诗序:“善听嚮言者,莫如圣人。有瞻言之圣人,言从作乂,而天下无嚮言之咎矣。”
《漢語大詞典》:讽喻(諷喻)
见“ 讽諭 ”。
分類:讽喻
《漢語大詞典》:讽谕(諷諭)
亦作“ 讽喻 ”。 用委婉的言语进行劝说。 汉 班固 《两都赋》序:“或以抒下情而通讽諭,或以宣上德而尽忠孝。”三国志·吴志·阚泽传:“ 泽 欲讽喻以明治乱,因对 贾谊 《过秦论》最善, 权 览读焉。” 明 刘基 《送张山长序》:“余观诗人之有作也,大抵主于讽諭。盖欲使闻者有所感动而以兴其懿德,非徒为诵美也。” 沙汀 《困兽记》十二:“‘正像腌过的菜样!’他忽然记起 牛祚 的讽喻,于是深长的叹息了。”
《漢語大詞典》:白嘲
以俚词讽喻嘲谑。 唐 刘肃 《大唐新语·谐谑》:“ 温彦博 为吏部侍郎,有选人 裴略 被放,乃自赞於 彦博 ,称解白嘲。 彦博 即令嘲厅前丛竹, 略 曰:‘竹冬月不肯凋,夏月不肯热,肚里不能容国士,皮外何劳生枝节。’”
分類:讽喻嘲谑
《漢語大詞典》:讽意(諷意)
讽喻之意。 明 郎瑛 七修类稿·辩证五·孔溪不知诗义:“ 晏元献 大雪会饮, 欧文忠 席上有‘须怜铁甲冷彻骨,四十餘万屯边兵’之诗。 孔溪 谈苑以为似寻闹也,且引 韩昌黎 《赴燕裴度诗》为证。殊不知 韩 诗亦有讽意。”
分類:讽喻讽意
《漢語大詞典》:讽托(諷託)
讽喻寄托。新唐书·刘禹锡传:“ 禹锡 久落魄,鬱鬱不自聊,其吐辞多讽託幽远,作《问大钧》《謫九年》等赋数篇。”
分類:讽喻寄托
《漢語大詞典》:谐隐(諧隱)
犹言微言讽喻。 明 冯梦龙 《智囊补·语智·郑涉》:“ 刘玄佐 镇 汴 ,尝以谗怒,欲杀军将 翟行恭 ,无敢辨者,处士 郑涉 能谐隐,见 玄佐 曰:‘闻 翟行恭 抵刑,愿付尸一观。’ 玄佐 怪之。对曰:‘尝闻枉死人面有异,一生未识,故借看耳。’ 玄佐 悟,乃免。”
分類:讽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