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南山
(1).指 终南山 ,属 秦岭 山脉,在今 陕西省 西安市 南。《诗·小雅·节南山》:“节彼 南山 ,维石巖巖。”汉书·东方朔传:“夫 南山 ,天下之阻也。南有 江 、 淮 ,北有 河 、 渭 ,其地从 汧 陇 以东, 商 雒 以西,厥壤肥饶。”旧唐书·李密传:“罄 南山 之竹,书罪未穷,决 东海 之波,流恶难尽。” 清 王士禛 《凤翔府》诗:“ 西雍 横当 斜谷 路, 南山 高接 杜陵 秋。” 柔石 《为奴隶的母亲》:“于是拿出四只铜制镀银的字,一方寸那么大,是‘寿比南山’四字。”
(2).指 祁连山 。史记·大宛列传:“﹝ 张騫 ﹞留岁餘,还,并 南山 ,欲从羌中归,復为 匈奴 所得。”汉书·西域传:“﹝ 西域 ﹞南北有大山……其 南山 ,东出 金城 ,与 汉 南山 属焉。”
(3).指 南屏山 。 宋 苏轼 《病中独游净慈谒本长老周长官以诗见寄因次韵答之》:“卧闻禪老入 南山 ,浄扫清风五百间。”
(4).指 荆南山 ,亦名 君山 、 铜官山 。 三国 吴 孙皓 封为南岳,在今 江苏 宜兴县 南,即所谓 南山 白额虎、 长桥 蛟、并 周处 为三害者。
(5).泛指南面的山。 汉 赵晔 吴越春秋·勾践入臣外传:“今 越王 放於南山之中,游於不可存之地。” 晋 陶潜 《饮酒》诗之五:“採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唐 李贺 《江南弄》诗:“鱸鱼千头酒百斛,酒中倒卧南山緑。”儿女英雄传第二回:“只要得个相貌端正,性情贤慧,持得家,吃得苦的孩子,那怕他是南山里,北邨里都使得。”
(6).诗经诗篇名。诗·齐风·南山诗·齐风·〈南山〉序:“《南山》,刺 襄公 也,鸟兽之行,淫乎其妹,大夫遇其恶,作诗而去之。”
(7).诗经诗篇名。诗·小雅·南山有臺之简称。 宋 苏轼 《鹿鸣宴》诗:“他日曾陪探 禹穴 ,白头重见赋《南山》。” 冯应榴 合注:“诗序:‘《南山有臺》,乐得贤也。得贤则能为邦家立太平之基矣。’”
《漢語大詞典》:杜陵
(1).地名。在今 陕西省 西安市 东南。古为 杜伯国 。 秦 置 杜县 , 汉宣帝 筑陵于东原上,因名 杜陵 。并改 杜县 为 杜陵县 。 晋 曰 杜城县 , 北魏 曰 杜县 , 北周 废。 唐 卢照邻 《长安古意》诗:“挟弹飞鹰 杜陵 北,探丸借客 渭桥 西。” 唐 白居易 《新乐府·杜陵叟》:“ 杜陵 叟, 杜陵 居,岁种薄田一顷餘。” 宋 张先 《更漏子》词:“ 杜陵 春, 秦 树晚,伤别更堪临远。”
(2). 汉 宣帝 陵墓。汉书·元帝纪:“ 初元 元年春正月辛丑, 孝宣皇帝 葬 杜陵 。”三辅黄图·陵墓:“ 宣帝 杜陵 ,在 长安 城南五十里。帝在民间时,好游 鄠 杜 间,故葬此。”
(3).指 唐 杜甫 。 宋 戴复古 《答杜子野主簿》诗:“ 杜陵 之后有孙子,自守诗家法度严。” 明 郑昂 《感怀》诗:“ 王粲 凄凉仍去国, 杜陵 老大竟飘蓬。” 清 孙枝蔚 《同程穆倩访周元亮司农》诗:“ 杜陵 仍作客, 曹霸 可无诗。”参见“ 杜陵野老 ”。
《漢語大詞典》:杜陵野老
唐 杜甫 的自称。 杜甫 祖籍 杜陵 ,他也曾在 杜陵 附近居住,故常自称 杜陵野老 、 杜陵野客 、 杜陵布衣 。 唐 杜甫 《投简成华两县诸子》诗:“ 长安 苦寒谁独悲, 杜陵野老 骨欲折。”
《漢語大詞典》:细柳(細柳)
(1).初生的嫩柳条。西京杂记卷四:“ 枚乘 为《柳赋》,其辞曰:‘……阶草漠漠,白日迟迟。于嗟细柳,流乱轻丝。’” 汉 刘桢 《赠徐干》诗:“细柳夹道生,方塘含清源。” 唐 杜甫 《哀江头》诗:“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緑?”
(2).指日落之处。 汉 王充 论衡·说日:“儒者论日,旦出 扶桑 ,暮入 细柳 。 扶桑 东方地, 细柳 西方野也。”
(3).地名。在今 陕西省 咸阳市 西南 渭河 北岸。有 细柳仓 ,即 汉 周亚夫 屯军处。
(4).见“ 细柳营 ”。
(5).观名。在今 陕西省 西安市 西南。汉书·司马相如传上:“登 龙臺 ,掩 细柳 。” 颜师古 注引 郭璞 曰:“观名也,在 昆明池 南也。”
《漢語大詞典》:细柳营(細柳營)
汉文帝 时, 周亚夫 为将军,屯军 细柳 。帝自劳军,至 细柳营 ,因无军令而不得入。于是使使者持节诏将军, 亚夫 传令开壁门。既入,帝按辔徐行。至营, 亚夫 以军礼见,成礼而去。帝曰:“此真将军矣!曩者 霸上 , 棘门 军,若儿戏耳!”见《史记·绛侯世家》。后遂称军营纪律严明者为 细柳营 。 细柳 ,在今 陕西省 咸阳市 西南。 唐 李嘉祐 《送马将军奏事毕归滑州使幕》诗:“ 棠梨宫 里瞻龙衮, 细柳营 前著豹裘。” 清 孔尚任 《桃花扇·抚兵》:“纷纷将士愿移家, 细柳营 中起暮笳。”亦省作“ 细柳 ”。 南朝 陈 徐陵 《为始兴王让琅玡二郡太守表》:“自 甘泉 通水, 细柳 屯兵,旁带戎臣,颇同疆埸。” 明 徐渭 《上督府公生日诗》:“已遣严兵营 细柳 ,更教长剑倚 扶桑 。” 清 毛师柱 《兵过》诗:“军容同 细柳 ,知不负君恩。”
《漢語大詞典》:灞陵
古地名。本作 霸陵 。故址在今 陕西省 西安市 东。 汉文帝 葬于此,故称。 三国 魏 改名 霸城 , 北周 建德 二年废。 北周 庾信 《哀江南赋》:“岂知 灞陵 夜猎,犹是故时将军。” 唐 李白 《忆秦娥》词:“ 秦 楼月,年年柳色, 灞陵 伤别。” 宋 晁补之 《永遇乐·东皋寓居》词:“只愁恐轻鞍犯夜, 灞陵 旧路。” 清 钱谦益 《燕市别惠房二老》诗:“龙汉劫中期后会, 灞陵 回首重依然。”
《漢語大詞典》:雁塔
(1).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摩揭陀国下:“有比丘经行,忽见羣雁飞翔,戏言曰:‘今日众僧中食不充,摩訶萨埵宜知是时。’言声未絶,一雁退飞,当其僧前,投身自殞。比丘见已,具白众僧,闻者悲感,咸相谓曰:‘ 如来 设法,导诱随机,我等守愚,遵行渐教……此雁垂诫,诚为明导,宜旌厚德,传记终古。’於是建窣堵波,式昭遗烈,以彼死雁,瘞其下焉。”后因指佛塔。 唐 王勃 《益州绵竹县武都山净慧寺碑》:“银龕佛影,遥承雁塔之花。”一本作“鴈塔”。 唐 元稹 《大云寺二十韵》:“鹤林縈古道,雁塔没归云。”一本作“鴈塔”。 明杨珽《龙膏记·成隙》:“听宝磬声传九衢,看雁塔影掛清溪。”
(2).塔名。在今 陕西省 西安市 南 慈恩寺 中,亦称 大雁塔 。系 唐高宗 为追荐其母而建。今为七层。 唐 代新进士常题名于此。 明 朱国祯 涌幢小品·雁塔:“塔乃 咸阳 慈恩寺 西浮图院也。沙门 玄奘 先起五层。 永徽 中, 武后 与王公捨钱重加营造,至七层,四周有缠腰。 唐 新进士同榜,题名塔上,有行次之列。 唐 韦 、 杜 、 裴 、 柳 之家,兄弟同登,亦有雁行之列。故名‘雁塔’。”后常用为中式高举之典实。 金 郭宣道 《送同舍张耀卿补掾中台》诗:“关心 雁塔 功名晚,试手乌臺岁月忙。” 明杨珽《龙膏记·脱难》:“登紫阁题名 雁塔 ,从今后新风月紧趁逐,旧相思都毕罢。” 清 赵翼 《赠三元钱湘舲》诗:“设令国家更有别科目,不知又领几次 雁塔 名。”参见“ 大雁塔 ”、“ 雁塔题名 ”。
《漢語大詞典》:白虎
(1).白额虎。史记·秦始皇本纪:“ 二世 梦白虎啮其左驂马,杀之,心不乐。” 汉 张衡 《西京赋》:“东海 黄公 ,赤刀粤祝,冀厌白虎,卒不能救。”
(2).西方七宿奎、娄、胃、昴、毕、觜、参的总称。 汉 贾谊 《惜誓》:“苍龙蚴虬於左驂兮,白虎骋而为右騑。”史记·天官书:“参为白虎。”后汉书·郎顗传:“罚者曰白虎,其宿主兵。” 李贤 注:“《天官书》曰:‘参为白虎……下有三星,曰罚,为斩艾之事。’故主兵。”《封神演义》第七一回:“南分朱雀北玄武,东按青龙西白虎。” 清 冯桂芬 《释鹑》:“以鶉火为凤,方与苍龙、白虎、元武相称。”
(3).特指迷信传说中的凶神。警世通言·三现身包龙图断冤:“白虎临身日,临身必有灾。” 严敦易 校注:“白虎,星命迷信里面的凶神。”《协纪辨方书》《人元秘枢经》:“白虎者,岁中凶神也。常居岁后四辰。”
(4).饰白虎图像的军旗。礼记·曲礼上:“行,前朱鸟而后玄武,左青龙而右白虎。” 陈澔 集说:“朱鸟、玄武、青龙、白虎,四方宿名也,以为旗章。”吴子·治兵:“必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招摇在上,从事於下。”
(5). 汉 宫殿名。故址在今 陕西省 西安市 。三辅黄图·汉宫:“ 凤凰 通 光曲臺 、 白虎 等殿。” 唐 白居易 《东南行》:“议高通 白虎 ,諫切伏青蒲。” 黄葆桢 《张星伯席上呈徐班侯先生》诗:“蟹行文字来瀛海,六籍笙簧 白虎 空。”参见“ 白虎观 ”。
(6).古代杂伎中扮演的形象。魏书·乐志:“六年冬,詔太乐、总章、鼓吹增修杂伎,造五兵、角觝、麒麟、凤皇、仙人、长蛇、白象、白虎及诸畏兽、鱼龙、辟邪、鹿马仙车、高絙百尺、长趫、缘橦、跳丸、五案以备百戏。”
(7).石灰的别名。见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石一·石灰
(8).豆腐的别名。 清 赵翼 《儒餐》诗:“儒餐自有穷奢处,白虎青龙一口吞。”自注:“俗以豆腐青菜为青龙白虎汤。”
《漢語大詞典》:白虎观(白虎觀)
汉宫观名。在 未央宫 中。后汉书·章帝纪:“﹝ 建初 四年十一月壬戌﹞於是下太常,将、大夫、博士、议郎、郎官及诸生、诸儒会 白虎观 ,讲议‘五经’同异……帝亲称制临决,如 孝宣 甘露 、 石渠 故事,作《白虎议奏》。” 清 曹寅 《哭东山修撰》诗:“辉煌 白虎观 ,灭没青藜枝。” 清 昭梿 啸亭续录·石经:“ 汉灵帝 时,立‘五经’石碑於 白虎观 , 蔡邕 等为之校刊。”
《漢語大詞典》:杜曲
(1).地名。在今 陕西省 西安市 东南, 樊川 、 御宿川 流经其间。 唐 大姓 杜 氏世居于此,故名。 唐 唐彦谦 《长溪秋望》诗:“寒鸦闪闪前山远, 杜曲 黄昏独自愁。” 宋 陆游 《新寒》诗:“ 杜曲 新愁随断雁, 辽阳 遗恨入疎砧。” 元 张可久 《折桂令·幽居》曲:“生计无多。 陶令 琴书, 杜曲 桑麻。” 清 钮琇 觚賸·杜曲精舍:“ 五陵 固多胜概,而 杜曲 为最。”
(2).指 唐 杜牧 。 卷盦 《〈蔽庐丛志〉序》:“语《萧选》《文心》之编,则违戾庸众;吟 杜曲 、 樊南 之句,则匿笑僮僕。”
《漢語大詞典》:杏园(杏園)
(1).杏树园。 唐 刘长卿 《过郑山人所居》诗:“寂寂孤鶯啼杏园,寥寥一犬吠桃源。” 前蜀 牛峤 《酒泉子》词:“记得去年,烟暖杏园花正发,雪飘香。”
(2).园名。故址在今 陕西省 西安市 郊 大雁塔 南。 唐 代新科进士赐宴之地。 唐 贾岛 《下第》诗:“下第只空囊,如何住帝乡。 杏园 啼百舌,谁醉在花傍?”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慈恩寺题名游赏赋咏杂记:“ 神龙 已来, 杏园 宴后,皆於 慈恩寺 塔下题名。同年中推一善书者纪之。”
(3).泛指新科进士游宴处。 宋 王禹偁 《初拜拾遗游琼林苑》诗:“ 杏园 鶯蝶如相识,应恠重来蒨綬香。” 明 陈汝元 《金莲记·捷报》:“ 杏园 料已题诗罢,望 长安 使人悲诧。” 清 葆光子 《物妖志·木类·柳》:“杏园一宴,桃李春官。”
(4).古 黄河 渡口名。 唐 郭子仪 曾自此渡 河 讨 安庆绪 。今为 河南省 汲县 杏园镇 。 唐 杜甫 《垂老别》诗:“ 土门 壁甚坚, 杏园 度亦难。”新唐书·郭子仪传:“ 子仪 自 杏园 济 河 ,围 卫州 。”
《漢語大詞典》:灞上
地名。在 陕西省 西安市 东、 灞水 西高原上,故名。史记·白起王翦列传:“於是 王翦 将兵六十万人, 始皇 自送至 灞上 。” 唐 杜甫 《怀灞上游》诗:“悵望 东陵 道,平生 灞上 游。” 叶剑英 《重读〈论持久战〉》诗:“唱罢凯歌来 灞上 ,集中全力破 石头 。”
《漢語大詞典》:斗城
(1). 汉 长安 故城,在今 陕西省 西安市 北。本 秦 宫, 汉惠帝 时重修。三辅黄图·汉长安故城:“城南为南斗形,北为北斗形,至今人呼 汉 京城为 斗城 。”后因以“斗城”借指京城。 宋 司马光 《乐词·作语》:“秋风萧瑟引华旌,祖宴高张出斗城。”
(2).小城。资治通鉴·宋顺帝昇明元年:“及九鼎既轻,三才将换,区区斗城之里,出万死而不辞,盖蹈匹夫之节而无栋樑之具矣。” 胡三省 注:“斗城,言城如斗大也。”
《漢語大詞典》:未央宫
宫殿名。故址在今 陕西 西安市 西北 长安 故城内西南隅。 汉高帝 七年建,常为朝见之处。 新莽 末毁。 东汉 末 董卓 复葺 未央殿 。 唐 未央宫 在禁苑中,至 唐 末毁。史记·高祖本纪:“ 萧丞相 营作 未央宫 ,立东闕、北闕、前殿、武库、太仓。”三辅黄图·汉宫:“ 未央宫 ,周回二十八里,前殿东西五十丈,深五十丈,高三十五丈。” 唐 张说 《和丽妃神道碑铭》:“此皆圣主之曲成,贤妃之本志,何必 云阳山 下,别赴通灵之臺; 未央宫 中,虚立致神之帐。” 明 夏完淳 《明妃篇》:“夜夜秋光 长信殿 ,年年春色 未央宫 。”亦省称“ 未央 ”。 汉 班固 《西都赋》:“輦路经营,脩除飞阁,自 未央 而连 桂宫 ,北弥 明光 而亘 长乐 。” 唐 雍裕之 《宫人斜》:“应有春魂化为燕,年来飞入 未央 栖。”
《漢語大詞典》:丰镐(豐鎬)
亦作“ 丰鄗 ”。
(1). 周 的旧都。 文王 邑 丰 ,在今 陕西 西安 西南 丰水 以西。 武王 迁 镐 ,在 丰水 以东。其后 周公 虽营 洛邑 , 丰 镐 仍为当时政治文化中心。韩非子·五蠹:“古者, 文王 处 丰 镐 之閒,地方百里,行仁义而怀 西戎 。”汉书·郊祀志下:“昔者 周文 、 武 郊於 丰 鄗 , 成王 郊於 雒邑 。”
(2).借指国都。 唐 储光羲 《哥舒大夫颂德》诗:“ 陇 路起 丰 镐 , 关 云随旌斾。” 元 范梈 《赠别罗元友教授之应昌》诗:“ 应昌 信殊僻,宅近今 丰 镐 。”
(3). 明 人亦借指留都 南京 。 明 范景文 《募施粥疏》:“ 江 南故 丰 镐 地,沃土为焦,频仍旱魃。” 明 张煌言 《和定西侯张侯服留题金山原韵》之三:“天入 金 焦 锁钥旧,地过 丰 镐 鼓鐘新。”
《漢語大詞典》:镐京(鎬京)
(1).古都名。 西周 国都。故址在今 陕西省 西安市 西南 沣水 东岸。 周武王 既灭 商 ,自 酆 徙都于此,谓之 宗周 ,又称 西都 。《诗·大雅·文王有声》:“考卜维王, 镐京 辟廱。”其后 汉武帝 在此凿 昆明池 ,遂沦入池内。今 丰镐村 、 镐京观 一带发现有 西周 遗址和墓葬。
(2).借指京都。 唐 张说 《奉和兴庆宫酺宴》:“ 镐京 陪乐饮,栢殿奉文飞。” 宋 苏轼 《坤成节集英殿宴教坊词·问小儿队》:“ 镐京 广燕,方云集於縉绅。”
《漢語大詞典》:玉蝀
桥名,在 北京 西安门 东, 北海 与 中南海 之间,又名 御河桥 。 清 陈梦雷 《秋兴》诗之六:“虹垂 玉蝀 三千尺,烟锁金城十万家。” 柳亚子 《展礼先考遗像有作》诗:“ 金鼇玉蝀 万荷花, 北海中山 景物赊。”参阅《嘉庆一统志·京师·津梁》
《漢語大詞典》:西周
(1).朝代名。 周 自 武王 至 幽王 都 镐京 , 平王 迁都 洛邑 ,以 镐京 在 洛邑 之西,故称 幽王 以前之 周 朝为 西周 。 晋 杜预 《春秋经传集解序》:“ 西周 之美可寻, 文 武 之迹不坠。”通志·三王纪下:“自 武王 元年己卯,至 厉王 四十年己未,二百八十一年;自 共和 元年庚申,至 幽王 十一年庚午,七十一年,共三百五十二年为 西周 。”
(2).指 周 都 镐京 。在今 陕西省 西安市 西南。诗·王风·黍离序“黍离,閔 宗周 也” 汉 郑玄 笺:“ 宗周 , 镐京 也,谓之 西周 。”国语·周语上:“ 幽王 二年, 西周 三川皆震。” 韦昭 注:“ 西周 , 镐京 也。” 晋 潘岳 《西征赋》:“秣马 皋门 ,税驾 西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