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窜身(竄身)
藏身。 唐 崔峒 《刘展下判官相招以诗答之》:“窜身如有地,梦寐见明君。” 宋 叶适 《取燕一》:“今 天祚 地丧於外,位夺於内,窜身 夹山 ,死亡朝夕,其国灭矣。” 清 邓显鹤 《〈船山遗书〉目录序》:“先生窜身 猺峒 ,絶迹人间。”
分類:藏身
《漢語大詞典》:逃形
犹藏身。 唐 王度 《古镜记》:“然天镜一照,不可逃形。” 明 瞿式耜 《清苛政疏》:“顽民计以为总不能还清,总之又比,则将其田之所收,涂饰于粮房皂隶,匿影逃形,不见官府。”
分類:藏身
《漢語大詞典》:敛影(斂影)
藏身。 南朝 梁 江淹 《为萧太傅谢侍中敦劝表》:“坠高天之旨,集微臣之躯;神爽惧然,敛影无地。”
分類:藏身
《漢語大詞典》:敛身(斂身)
藏身。旧题 宋 尤袤 《全唐诗话·卢渥》:“ 渥 在举场,甚有时称。曾于 滻水 逆旅,遇 宣宗 微行,意其贵人,敛身避之。”
分類:藏身
《漢語大詞典》:戢身
敛迹;藏身。 唐 沈既济 《任氏传》:“ 崟 周视室内,见红裳出于户下,迫而察焉,见 任氏 戢身匿於扇间。” 明 王世贞 《伤卢柟》诗:“呜呼 卢生 晚,竟无戢身地。”
分類:敛迹藏身
《漢語大詞典》:容头(容頭)
(1).见“ 容头过身 ”。
(2).借指藏身。 清 吴伟业 《海蛳》诗:“跼足蟠根固,容头掩的圆。” 靳荣藩 注:“海螄形较螺略长细,身藏壳中。”
分類:藏身容头
《漢語大詞典》:容头过身(容頭過身)
谓如头可容,身即得过。比喻得过且过。后汉书·西羌传·东号子麻奴:“今三郡未復,园陵单外,而公卿选懦,容头过身,张解设难,但计所费,不图其安。”亦省作“ 容头 ”。 清 梅曾亮 《户部郎中汤君墓志铭》:“天与以才副之气,神豪语快士所悸。大力者推幸以遂,容头平进不可意。”
《漢語大詞典》:雉伏
比喻藏身。 唐 张鷟 朝野佥载卷四:“ 愔 ( 郑愔 )猖獗小子,狡猾庸人,浅学浮词,轻才薄德,狐蹲贵介,雉伏权门。”
分類:藏身
《漢語大詞典》:闪魄(閃魄)
藏身。 明 陈汝元 《金莲记·赋鹤》:“你道出樊笼冲天一鶚,谁知罹弓弦泣露孤雕。更有尘嚣,蜕羽难逃。除非是濯足江湖,闪魄林皋。”
分類:藏身
《漢語大詞典》:藏身
安身。礼记·礼运:“故政者君之所以藏身也。” 汉 王充 论衡·宣汉:“以已至之瑞,效方来之应,犹守株待兔之蹊,藏身破罝之路也。” 唐 杜甫 《北邻》诗:“明府岂辞满,藏身方告劳。” 曹禺 《北京人》第一幕:“但这一面的房屋,他们再也不肯轻易让出去,这是 曾 家最后的藏身之处。”
分類:安身藏身
《漢語大詞典》:窟宅
(1).动物栖止的洞穴。 唐 刘恂 岭表录异卷下:“但见鰐鱼极多,不敢輒近,乃是鰐鱼窟宅也。” 清 魏源 《斋居杂兴》诗之三:“昨夜南山霆,蛟龙迁窟宅。”
(2).指神怪的居处。 宋 吴淑 江淮异人录·江处士:“有人入山伐木,因为鬼物所著,自言曰:‘树乃我之所止,汝今见伐,吾将何依?当假汝身为我窟宅。’” 明 袁宗道 《送夹山母舅之任太原序》:“况石室风谷,近在封内,实仙人之窟宅,区中之奥境。”
(3).指坏人、匪类藏身盘踞的地方。周书·文帝纪上:“今便分命将帅,应机进讨,或趣其要害,或袭其窟宅。” 唐 柳宗元 《唐铙歌鼓吹曲·铁山碎》:“天子命元帅,奋其雄图。破 定襄 ,降魁渠,穷竟窟宅,斥 余吾 。” 明 沈德符 野获编补遗·内监·阉幼童:“岂 闽中 为 唐 宋 中官窟宅,至今尚然!”
(4).居住;盘踞。 晋 孙绰 《游天台山赋》:“皆玄圣之所游化,灵仙之所窟宅。” 元 揭傒斯 《临江路玉笥山万寿承天宫碑》:“云雨所都,雷电所家,金芝灵草之所囿,神龙异兽之所窟宅。”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二:“ 寳坻 旧城圮坏,水啮雨穿,多成洞穴。妖物遂窟宅其中。” 毛泽东 《井冈山的斗争》:“山上 大井 、 小井 …… 罗浮 各地,均有水田和村庄,为自来土匪散军窟宅之所,现在作了我们的根据地。”
《漢語大詞典》:退藏
(1).退归躲藏;隐匿。 唐 杜甫 《七月三日亭午已后校热退晚加小凉稳睡有诗戏呈元二十一曹长》:“退藏恨雨师,健步闻旱魃。” 宋 司马光 《祭雷道矩文》:“虏气方沮,歛踪退藏。” 鲁迅 《彷徨·伤逝》:“死的寂静有时也自己战栗,自己退藏。”参见“ 退藏於密 ”。
(2).谓辞官引退,藏身不用。 唐 白居易 《元十八从事南海欲出庐山临别旧居投和兼伸别情》诗:“我自退藏君变化,一杯可易得相逢。” 宋 苏舜钦 《舟中感怀寄馆中诸君》诗:“於时既无益,自合早退藏。” 元 耶律楚材 《云汉远寄新诗四十韵因和而谢之》:“多士思登用,遗贤肯退藏。”
《漢語大詞典》:退藏于密(退藏於密)
后退隐藏于秘密之处,不露行迹。谓哲理精微深邃,包容万物。易·繫辞上:“圣人以此洗心,退藏於密,吉凶与民同患,神以知来,知以藏往。” 韩康伯 注:“言其道深微,万物日用而不能知其原,故曰退藏於密,犹藏诸用也。” 宋 王安石 《涟水军淳化院经藏记》:“盖有见於无思无为,退藏於密,寂然不动者,中国之 老 庄 ,西域之佛法也。” 宋 朱熹 《中庸章句》引 程子 曰:“其书始言一理,中散为万事,末復合为一理,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於密,其味无穷,皆实学也。”《石点头·瞿凤奴情愆死盖》:“然皆听凭心灵指挥,有时退藏於密,方寸间现出四海垓。”
《漢語大詞典》:潜身(潛身)
藏身隐居。后汉书·袁閎传:“潜身十八年…… 閎 诵经不移。” 明 马銮 《铜雀伎》诗:“得上高臺日已西,潜身一为故人啼。” 清 顾炎武 《赠于副将元剀》诗:“间道復西来,潜身入 吴 市。”
分類:藏身隐居
《漢語大詞典》:兔窟
(1).兔子的巢穴。亦喻隐居之地。 宋 程俱 《山中对酒》诗:“何年顾兔窟,桂子落山腹。” 元 袁桷 《客舍书事》诗之六:“犬能搜兔窟,马解避驰车。”
(2).“狡兔三窟”之省。比喻藏身之处甚多,避祸有术。 明 田艺蘅 留青日札·严嵩:“ 郿坞 久营,兔窟多术,安能根连株拔,风翦霆灭。”
(3).指明月。 清 陈维嵩 《月当厅·虎丘中秋柬蘧庵先生用梅溪词韵》:“斜倚广寒,一望兔窟清深。”
《漢語大詞典》:微服
(1).为隐藏身份,避人注目而改换常服。古代多指帝王将相或其他有身份的人而言。孟子·万章上:“ 孔子 不悦於 鲁 卫 ,遭 宋 桓司马 将要而杀之,微服而过 宋 。” 宋 苏轼 《庄子祠堂记》:“ 楚公子 微服出亡,而门者难之。” 清 孔尚任 《桃花扇·逃难》:“快微服早度,快微服早度,走出鸡鵞街,隄防讐人害。” 端木蕻良 《科尔沁旗草原》二:“知府为了避人耳目,便也和来时一样,微服简从走了。”
(2).指为隐藏身份而穿的便服。《水浒传》第九十回:“只见 戴宗 、 石秀 ,各穿微服,来禀道。”《醒世姻缘传》第十六回:“ 晁老 到任的那一日, 邢皋门 傍晚也自到了 华亭 ,穿了微服,进入衙中。”
《漢語大詞典》:营窟(營窟)
(1).上古时掘地或累土而成的住所。一说是相连的洞穴。礼记·礼运:“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夏则居橧巢。” 孔颖达 疏:“冬则居营窟者,营累其土而为窟,地高则穴於地,地下则窟於地上。谓於地上累土而为窟。”孟子·滕文公下:“当 尧 之时,水逆行,氾滥於中国,蛇龙居之。民无所定,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 焦循 正义:“按説文·宫部云:营,帀居也。凡市闤、军垒,周帀相连皆曰营。此‘营窟’当是相连为窟穴。” 元 吴莱 《三彭传》:“橧巢营窟,风雨漂摇。”
(2).营造洞穴。 清 钱谦益 《续次敬仲韵》之四:“兔知霜降先营窟,虫为苗蕃早蚀根。”
(3).比喻经营藏身避患之地。 唐 温庭筠 《病中书怀呈友人》诗:“处己将营窟,论心若合符。” 明 吴骐 《感时书事寄计子山陆孝曾》诗:“营窟谋初遂,凭城气转扬。” 清 魏源 《〈海国图志〉叙》:“去伪,去饰,去畏难,去养痈,去营窟,则人心之寐患祛其一。”参见“ 狡兔三窟 ”。
(4).营地。
《漢語大詞典》:狡兔三窟
战国策·齐策四:“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请为君復凿二窟。”后以“狡兔三窟”喻藏身处多,便于避祸。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邵九娘:“汝狡兔三窟,何归为?” 续范亭 《寄山西土皇帝阎锡山的一封五千言书》:“至于‘狡兔三窟’的政策,那是你自己‘唯中论’‘唯我论’哲学的传统。”亦作“ 狡兔三穴 ”。宋史·河渠志三:“乃是狡兔三穴,自为潜身之计。”
分類:藏身避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