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光景  拼音:guāng jǐng
1.光辉、光亮。《晋书。卷一○一。刘元海载记》:「左手把一物,大如半鸡子,光景非常。」南朝梁。萧子范 春望古意诗:「光景斜汉宫,横梁照采虹。春情寄柳色,鸟语出梅中。」
2.比喻恩泽。《韩诗外传》卷三:「孔子贤乎,英杰而圣德备,弟子被光景而德彰。」
3.光彩的仪容。敬称他人的容貌。《宋书。卷二七。符瑞志上》:「望公七年,乃今见光景于斯。」
4.日月。《楚辞。屈原。九章。悲回风》:「借光景以往来兮,施黄棘之枉策。」
5.比喻时光、岁月。唐。李白 相逢行:「愿因三青鸟,更报长相思。光景不待人,须臾发成丝。」
6.情形、境况。《红楼梦》第九一回:「宝蟾回来,将薛蝌的光景一一的说了。」
7.风光、景色。《后汉书。卷八六。南蛮西南夷传。西南夷传》:「青蛉县禺同山有碧鸡金马,光景时时出见。」
8.趣味、意思。《二刻拍案惊奇》卷一九:「不必逐日逐夜,件件细述,但只拣有些光景的,才把来做话头。」
9.女孩。《醒世恒言。卷一四。闹樊楼多情周胜仙》:「女孩儿道:『借问则个,范二郎在那里么?』酒博思量道:『你看二郎,直引得光景上门。』」
10.希望、苗头。《醒世恒言。卷一五。赫大卿遗恨鸳鸯绦》:「大卿见说请到里面吃茶,料有几分光景,好不欢喜。」
11.模样、样子。《二刻拍案惊奇》卷一○:「莫妈也见双荷年长,光景妖娆,也有些不要他在身边了。」
《國語辭典》:光景  拼音:guāng jǐng
1.左右、上下。约计之词。元。李文蔚《圯桥进履》第二折:「自离了师父,可早五日光景也。」《儿女英雄传》第一回:「这人姓华名忠,年纪五十岁光景。」
2.大概,因情形而推断。《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回:「他光景知道我同藩台还说得话来,所以特地来拜会我。」
《漢語大詞典》:微渐(微漸)
指事物的苗头或征兆。 宋 何去非 《西晋论》:“自 魏 而上,非无明智之主,足以察究微渐,为子孙万世之虑。”明史·周叙传:“广言路,谨微渐。”《天雨花》第三回:“凡事起于微渐,头一次若不振作,将来互相牵引,不可问矣。”
分類:苗头征兆
《國語辭典》:意思  拼音:yì si
1.心意、想法。《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法师思惟:此中得恁寂寞!猴行者知师意思。」《初刻拍案惊奇》卷四:「程元玉听得说是韦十一娘,又与惊恐之说相合,心下就有些望他救答意思,略放胆大些了。」
2.意旨、意义。如:「这个字的意思怎么讲。」
3.情趣、趣味。如:「昨晚的舞会好没意思。」《红楼梦》第三一回:「贾迎春姊妹见众人无意思,也都无意思了。」
4.道义、交情。如:「你把难题推给我,太不够意思了。」
5.诚意、送人东西时的客气话。如:「这是一点小意思,请笑纳。」
《漢語大詞典》:事几(事幾)
(1).事情,事体。 晋 葛洪 抱朴子·祛惑:“ 强 ( 古强 )转惛耄,废忘事几。 稽使君 曾以玉巵与 强 ,后忽语 稽 曰:‘昔 安期先生 以此物相遗 强 。’”
(2).同“ 事机 ”。 宋 曾巩 《自福州召判太常寺上殿札子》:“其渊谋远略,必中事几。” 宋 李纲 《论范蠡张良之谋国处身》:“当事几之会,能决断以收其功。”
(3).事情的苗头、朕兆。 明 宋濂 《衍龄堂记》:“若正梦者,则事几之所形,休禎之先兆也。”
分類:苗头事体
《漢語大詞典》:识微(識微)
易·繫辞下:“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刚,万物之望。”后以“识微”指看到事物的苗头而能察知它的本质和发展趋向。 汉 刘向 说苑·杂言:“故 箕子 弃国而佯狂, 范蠡 去 越 而易名, 智过 去君弟而更姓,皆见远识微而仁,能去富势以避萌生之祸者也。” 明 张纶 《林泉随笔》:“盖无平不陂,无往不復,盛衰无常,吉凶靡定,非识微之君子何足以知之!” 梁启超 《过渡时代论》五:“今世识微之士,谓 俄罗斯 将达於彼岸之时不远矣。”
《國語辭典》:乱机(亂機)  拼音:luàn jī
引起祸乱的机兆。如:「多难之秋,只要稍有乱机,则将引起全国骚动。」《清史稿。卷三四四。列传。勒保》:「武昌府同知常丹葵在荆州、宜昌株连数千人,川、楚民方以苗事困军兴,无赖者又因禁私盐、私铸失业,益仇官,乱机四伏矣。」
分類:骚乱苗头
《漢語大詞典》:孽牙
亦作“ 孽芽 ”。亦作“孼牙”。 祸端,灾祸的苗头。 唐 韩愈 《平淮西碑》:“至于 玄宗 ,受报收功,极炽而丰,物众地大,孽牙其间。 肃宗 、 代宗 , 德 祖 顺 考,以勤以容,大慝适去,稂莠不薅,相臣将臣,文恬武嬉,习熟见闻,以为当然。” 宋 岳珂 《经进百韵诗》:“永祐当临御,重熙极泰亨。物穷隍土復,地大孽牙萌。蠢尔戎真裔,违吾海上盟。” 明 刘基 《煌煌京洛行》:“用人混哲否,孽芽出萧墙。兄弟相啖食,同气成豺狼。” 明 唐顺之 《王御史毅斋诔》:“丙寅初元,是生孼牙,谁为其虺,忽焉为蛇。”
《國語辭典》:冒头(冒頭)  拼音:mào tóu
露出苗头。如:「问题一冒头,就应该有对策应付。」也作「冒尖」。
《漢語大詞典》:冒子
(1).指文章的序、引子之属。 宋 王谠 唐语林·文学:“ 柳八 駮 韩十八 《平淮西碑》云:‘左飱右粥,何如我《平淮西雅》云“仰父俯子”。’ 禹锡 曰:‘美 宪宗 俯下之道尽矣。’ 柳 曰:‘ 韩 碑兼有冒子,使我为之,便説用兵讨叛矣。’”朱子语类卷一三二:“尝见《九经口义》,先説一段冒子,全与所讲不干涉。”
(2).指与文章开端与主旨无关的赘语。
《漢語大詞典》:迎机(迎機)
顺应意向;抓住苗头。机,通“ 几 ”。 清 洪升 《长生殿·禊游》:“咱家 高力士 是也……迎机导窾,摸揣圣情,曲意小心,荷承天宠。”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四川起义清方档案·宣统三年八月十七日御史赵熙奏折》:“但人心初定,正宜迎机立解,弭乱无形,愈速愈妙。”
《漢語大詞典》:畏微
看到苗头就知所警惕。管子·霸言:“圣人畏微,而愚人畏明。” 尹知章 注:“圣人能知吉凶之先见,故曰畏微。” 石一参 今诠:“圣人洞见先几,见微而知著,故畏在事先。”
《漢語大詞典》:起影
开始有点头绪;开始有点苗头。 清 李渔 《凰求凤·先醋》:“小姐亲事还不曾起影,为甚么就喫起醋来。” 清 李渔 《慎鸾交·攘婚》:“亲事还不曾起影,怎好先受媒钱。”
分類:有点苗头
《漢語大詞典》:识微见几(識微見幾)
谓看到事物的苗头而能认识和察见事物的本质和发展。宋史·常安民传:“惟识微见几之士,然后能逆知其渐。” 明 李贽 《史纲评要·宋纪·哲宗》:“如 常君 者,真识微见几之士也。”参见“ 识微 ”。
《漢語大詞典》:识微(識微)
易·繫辞下:“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刚,万物之望。”后以“识微”指看到事物的苗头而能察知它的本质和发展趋向。 汉 刘向 说苑·杂言:“故 箕子 弃国而佯狂, 范蠡 去 越 而易名, 智过 去君弟而更姓,皆见远识微而仁,能去富势以避萌生之祸者也。” 明 张纶 《林泉随笔》:“盖无平不陂,无往不復,盛衰无常,吉凶靡定,非识微之君子何足以知之!” 梁启超 《过渡时代论》五:“今世识微之士,谓 俄罗斯 将达於彼岸之时不远矣。”
《漢語大詞典》:识微见远(識微見遠)
谓看到事物的苗头而能察知它的发展远景。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十一:“是时海禁初开, 恭恪 此奏可谓识微见远。”参见“ 识微 ”。
分類:苗头察知
《漢語大詞典》:识微(識微)
易·繫辞下:“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刚,万物之望。”后以“识微”指看到事物的苗头而能察知它的本质和发展趋向。 汉 刘向 说苑·杂言:“故 箕子 弃国而佯狂, 范蠡 去 越 而易名, 智过 去君弟而更姓,皆见远识微而仁,能去富势以避萌生之祸者也。” 明 张纶 《林泉随笔》:“盖无平不陂,无往不復,盛衰无常,吉凶靡定,非识微之君子何足以知之!” 梁启超 《过渡时代论》五:“今世识微之士,谓 俄罗斯 将达於彼岸之时不远矣。”
《漢語大詞典》:识微知着(識微知著)
谓看到事物的苗头而能察知它的发展趋向或问题的实质。新唐书·杜佑传:“传曰:‘远人不服,则脩文德以来之。’ 管仲 有言:‘国家无使勇猛者为边境。’此诚圣哲识微知著之略也。”参见“ 识微 ”。
《漢語大詞典》:识微(識微)
易·繫辞下:“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刚,万物之望。”后以“识微”指看到事物的苗头而能察知它的本质和发展趋向。 汉 刘向 说苑·杂言:“故 箕子 弃国而佯狂, 范蠡 去 越 而易名, 智过 去君弟而更姓,皆见远识微而仁,能去富势以避萌生之祸者也。” 明 张纶 《林泉随笔》:“盖无平不陂,无往不復,盛衰无常,吉凶靡定,非识微之君子何足以知之!” 梁启超 《过渡时代论》五:“今世识微之士,谓 俄罗斯 将达於彼岸之时不远矣。”
《漢語大詞典》:识微知著(識微知著)
谓看到事物的苗头而能察知它的发展趋向或问题的实质。新唐书·杜佑传:“传曰:‘远人不服,则脩文德以来之。’ 管仲 有言:‘国家无使勇猛者为边境。’此诚圣哲识微知著之略也。”参见“ 识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