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朔气(朔氣)
(1).北方之寒气。《乐府诗集·横吹曲辞五·木兰诗》:“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唐 骆宾王 《夕次蒲类津》诗:“晚风连朔气,新月照边秋。” 宋 王安石 《和王胜之雪霁借马入省》:“宿雾纷纷度城闕,朔气凛凛吹衣裘。” 清 唐孙华 《春雨》诗:“尚餘朔气留葭管,终待和风变柳条。”
(2).节气。周礼·春官·太史“正岁年以序事” 唐 贾公彦 疏:“一年之内有二十四气……皆节气在前,中气在后。节气,一名朔气。朔气在晦,则后月闰;中气在朔,则前月闰。”南齐书·文学传·祖冲之:“ 承天 法,日月五星,各自有元,交会迟疾,亦竝有差,裁得朔气合而已。”
(3). 北朝 的气势。宋书·恩倖传·徐爰:“中兴造创,资储未积,是以齐斧徘徊,朔气稽扫。”
(4).指北方人的气质。 陈衍 元诗纪事·嘲许敬仁:“盖 敬仁 颇尚朔气,习国语,乘怒必先以阿剌花剌等叱人。”
《漢語大詞典》:气节(氣節)
(1).志气,节操。史记·汲郑列传:“﹝ 汲黯 ﹞好学,游侠,任气节,内行脩絜,好直諫。” 宋 陆游 《有所感》诗:“气节陵夷谁独立,文章衰坏正横流。” 清 唐甄 潜书·主进:“世尚气节,则为直士;世尚功业,则为才士。” 郭沫若 《屈原》第一幕:“在这战乱的年代,一个人的气节很要紧。”
(2).节气;节令。后汉书·西域传论:“若其境俗性智之优薄,产载物类之区品,川河领障之基源,气节凉暑之通隔……莫不备写情形,审求根实。” 晋 陶潜 《劝农诗》:“气节易过,和泽难久。” 金 元好问 《少林雨中》诗:“西堂三日雨,气节变萧森。”参见“ 二十四节气 ”。
《漢語大詞典》:二十四节气(二十四節氣)
亦称“ 二十四节 ”。亦称“ 二十四气 ”。 我国古代历法,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将一年划分为二十四节气。其名称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每段开始的一日为节名。二十四节气表明气候变化和农事季节,在农业生产上有重要的意义,是我国夏历的特点。史记·太史公自序:“夫阴阳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各有教令。” 清 赵翼 陔餘丛考·二十四节气名:“二十四节气名,其全见於《淮南子·天文》篇及汉书·歷志。 三代 以上,《尧典》但有二分二至,其餘多不经见,惟汲冢周书·时训解,始有二十四节名。其序云:‘ 周公 辨二十四气之应,以顺天时,作《时训解》。’则其名盖定於 周公 。”
《漢語大詞典》:气数(氣數)
(1).气运,命运。 汉 荀悦 申鉴·俗嫌:“夫岂人之性哉,气数不存焉。” 南朝 宋 颜延之 《又释何衡阳〈达性论〉》:“福应非他,气数所生,若灭福应,即无气数矣。”红楼梦第七六回:“此亦关人之气数,所以我出来止住你们。” 姚雪垠 《李自成》第一卷第二七章:“大 明 的气数真地要完了,咱们还不加劲儿干?”
(2).指节气。 元 方回 《除夕前大雨雪立春已八日》诗:“气数已迴终是好,明朝红日上云端。”
《漢語大詞典》:春候
(1).春日的气候。 唐 杜牧 《雪中书怀》诗:“且想春候暖,瓮间倾一巵。”宋史·吴奎传:“今冬令反燠,春候反寒,太阳亏明,五星失度。”
(2).指春季的节气。 唐 谢观 《初雷启蛰赋》:“启一声於春候,知万类之奋迅。” 宋 梅尧臣 《送张叔展北归》:“ 江 南春候早,水暖野芹生。”
《漢語大詞典》:启闭(啓閉)
(1).开与关。周礼·天官·阍人:“閽人,掌守王宫之中门之禁……以时启闭。”梁书·处士传·何胤:“别为小閤室,寝处其中,躬自启闭,僮僕无得至者。” 宋 曾巩 《司门制》:“门关筦键之事,启闭出入之节。”
(2).古称立春、立夏为启,立秋、立冬为闭。左传·僖公五年:“凡分、至、启、闭,必书云物,为备故也。” 杜预 注:“启,立春、立夏;闭,立秋、立冬。”
(3).泛指节气。晋书·律历志中:“启闭升降之纪,消息盈虚之节。” 南朝 梁 陆倕 《〈新刻漏铭〉序》:“时乖启闭,箭异錙銖。”
《漢語大詞典》:气序(氣序)
(1).节气;季节。南齐书·豫章文献王嶷传:“任居鼎右,已移气序,自顷以来,宿疾稍缠。”周书·武帝纪上:“盛农之节,亢阳不雨,气序愆度,盖不徒然。” 宋 曾巩 《谢熙宁五年历日表》:“臣敢不深究土风,详求气序,躬劝耕桑之业,辅成坯冶之仁。”
(2).气候。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阿耆尼国:“气序和畅,风俗质直。”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四月八日:“迤邐时光昼永,气序清和。榴花院落,时闻求友之鸎。细柳亭轩,乍见引雏之燕。”
《漢語大詞典》:音气(音氣)
(1).指古代以律管测定的节气。书·舜典“声依永,律和声” 孔 传:“声谓五声,宫、商、角、徵、羽;律谓六律、六吕,十二月之音气。言当依声律以和乐。”参见“ 葭灰 ”、“ 灰管 ”。
(2).犹声气。指说话的声音、语气、气概。 汉 王充 论衡·是应:“人含五常,音气交通,且犹不能相知。” 南朝 宋 刘义庆 《幽明录》:“ 董仲舒 尝下帷独咏,忽有客来,风姿音气,殊为不凡。”魏书·高遵传:“ 遵 形貌庄洁,音气雄畅。”
《漢語大詞典》:清明
(1).物之轻清者。亦谓清澈明朗。荀子·解蔽:“故人心譬如槃水,正错而勿动,则湛浊在下而清明在上,则足以见鬚眉而察理矣。” 唐 元稹 《西县驿》诗:“去时楼上清明夜,月照楼前撩乱花。” 宋 欧阳修 《秋声赋》:“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 李大钊 《时》:“‘晨’为日之始,新鲜的朝气,清明的曙光,都随‘晨’的时光以俱至。”
(2).指政治有法度,有条理。《诗·大雅·大明》:“肆伐大 商 ,会朝清明。” 毛 传:“不崇朝而天下清明。”汉书·礼乐志:“﹝ 世祖 ﹞即位三十年,四夷宾服,百姓家给,政教清明。” 宋 苏轼 《司马温公神道碑》:“上即位之三年,朝廷清明,百揆时叙,民安其生,风俗一变。” 清 戴名世 《芝石记》:“献者踵至,以文天下之太平;然是时天下果有道,四方皆清明乎?未见其然也。” 夏衍 《秋瑾传》第一幕:“不把 中国 弄得强盛,不把政治弄得清明,她们怎能从这黑暗里解放出来呐?”
(3).神志清晰;清察明审。礼记·玉藻:“色容厉肃,视容清明。” 郑玄 注:“察於事也。”《淮南子·主术训》:“夫人主之听治也,清明而不闇,虚心而弱志,是故羣臣辐凑竝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尽其能。” 唐 李德裕 《上尊号玉册文》:“伏惟皇帝陛下,清明溥鬯,光耿四海。” 郭沫若 《新华颂·鸭绿江》:“我们的理智是清明的,不会跟着狂人们一道发狂。”
(4).声音清朗。礼记·乐记:“是故清明象天,广大象地。” 郑玄 注:“清明,谓人声也。” 孔颖达 疏:“人之歌曲清洁显明以象於天也。” 唐 羊士谔 《郡中即事》诗之一:“鼓角清明如战垒,梧桐摇落似贫居。” 萧军 《五月的矿山》第八章:“但这声音已经不再那样清明尖锐了,它发出了有些破裂味的沙音。”
(5).节气名。公历四月四、五或六日。我国有清明节踏青、扫墓的习俗。逸周书·周月:“春三月中气,惊蛰,春分,清明。” 朱右曾 校释引 孔颖达 曰:“清明,谓物生清浄明洁。” 南朝 宋 谢灵运 《入东道路诗》:“属值清明节,荣华歷和韶。” 唐 薛逢 《君不见》诗:“清明纵便天使来,一把纸钱风树杪。” 明徐元《八义记·宣子劝农》:“节届寒食清明。清明,西郊外步踏红青。” 冰心 《寄小读者》二三:“清明扫墓,虽不焚化纸钱,也可训练小孩子一种恭肃静默的对先人的敬礼。”
(6).东南风。国语·周语下“如是,而铸之金,磨之石,繫之丝木,越之匏竹,节之鼓,而行之,以遂八风” 三国 吴 韦昭 注:“东南曰巽,为木,为清明。”参见“ 清明风 ”。
(7).金精;金神。意林卷四引 汉 王逸 《正部》:“山神曰螭,物精曰魅,土精曰羵羊,水精曰罔象,木精曰毕方,火精曰游光,金精曰清明。”广雅·释天:“金神谓之清明。”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巨洋水:“泉溪之上,源麓之侧,有一祠,目之为 冶泉祠 。按广雅,‘金神谓之清明’,斯地盖古冶官所在,故水取称焉。”
(8).冷肃。《素问·六元正纪大论》:“金发而清明,火发而曛味,何气使然?”《医宗金鉴·运气要诀·五运郁极乃发歌》:“木发毁折金清明,火发曛味有多少。”注:“金发之徵,微者为燥,甚为清明;清明,冷肃也。”
《漢語大詞典》:清明风(清明風)
谓东南风。《淮南子·天文训》:“明庶风至四十五日,清明风至。”史记·律书:“清明风居东南维,主风吹万物而西之。”
分類:东南南风
《漢語大詞典》:一气(一氣)
(1).指混沌之气。古代认为是构成天地万物之本原。庄子·大宗师:“彼方且与造物者为人,而游乎天地之一气。”晋书·凉武昭王李玄盛传论:“王者受图,咸资世德,犹混成之先大帝,若一气之生两仪。” 明 王廷相 《答何粹夫》二:“天地未判之前只有一气而已,一气之中即有阴阳。” 清 姚鼐 《于子颖扬州使院见禹卿》诗:“阴阳有开闔,一气无迁代。”
(2).指空气。 晋 方庆 《风过箫赋》:“风之过兮,一气之作。”
(3).指呼吸一次。晋书·许迈传:“常服气,一气千餘息。”
(4).指奏乐首须以气动之。左传·昭公二十年:“声亦如味,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以相成也。” 杜预 注:“须气以动。” 陆德明 释文:“一气, 杜 解以为人气也。 服 云,歌气也。” 孔颖达 疏:“人作诸乐,皆须气以动,则与 服 不异。”
(5).指一个节气。 汉 张衡 《浑仪》:“各分赤道黄道为二十四气,一气相去十五度十六分之七,每一气者,黄道进退一度焉。” 唐 韩愈 《苦寒》诗:“四时各平分,一气不可兼。”
(6).声气相通;一伙。 汉 王充 论衡·变虚:“人君有善行﹝善言﹞,善行动於心,善言出於意,同由共本,一气不异。” 唐 崔国辅 《奉和华清宫观行香应制》诗:“云物三光里,君臣一气中。”红楼梦第六五回:“ 平姑娘 ,为人很好,虽然和奶奶一气,他倒背着奶奶常作些好事。” 鲁迅 《呐喊·故乡》:“我想,我竟与 闰土 隔绝到这地步了,但我们的后辈还是一气。”
(7).一口气;接连不断。《宣和遗事》前集:“有僧人带来行童见师囚了,一气走至 汴河 岸上。”二刻拍案惊奇卷二七:“ 汪秀才 即取大巵过手,一气吃了三巡。” 老舍 《骆驼祥子》四:“这个恶梦使他老了许多,好象他忽然的一气增多了好几岁。” 杨沫 《青春之歌》第一部第六章:“一气接到的这十来封信几乎全是 余永泽 一个人写来的。”
(8).犹一片。 唐 杜甫 《同诸公登慈恩寺塔》诗:“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 唐 白居易 《春游二林寺》诗:“熙熙风土暖,蔼蔼云嵐积。散作万壑春,凝为一气碧。”
(9).一阵。 毛泽东 《驳“舆论一律”》:“世界上只有唯心论和形而上学最省力,因为它可以由人们瞎说一气。” 老舍 《茶馆》第三幕:“带点香水,好好喷一气,这里臭哄哄的!” 柳青 《创业史》第一部第十章:“他干一气活,吸一阵水烟。”
《漢語大詞典》:节序(節序)
节令,节气;节令的顺序。 南朝 梁 江淹 《谢仆射游览》诗:“凄凄节序高,寥寥心悟永。时菊耀巖阿,云霞冠秋岭。” 唐 骆宾王 《畴昔篇》:“ 江 南节序多,文酒屡经过。共踏春江曲,俱唱采菱歌。” 清 纳兰性德 《鹧鸪天》词之一:“惊节序,叹沉浮,穠华如梦水东流。” 李大钊 《青春》:“每更节序,輒动怀思,人事万端,那堪回首,或则幽闺善怨,或则骚客工愁。”
《漢語大詞典》:烈士
(1).有节气有壮志的人。韩非子·诡使:“而好名义不仕进者,世谓之烈士。” 三国 魏 曹操 《步出夏门行》:“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晋 陆机 《辩亡论》上:“虽忠臣孤愤,烈士死节,将奚救哉?” 唐 杨炯 《上骑都尉高则神道碑》:“然后达人知足,徒兴白髮之歌;烈士徇名,不受黄金之赏。” 清 叶廷琯 鸥陂渔话·陈烈妇传诔:“一死甘心殉所天,女中烈士瘞江边。”
(2).今指为正义事业而牺牲的人。 李国文 《月食》:“ 伊汝 的父母都是烈士,是红军东渡 黄河 时牺牲的。” 郭沫若 《洪波曲》第十三章二:“﹝‘新升隆号’轮船﹞离开 武汉 之后,在当天便遇难,而使好些朋友成了烈士。”
《漢語大詞典》:黄钟(黄鐘)
亦作“黄鐘”。
(1).古之打击乐器,多为庙堂所用。 唐 张说 《大唐祀封禅颂》:“撞黄钟,歌大吕,开閶闔,与天语。” 明 宋濂 《凤阳府新铸大锺颂》:“ 濂 闻先王之世,金部有七,黄钟乃乐之所自出,而景钟又为黄钟之本。所谓景钟,大钟也。” 清 龚自珍 《臣里》:“麟、凤、狗不并续,不知动类大也;芝朮、灌木不并续,不知植类众也;珠玉、黄鐘、虎子、威窬不并寿,不知古器之賾。”参见“ 黄钟毁弃 ”。
(2).乐律十二律中的第一律。礼记·月令:“﹝季夏之月﹞其日戊巳,其帝 黄帝 ,其神 后土 ,其虫倮,其音宫,律中黄钟之宫。” 孔颖达 疏:“黄钟宫最长,为声调之始,十二宫之主。”吕氏春秋·适音:“黄鐘之宫,音之本也,清浊之衷也。” 陈奇猷 校释:“黄鐘即今所谓标準音,故是音之本。但黄鐘是所有乐律之标準……黄鐘既是标準音,则自黄鐘始,愈上音愈高,愈下音愈低,故黄鐘是清浊之衷。” 汉 马融 《长笛赋》:“十二毕具,黄钟为主。” 清 袁于令 《西楼记·私契》:“羽越清脆,黄钟最浊,正宫雄壮,商角冷落,这其间就里多微妙。”
(3).比喻君王。 唐 韩愈 《芍药赋》:“丈人庭中开好花,更无凡木争春华。翠茎红蕊天力与,此恩不属黄钟家。” 钱仲联 集释引 方世举 注:“《月令》:‘仲冬之月,律中黄钟。’按:黄钟,宫音,君也。句言不属,当谓 王司马 本为朝士,以不得於君,出为司马。”参见“ 十二律 ”。
(4).以黄钟调为基音之乐曲。周礼·春官·大司乐:“乃奏黄钟,歌大吕,舞《云门》,以祀天神。” 宋 苏轼 《延和殿奏新乐赋》:“聊即便安之所,奏黄钟而歌大成,行咏文明之章,荐英祖而享神考。”
(5).敬称他人之诗文。 宋 陆游 《与高安刘丞游大愚观壁间两苏先生诗》诗:“尚想来游时,黄钟賡大吕。” 刘半农 《〈瓦釜集〉代自叙》:“集名叫做‘瓦釜’,是因为我觉得 中国 的‘黄钟’,实在太多了。”
(6).古代为了预测节气,将苇膜烧成灰,放在律管内,到某一节气,相应律管内的灰就会自行飞出。黄钟律和冬至相应,时在十一月。《淮南子·天文训》:“日行一度,十五日为一节,以生二十四时之变。斗指子则冬至,音比黄鐘。” 高诱 注:“黄鐘,十一月也。鐘者,聚也,阳气聚於黄泉之下也。” 汉 蔡邕 独断:“ 周 以十一月为正,八寸为尺,律中黄钟,言阳气踵黄泉而出,故以为正也。” 唐 吕岩 《忆江南》词:“黄钟应律始归家,十月定君夸。” 清 吴伟业 《读端清郑世子传》诗:“候气推黄鐘,攷风定六律。”
(7).指与冬至日相应的律管。 清 谭嗣同 《报贝元徵书》:“算家又言黄钟为万事之根本,此大可笑。黄钟一律筒而已,何能根本万事?”
(8). 唐 教坊曲名。 唐 岑参 《秦筝歌送外甥萧正归京》:“红亭水木不知暑,忽弹《黄鐘》《白紵》。” 陈铁民 等校注:“《黄鐘》,曲名,即《黄鐘乐》,参见 唐 崔令钦 教坊记。”
《漢語大詞典》:黄钟毁弃(黄鐘毁棄)
比喻贤才不用。《楚辞·卜居》:“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谗人高张,贤士无名。” 朱熹 集注:“黄钟,谓钟之律中黄钟者,器极大而声最閎也。瓦釜,无声之物。雷鸣,谓妖怪而作声如雷鸣也。”亦作“ 黄鐘长弃 ”、“ 黄鐘毁弃 ”。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叶生:“公一日谓生曰:‘君出餘绪,遂使孺子成名。然黄鐘长弃奈何!’” 清 百一居士 壶天录卷下:“噫,鼠辈鴟张,其若是哉。黄鐘毁弃,瓦缶雷鸣,蠢兹么么,毒害乃尔!”亦省称“ 黄鐘毁 ”。 郭沫若 《蜩螗集·咏史》:“雷鸣瓦釜黄鐘毁,做到黄鐘愿亦偿。”
分類:贤才
《漢語大詞典》:十二律
古乐的十二调。阳律六:黄钟、太簇、姑洗、蕤宾、夷则、亡射;阴律六:大吕、夹钟、中吕、林钟、南吕、应钟。共为十二律。周礼·春官·典同:“凡为乐器,以十有二律为之数度。”吕氏春秋·古乐:“次制十二筒,以之 阮隃 之下,听凤皇之鸣,以别十二律。其雄鸣为六,雌鸣亦六,以比黄鐘之宫,适合。”资治通鉴·后周世宗显德六年:“昔 黄帝 吹九寸之管,得黄钟正声,半之为清声,倍之为缓声,三分损益之以生十二律。” 胡三省 注:“三分其一而损益之,上生下生而十二律备矣。”参阅汉书·律历志上
《漢語大詞典》:物候
动植物随季节气候变化而变化的周期现象。泛指时令。初学记卷三引 南朝 梁简文帝 《晚春赋》:“嗟时序之迴斡,叹物候之推移。” 唐 元稹 《玉泉道中作》诗:“ 楚 俗物候晚,孟冬纔有霜。” 清 史麟 《台城路·秋晚泛舟》词:“澹月襟怀,新晴物候,底事吟情潦草。” 陈去病 《晚抵丰镇》诗:“平畴弥望息边尘,蔬果駢闐物候新。”
《漢語大詞典》:二气(二氣)
(1).指阴、阳。易·咸:“柔上而刚下,二气感应以相与。” 宋 曾慥 高斋漫录:“天地尊位,二气合而万物生;日月并明,四时敍而百度正。”儿女英雄传第九回:“以二气言,则鬼者,阴之灵也;神者,阳之灵也。”
(2).二节气。宋书·律历志下:“ 冲之 曰:‘《四分志》,立冬中影长一丈,立春中影九尺六寸。寻冬至去南极,日晷最长,二气去至,日数既同,则中影应等,而前长后短,顿差四寸,此历景冬至后天之验也。’”
分類:节气二气
《漢語大詞典》:飞灰(飛灰)
(1).律管中飞动的葭灰,古代以此候测节气。 唐 阴行先 《和张燕公湘中九日登高》:“重阳初启节,无射正飞灰。”
(2).飞扬的灰烬。 明 刘基 《巫山高》诗:“猛风吹雨洗不尽,假手 秦 炬歊飞灰。” 鲁迅 《南腔北调集·火》:“一场大火,几十里路的延烧过去,稻禾、树木、房舍--尤其是草棚--一会儿都变成飞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