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胸襟
亦作“ 胸衿 ”。
(1).犹胸境。指心情、志趣、抱负等。艺文类聚卷七引 晋 刘伶 《北芒客舍》诗:“长笛响中夕,闻此消胸衿。” 南朝 宋 谢灵运 《入道至人赋》:“超埃尘以贞观,何落落此胸襟。” 唐 李白 《赠崔侍御》诗:“ 洛阳 因 剧孟 ,託宿话胸襟。” 唐 顾况 《酬房杭州》:“故人牧 餘杭 ,留我披胸衿。”《封神演义》第四九回:“此人名为闲士,腹内必有胸襟。” 魏巍 《东方》第四部第二四章:“他们那种大公无私的品质,有我无敌的英雄气概和开阔的胸襟,给了她很深的印象。”
(2).犹胸怀。指心里头。南齐书·竟陵王子良等传论:“情伪之事,不经耳目,忧惧之道,未涉胸衿。”南史·文学传·颜协:“而胸衿夷坦,有士君子之操焉。” 唐 杜甫 《阻雨不得归瀼西甘林》诗之三:“虚徐五株态,侧塞烦胸襟。”《敦煌变文集·降魔变文》:“辅国贤相厥号 须达多 ,善几策於胸衿,洞时机於即代。” 清 李渔 《蜃中楼·双订》:“旷充眼界惟观海,盪涤胸襟是听潮。” 丁玲 《韦护》第一章四:“自然的美景将她们的胸襟洗涤得不染一点尘浊。”
(3).犹臆测。《敦煌变文集·降魔变文》:“此乃诗书所载,非擅胸襟。” 宋 孙光宪 北梦琐言卷四:“自 贺隐 物故,率由胸襟,加以骋辩陵人,又多矜伐,为识者所鄙。”
(4).人体或衣服上身前面的部分。 梁斌 《播火记》四十:“他用手紧紧按住胸襟,眼睛对着月光,射出一种焦躁的光芒。” 邹荻帆 《星汉灿烂·红花绿叶扶》:“体育馆好像一个穿着天青色春装的少女,把花枝佩带在胸襟。”
《漢語大詞典》:妄意
(1).臆测。庄子·胠箧:“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朱子语类卷八十:“序多是后人妄意推想诗人之美刺,非古人之所作也。”
(2).妄想。 宋 苏辙 《除中书舍人谢执政启》:“既挟策以干世,诚妄意於济时。” 清 戴名世 《先君序略》:“家人惟吾母事之谨,儿子辈妄意他时富贵以娱亲。”
(3).随意。 明 张鼐 《读卓吾老子书述》:“夫一古人之书耳,有根本者下笔鉴定,则为画龙点睛;无根本者妄意标指,则为刻舟记剑。” 清 恽敬 《三代因革论七》:“后之儒者,以 熙寧 之法而妄意詆娸,非知治体者也。”
《漢語大詞典》:臆揣
犹臆测。 沙汀 《淘金记》一:“他们的材料,大半都是靠传闻和臆揣得来的,所以有时互相矛盾,而且极为可笑。”
分類:臆测
《漢語大詞典》:腹测(腹測)
犹臆测。 鲁迅 《书信集·致周茨石》:“用这些材料做小说自然也可以的,但不要夸张和腹测,而只将所见所闻的老老实实的写出来就好。”
分類:臆测
《漢語大詞典》:胸臆
(1).胸部;躯干的一部分。 汉 焦赣 《易林·屯之旅》:“双鳧俱飞,欲归稻食,经涉萑泽,为矢所射,伤我胸臆。” 唐 韩愈 《上张仆射第二书》:“凡五藏之繫络甚微,坐立必悬垂於胸臆之间。” 清 钮琇 觚賸·献花寺僧:“我毒罹此患,胸臆必有物为祟,逝后剖去殮我。” 陈翔鹤 《西风吹到了枕边》:“我一面将头垂到了胸臆,一人不住脚的在地面上盘旋,默想,计较着。”
(2).内心;心中所藏。列子·汤问:“推於御也,齐辑乎轡衔之际,而急缓乎脣吻之和,正度乎胸臆之中,而执节乎掌握之间。” 唐 杜甫 《别赞上人》诗:“异县逢旧友,初忻写胸臆。”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三:“其説不袭陈言,发自胸臆,虽不免附会穿凿,然不可谓无见者,亦奇书也。” 臧克家 《京华练笔三十年》:“我将读古诗,读新诗的一些想法和看法,直抒胸臆地说出来。”
(3).胸襟和气度。 唐 黄滔 《祭宋员外》:“德木千寻,人材八尺,夐云鹤於风裁,濊陂湖於胸臆。” 宋 王安石 《寄赠胡先生》诗:“先生天下豪杰魁,胸臆广博天所开。” 宋 张载 《经学理窟·诗书》:“尚书难看,盖难得胸臆如此之大,只欲解义则无难也。” 元杨显之《潇湘雨》第一折:“则他这胸臆捲 江 淮 ,寳剑辉星斗,是俺那父亲匹配下鸞交凤友。”
(4).犹己断;亦指臆测。 唐 刘知几 史通·书志:“斯则自我作古,出乎胸臆,求诸歷代不过一二者焉。” 宋 司马光 涑水记闻卷二:“知州某性褊急,数以胸臆决事,不当。” 明 屠隆 《昙花记·真君驱邪》:“冥府崇阶,神明贵胄,如何不行正直,作横宣婬,等閒妄逞胸臆。”
《漢語大詞典》:臆断(臆斷)
(1).凭臆测而下的决断。 晋 葛洪 抱朴子·微旨:“世人信其臆断,仗其短见,自谓所度,事无差错。”梁书·文学传上·庾肩吾:“故胸驰臆断之侣,好名忘实之类,方分肉於仁兽,逞 郤克 於 邯郸 ,入鲍忘臭,効尤致祸。” 宋 张世南 游宦纪闻卷七:“ 世南 尝以语士大夫间,有云恐出臆断。”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一:“ 汉 儒或执旧文,过于信传; 宋 儒或凭臆断,勇于改经。” 王力 《中国语言学史·全书的结论》:“有些观点是错误的,最突出的是从打破文字的束缚走到另一个极端,轻视文字的社会性,常常歪曲文字所表达的概念,来迎合自己的主观臆断。”
(2).主观地判断。 晋 葛洪 抱朴子·明本:“而管窥诸生,臆断瞽説。” 唐 欧阳詹 《怀州应宏词试片言折狱论》:“岂无独见而可臆断?” 宋 苏轼 《石钟山记》:“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清 采蘅子 《虫鸣漫录》卷一:“未可以春秋内所无者,臆断为无其事也。” 许杰 《蚁蛭》:“我们的工作成绩,究竟有了什么结果,自己也不敢臆断。”
《漢語大詞典》:不亿(不億)
(1).超过亿数,形容其数甚多。《诗·大雅·文王》:“ 商 之孙子,其丽不亿。” 郑玄 笺:“其数不徒亿,多言之也。” 孔颖达 疏:“其数至多,不徒止於一亿而已,言其数过亿也。” 明 谢肇浙 《五杂俎·事部二》:“此在笔端游戏,偶为之可也,而动成卷帙,其丽不亿。”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一:“ 永鰲 言重兵萃京畿,需饟不亿。”
(2).叵测,不可推测。引申指阴奸。 汉 贾谊 新书·淮难:“今陛下将尊不亿之人,与之众,积之财……其策安便哉!”
(3).不臆测。亿,通“ 臆 ”。论语·宪问:“不逆诈,不亿不信,抑亦先觉者,是贤乎!”
《漢語大詞典》:逞臆
任意臆测。 清 陈康祺 《燕下乡脞录》卷一:“然传古援今,究胜於空谈逞臆。” 严复 《译〈天演论〉自序》:“逞臆为谈,不咨其实。” 鲁迅 《坟·人与历史》:“其説逞臆,无实可徵。”
分類:任意臆测
《漢語大詞典》:臆测(臆測)
(1).主观地推测。 清 陈廷焯 白雨斋词话卷六:“《风诗》三百,用意各有所在,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故能感发人之性情。后人强事臆测,繫以比、兴、赋之名,而诗义转晦。” 清 魏源 圣武记卷十三:“二臣皆身歷戎行,晓洞贼情,故动中窽会,非书生臆测所及。”《“五四”爱国运动资料·学生终止罢课之宣言》:“外界不察,妄肆臆测,或谓排外,或谓热中。” 鲁迅 《坟·文化偏至论》:“若夫影响,则眇眇来世,臆测殊难。”
(2).主观的测度。 刘复 《〈四声实验录〉序赘》:“最要紧的是求之于科学的实验,而不求之于一二人的臆测。” 鲁迅 《〈朝花夕拾〉后记》:“这不过是我一时的臆测,此外也并无什么坚实的凭证。” 夏衍 《观剧偶感》:“我没有眼福看到这个剧本的上演,所以我的臆测只根据了散在 沪 港 各报的批评。”
《漢語大詞典》:悬料(懸料)
凭空臆测。 宋 马永卿 嬾真子卷三:“坐客云:‘经中所言,皆譬喻也,岂有雨寳珠等事乎?’僕曰不然,雨金、雨血、雨土,皆班班载於前史,何况六合外事,其有无不可悬料也。”
分類:凭空臆测
《漢語大詞典》:臆改
凭臆测改动文字。 清 龚自珍 《妙法莲华经四十二问》第十九问:“以此例推,可一一臆改也。” 清 俞樾 诸子平议·管子二“ 桓公 使 鲍叔 识君臣之有善者”:“古盖自有君臣之称,未可臆改也。” 鲁迅 《〈云谷杂记〉序》:“阙失七条,文句又多臆改,不足据。”
《漢語大詞典》:捕风捉影(捕風捉影)
汉书·郊祀志下有“听其言,洋洋满耳,若将可遇,求之,盪盪如係风捕景,终不可得”语。后多作“捕风捉影”。喻虚幻无实或无根据地臆测。朱子语类卷六九:“若有一豪之不实,如捕风捉影,更无下功处,德何由进?” 明 李东阳 麓堂诗话:“ 唐 人不言诗法,诗法多出 宋 ……而天真兴致,则未可与道,其高者失之捕风捉影,而卑者坐於黏皮带骨。” 清 李渔 《意中缘·名逋》:“似一对 蓬莱 避劫仙,见草木皆雷电,还只怕捕风捉影追下遥天。” 太平天囯 洪仁玕 《英杰归真》:“且术士喜言怪诞……并造出无数捕风捉影之説,观形察色之机,以肥囊利己。” 鲁迅 《南腔北调集·经验》:“自然,捕风捉影的记载,也是在所不免的。”亦省作“ 捕风 ”。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刑名·问疑》:“打死之事,茫然捕风。”亦作“ 捕影繫风 ”。梁书·刘孝绰传:“但雕朽污粪,徒成延奬;捕影繫风,终无効答。” 南唐 史虚白 钓矶立谈:“於是连兵十数年,国削民乏,渺然视太平之象,更若捕影繫风。”
《漢語大詞典》:借定
谓臆测加以断定。 汉 荀悦 申鉴·时事:“ 秦 之灭学也,书藏於屋壁,义絶於朝野。逮至 汉 兴,收摭散滞,固已无全学矣。文有磨灭,言有 楚 、 夏 ,出有先后;或学者先意,有所借定,后进相放,弥以滋蔓。” 黄省曾 注:“无所徵据,臆见损益。”
分類:臆测断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