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愧羞
羞辱;羞惭。 唐 元稹 《同州刺史谢上表》:“不料奸人疑臣杀害 裴度 ,妄有告论,尘黷圣聪,愧羞天地。” 宋 范仲淹 《让枢密表》:“二年于兹,一功未立,屡叨进改,深负愧羞。”
分類:羞辱羞惭
《漢語大詞典》:愧辱
(1).羞辱。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勉学:“何惜数年勤学,长受一生愧辱哉!” 宋 王安石 《涓涓乳下子》诗:“古人思慰亲,愧辱寧在己。”清史稿·爱新觉罗允禩传:“皇考仅令削籍更名,以示愧辱。”
(2).指遭受羞辱。史记·龟策列传:“还徧九州,未尝愧辱,无所稽留。”
分類:羞辱遭受
《國語辭典》:可碜(可磣)  拼音:kě chěn
粗糙。元。无名氏《蓝采和》第二折:「见放一轴老君,挂下十王神幅。待诏他也世情,说著的便决应,画的十分可碜,怎觑那般行径。」
分類:粗劣羞辱
《漢語大詞典》:羞戮
羞辱。新唐书·刘政会传:“前日 杜让能 羞戮未刷,尚忍蹈覆辙乎?”
分類:羞辱
《漢語大詞典》:砢确(砢確)
方言。羞辱;辱没。《金瓶梅词话》第三二回:“甚么行货子,可不砢确杀我罢了。”
《漢語大詞典》:包羞
忍受羞辱。易·否:“六三,包羞。《象》曰:‘包羞,位不当也。’” 孔颖达 疏:“位不当所包承之事,惟羞辱已。” 唐 陆龟蒙 《寒泉子对秦惠王》:“大王出则夺气,入则包羞。” 明 刘基 《题扇面牡丹花》诗:“舞罢春风却回首,六宫红粉总包羞。” 梁启超 《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第四章:“ 汉高 蚤年最恶儒。有儒冠者輒溲溺之,其吐弃也至矣。而 酈食其 、 叔孙通 、 陆贾 等深自贬抑,包羞忍垢以从之。”
庖馐。谓厨房内精美的食品。 元 麻革 《上云内帅贾君》诗:“杞梓容山木,包羞荐沼芼。”
《漢語大詞典》:惭颜(慚顔)
亦作“慙顏”。
(1).愧色;面有愧色。 南朝 齐 王融 《秋胡行》之七:“彼美復来仪,慙颜变欣瞩。” 唐 裴铏 《传奇·孙恪》:“ 恪 既被责,惭颜惕虑。” 明 李东阳 《屠兵来》诗:“死兵易,立孤难,九原下报无惭颜。”
(2).指被人羞辱的脸皮。类说卷二一引 五代 王仁裕 开元天宝遗事·惭颜厚如甲:“进士 杨光远 干索权豪无厌,或遭挞,略无改悔。时人云: 杨光远 慙颜厚如十重铁甲。”
《漢語大詞典》:神羞
使神羞辱。书·武成:“惟尔有神,尚克相予,以济兆民,无作神羞。” 孔 传:“神庶几助我,渡民危害,无为神羞辱。”左传·襄公十八年:“苟捷有功,无作神羞。”
分類:羞辱
《國語辭典》:耻辱(恥辱)  拼音:chǐ rù
羞耻侮辱。《文选。贾谊。过秦论》:「故伊尹蒙耻辱,负鼎俎,和五味以干汤。」
《國語辭典》:贻羞(貽羞)  拼音:yí xiū
令人蒙羞。如:「他若继续为所欲为,只是危害社会,贻羞家人而已。」
分類:蒙受羞辱
《漢語大詞典》:起羞
(1).招致羞辱。书·说命中:“惟口起羞,惟甲胄起戎。” 孔颖达 疏:“王者法天施化,其举止不可不慎,惟口出令不善,以起羞辱。” 唐 储光羲 《狱中贻姚张薛李郑刘诸公》诗:“直道时莫亲,起羞见谗口。”
(2).产生羞耻之感。 宋 王令 《龙角歌和崔公度伯易》诗:“视龙有角急起羞,亟去诉帝龙可忧。”
《國語辭典》:戮尸(戮屍)  拼音:lù shī
斩辱死者的尸体,作为惩罚生前的罪恶。《晋书。卷九八。列传。王敦》:「王敦滔天作逆,有无君之心,宜依崔杼、王淩故事,剖棺戮尸,以彰元恶。」《三国演义》第二回:「发张角之棺,戮尸枭首,送往京师。」
《漢語大詞典》:遗羞(遺羞)
谓留下羞辱。 唐 卢肇 《海潮赋》:“是以纳人於聋昧,遗羞乎后代。” 清 王时翔 《于忠肃公墓》诗:“嗟哉 徐 石 辈,青史祗遗羞。”
分類:留下羞辱
《國語辭典》:挞市(撻市)  拼音:tà shì
在大庭广众之下责辱。语本《书经。说命下》:「其心愧耻,若挞于市。」
《漢語大詞典》:贱辱(賤辱)
(1).低贱。 汉 徐干 中论·贵言:“非惟言也,行亦如之,得其所则尊荣,失其所则贱辱。” 宋 苏轼 《汤村开运盐河雨中督役》诗:“归田虽贱辱,岂失泥中行。”
(2).指轻视羞辱。 清 谭嗣同 《仁学》三六:“既召而役使之矣,復贱辱之,蹴踏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