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体要(體要)
(1).切实而简要。书·毕命:“政贵有恒,辞尚体要。” 孔颖达 疏:“为政贵在有常,言辞尚其体实要约。”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序志:“盖周书论辞,贵乎体要; 尼父 陈训,恶乎异端。”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露布:“近代诸露布,大抵皆张皇国威,广谈帝德,动逾数千字,其能体要不烦者,鲜云。”
(2).大体;纲要。 汉 荀悦 《汉纪·后序》:“於是乃作考旧,通达体要,以述《汉纪》。” 宋 苏轼 《张文定公墓志铭》:“执政乃始奉詔拜翰林学士承旨。问治道体要,公以简易诚明为对。” 清 方苞 《书〈汉书·霍光传〉后》:“《班史》义法,视 子长 少漫矣,然尚能识其体要。”
(3).体统;体制。宋书·沈攸之传:“﹝ 攸之 ﹞谓人曰:‘州官鞭府职,诚非体要,由小人凌侮士大夫。’” 清 顾炎武 日知录·三辅黄图:“以 长乐 、 未央 、 建章 、 北宫 、 甘泉宫 为纲,而以其中宫室臺殿为目,甚得体要。”
(4).谓领悟要旨。 晋 葛洪 抱朴子·微旨:“凡养生者,欲令多闻而体要,博见而善择,偏修一事,不足必赖也。”
《漢語大詞典》:切要
(1).要领;纲要。 三国 魏 嵇康 《明胆论》:“今子之论,乃引浑元以为喻,何辽辽而坦谩也。故直答以人事之切要焉。”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勉学:“此事徧於经史,吾亦不能郑重,聊举近世切要,以启寤汝耳。” 元 王磐 《〈农桑辑要〉序》:“删其繁重,摭其切要。”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下:“少间,又一友请问功夫切要。”
(2).确切扼要。晋书·刘颂传论:“虽文惭华婉,而理归切要。” 唐 谷神子 《博异志·李序》:“言词切要,宛畅笑咏。” 鲁迅 《书信集·致徐懋庸》:“我是不研究理论的,所以应看什么书,不能切要的说。”
(3).紧要;紧要的事。新唐书·张廷珪传:“羊非军国切要,假令蕃滋,不可射利。” 宋 陈善 扪虱新话卷五:“古人於临事切要处,未尝不自留一著也。” 明 谢榛 四溟诗话卷三:“ 于鳞 徒步相携曰:‘子何太泄天机?’予曰:‘更有切要处不言。’” 叶圣陶 《李太太的头发》:“这是非常公平的,而且也十分切要。”
《漢語大詞典》:纲纪(綱紀)
(1).大纲要领。荀子·劝学:“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 明 何景明 《赠向先生序》:“君子之治也,设其纲纪,而有其目,与民守之。”
(2).法度;纲常。《韩诗外传》卷四:“説皆不足合大道,美风俗,治纲纪。”汉书·礼乐志:“夫立君臣,等上下,使纲纪有序,六亲和睦,此非天之所为,人之所设也。”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阿耆尼国:“勇而寡略,好自称伐,国无纲纪,法不整肃。” 梁启超 《论中国之将强》:“西人之将灭人国也,则必上之於议院,下之於报章,日日言其国政之败坏,纲纪之紊乱。”
(3).治理;管理。《诗·大雅·棫朴》:“勉勉我王,纲纪四方。”汉书·律历志上:“ 汉 兴,方纲纪大基,庶事草创,袭 秦 正朔。” 宋 司马光 《虞部郎中李君墓志铭》:“夫人嫠居二十餘年,抚育诸孤,纲纪家事,大小曲尽其宜。”镜花缘第五二回:“故 舜 命 伯夷 典三礼,所以弥纶天地,经纬阴阳,纲纪万物,雕琢六情,莫不以此节之。”
(4).古代公府及州郡主簿。后汉书·文苑传下·张升:“仕郡为纲纪,以能出守 外黄 令。”文选·傅亮〈为宋公修张良庙教〉:“纲纪:夫盛德不泯,义存祀典;微 管 之叹,抚事弥深。” 李善 注:“纲纪,谓主簿也。教,主簿宣之,故曰纲纪,犹今詔书称门下也。”资治通鉴·晋明帝太宁二年:“有詔:‘ 王敦 纲纪除名,参佐禁錮。’” 胡三省 注:“纲纪,综理府事者也。”
(5).称管理一家事务的仆人为“纲纪”。亦称“ 纲纪僕 ”。 宋 赵与时 宾退录卷六:“﹝ 智士 ﹞心鬱然不乐,召纲纪僕让之曰:‘此第高广而圊不称。’” 苏曼殊 《绛纱记》:“尔日有纲纪自酒肆来,带 英 人及巡捕入屋,将家具细软一一记以数号,又一一註於簿籍。”
《漢語大詞典》:总辔(總轡)
(1).控制缰绳。晋书·王接传:“夫騂駵不总轡,则非 造父 之肆;明月不流光,则非 随侯 之掌。” 唐 僧鸾 《苦热行》:“烟岛摶鹏嚲双翅, 羲和 赫怒强总轡。”
(2).喻掌握纲要。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附会:“是以駟牡异力,而六轡如琴;并驾齐驱,而一轂统辐;驭文之法,有似於此。去留随心,修短在手,齐其步骤,总轡而已。”
(3).犹系马。谓停驻。 晋 赵至 《与嵇茂齐书》:“总轡遐路,则有前言之艰;悬鞌陋宇,则有后虑之戒。”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洞过水:“ 乐平郡 有 受阳县 , 卢諶 《征艰赋》所谓歷 受阳 而总轡者也。” 明 夏完淳 《谢益寿游览》诗:“总轡大野间,徙倚随物化。”
《漢語大詞典》:纲领(綱領)
(1).网纲裘领。 晋 葛洪 抱朴子·君道:“操纲领以整毛目,握道数以御众才。”南齐书·高逸传·顾欢:“臣闻举网提纲,振裘持领,纲领既理,毛目自张。”
(2).总纲要领。三国志·魏志·陈矫传:“子 本 嗣,歷位郡守、九卿。所在操纲领,举大体,能使羣下自尽。”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明诗:“撮举同异,而纲领之要可明矣。”晋书·应詹传:“顷大事之后,遐邇皆想宏略,而寂然未副,宜早振纲领,肃起羣望。” 清 钱谦益 《河南按察司按察使卢维屏授通议大夫制》:“国家设按察之官,谓之外臺,所以廉察所部而提振纲领也。”
(3).政党、政府等根据自己在一定时期内的任务而规定的奋斗目标和行动步骤。 周恩来 《关于党的“六大”的研究》:“详细的党纲应该有两部分,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
《漢語大詞典》:纲要(綱要)
大纲要领。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诸子:“洽闻之士,宜撮纲要,览华而食实,弃邪而採正。”隋书·律历志下:“疎而不漏,纲要克举。” 唐 孙过庭 书谱:“尝有好事,就吾求习,吾乃粗举纲要,随而受之,无不心悟手从,言忘意得。” 清 侯方域 《太平仁义之效论》:“惟 光武 有人君之度,而躬亲吏事,失其纲要。”
《漢語大詞典》:政纲(政綱)
(1).施政的纲要。 汉 贾谊 新书·大政下:“臣忠君明,此之谓政之纲也。”宋史·薛极传:“政纲虽举,必求益其所未至;德泽虽布,必思及其所未周。”清史稿·礼志九:“古者蒐苗獮狩,因田猎讲武事。皇祖行围,既裨戎伍,復举政纲。”
(2).政治纲领。它说明一个政党的政治任务和要求。 孙中山 《论民生主义》:“使吾人嚮持之三民主义,实行无遗。夫然后为吾人目的达到之日。而对於政纲所负之义务,庶几无憾矣。”
《漢語大詞典》:道纲(道綱)
(1).道德之纲要。汉书·叙传下:“凡汉书,叙帝皇,列官司,建侯王。準天地,统阴阳,阐元极,步三光。分州域,物土疆,穷人理,该万方。纬‘六经’,缀道纲,总百氏,赞篇章。”
(2).佛教语。修“八正道”的纲要。 晋 支遁 《五月长斋诗》:“略略微容简,八言振道纲。”
《漢語大詞典》:都目
纲目,纲要。后汉书·应劭传:“輒撰具《律本章句》……《司徒都目》《五曹詔书》《春秋断狱》凡二百五十篇。” 李贤 注:“司徒即丞相也。总领纲纪,佐理万机,故有都目。”
分類:纲目纲要
《漢語大詞典》:体略(體略)
纲要,要领。 晋 葛洪 抱朴子·尚博:“文之体略,可得闻乎?” 晋 郭象 有《论语体略》
分類:纲要要领
《漢語大詞典》:凡要
(1).簿书的纲要;总目。周礼·天官·小宰“六曰听取予以书契” 汉 郑玄 注:“书契,谓出予受入之凡要。”汉书·严助传“愿奉三年计最” 颜师古 注引 晋 晋灼 曰:“最,凡要也。”新唐书·岑文本传:“踰年为令,从伐 辽东 ,事一委倚,至粮漕最目、甲兵凡要、料配差序,筹不废手,由是神用顿耗,容止不常。”
(2).泛指事物的总要。《淮南子·说山训》:“背而不得,不知凡要。”
《漢語大詞典》:以一持万(以一持萬)
谓握其纲要而统御万类。荀子·儒效:“法先王,统礼义,一制度,以浅持博,以古持今,以一持万;苟仁义之类也,虽在鸟兽之中,若别白黑。” 杨倞 注:“‘先王’当为‘后王’,‘以古持今’当为‘以今持古’,皆传写误也。”
《漢語大詞典》:三常
(1).指治国理政的三大纲要。国语·晋语四:“爱亲明贤,政之干也。礼宾矜穷,礼之宗也。礼以纪政,国之常也……玉帛酒食,犹粪土也,爱粪土以毁三常,失位而闕聚,是之不难,无乃不可乎。” 韦昭 注:“三常,政之干,礼之宗,国之常。”
(2).指三种恒久不变的事象。管子·君臣上:“天有常象,地有常形,人有常礼,一设而不更,此谓三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