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纱笼(紗籠)
(1).纱制灯笼。 唐 白居易 《宿东亭晓兴》诗:“温温土炉火,耿耿纱笼烛。” 宋 高观国 《御街行·赋轿》词:“归来时晚,纱笼引道,扶下人微醉。” 元 张子坚 《得胜令》曲:“锦衣搭白马,纱笼照道行。” 清 纳兰性德 《生查子》词:“独夜背纱笼,影著纤腰画。”
(2).谓以纱蒙覆贵人、名士壁上题咏的手迹,表示崇敬。典出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起自寒苦:“ 王播 少孤贫,尝客 扬州 惠昭寺 木兰院 ,随僧斋飡。诸僧厌怠, 播 至,已饭矣。后二纪, 播 自重位出镇是邦,向之题已碧纱幕其上。 播 继以二絶句曰:‘……二十年来尘扑面,如今始得碧纱笼。’”后用作诗文出众的赞词。 宋 刘过 《沁园春·题黄尚书夫人书壁后》词:“记 东坡 赋就,纱笼素壁, 西山 句好,帘捲晴珠。” 清 李渔 《怜香伴·议迁》:“他日重来,駟马难容。四壁佳篇,早着纱笼。” 宁调元 《柬蜕庵三什》诗之三:“偶栽红豆便盈枝,仗汝纱笼壁上词。”
(3).犹纱罩。旧时婚礼中新娘罩面的纱巾。 清 李渔 《风筝误·婚闹》:“你们都迴避,好待我揭去纱笼看阿娇。”《天雨花》第三六回:“弟们虽在来观看,纱笼罩面怎分明?”
(4).马来语saron的音译。 东南亚 一带用以围裹身体的长布,为服饰之一。 许杰 《两个青年》:“那 马来 人是披着纯白的纱笼,纱笼的一端,从左边的背部围过右边的颈际,再披了下来。”
(5).法语salon的音译。客厅。今多译作“沙龙”。十七世纪末叶和十八世纪 巴黎 文人常接受贵族妇女的招待,在客厅集会。因指文人雅士的清谈场所。 鲁迅 《二心集·关于翻译的通信》附J·K来信:“这种人物如果不彻底的脱胎换骨,始终只是‘纱笼’(salon)里的哈吧狗。” 瞿秋白 《普洛大众文艺的现实问题》:“她想一脚跨进摩登化的贵族厅堂--在所谓‘纱笼’里去和当代名流‘较一日之短长’。”
《國語辭典》:哈达(哈達)  拼音:hā dá
西藏、蒙古人用以敬佛或馈赠,表示恭敬和祝贺之物。为藏语kha btags的音译。为丝或绢制成的长条型丝布,有白、黄、蓝等色,传统上多为白色,代表吉祥。藏人初次见面时皆献上哈达为礼以表示恭敬。
《國語辭典》:帩头(帩頭)  拼音:qiào tóu
束发的头巾。汉。无名氏〈陌上桑〉诗:「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晋书。卷二七。五行志上》:「孝武太元中,人不复著帩头。」也称为「幧头」。
《漢語大詞典》:头盖(頭蓋)
(1).指物体顶端扁大似伞盖的部分。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草篇:“又 梁简文 延香园 , 大同 十年,竹林吐一芝,长八寸,头盖似鸡头实,黑色。”
(2).颅骨;头盖骨。 菡子 《妈妈的故事》:“‘不要紧的,孩子,一会儿就好了。’这句话一直响到你妈被埋到头盖以后才没有听见。”
(3).旧时婚礼中新娘蒙头的红布或纱巾。
《漢語大詞典》:眼纱(眼紗)
蒙眼的纱巾。 明 沈德符 野获编·司道·布按二司官:“﹝布政司、按察司﹞俱坐轿开棍,今则导以尺箠策马带眼纱,与京师幕寮无异矣。”《隋唐演义》第四三回:“﹝ 贾润甫 ﹞叫手下人两个做土工的,把槽头四五个牲口喂饱了牵出来,男女带上眼纱,加鞭望 瓦岗 进发。”
分類:纱巾
《國語辭典》:头纱(頭紗)  拼音:tóu shā
蒙在头上的纱巾。如:「洁白飘逸的头纱使她在今晚的婚礼上,像极了下凡的仙女。」
《漢語大詞典》:黄罗帔(黄羅帔)
古代妇女披于肩背的一种纱巾,多为薄质纱罗所制。 前蜀 薛昭蕴 《女冠子》词:“雾卷黄罗帔,云雕白玉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