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圆熟(圓熟)
(1).灵活变通;精明练达。 金 房皞 《寄呈岳阳诸友》诗:“平生喜疎散,为官贵圆熟。”
(2).纯熟。 宋 胡仔 《苕溪渔隐丛话前集·东坡一》:“余以谓圆熟多失之平易,老硬多失之枯乾。” 元 夏文彦 图绘宝鉴·赏鉴:“盖古人笔法圆熟,用意精到,初若率易,愈玩愈佳。” 鲁迅 《且介亭杂文末编·白莽作〈孩儿塔〉序》:“一切所谓圆熟简练,静穆幽远之作,都无须来作比方,因为这诗属于别一世界。”
(3).圆润光莹。
《漢語大詞典》:淳熟
纯熟。 唐 元稹 《训别致用》诗:“研机未淳熟,与世忽参差。”《坛经·付嘱品》:“盖为汝等信根淳熟,决定无疑,堪任大事。”
分類:纯熟
《漢語大詞典》:完熟
圆熟;纯熟。《平山冷燕》第十回:“兄毕竟是个才子,前日是那等説来,今日又是这等説去,心机可谓完熟矣。”
分類:圆熟纯熟
《漢語大詞典》:生涩(生澀)
亦作“ 生澁 ”。
(1).指麻木干燥的感觉。 宋 欧阳修 归田录卷二:“今 唐 邓 间多大柿,其初生涩,坚实如石。” 冯至 《无花果》诗:“我的诗也没有悦耳的声音,读起来,舌根都会感到生涩。”
(2).不润滑。 宋 王安石 《次韵徐仲元咏梅》之一:“玉笛悲凉吹易散,冰紈生涩画难亲。” 宋 苏辙 《和迟田舍杂诗》之二:“床鋭日益销,车辖转生澁。” 梁斌 《播火记》四九:“灾难像锈钝了的锉刀,生涩、迟钝地锯锉着人们的生命。”
(3).不流畅;不纯熟。语本 唐 白居易 《答苏庶子月夜闻家僮奏乐见赠》诗:“不敢邀君无别意,弦生管涩未堪听。” 元 鲁贞 《题赵章泉诗后》:“用字生涩,鍊句强硬,使人读之激脣刺吻而无味,此 宋 末诗人之失。” 清 金农 《新弦曲》:“故琴今夕张新絃,弹者生澁声可怜。” 郑振铎 《离别》:“ 箴 的话声有些生涩,不如刚才的轻快了。”
(4).谓生锈。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二:“顽羊角靶尽尘缄,生涩了雪刃霜尖。” 元孙仲章《勘头巾》第二折:“那更这减银上因何不见生澁。” 元 郝经 《冤鐍叹》诗:“铁簧生涩深金苔,沴气缠结埋阴霾。”
(5).犹生疏。警世通言·玉堂春落难逢夫:“书呵!相别日久,且是生澁。欲待不看,焉得一举成名。”
(6).喻感情不和。 姚雪垠 《李自成》第一卷第十八章:“这两三年咱俩又起了生涩,撕破过面子。” 姚雪垠 《长夜》三五:“这样弄下去,不是要跟 马文德 闹生涩么?”
《漢語大詞典》:上口
通道的上部,即入口处。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经维络,别下於三焦” 唐 张守节 正义引《八十一难》:“三焦者,水穀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上焦在心,下鬲在胃上口也。”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渠水:“ 沙水 又东,与 康沟水 合,水首受 洧水 於 长社县 东……后人遏其上口,今水盛则北注,水耗则輟流。”
(1).指诵读诗文纯熟,能顺口而出。三国志·蜀志·关羽传“追諡 羽 曰 壮繆侯 ” 裴松之 注引 晋 虞溥 《江表传》:“ 羽 好《左氏传》,讽诵略皆上口。”《朱子全书·学六·读书法》:“常时暗诵默思,反復研究,未上口时须教上口,未通透时须教通透。” 章炳麟 《赠大将军邹君墓表》:“君少慧,年十二,诵《九经》史记汉书,皆上口。”
(2).指诗文写得流利,读起来顺口。 鲁迅 《汉文学史纲要》第一篇:“今所传有 黄帝 《道言》《金人铭》, 颛顼 《丹书》, 帝喾 《政语》,虽并出 秦 汉 人书,不足凭信,而大抵协其音,偶其词,使读者易于上口。” 巴金 《团圆》:“稿纸上字迹清楚,文字也不错,我一口气念了两遍,字字上口。”
(3).吃在嘴里。 茅盾 《秋收》一:“讲到芋头, 小宝 也还有几分欢喜,加点儿盐烧熟了,上口也还香腻。”
(4).指可口。 侯金镜 《漫游小五台·密林一日》:“我吃得最上口的是主人为大家喝小米粥而准备的苦菜。”
《漢語大詞典》:纯熟(純熟)
熟练;精通。 宋 苏轼 《次韵定慧钦长老见寄》之四:“真源未纯熟,习气餘陋劣。”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上:“只要无间断,到得纯熟后,意思又自不同矣。” 清 曾国藩 《送郭筠仙南归序》:“迟久而后进,銖而积,寸而累,既其纯熟,则圣人之徒其力造焉。” 巴金 《探索集·世界语》:“在会场里人们报告、讨论,用世界语就像用本民族语言那样地纯熟。”
《漢語大詞典》:手熟
谓久习其事,手艺纯熟。 宋 欧阳修 归田录卷一:“ 康肃 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耳。’……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分類:手艺纯熟
《漢語大詞典》:明练(明練)
(1).熟悉;通晓。三国志·魏志·田豫传论:“ 田豫 居身清白,规略明练。”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任使:“ 傪 明练庶务,操割发遣,应接如流,绰有餘地。” 宋 吴坰 五总志:“於舍人中选一人明练政事者,专典机密,谓之解事舍人。”
(2).明达纯熟。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品藻:“ 司马文王 问 武陔 :‘ 陈玄伯 何如其父司空?’ 陔 曰:‘通雅博畅,能以天下声教为己任者,不如也;明练简至,立功立事,过之。’”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事类:“夫以 子建 明练, 士衡 沉密,而不免於谬。”明史·方逢时传:“ 逢时 才略明练,处置边事,皆协机宜。”
《漢語大詞典》:锤鍊(錘鍊)
亦作“ 锤炼 ”。
1.锻炼,磨炼。 瞿秋白 《〈饿乡纪程〉跋》:“饿乡之‘饿’,锤炼我这绕指柔钢。” 杨朔 《三千里江山》不是尾:“不用装大人,自自然然锤炼成大人了。” 袁鹰 《悲欢·深深的怀念》:“去到祖国山南海北的广阔天地里锤炼红心。”
2.谓刻苦钻研,反复琢磨,使之精炼、纯熟。 清 赵翼 瓯北诗话·李青莲诗:“皆奇警极矣,而以浑洒出之,全不见其锤鍊之迹。” 清 沈复《浮生六记·闺房记乐》:“ 杜 诗锤炼精纯, 李 诗瀟洒落拓。” 秦牧 《语林采英·妙语如珠》:“不是从一个方面,而是从多方面来锤炼语言,就可以收到妙语如珠,佳句迭出了。”
《漢語大詞典》:锤炼(錘煉,錘鍊)
(1).锻炼,磨炼。 瞿秋白 《〈饿乡纪程〉跋》:“饿乡之‘饿’,锤炼我这绕指柔钢。” 杨朔 《三千里江山》不是尾:“不用装大人,自自然然锤炼成大人了。” 袁鹰 《悲欢·深深的怀念》:“去到祖国山南海北的广阔天地里锤炼红心。”
(2).谓刻苦钻研,反复琢磨,使之精炼、纯熟。 清 赵翼 瓯北诗话·李青莲诗:“皆奇警极矣,而以浑洒出之,全不见其锤鍊之迹。” 清 沈复《浮生六记·闺房记乐》:“ 杜 诗锤炼精纯, 李 诗瀟洒落拓。” 秦牧 《语林采英·妙语如珠》:“不是从一个方面,而是从多方面来锤炼语言,就可以收到妙语如珠,佳句迭出了。”
《漢語大詞典》:捶钩(捶鉤,捶鈎)
亦作“ 捶钩 ”。
(1).锻打带钩。庄子·知北游:“大马之捶鉤者,年八十矣,而不失豪芒。” 郭象 注:“拈(玷)捶鉤之轻重,而无豪芒之差也。” 成玄英 疏:“捶,打锻也;鉤,腰带也。”
(2).喻功夫纯熟。 唐 杜甫 《夜听许十一诵诗爱而有作》诗:“应手看捶钩,清心听鸣鏑。” 唐 刘禹锡 《绝编生墓表》:“夫权衡所以揣轻重,不为捶钩者设也。” 清 黄鷟来 《雨晴游弘济寺》诗:“捶钩畅玄旨,妙理穷指摘。”
《漢語大詞典》:锤炼(錘煉,錘鍊)
(1).锻炼,磨炼。 瞿秋白 《〈饿乡纪程〉跋》:“饿乡之‘饿’,锤炼我这绕指柔钢。” 杨朔 《三千里江山》不是尾:“不用装大人,自自然然锤炼成大人了。” 袁鹰 《悲欢·深深的怀念》:“去到祖国山南海北的广阔天地里锤炼红心。”
(2).谓刻苦钻研,反复琢磨,使之精炼、纯熟。 清 赵翼 瓯北诗话·李青莲诗:“皆奇警极矣,而以浑洒出之,全不见其锤鍊之迹。” 清 沈复《浮生六记·闺房记乐》:“ 杜 诗锤炼精纯, 李 诗瀟洒落拓。” 秦牧 《语林采英·妙语如珠》:“不是从一个方面,而是从多方面来锤炼语言,就可以收到妙语如珠,佳句迭出了。”
《漢語大詞典》:闲明(閒明)
亦作“闲明”。
(1).熟悉。閒,通“ 嫺 ”。北齐书·孝昭帝纪:“自居台省,留心政术,闲明簿领,吏所不逮。”北史·辛雄传:“ 雄 用心平直,加以闲明政事,经其断割,莫不悦服。”
(2).纯熟清楚。闲,通“ 嫺 ”。北史·文苑传·颜之推:“ 之推 聪颖机悟,博识有才辩,工尺牘,应对闲明。”
《漢語大詞典》:顺熟(順熟)
顺畅纯熟。 许钦文 《传染病》:“他外国话这样顺熟的带在口里,究竟和乡间的医生不同。”
分類:顺畅纯熟
《漢語大詞典》:熟妙
谓技艺纯熟精妙。 宋 张邦基 墨庄漫录卷十:“所以不学者,常立意若未见 钟王 妙蹟,终不妄学,故不学耳。比见之,则已迟晚,故悟学皆迟,今但恐手中少力耳。若手中不乏力,不甚衰疲,更二十年,决至熟妙处,此须常精勤乃可。”
《漢語大詞典》:夹生(夾生)
(1).指食物没有熟透。《西游记》第七七回:“再烧起火,弄得我两边俱熟,中间不夹生了。” 吴组缃 《山洪》二二:“不经厨师手,八宝饭也是夹生的。”
(2).比喻不熟练,不纯熟。红楼梦第七三回:“‘二论’是带注背得出的。至上本孟子,就有一半是夹生的,若凭空提一句,断不能接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