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方册
简牍;典籍。 汉 蔡邕 《东鼎铭》:“保乂帝家,勛在方册。” 唐 张九龄 《贺赦表》:“臣闻古之王政,虽在方册,将崇旧典,必俟圣君。” 宋 程大昌 演繁露·方册:“方册云者,书之於版,亦或书之竹简也。通版为方,联简为册。” 明 张宁 《方洲杂言》:“ 唐举 、 许负 而下,载诸方册者皆其验者,不验而弗传者尤多也。”
分類:简牍典籍
《漢語大詞典》:碧简(碧簡)
(1).犹玉简。指珍贵的佛、道经书。 南朝 梁武帝 《方丈曲》:“金书发幽会,碧简吐玄门。” 唐 孟郊 《送李尊师玄》诗:“口诵碧简文,身是 青霞君 。”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一:“尝见 郑毅夫 ( 郑獬 )《梦仙诗》曰:‘授我碧简书,奇篆蟠丹砂。’”
(2).指简牍。竹简色青,故称。 唐 顾云 《谢徐学士启》:“ 束晳 臺前,间披碧简; 秦王 府里,时閲瑶笺。”
《漢語大詞典》:简牒(簡牒)
(1).简牍。云笈七籤卷七:“ 蔡伦 始造纸,尔前唯书简牒。” 宋 张世南 游宦纪闻卷七:“ 师古 曰,刀所以削书也,古用简牒,皆以刀笔。”
(2).文书;公文。 唐 白居易 《唐赠尚书工部侍郎吴郡张公神道碑铭》序:“及除书简牒到门,即公捐馆舍之明日也。”
《漢語大詞典》:剡牍(剡牘)
简牍;文牍。古时剡木为简,故称。 宋 楼钥 《通添差教授王太傅启》:“抚躬甚喜,剡牘先之。” 清 钮琇 觚賸·鸣钲荐试:“﹝ 梅中丞 ﹞因面课而甲乙之曰:‘可售者仅二十人耳。’ 周水心 其首也。遂许其致剡牘於学使者。”
分類:简牍文牍
《漢語大詞典》:版奏
(1).即简牍。三国志·魏志·张既传“年十六,为郡小吏”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 《魏略》:“﹝ 张既 ﹞自惟门寒,念无以自达,乃常蓄好刀笔及版奏,伺诸大吏乏者輒给与,以是见识焉。”
(2).持版启奏。新唐书·礼乐志一:“致斋之日……昼漏上水一刻,侍中版奏‘请中严’。诸卫之属各督其队入陈於殿庭。” 宋 王禹偁 《南郊大礼》诗之四:“綵城残月带微霜,版奏中严夜未央。”
分類:简牍启奏
《漢語大詞典》:牙简(牙簡)
简牍的美称。指法令文书。旧唐书·代宗纪:“遂令圜土嘉石之下,积有繫囚;竹章牙简之中,困於法吏。”
《漢語大詞典》:尺书(尺書)
(1).指书籍。古代简牍的长度有一定规定,官书等长二尺四寸,书非经律者,短于官书,称为短书。 汉 王充 论衡·书解:“ 秦 虽无道,不燔诸子,诸子尺书,文篇具在。”《文选·应璩〈百一诗〉》:“文章不经国,筐篋无尺书。” 李善 注引 刘向 新序:“府库之藏金玉,筐篚之橐简书。”
(2).指书信。 汉 赵晔 《吴越春秋·勾践归国外传》:“ 越王 悦兮忘罪除, 吴王 欢兮飞尺书。” 唐 刘沧 《留别崔澣秀才昆仲》诗:“对酒不能伤此别,尺书凭雁往来通。” 清 顾炎武 《寄李生云霑时寓曲周僧舍课子衍生》诗:“岁晚 漳河 朔雪霏,僕夫持得尺书归。” 郁达夫 《将之日本别海棠》诗之二:“半偈偶题 苏玉局 ,尺书烦寄 谢公墩 。”
(3).指诏书。《汉魏南北朝墓志集释·北魏〈僧令法师墓志铭〉》:“见重 高帝 ,尺书屡发。” 宋 陈善 扪虱新话·林子山诗:“轻薄子犹诵其出山诗云:‘尺书中夜至,清晓即扬鞭。’” 明 宋濂 《渊颖先生传》:“此小丑耳,何必上勤王师,使某持尺书諭之足矣。”
《漢語大詞典》:折简(折簡)
(1).亦作“ 折柬 ”。折半之简,言其礼轻。古人以竹简作书。三国志·魏志·王凌传“ 凌 至 项 ,饮药死”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 《魏略》:“卿直以折简召我,我当敢不至邪?”资治通鉴·魏邵陵厉公嘉平三年引此文, 胡三省 注曰:“ 汉 制:简长二尺,短者半之。盖单执一札谓之简。折简者,折半之简,言其礼轻也。”南史·梁纪上·武帝上:“若啗以显职,无不载驰。 随王 止须折简耳。” 明 陈继儒 《偃曝谈馀》卷下:“近代尚质,朝野之间皆用古折简,駸駸乎有先辈风度。”
(2).指书札或信笺。 宋 叶绍翁 四朝闻见录·孝宗御制赐吴益:“﹝ 孝宗 ﹞手书御扎一联云:‘称此一天风月好,橘香酒熟待君来。’命近璫持此赐 益 。 益 入对,顿首称谢。上笑曰:‘聊復当折简耳。’” 元 萨都剌 《经姑苏同游虎丘山次东坡旧题韵》:“九京倘可作,当为折简请。” 清 李渔 《风筝误·题鹞》:“幸有风筝为折柬,寄愁天上何难。”《醒世姻缘传》第十五回:“讨了一个折柬,一个封筒。”
(3).谓裁纸写信。 宋 郭彖 睽车志卷五:“一日郎官折简寄妓,与为私约。” 明 刘元卿 《贤奕编·叙伦》:“无何贵客忆前巵,乃折简主人,语以其故。” 清 黄景仁 《莺啼序·郑诚斋招集白云庵》词:“也繾綣、折简招来,追随许附尘后。”
(4).犹断简。指书册、简牍的残篇。宋书·礼志三:“夫礼记残缺之书,本无备体,折简败字,多所闕畧。”清史稿·灾异志二:“五月, 渭南 四野火灾,见持炬人三尺许,羣绕火际,次日焚处拾一折简。”
《漢語大詞典》:笔札(筆札,筆劄)
(1).毛笔与简牍。亦泛指文具用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上许,令尚书给笔札。”后汉书·曹褒传:“慕 叔孙通 为 汉 礼仪,昼夜研精,沉吟专思,寝则怀抱笔札,行则诵习文书。” 清 方文 《怀吴日生》诗:“此日大官分笔札, 上林 诸树尽含香。”
(2).写作;书写。北齐书·李绘传:“素长笔札,尤能传受,缉缀词议,简举可观。”《初刻拍案惊奇》卷九:“那府中事体烦杂,宣徽要请一个馆客,做记室代笔札之劳。”
(3).指负责文牍的职务。世说新语·文学“ 左太冲 ” 刘孝标 注引《左思别传》:“父 雍 ,起於笔札,多所掌练。”
(4).借指文章、书画。 汉 荀悦 《汉纪·成帝纪一》:“时人为之语曰:‘ 谷子云 之笔札, 楼君卿 之唇舌。’言其甚见信用也。”续资治通鉴·宋仁宗至和二年:“ 襄 工笔札,帝尤爱之,御制《李用和碑文》,詔使 襄 书。”
(5).特指书简。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书记:“ 汉 来笔札,辞气纷紜。观 史迁 之《报任安》, 东方朔 之难 公孙 , 杨惲 之酬 会宗 ……志气槃桓,各含殊采。” 唐 无名氏 玉泉子:“ 王生 之子不知其故,偶获 孜 与父平昔所尝往来笔札,累十幅,皆 孜 手迹也。”
(6).指文才。魏书·酷吏传·高遵:“涉歷文史,颇有笔札,进中书侍郎。” 宋 王谠 唐语林·豪爽:“﹝ 严武 ﹞累于饮筵对客骋其笔札。”
筆劄:犹笔记;手书的文字。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书记:“夫书记广大,衣被事体,笔札杂名,古今多品。”旧五代史·周书·太祖纪一:“帝性聪敏,喜笔札,及从军旅,多閲簿书。” 明 王世贞 《题宋仲珩方希直书》:“ 希直 不以书名,而方刚不折之气,流溢笔墨间,其名磨损不可辨,盖 永乐 中有禁,收公笔札者同罪故耳。”
《漢語大詞典》:笔削(筆削)
(1).指著述。笔,书写记录;削,删改时用刀削刮简牍。 南朝 梁元帝 《〈金楼子〉序》:“夕望汤池,观仰月之势,朝瞻美气,眺非烟之色,替於笔削。” 宋 李纲 《雷阳与吴元中书》:“平时观书,偶有所得,随亦忘矣。唯笔削之,则説而不通必思,思而不得必考,沉思博考,心醉神开,然后得之。” 黄侃 《〈新方言〉后序》:“ 侃 也愚昧……不贤识小,所以参左笔削。”
(2).史记·孔子世家:“至於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 子夏 之徒不能赞一辞。”后因以“笔削”谓历史著作。晋书·徐广等传论:“ 习氏 、 徐氏 俱云笔削,彰善癉恶,以为惩劝。” 唐 刘知几 史通·书事:“於是以此三科,参诸五志,则史氏所载,庶几无闕,求诸笔削,何莫由斯?” 宋 王禹偁 《送牛冕序》:“游馆殿,专笔削,褒善贬恶,有 班 马 之辞焉。”
(3).特指春秋。 隋 无名氏 《李元暨妻邓氏墓志》:“ 素王 笔削, 黄石 兵书,莫不悬穷显晦,暗鉴胜负。” 宋 顾文荐 《负暄杂录》:“ 韩文公 作《伯夷颂》,无一语及 武王 ,末后方云:‘虽然,微二子则乱臣贼子接跡於后世矣。’其罪 武王 如刀锯斧鉞之加,凛然可畏,而略不露锋芒,真得笔削之体者也。”
(4).谓对作品删改订正。 宋 欧阳修 《免进五代史状》:“至於笔削旧史,褒贬前世,著为成法,臣岂敢当。” 宋 蔡绦 铁围山丛谈卷三:“吾后见 鲁公 与 文正公 二父相与谈往事,则每云诗书盖多出 元泽 暨诸门弟子手,至若《周礼新义》实丞相亲为之笔削。” 明 尹直 《蹇斋琐缀录》:“国朝状元对策,皆经阁老笔削。”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香港兴中会宣言附言》:“右为《香港兴中会宣言》,其措词与《檀香山兴中会宣言》相同,仅有字句之笔削而已。”
《漢語大詞典》:简牍(簡牘)
(1).古代书写用的竹木片。亦泛指书写用品。艺文类聚卷五八引 三国 吴 谢承 后汉书:“ 王充 於宅内门户壚柱,各置笔砚简牘,见事而作,著论衡八十五篇。” 晋 杜预 《〈春秋经传集解〉序》:“诸侯亦各有国史,大事书之於策,小事简牘而已。” 唐 黄滔 《魏侍中谏猎赋》:“文高而简牘增焕,思苦而烟霞动色。”
(2).指文书;书籍;书简。 南朝 梁 萧统 《〈文选〉序》:“若斯之流,又亦繁博,虽传之简牘,而事异篇章,今之所集,亦所不取。”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慕贤:“及 西臺 陷殁,简牘湮散, 丁 亦寻卒於 扬州 。”旧唐书·韦元甫传:“ 元甫 精於简牘, 锡 详於讯覆。” 宋 苏辙 《蚕麦》诗:“为农良未易,为吏畏简牘。” 鲁迅 《书信集·致李秉中》:“来信令我作书再催并介绍,今写则写矣,附上,但即令见面,恐其不得要领,仍又与未见无异……况我又不善简牘,不能作宛转动听之言哉!”
《漢語大詞典》:奏牍(奏牘)
(1).书写奏章的简牍。史记·滑稽列传:“ 朔 初入 长安 ,至公车上书,凡用三千奏牘。” 汉 王充 论衡·量知:“断木为槧,析之为板,力加括削,乃成奏牘。”
(2).犹奏章。 宋 王庭圭 《送胡邦衡之新州贬所》诗:“百辟动容观奏牘,几人回首愧朝班。” 清 赵翼 陔馀丛考·自书奏牍:“ 六朝 人奏牘多自书,今《淳化帖》有 钟繇 表,盖 三国 时已然也。”
《漢語大詞典》:书牍(書牘)
简牍书信之类的总称。梁书·范云传:“及居选官,任守隆重,书牘盈案,宾客满门, 云 应对如流,无所壅滞。” 宋 蔡绦 铁围山丛谈卷三:“有士人颇强记自负,饮酒世尠双。乃求朝士之有声价者,藉其书牘与先容。一旦持謁 张 , 张 得函啟缄,喜曰:‘君果多闻耶,又能敌吾饮。’” 明 胡应麟 诗薮·六朝:“ 陈思 书牘,欲以翰墨为勋绩。” 姚华 《论文后编·目录上》:“析言詔令、奏议,总曰书牘之属。”
《漢語大詞典》:陈牍(陳牘)
陈旧的简牍。指古籍。 清 魏源 《村居杂兴呈筠谷从兄》诗之四:“水流花谢中,何处寻陈牘?”
《漢語大詞典》:宪牍(憲牘)
御史弹劾所用的简牍。南齐书·王晏传:“内愧于心,外惧宪牘。” 唐 白居易 《和梦游春诗一百韵》:“誓酬君主宠,愿使朝庭肃。密勿奏封章,清明操宪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