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蓬山
(1).即 蓬莱山 。相传为仙人所居。 南朝 梁 沈约 《桐柏山金庭馆碑》:“望 玄洲 而骏驱,指 蓬山 而永騖。” 唐 李商隐 《无题》诗:“ 蓬山 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清 孔尚任 《桃花扇·栖真》:“旧人重到, 蓬山 路通。”参见“ 蓬莱山 ”。
(2).官署名。秘书省的别称。 唐 王勃 《上明员外启》:“更掌蓬山之务,麟图缉謚。”旧唐书·刘子玄传:“蓬山之下,良直差肩;芸阁之中,英奇接武。” 宋 陆游 《喜杨廷秀秘监再入馆》诗:“公去蓬山轻,公归蓬山重。”参见“ 蓬莱 ”。
《漢語大詞典》:蓬莱山(蓬萊山)
神山名。相传为仙人所居之处。山海经·海内北经:“ 蓬莱山 在海中。”后汉书·窦章传:“是时学者称 东观 为 老氏 臧室,道家 蓬莱山 。” 李贤 注:“ 蓬莱 ,海中神山,为仙府,幽经祕録并皆在焉。” 清 孙枝蔚 《寿汪生伯先生闵老夫人》诗:“何名 西王母 ,何处 蓬莱山 。”
《漢語大詞典》:蓬莱(蓬萊)
(1). 蓬莱山 。古代传说中的神山名。亦常泛指仙境。史记·封禅书:“自 威 、 宣 、 燕昭 使人入海求 蓬莱 、 方丈 、 瀛洲 ,此三神山者,其傅在 勃海 中。” 宋 陈师道 《晁无咎张文潜见过》诗:“功名付公等,归路在 蓬莱 。” 明 王錂《春芜记·说剑》:“他本 蓬莱 仙种,偶然寄跡人间。”
(2).蓬蒿草莱。借指草野。后汉书·文苑传下·边让:“举英奇於仄陋,拔髦秀於蓬莱。”
(3).后汉书·窦章传:“是时学者称 东观 为 老氏 臧室,道家 蓬莱山 。”后因以指秘阁。 唐 杨炯 《登秘书省阁诗序》:“ 周王 羣玉 之山, 汉 帝 蓬莱 之室。” 宋 曾巩 《送郑州邵资政》诗:“雋游追幙府,高步集 蓬莱 。”
(4).指 蓬莱宫 。 唐 杜甫 《宿昔》诗:“宿昔 青门 里, 蓬莱 仗数移。”
《漢語大詞典》:书林(書林)
(1).文人学者之群。汉书·扬雄传下:“今朝廷纯仁,遵道显义,并包书林。” 宋 范仲淹 《苏州谢就除礼部员外郎表》:“书林预选,桂籍升华。”
(2).藏书处。书林,极言其书之多。东观汉记·和帝纪:“亲幸 东观 ,览书林,閲篇籍。” 唐 刘禹锡 《刘氏集略说》:“ 长安 中多循空言,以为诚果有名字,益与曹辈畋渔於书林。” 宋 黄庭坚 《送顾子敦赴河东》诗之一:“头白书林二十年,印章今领 晋 山川。”
(3).指秘书省。 宋 曾巩 《赵君锡宗正丞制》:“尔辞学之敏,列职书林,宜进文阶,往祗厥服。” 宋 陆游 《贺曾秘监启》:“至于主盟儒道,典领书林,必求名胜之宗,尤极清华之选。”
(4).书坊。 叶德辉 《书林清话·明人私刻坊刻书》:“书林 余氏 , 正统 辛酉刻十八史略二卷。”
《漢語大詞典》:鸿都(鴻都)
(1). 汉 代藏书之所。后汉书·儒林传序:“乃 董卓 移都之际,吏民扰乱,自辟雍、 东观 、兰臺、石室、 宣明 、 鸿都 诸藏典策文章,竞共剖散。” 晋 王羲之 《书论》:“ 蔡尚书 入 鸿都 观碣,十旬不返,嗟其出羣。”
(2). 东汉 灵帝 光和 元年设在 鸿都门 的学校。专习辞赋书画,出授高级官职。 唐 骆宾王 《久戍边城有怀京邑》诗:“杨沟连凤闕,槐路拟 鸿都 。” 唐 王维 《谢御书集贤院额表》:“于是九流百家,韦编緗帙,烂然虎观,盛彼 鸿都 。”
(3).借指秘书省。 唐 王昌龄 《灞上闲居》诗:“鸿都有归客,偃卧 滋阳村 。” 李云逸 注:“ 鸿都 , 汉 代朝廷藏书之所。此处代指 昌龄 供职之祕书省。”
(4).指仙府。参见“ 鸿都客 ”。
《漢語大詞典》:鸿都客(鴻都客)
神仙中人。 唐 白居易 《长恨歌》:“ 临邛 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 清 洪升 《长生殿·传概》:“鸿都客引会 广寒宫 ,织女星盟証 长生殿 。” 徐朔方 校注:“鸿都客,神仙中人……鸿都,仙府。”
分類:朔方
《漢語大詞典》:书府(書府)
(1).收藏文书图籍的府库。 睡虎地 秦 墓竹简《内史杂》:“毋敢以火入臧府、书府中。”《书序》:“藏之书府,以待能者。” 宋 刘炜叔 《〈诚斋集〉序》:“搜访遗书,遂获羣书之未备者悉送上官,藏之书府云。”
(2).指中书省或秘书省。 唐 张九龄 《谢中书侍郎状》:“右臣谬跡书府,兼司纶翰。” 宋 苏轼 《谢卿材可直秘阁福建转运使》:“释此大邦,付之一路,仍进直於书府,俾增重於使权。”
《漢語大詞典》:蓬莱阁(蓬萊閣)
(1).阁名。在 山东省 蓬莱县 北 丹崖山 上。 宋 嘉祐 年间建阁, 明 万历 年间增建了 吕祖殿 、 三清殿 等建筑。自古为文人学士雅集之地。 宋 孔平仲 《寄常文》诗:“ 蓬莱阁 下花多少, 清旷亭 前水浅深。”
(2).指秘书省或秘书监。 唐 杜甫 《秋日寄题郑监湖上亭》诗之三:“暂阻 蓬莱阁 ,终为江海人。”亦省作“ 蓬阁 ”。 唐 孟浩然 《初出关旅亭夜坐怀王大校书》:“永怀 蓬阁 友,寂寞滞 扬云 。” 唐 杜甫 《哭台州郑司户苏少监》:“移官 蓬阁 后,穀贵殁潜夫。”参见“ 蓬莱 ”。
《漢語大詞典》:蓬莱(蓬萊)
(1). 蓬莱山 。古代传说中的神山名。亦常泛指仙境。史记·封禅书:“自 威 、 宣 、 燕昭 使人入海求 蓬莱 、 方丈 、 瀛洲 ,此三神山者,其傅在 勃海 中。” 宋 陈师道 《晁无咎张文潜见过》诗:“功名付公等,归路在 蓬莱 。” 明 王錂《春芜记·说剑》:“他本 蓬莱 仙种,偶然寄跡人间。”
(2).蓬蒿草莱。借指草野。后汉书·文苑传下·边让:“举英奇於仄陋,拔髦秀於蓬莱。”
(3).后汉书·窦章传:“是时学者称 东观 为 老氏 臧室,道家 蓬莱山 。”后因以指秘阁。 唐 杨炯 《登秘书省阁诗序》:“ 周王 羣玉 之山, 汉 帝 蓬莱 之室。” 宋 曾巩 《送郑州邵资政》诗:“雋游追幙府,高步集 蓬莱 。”
(4).指 蓬莱宫 。 唐 杜甫 《宿昔》诗:“宿昔 青门 里, 蓬莱 仗数移。”
《漢語大詞典》:秘省(祕省)
秘书省的省称。 唐 李嘉祐 《奉酬路五郎中院长新除工部员外见简》诗:“一门同祕省,万里作长城。” 宋 计有功唐诗纪事·孟浩然:“﹝ 孟浩然 ﹞閒游祕省,秋月新霽,诸英联诗,次当 浩然 ,句曰:‘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举座嗟其清絶,咸以之阁笔不復为继。” 清 姚鼐 《哭孔撝约三十二韵》:“九流讐祕省,三俊接彤墀。”
分類:秘书省
《漢語大詞典》:芸香阁(芸香閣)
秘书省的别称。因秘书省司典图籍,故亦以指省中藏书、校书处。 唐 卢照邻 《双槿树赋》:“ 蓬莱山 上,即对神仙;芸香阁前,仍观秘宝。” 唐 孟浩然 《寄赵正字》诗:“正字芸香阁,幽人竹素园。”亦省作“ 芸阁 ”。 唐 刘知几 史通·忤时:“芸阁之中,英奇接武。” 宋 王禹偁 《寄献鄜州行军司马宋侍郎》:“一命佐著作,芸阁垂缨珮。” 明 李东阳 《寿琼山邱先生》诗:“芸阁编充栋,鸳班礼絶邻。”
《漢語大詞典》:芸省
秘书省的别称。 唐 许浑 《寄袁校书》诗:“劳歌极西望,芸省有知音。” 宋 梅尧臣 《送刘著作赵弋阳宰》诗:“遂除芸省郎,出治江上县。” 明 王錂《寻亲记·对雪》:“凤阁鸞臺做了栋梁材,芸省兰室做了词赋魁。” 清 厉荃 事物异名录·宫室·秘书省:“芸局、芸省皆谓秘书省也。”
分類:秘书省
《漢語大詞典》:芸署
秘书省的别称。 唐 元稹 《天坛上境》诗:“野人性僻穷深僻,芸署官闲不似官。”亦作“ 芸香署 ”。 宋 苏舜钦 《留别原叔八丈》诗:“既出芸香署,又下 金华 席。”
分類:秘书省
《漢語大詞典》:麟省
秘书省。 唐 垂拱 元年曾改称秘书省为麟台。 宋 文天祥 《次韵刘左司前以著作郎主秘书省营缮事时落成适潘秘丞得郡檇李并饯行有诗》:“俎豆幸陪麟省雋,衣冠中有虎符新。”
《漢語大詞典》:兰台(蘭臺)
(1). 战国 楚 台名。故址传说在今 湖北省 钟祥县 东。文选·宋玉〈风赋〉序:“ 楚襄王 游於 兰臺 之宫, 宋玉 、 景差 侍。” 李周翰 注:“ 兰臺 ,臺名。” 唐 张九龄 《登古阳云台》诗:“ 楚国 兹故都, 兰臺 有餘址。”
(2). 汉 代宫内收藏典籍之处。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御史大夫……有两丞,秩千石。一曰中丞,在殿中兰臺,掌图籍祕书。” 汉 焦赣 《易林·巽之明夷》:“典策法书,藏兰臺,虽遭溃乱,独不逢灾。”
(3).泛指宫廷藏书处。南史·徐勉传:“方领矩步之容,事灭於旌鼓;兰臺石室之典,用尽於帷盖。”
(4).指御史台。 汉 代的御史中丞掌管兰台,故称。资治通鉴·齐东昏侯永元二年:“ 慧景 烧兰臺府署为战场。” 胡三省 注:“兰臺,御史臺也。” 元 黄溍 日损斋笔记·杂辩:“盖御史有两丞,其一在兰臺,谓之中丞。”又 东汉 时 班固 为兰台令史,受诏撰《光武本纪》,故史官亦称“ 兰臺 ”。
(5). 唐 代指秘书省。 唐 白居易 《秘书省中忆旧山》诗:“犹喜兰臺非傲吏,归时应免动移文。” 唐 李商隐 《无题》诗:“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臺类转蓬。” 冯浩 笺注:“《旧书·职官志》:秘书省, 龙朔 初改为兰臺, 光宅 时改为麟臺, 神龙 时復为秘书省。”
(6).相术家指鼻的左侧。太清神鉴卷二:“準头主富贵贫贱,百事吉凶……左为兰臺,右为廷尉。”旧唐书·方伎传·袁天纲:“ 天纲 谓 淹 曰:‘公兰臺成就,学堂宽博,必得亲纠察之官,以文藻见知。’” 明谢谠《四喜记·诗礼趋庭》:“天庭忒恁低,地阁那曾伟,準头偏,兰臺、廷尉俱亏……恐今生虎榜姓难题。”
(7).道教指肝脏。云笈七籤卷十九:“经曰:‘肺为尚书,肝为兰臺,心为太尉公。’”
《漢語大詞典》:中秘(中祕)
亦作“ 中祕 ”。
(1).中书省和秘书省的合称。魏书·伊馛传:“中祕二省,多诸文士。” 明 李东阳 《送张修撰养正擢佥都御史北巡》诗:“共道臺臣出中秘,不比御史尚书郎。”
(2).宫廷珍藏图书文物之所。 宋 晁补之 《齐州谢到任表》:“歷尘中秘之五资,坐守集仙之四库。” 金 元好问 《密公宝章小集》诗:“王家书絶画亦絶,欲与中秘论低昂。” 元 虞集 《题旦景初佥司画》诗:“ 毕宏 韦偃 出中祕, 营丘 北苑 开縢缄。”
《漢語大詞典》:兰省(蘭省)
即兰台。指秘书省。 唐 郑谷 《次韵和礼部卢侍郎江上秋夕寓怀》:“梦归兰省寒星动,吟向莎洲宿鷺惊。” 宋 王禹偁 《酬高邮知军蒋殿丞见寄》诗:“且眠锦帐趣兰省,终掩云关卧草堂。” 明 王世贞 《江上别杨都督瞻美子念道振诸君》诗:“兰省羈难弟,柴门立老亲。”参见“ 兰臺 ”。
《漢語大詞典》:兰台(蘭臺)
(1). 战国 楚 台名。故址传说在今 湖北省 钟祥县 东。文选·宋玉〈风赋〉序:“ 楚襄王 游於 兰臺 之宫, 宋玉 、 景差 侍。” 李周翰 注:“ 兰臺 ,臺名。” 唐 张九龄 《登古阳云台》诗:“ 楚国 兹故都, 兰臺 有餘址。”
(2). 汉 代宫内收藏典籍之处。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御史大夫……有两丞,秩千石。一曰中丞,在殿中兰臺,掌图籍祕书。” 汉 焦赣 《易林·巽之明夷》:“典策法书,藏兰臺,虽遭溃乱,独不逢灾。”
(3).泛指宫廷藏书处。南史·徐勉传:“方领矩步之容,事灭於旌鼓;兰臺石室之典,用尽於帷盖。”
(4).指御史台。 汉 代的御史中丞掌管兰台,故称。资治通鉴·齐东昏侯永元二年:“ 慧景 烧兰臺府署为战场。” 胡三省 注:“兰臺,御史臺也。” 元 黄溍 日损斋笔记·杂辩:“盖御史有两丞,其一在兰臺,谓之中丞。”又 东汉 时 班固 为兰台令史,受诏撰《光武本纪》,故史官亦称“ 兰臺 ”。
(5). 唐 代指秘书省。 唐 白居易 《秘书省中忆旧山》诗:“犹喜兰臺非傲吏,归时应免动移文。” 唐 李商隐 《无题》诗:“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臺类转蓬。” 冯浩 笺注:“《旧书·职官志》:秘书省, 龙朔 初改为兰臺, 光宅 时改为麟臺, 神龙 时復为秘书省。”
(6).相术家指鼻的左侧。太清神鉴卷二:“準头主富贵贫贱,百事吉凶……左为兰臺,右为廷尉。”旧唐书·方伎传·袁天纲:“ 天纲 谓 淹 曰:‘公兰臺成就,学堂宽博,必得亲纠察之官,以文藻见知。’” 明谢谠《四喜记·诗礼趋庭》:“天庭忒恁低,地阁那曾伟,準头偏,兰臺、廷尉俱亏……恐今生虎榜姓难题。”
(7).道教指肝脏。云笈七籤卷十九:“经曰:‘肺为尚书,肝为兰臺,心为太尉公。’”
《漢語大詞典》:东省(東省)
(1).古代中央官署之一。 南朝 齐 指集书省,为皇帝的侍从顾问机构。以散骑常侍为长官。南齐书·百官志:“自二卫、四军、五校已下,谓之‘西省’;而散骑为‘东省’。”南史·张瓌传:“ 齐 建元 元年,改封 平都侯 ,迁侍中,与侍中 沈文季 俱在门下…… 瓌 止朝服而已。时集书每兼门下,东省实多清贫,有不识 瓌 者,常呼为散骑。”
(2).古代中央官署之一。 唐 指门下省,与中书省同掌机要,共议国政。 唐 杜甫 《紫宸殿退朝口号》:“宫中每出归东省,会送夔龙集凤池。” 仇兆鳌 注:“雍録:‘政事堂在东省,属门下。’……公为拾遗时,政事堂已在中书。其自宫中退朝而归东省者,以本省言也。”
(3).古代中央官署之一。 宋 指秘书省。掌图籍。 宋 杨万里 有《早入东省残月初上》诗。按, 杨 曾任秘书监。
(4). 清 代对 山东省 的省称。《清会典·户部·赈饥一》:“上年 东省 济宁 等州县卫成灾地方,无论极次贫民,著各展賑一月。”
(5). 民国 时期对东三省的省称。 鲁迅 《伪自由书·从幽默到正经》:“但不幸 东省 沦陷,举国骚然。”
《漢語大詞典》:麟台(麟臺)
(1). 唐 代官署名。 唐 武后 改秘书省为“麟臺”。 唐 韩愈 《唐故中散大夫少府监胡良公墓神道碑》:“大父讳 秀 , 武后 时,以文材徵为麟臺正字。” 唐 白居易 《酬卢秘书二十韵时初奉诏除赞善大夫》:“世家标甲地,官职滞麟臺。” 宋 王溥 唐会要·秘书省:“ 光宅 元年九月五日改为麟臺。”
(2). 麒麟阁 的别称。 唐 颜真卿 《裴将军诗》:“功成报天子,可以画 麟臺 。”《敦煌曲子词·菩萨蛮》:“効节望龙庭, 麟臺 早有名。” 宋 李九龄 《代边将》诗:“据鞍遥指 长安 路,须刻 麟臺 第一功。”参见“ 麒麟阁 ”。
《漢語大詞典》:麒麟阁(麒麟閣)
汉 代阁名。在 未央宫 中。 汉宣帝 时曾图 霍光 等十一功臣像于阁上,以表扬其功绩。封建时代多以画像于“麒麟阁”表示卓越功勋和最高的荣誉。三辅黄图·阁:“ 麒麟阁 , 萧何 造,以藏秘书,处贤才也。”汉书·苏武传:“ 甘露 三年,单于始入朝。上思股肱之美,迺图画其人於 麒麟阁 。” 颜师古 注引 张晏 曰:“ 武帝 获麒麟时作此阁,图画其像於阁,遂以为名。” 唐 高适 《塞下曲》:“画图 麒麟阁 ,入朝 明光宫 。” 清 李渔 《玉搔头·止兵》:“ 麒麟阁 主竟不容我这督师元老附箇名儿不成。”亦省称“ 麒阁 ”、“ 麒麟 ”。 唐 刘祎之 《酬郑沁州》:“ 麒阁 一代良,熊轩千里躅。” 唐 杜甫 《前出塞》诗之三:“功名图 麒麟 ,战骨当速朽。” 元 郑光祖 《三战吕布》第三折:“博得青史标名姓,图像 麒麟 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