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三都
(1).三个都城。 春秋 鲁 三 桓 执政,皆建城拟于国都, 季孙 之 费 、 孟孙 之 成 、 叔孙 之 郈 ,称三都。左传·定公十二年:“ 仲由 为 季氏 宰,将堕三都。” 杜预 注:“三都, 费 、 郈 、 成 也。”
(2).三个都城。指 战国 赵 、 卫 、 魏 三国的都城。吕氏春秋·无义:“五大夫功非不大也,然不得入三都。” 高诱 注:“三都, 赵 、 卫 、 魏 。”
(3).三个都城。 东汉 称 雒阳 为东都, 长安 为西都, 宛 为南都,合称三都。
(4).三个都城。指 三国 时的 蜀 都 成都 、 吴 都 建业 、 魏 都 邺 。《文选·谢灵运〈会吟行〉》:“两京愧佳丽,三都岂能似?” 李善 注:“三都, 蜀 、 吴 、 魏 也。”
(5).三个都城。指 蜀 之 成都 、 广都 、 新都 。 晋 常璩 华阳国志·蜀志:“ 蜀 以 成都 、 广都 、 新都 为三都,号名城。”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江水:“ 洛水 又南逕 新都县 , 蜀 有三都,谓 成都 、 广都 ,此其一焉。”
(6).三个都城。 唐 都 长安 , 显庆 二年(657年)建 洛阳 为东都, 天授 元年(690年)建 晋阳 为北都,与 长安 合称三都。
(7).指 晋 左思 所著《三都赋》。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才略:“ 左思 奇才,业深覃思,尽鋭於《三都》,拔萃於《咏史》,无遗力矣。” 唐 齐己 《移居》诗:“欲问存思搜抉妙,几联诗许敌《三都》。” 明 沈鲸 《双珠记·假恩图色》:“失意赋《三都》,驻足将军树。” 清 彭极 《得爰琴兄都门信》诗:“牀头宝剑泣鱼肠,赋就《三都》价未偿。”
(8).三种山都。山都,动物名,狒狒类中最大的一种。旧时传说以山都为居于大树中的山妖。 清 周亮工 《夜登杭川城楼有感》诗之四:“亲心万里苦相关。”原注:“ 汀 ( 福建 长汀 )治初造,砍大树千餘。其树皆山都所居。山都有三种:下曰猪都,中曰人者,其高者为鸟都。即如人形而卑小,男妇自为配偶。猪都皆身如猪;鸟都人首能言,闻其声不见其形;人都或时见形。当伐木时,有术者 周元大 能禹步为厉术,以左合赤索围木而砍之。树仆,剖其中,三都皆不能化,执而煮之於鑊内。”
《漢語大詞典》:越王台(越王臺)
(1).在今 浙江 绍兴 种山 ,相传为 春秋 时 越王 勾践 登临之处。 南朝 梁 任昉 述异记卷上:“ 吴 既灭 越 ,栖 勾践 于 会稽 之上,地方千里。 勾践 得 范蠡 之谋,乃示民以耕桑,延四方之士,作臺於外而馆贤士。今 会稽山 有 越王臺 。” 古直 《感事二律》之一:“ 越王臺 上悲歌日,竹石敲残作楚骚。”
(2).在今 广东 广州 越秀山 ,为 汉 时 南越王 赵佗 所筑。 唐 韩愈 《送郑尚书赴南海》诗:“货通 师子国 ,乐奏 越王臺 。” 清 周亮工 《寄闽南高云客蒋用弢谢尔将》诗:“作赋久荒 庾信 宅,怀人空上 越王臺 。”
《漢語大詞典》:石栗
一种山栗。 唐 刘恂 岭表录异卷中:“ 广州 无栗,惟 勤州 山中有石栗,一年方熟,皮厚而肉少,味似胡桃仁。熟时,或为群鸚鵡啄食略尽,只此石栗亦甚稀少。”
分類:种山
《国语辞典》:披麻皴  拼音:pī má cūn
我国一种山水画皴法。其法为画山石纹理,像披开的麻皮形状。
《国语辞典》:栳栳  拼音:lǎo lǎo
一种山西北部最为普遍的食物。用一块小麦面放在石板上或木板上,用手掌一压一搓,使它成为一个圆柱形的捲捲。放在蒸笼里蒸熟,浇上作料、羊肉汤以为食用。
《国语辞典》:河捞(河捞)  拼音:hé lāo
一种山西的面食。将和好的面料从架在灶上的河捞床子上挤成条状,直接掉入锅中煮食。床子中间为一圆形柱洞,下有钢片做的漏眼,以杠杆推压活塞,即可将面从漏眼中压出。也称为「河漏」。
《国语辞典》:爬山调(爬山调)  拼音:pá shān diào
一种山歌。大约流行于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分为前山调、后山调。前山调因受蒙古长调影响,旋律显得辽阔悠长,后山调则较高亢奔放。前者一般流行于巴彦淖尔盟、伊克昭盟一带;后者则流行于中部乌兰察布盟山区武川县一带。爬山调歌词多是即兴编作,常以笛子、扬琴、三弦、二胡等乐器伴奏,句子多呈上下句结构,用徵、商、宫、羽调式配合。
《漢語大詞典》:大铲鞋(大鏟鞋)
一种山区农民穿的布鞋,鞋底鞋帮都纳得很细致厚实,方头微翘,上有两条前开后合的鞋梁,略象铲形。 张秋桥 《来自波兰的战友》:“他脱掉皮鞋,换上 山东 特有的大铲鞋。”
《漢語大詞典》:客到客到
一种山鸟的鸣声。 清 汪洪度 《黄山领要录上·祥符寺》载,有鸟状如鸲鹆,毛色浅黄,其声若人语,曰“客到客到”,犹如杜鹃鸣声“不如归去”,鷓鸪鸣声“行不得也哥哥”之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