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碧洞
(1).石洞。 唐 王勃 《九成宫颂》序:“丹溪碧洞,吐纳虹霓。”
(2).指道观。 唐 钱起 《仲春晚寻覆釜山》诗:“碧洞志忘归,紫芝行可搴。” 清 厉荃 事物异名录·仙道·道院:“清观、紫宫、银宫、金闕、丹房、碧洞、丹臺,《白六帖》:‘皆道观也。’”
分類:石洞道观
《漢語大詞典》:石穴
石洞。后汉书·南蛮传·巴郡南郡蛮:“ 巴氏 之子生於赤穴,四姓之子皆生黑穴。未有君长,俱事鬼神,乃共掷劒於石穴,约能中者奉以为君。”晋书·五行志上:“ 阳羡 山有石穴,长十餘丈。” 宋 梅尧臣 《两日苦风思江南》诗:“下窥石穴鱼,出入数十尾。”
分類:石穴石洞
《漢語大詞典》:石窍(石竅)
石洞。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汶水:“古者帝王升封,咸憩此水,水上往往有石窍存焉,盖古设舍所跨处也。”《英烈传》第七五回:“ 戴寿 因看山势,南有 赤甲山 ,北有 羊角山 ,彼此相望,便把两山分开石窍,用铁索子万条相连,横截关口。”
分類:石洞
《漢語大詞典》:玉窦(玉竇)
(1).石洞的美称。 南朝 梁 沈约 《八咏诗·被褐守山东》:“玉竇膏滴沥,石乳室空笼。” 元 陈樵 《八咏楼赋》:“ 金华 玉竇处乎北际, 鼎湖 太鹤出於南中。”
(2).指仙人所居的洞府。 明 张羽 《送吕道士》诗:“玉竇凭龙守,芝田借雨耕。”
《國語辭典》:石坎  拼音:shí kǎn
1.用石头砌成的防洪坝。
2.顺著山势,利用原始地形,在石头山上凿成的台阶。
《漢語大詞典》:石歃
石洞。 宋 叶适 《刘子怡墓志铭》:“溪有石出中流,大如雨楹屋,其下为洞穴,号石歃,舟失势,瞬息已投歃中。”
分類:石洞
《國語辭典》:玉宇  拼音:yù yǔ
1.华丽的宫殿。南朝宋。刘铄〈拟明月何皎皎〉诗:「玉宇来清风,罗帐延秋月。」
2.神仙居住的地方。南朝梁。萧纶〈祀鲁山神文〉:「金坛玉宇,是众妙之游遨。」
3.宇宙、太空。宋。陆游〈十月十四夜月终夜如昼〉诗:「西行到峨眉,玉宇万里宽。」
《國語辭典》:巴峡(巴峽)  拼音:bā xiá
长江三峡之一。长江东流至湖北省巴东县西,巴山临江而峙,这一段的峡谷称为「巴峡」。位于巫峡之东、夷陵之西。水流湍急,险滩林立,尤以西边的黄牛滩最为惊险。
《漢語大詞典》:鞭石
(1).艺文类聚卷七九引 晋 伏琛 《三齐略记》:“ 始皇 作石桥,欲过海观日出处。于时有神人,能驱石下海, 城阳 一山石,尽起立。嶷嶷东倾,状似相随而去。云石去不速,神人輒鞭之,尽流血,石莫不悉赤,至今犹尔。”后遂以“鞭石”为神助的典故。 北周 庾信 《哀江南赋》:“东门则鞭石成桥,南极则铸铜为柱。” 宋 苏轼 《两桥诗·西新桥》:“岌岌类鞭石,山川非 会稽 。” 元 陈樵 《蔗庵赋》:“ 秦 人鞭石而望洋, 谢娥 入海而增喟。” 明 王世贞 《太和即事》诗之一:“路疑鞭石就,室似凿空悬。”
(2).相传 难留城 (今 湖北 宜昌 )山上有一石洞,洞中有两块大石,俗名阴阳石。阴石常湿,阳石常燥。每遇水旱不调,百姓便进洞祈福。天旱则鞭打阴石得雨,雨多则鞭打阳石天晴。事见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夷水》。后作为乞求晴雨和洽的典故。 北周 庾信 《和乐仪同苦热》:“鞭石未成雨,鸣鳶不起风。” 唐 杜甫 《雷》之二:“暴尪或前闻,鞭石非稽古。”
《國語辭典》:石窟  拼音:shí kū
1.泛指依山岩凿成的石室。《晋书。卷九四。隐逸传。郭瑀传》:「凿石窟而居,服柏实以轻身。」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卷一○。物异》:「舞溪古岸石窟有方镜,径丈馀,照人五脏。」
2.内有石刻佛像或叙述佛教故事壁画的石洞,如大陆地区的敦煌、云岗和龙门石窟。
《漢語大詞典》:石扉
石洞的口。形似大门敞开,故称。亦借指隐者所居之门。 唐 李白 《梦游天姥吟留别》:“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明 孙一元 《归云庵》诗:“沙清竹碧鸥出飞,野老候余开石扉。”
《漢語大詞典》:偃宕
低凹的石洞。 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楚游日记:“四顾皆茅茨僵冻,举手投足,上下触困,兼茅中时有偃宕,疑为虎穴。”
分類:低凹石洞
《漢語大詞典》:石哈欠
方言。浅石洞。石洞形似人张口呵欠,故称。 董均伦 江源 《菊二娘》:“ 金善良 躲到了一个石哈欠底下避雨,石哈欠只能遮住了雨,可是挡不住风,他的一身破衣裳,连肉都遮不住,更不能说暖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