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猜谜(猜謎)
(1).捉摸谜语的答案。《说岳全传》第九回:“你们是文縐縐的説今道古,我那里省得?竟是猜谜吃酒罢。”《孽海花》第八回:“大家搳拳猜谜,正闹得高兴。” 鲁迅 《准风月谈·二丑艺术》:“他有点上等人模样,也懂些琴棋书画,也来得行令猜谜。”
(2).比喻猜测话语的真意或事情的真相。警世通言·金令史美婢酬秀童:“好兄弟,你须是眼见的实,莫又做猜谜的话!” 清 李渔 《奈何天·狡脱》:“不解天公意,教人枉猜谜。” 赵树理 《〈三里湾〉写作前后》:“按我们自己的习惯,总以为事先那样交代没有艺术性,不过即使牺牲一点艺术性,我觉得比让农村读者去猜谜好,况且也牺牲不了多少艺术性。”
《漢語大詞典》:真意
(1).自然的意趣。 晋 陶潜 《饮酒》诗:“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唐 李白 《题嵩山逸人元丹丘山居》诗:“偶与真意并,顿觉世情薄。” 宋 梅尧臣 《拟水西寺东峰亭九咏·栖烟鸟》:“推物得真意,吾将効 陶公 。”
(2).本意,原意。 清 黄鷟来 《过张星文草草堂》诗:“堂名见真意,草草怀夙秉。” 马南邨 《燕山夜话·为什么会吵嘴》:“可见‘让’的目的是在于‘得’,让一寸是要得一尺。这可以说是古代提倡礼让者的不打自招,这也是历代一切反动统治阶级提倡礼让的真意所在。”
《漢語大詞典》:心腹
(1).心与腹。战国策·秦策三:“ 秦 韩 之地形,相错如绣。 秦 之有 韩 ,若木之有蠧,人之病心腹。” 晋 袁宏 后汉纪·顺帝纪一:“譬之一人之身:本朝者,心腹也;州郡者,四支也。”《宣和遗事》后集:“帝曰:‘吾母心腹疾,汝有汤药?’阜老对曰:‘无,止有少盐酥,可煎而进之。’”
(2).比喻要害部位。东观汉记·来歙传:“上以 畧阳嚣 所依阻,心腹已坏,则制其支体易也。”朱子语类卷一三○:“ 靖康 之祸,纵 元城 了翁 诸人在,亦了不得。 伯謨 曰:心腹溃了。”
(3).亲信。在身边参与机密的人物。后汉书·窦融传:“ 宪 既平 匈奴 ,威名大盛,以 耿夔 、 任尚 等为爪牙, 邓叠 , 郭璜 为心腹。” 晋 陆机 《辩亡论》上:“ 周瑜 、 陆公 、 鲁肃 、 吕蒙 之儔,入为心腹,出作股肱。” 洪深 《赵阎王》第一幕:“营长把我当做他的心腹近人,大事小事、好事坏事,一齐交托与咱。”
(4).指机要重任。明史·冯胜传:“遂命 国用 典亲兵,委以心腹。”
(5).衷情,真意。书·盘庚下:“今予其敷心腹肾肠,歷告尔百姓于朕志。” 汉 王褒 《四子讲德论》:“是以海内欢慕,莫不风驰雨集……咸絜身修思,吐情素而披心腹。”古今小说·单符郎全州佳偶:“説到相知的分际,司户隐瞒不得,只得吐露心腹。” 老舍 《女店员》第一幕:“他一看我,我就要把心腹话都对他说出来。”
《漢語大詞典》:道味
(1).佛道教义之真意。世说新语·方正“昔尝与 元 明 二帝、 王 庾 二公周旋” 刘孝标 注引《高逸沙门传》:“ 晋 元 明 二帝,游心玄虚,託情道味。” 唐 崔融 《报李少府书》:“夕饱儒珍,朝充道味。” 宋 周邦彦 《汴都赋》:“上方咀嚼乎道味,斟酌乎圣泽,而意犹未快,又欲浮槎而上,穷日月之盈昃,寻天潢之流派。”
(2).超凡出世的情志。 唐 李乂 《送沙门弘景道俊玄奘还荆州应制》诗:“ 汉 珠留道味, 江 璧返真源。” 元 杨载 《题广寒龙先生诗卷》诗之三:“古来闻有列仙儒,栖宿巖峦道味腴。” 清 魏源 《默觚上·学篇十》:“故世味不澹者,道味不浓;熟处不生者,生处不熟。”
(3).指文章的内容与文辞的色彩。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附会:“赞曰:篇统间关,情数稠叠。原始要终,疎条布叶,道味相附,悬绪自接。”
《漢語大詞典》:真契
(1).知己,意志相合者。 金 王若虚 《忆之纯》诗之一:“幼岁求真契,中年得伟人。”
(2).谓妙趣,真意。 明 自悦 《续兰亭会补任城吕系诗》:“兰苕擢中沚,葩萼媚芳辰,散怀得真契,引觴答熙春。”
《漢語大詞典》:遁辞(遁辭)
亦作“ 遁词 ”。亦作“遯辞”。亦作“遯词”。 指理屈辞穷或不愿吐露真意时,用来支吾搪塞的话。孟子·公孙丑上:“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后汉书·逸民传·戴良:“州郡迫之,乃遯辞诣府,悉将妻子,既行在道,因逃入 江夏 山中。” 宋 张载 《语录钞》:“遁辞者无情,只是他自信,元无所执守。”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续录六:“但不知讲学家见之,又作何遁词耳。” 田北湖 《与某生论韩文书》:“是以为文,匆遽张皇,盈篇累牘,迄乎终篇,则曰:‘人其人,火其书,庐其居。’其所武断,莫非遯词。” 巴金 《秋》二二:“ 周伯清 的脸上现出惭愧的表情,他再找不到遁辞了。” 艾青 《火把》诗之十六:“现代的恋爱,是一个异性占有的遁词。”
《漢語大詞典》:意在言外
谓语意含蓄,真意在言辞之外,让人自去体会。 宋 欧阳修 六一诗话:“ 圣俞 常语予曰:‘……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於言外,然后为至矣。’” 宋 胡仔 《苕溪渔隐丛话后集·杜牧之》:“此絶句极佳,意在言外,而幽怨之情自见,不待明言也。” 明 胡应麟 诗薮·近体下:“ 李 ( 李白 )则意尽语中, 王 ( 王昌龄 )则意在言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