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群戏(羣戲)
百戏。古代的散乐、杂技。元史·拜住传:“初, 拜住 为太常礼仪院使,年方二十,吏就第请署字,适在后圃閲羣戏,出稍后,母厉声呵之。”
《漢語大詞典》:俗乐(俗樂)
古代对民间音乐、外来音乐和散乐(百戏)的泛称。与“雅乐”相对。雅乐、俗乐之分,始于 隋文帝 。 唐玄宗 时,设教坊掌之。参阅文献通考·乐十九
《漢語大詞典》:鱼龙(魚龍)
(1).鱼和龙。泛指鳞介水族。周礼·地官·大司徒“鳞物” 汉 郑玄 注:“鱼龙之属。” 北周 庾信 《哀江南赋》:“草木之遇阳春,鱼龙之逢风雨。” 唐 杜甫 《秋兴》诗之四:“鱼龙寂寞秋江冷,故国平居有所思。” 明 李贽 《环阳楼晚眺得碁字》诗:“水底鱼龙醒,花间鸟鹊飢。” 清 吴伟业 《黄河》诗:“白浪日崔嵬,鱼龙亦壮哉。”
(2).指古代百戏杂耍中能变化为鱼和龙的猞猁模型。亦为该项百戏杂耍名。汉书·西域传赞:“设酒池肉林以饗四夷之客,作《巴俞》都卢、海中《碭极》、漫衍鱼龙、角抵之戏以观视之。” 颜师古 注:“鱼龙者,为舍利之兽,先戏於庭极,毕乃入殿前激水,化成比目鱼,跳跃潄水,作雾障日,毕,化成黄龙八丈,出水敖戏於庭,炫燿日光。” 唐 杨炯 《奉和上元酺宴应诏》:“百戏骋鱼龙,千门壮宫殿。” 宋 苏轼 《次韵答钱穆父作诗见及》:“鱼龙絶伎来千里,斑白遗民数四朝。” 沈从文 《从文自传·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我还得经过一家扎冥器出租花轿的铺子,有白面无常鬼、蓝面阎罗王、鱼龙、轿子、金童玉女。”
(3).古爬行动物名。外形像鱼,生于海洋。四肢桨状,适于游泳。眼大。嘴长,牙齿尖锐,肉食。卵胎生。于侏罗纪最繁盛。
《漢語大詞典》:折腰
亦作“ 折要 ”。
(1).弯曲的腰。 汉 刘向 列女传·锺离春:“其为人极丑无双。臼头、深目、长指……折腰、出胸,皮肤若漆。”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上·音律》:“南本则聋瞽、喑哑、驮背、折腰诸恶状,无一不备於身矣。”
(2).谓弯着腰。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四:“折腰而趋,流汗喘乏。”
(3).弯腰行礼。 宋 孙光宪 北梦琐言卷二:“墅西 飞龙山 神, 庭凑 往祭之。将及祠百步,有人具冠冕,折腰於 庭凑 ;及入庙,神乃侧坐。” 明 宋濂 《虎跑泉铭》:“拔剑刺山,水为之涌;折腰拜井,泉乃仰流。” 清 陈鳣 《对策·拜礼》:“介者不拜,故以肃为礼,以其不可折要也。”
(4).借指鞠躬礼。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九:“泰西各国使臣咸请覲见,先自言用西礼折腰者三,不习 中国 拜跪。”
(5).晋书·隐逸传·陶潜:“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耶!”后以“折腰”为屈身事人之典。 唐 李白 《经乱后将避地剡中留赠崔宣城》诗:“华髮长折腰,将貽 陶公 誚。” 宋 贺铸 《答杜仲观登丛台见寄》诗:“伊人 濮阳 秀,方厌折腰辱。” 清 方文 《彭泽怀古》诗:“折腰非所愿,解组亦何难。” 杨沫 《青春之歌》第二部第二四章:“为了我们的事业,就是一升米需要折腰,他也可以折了。”
(6).崇敬,倾倒。 毛泽东 《沁园春·雪》词:“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7).古百戏节目之一。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宰执亲王宗室百官入内上寿:“百戏乃上竿、跳索、倒立、折腰、弄盌注、踢瓶、筋斗、擎戴之类。”
(8).舞貌。 南朝 梁简文帝 《小垂手》诗:“折腰应两笛,顿足转双巾。”云笈七籤卷一○六:“ 王华 作唱, 西妃 折腰。” 明 梅鼎祚 《玉合记·义垢》:“ 柳姬 ,我不见你舞了,好一折腰,试他垂手。”
(9).指格律诗中的失黏格。 宋 严羽 沧浪诗话·诗体:“有絶句折腰者,有八句折腰者。” 郭绍虞 注:“案八句折腰当亦指失黏之格。” 清 冯班 钝吟杂录·严氏纠缪:“折腰者,如絶句平仄平仄或仄平仄平,不用黏者是也。”
(10).见“ 折腰步 ”。
《漢語大詞典》:折腰步
走路时摆动腰肢,扭捏作态。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续集·寺塔记上:“蝉怯折腰步,蛾惊半额嚬。”亦省作“ 折步 ”、“ 折腰 ”。 唐 李端 《妾薄命》:“折步教人学,偷香与客熏。” 五代 李瀚 《蒙求》:“ 西施 捧心, 孙寿 折腰。”
《漢語大詞典》:百戏(百戲)
古代乐舞杂技的总称。后汉书·安帝纪:“乙酉,罢鱼龙曼延百戏。” 唐 刘晏 《咏王大娘戴竿》:“楼前百戏竞争新,唯有长竿妙入神。”二刻拍案惊奇卷五:“楼下施呈百戏,供奉御览。” 姚雪垠 《燕辽纪事》:“午饭以后,你们仍来 大政殿 前,陪 洪承畴 观看百戏。”
《漢語大詞典》:教坊
(1).古时管理宫廷音乐的官署。专管雅乐以外的音乐、舞蹈、百戏的教习、排练、演出等事务。 唐 武德 后在禁中设内教坊,其官隶属太常; 武则天 改称为“云韶府”。 神龙 年间恢复旧称。 玄宗 开元 二年置内教坊于 蓬莱宫 侧, 洛阳 、 长安 又各设左右教坊二所,以中官为教坊使,从此不隶属太常。 宋 元 两代亦有教坊; 明 代教坊司,隶属礼部。至 清 雍正 时始废。 南唐 李煜 《破阵子》词:“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元 白朴 《梧桐雨》第二折:“嘱付你仙音院莫怠慢,道与你教坊司要迭办,把箇 太真妃 扶在翠盘间。”儒林外史第五三回:“自从 太祖 皇帝定天下,把那 元 朝功臣之后都没入乐籍,有一个教坊司管着他们。”
(2).妓院。 元 关汉卿 《金线池》第二折:“我想这 济南府 教坊中人,那一个不是我手下教导过的小妮子?” 元吴昌龄《东坡梦》第一折:“真箇是天香偏出众,国色独超羣。可知道教坊为第一,花内牡丹尊。”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公子道:‘我非无此心,但教坊落籍,其费甚多,非千金不可。我囊空如洗,如之奈何?’”
《漢語大詞典》:跳丸
(1).古代百戏之一。表演者两手快速地连续抛接若干圆球。三国志·魏志·王粲传“ 潁川 邯郸淳 ”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 《魏略》:“﹝ 曹植 ﹞遂科头拍袒,胡舞五椎锻,跳丸击剑,诵俳优小説数千言讫。”新唐书·宦者传下·李辅国:“ 辅国 以功迁兵部尚书。南省视事,使武士戎装夹道,陈跳丸舞剑,百骑前驱。” 宋 苏轼 《紫宸殿正旦教坊词·小儿致语》:“击石摐金,奏钧天之广乐;跳丸舞索,戏平乐之都场。”
(2).比喻日月运行。谓时间过得很快。 唐 韩愈 《秋怀诗》之九:“忧愁费晷景,日月如跳丸。” 明 郑若庸 《玉玦记·标题》:“日月跳丸,黄花绽了,几番重九,英雄袖手。” 张昭汉 《甲寅春西湖小麦岭》诗:“萍絮幻沧桑,日月惊跳丸。”
《漢語大詞典》:曼衍
(1).散漫流衍;延伸变化。庄子·齐物论:“和之以天倪,因之以曼衍,所以穷年也。”《老残游记》第十回:“六七八段,间以曼衍,愈转愈清,其调愈逸。” 朱自清 《短诗与长诗》:“我只能说长诗的意境或情调必是复杂而错综,结构必是曼衍,描写必是委曲周至。”
(2).连绵不绝。汉书·晁错传:“土山丘陵,曼衍相属。” 颜师古 注:“曼衍,犹联延也。” 宋 韩琦 《安阳好》词:“曼衍山河环故国,昇平歌吹沸高楼。” 明 宋濂 《环翠亭记》:“其 青云 第一峯,雉堞实绕乎峯上,旁支曼衍,虵蟠磬折,沿城直趋而西。”
(3).分布;传播。《淮南子·俶真训》:“是故百姓曼衍於淫荒之陂,而失其大宗之本。” 章炳麟 《秦献记》:“今即弗焚,则恣其曼衍乎?”
(4).古代百戏的一种。 唐 司空图 《成均讽》:“鱼龙息曼衍之陈,鞮译沮兜离之献。” 宋 陆游 《小舟过御园》诗之一:“尽除曼衍鱼龙戏,不禁芻蕘雉兔来。” 康有为 《八月十五夜香港观灯》诗:“曼衍鱼龙陈百戏,参差楼阁倚高层。”参见“ 曼延 ”。
《漢語大詞典》:曼延
(1).连绵不断。墨子·号令:“火发自燔,燔曼延燔人,断。”文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长途升降,轩槛曼延。” 吕延济 注:“曼延,言长而不絶。”三国志·吴志·孙坚传“盖 孙武 之后也”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吴 韦曜 《吴书》:“冢上数有光怪,云气五色,上属於天,曼延数里。” 章炳麟 《中华民国解》:“至于 蒙古 ,戈壁曼延,虽平地亦多沙漠。”
(2).古代百戏的一种。后汉书·安帝纪:“乙酉,罢鱼龙曼延百戏。”文选·张衡〈西京赋〉:“巨兽百寻,是为曼延。” 薛综 注:“作大兽长八十丈,所谓鱼龙曼延也。”续资治通鉴·宋太宗雍熙元年:“作山车、旱船,往来御道,为鱼龙曼延之戏。”明史·李俊传:“方士献炼服之书,伶人奏曼延之戏。”
《漢語大詞典》:寻橦(尋橦)
古代百戏之一。橦,竿。据现存 汉 画,系一人手持或头顶长竿,另有数人缘竿而上,进行表演。 汉 张衡 《西京赋》:“ 乌获 扛鼎, 都卢 寻橦。” 唐 王建 《寻橦歌》:“人间百戏皆可学,寻橦不比诸餘乐。”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亦有记载。现代杂技仍保留此一节目。
《漢語大詞典》:走索
古代百戏之一。也称高絙、踏索、履索、走绳等。演员在绳索上表演各种动作。相传始于 汉 。文选·张衡〈西京赋〉:“跳丸剑之挥霍,走索上而相逢。” 薛综 注:“索上长绳繫两头於梁,举其中央,两人各从一头上,交相度,所谓儛絙者也。” 明 郎瑛 七修类稿·奇谑:“ 张 如期至其地,见妇走索於市中,唤之即下。” 清 周锷 《观绳伎诸戏》诗:“少焉更呈走索能,坐客羣起各翘企。”参见“ 走钢丝 ”。
《漢語大詞典》:走钢丝(走鋼絲)
杂技的一种。渊源于古代百戏的走索。演员在一根两头拴住的钢丝上来回走动,并表演各种动作。 杨荫深 《事物掌故丛谈·游戏娱乐·杂耍》:“至於走索,亦称为高絙、踏索、履索、走绳等等,近又有走钢丝,是不过将绳索易为钢丝而已,技术尽同,最早亦始于 汉 。”参见“ 走索 ”。
《漢語大詞典》:缘竿(緣竿)
古代百戏杂技中的爬竿节目。 宋 周密 齐东野语·曹西士上竿诗:“赴镇之日,朝绅置酒以饯,适有呈缘竿伎者。” 清 翟灏 通俗编·俳优:“文选·西京赋:‘ 都卢 寻橦。’注引《汉书音义》:‘ 都卢 体轻善缘。’此即今缘竿戏也。” 鲁迅 《故事新编·铸剑》:“白须老臣的讲道,矮胖侏儒的打诨,王是早已听厌的了;近来便是走索、缘竿、抛丸、倒立、吞刀、吐火等等奇妙的把戏,也都看得毫无意味。”
《漢語大詞典》:曼延
(1).连绵不断。墨子·号令:“火发自燔,燔曼延燔人,断。”文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长途升降,轩槛曼延。” 吕延济 注:“曼延,言长而不絶。”三国志·吴志·孙坚传“盖 孙武 之后也”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吴 韦曜 《吴书》:“冢上数有光怪,云气五色,上属於天,曼延数里。” 章炳麟 《中华民国解》:“至于 蒙古 ,戈壁曼延,虽平地亦多沙漠。”
(2).古代百戏的一种。后汉书·安帝纪:“乙酉,罢鱼龙曼延百戏。”文选·张衡〈西京赋〉:“巨兽百寻,是为曼延。” 薛综 注:“作大兽长八十丈,所谓鱼龙曼延也。”续资治通鉴·宋太宗雍熙元年:“作山车、旱船,往来御道,为鱼龙曼延之戏。”明史·李俊传:“方士献炼服之书,伶人奏曼延之戏。”
《漢語大詞典》:杂戏(雜戲)
(1).古代娱乐形式之一,包括百戏、杂乐、歌舞戏、傀儡戏等。又称“杂伎”。魏书·世祖纪:“又禁饮酒、杂戏、弃本沽贩者。” 唐 白居易 《立部伎》诗:“立部贱,坐部贵。坐部退为立部伎,击鼓吹笙和杂戏。” 宋 叶适 《林伯和墓志铭》:“ 奉化 时,有中贵人过境上,令使摄尉,以杂戏迓之百里外。” 周贻白 《中国戏曲发展史纲要》五:“所谓杂戏,而且把这个‘戏’字作为名词。其称为‘戏’者,其间有一部分节目确为故事表演,但仍掺杂有舞蹈或杂技在内。”
(2).指从事杂戏之人。 宋 陈师道 后山谈丛卷一:“教坊杂戏亦曰学於 陆农师 ,学於 龚深之 。”
《漢語大詞典》:走圆(走圓)
(1).谓趋尚圆滑,圆通。 唐 孟郊 《上达奚舍人》诗:“万俗皆走圆,一身犹学方。”
(2).古代百戏之一。太平广记卷二六六引《轻薄士流》:“郡人集其歌乐百戏以迓之。至有吞刀吐刀,吹竹按丝,走圆跳索,歌喉舞腰,殊似不见。”
《漢語大詞典》:手技
(1).手艺。汉书·张安世传:“家童七百人,皆有手技作事。”
(2).亦作“ 手伎 ”。百戏杂技。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京瓦技艺:“筋骨上索杂手伎: 浑身眼 、 李宗正 、 张哥 。” 清 翟灏 通俗编·俳优:“撮弄亦名手技,即俚俗所谓做戏法也。梦粱録杂手伎有弄斗、打硬、藏人、藏剑、喫针等事。《墨客挥麈》 夏英公 见伶杂手伎,有号‘藏擫’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