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疑义(疑義)
(1).不了解或不理解的含义或道理。东观汉记·张纯传:“时旧典多闕,每有疑义,輒以访 纯 ,自郊庙婚冠丧纪礼仪,多所正定。” 晋 陶潜 《移居》诗之一:“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宋史·赵汝谈传:“尝从 朱熹 订疑义十数条, 熹 嗟异之。”古今小说·羊角哀舍命全交:“次日, 裴仲 到馆中探望,将胸中疑义,盘问 角哀 ,试他学问如何。”
(2).犹疑问。 清 俞樾 古书疑义举例·助语用不字例:“不者,弗也。自古及今,斯言未变,初无疑义。” 田北湖 《论文章源流》:“尔雅为上古之书,确无疑义矣。” 鲁迅 《且介亭杂文·附记》:“《阿金》是写给《漫画生活》的……然则必须‘抽去’,已无疑义了。”
《漢語大詞典》:传疑(傳疑)
谓将自己认为有疑义的问题如实告人。亦谓传授有疑义的问题。《穀梁传·庄公七年》:“春秋著以传著,疑以传疑。”史记·儒林列传:“ 申公 独以诗经为训以教,无传疑,疑者则闕不传。” 宋 欧阳修 归田录卷二:“未知孰是?此圣人所以慎於传疑也。” 况周颐 蕙风词话卷四:“ 毛 跋一曰或谓,再曰或云,殆传疑之词,未可深信。”
《漢語大詞典》:疑异(疑異)
(1).疑义异文;疑问异议。后汉书·桓谭传:“能文章,尤好古学,数从 刘歆 、 杨雄 辩析疑异。”后汉书·曹褒传:“谚言‘作舍道边,三年不成’。会礼之家,名为聚讼,互生疑异,笔不得下。”
(2).猜疑离心。后汉书·董卓传:“明年春, 傕 因会刺杀 樊稠 於坐,由是诸将各相疑异, 傕 汜 遂復理兵相攻。”
(3).疑惑诧异。 宋 周密 齐东野语·洪端明入冥:“忽曛黑中一山横前,有窍如月,数百人皆自此入。心方疑异,而身亦度窍矣。”《三国演义》第一○四回:“却説 魏延 在本寨中,夜作一梦,梦见头上忽生二角,醒来甚是疑异。”
《漢語大詞典》:则例(則例)
(1).成规;定例。 宋 沈括 梦溪笔谈·故事二:“ 曹 郡王 以元舅特除兼中书令,下度支给俸。有司言:‘自来未有活中书令请受则例。’”儒林外史第四六回:“若説是书办的考核,可见这大部的则例是移动不得的了。” 梁斌 《播火记》第一卷十二:“如今一般则例,都是随粮附征。”
(2). 清 代指汇集《会典》的新例疑义等所编成的行政法典。如:《户部则例》《工部则例》《礼部则例》《八旗则例》《理藩院则例》《内务府则例》《处分则例》等。
《漢語大詞典》:析疑匡谬(析疑匡謬)
解释疑义,纠正谬误。 清 王琦 《〈李太白全集〉序》:“惜 李 集无有斐然继起者,爰合三家之注订之,芟柞繁芜,补增闕略,析疑匡谬,频有更定。”
《漢語大詞典》:赏奇析疑(賞奇析疑)
陶潜 《移居》之一:“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后以“赏奇析疑”谓欣赏奇文而析其疑义。 清 叶廷琯 《吹网录·史载之方题跋》:“﹝ 胡心耘 ﹞好收 宋 元 旧本书,手自校勘,有得即记,数年来与余为赏奇析疑之交。” 柳亚子 《〈胡寄尘诗〉序》:“海内贤达,不非吾説,相与激清扬浊,赏奇析疑,其事颇乐。”
分類:欣赏疑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