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天人
(1).指洞悉宇宙人生本原的人。庄子·天下:“不离於宗,谓之天人。”
(2).天和人。后汉书·班彪传下:“往者 王莽 作逆, 汉 祚中缺,天人致诛,六合相灭。” 宋 司马光 《答李大卿孝基书》:“阴阳之道,在天为寒燠雨暘,在国为礼乐刑赏,在心为刚柔缓急,在身为飢饱寒热,此皆天人之所以存,日用而不可免者也。”参见“ 天人感应 ”。
(3).指仙人;神人。 晋 葛洪 神仙传·张道陵:“忽有天人下,千乘万骑,金车羽盖。”三国志·魏志·曹仁传:“ 矫 等初见 仁 出,皆惧,及见 仁 还,乃叹曰:‘将军真天人也!’” 唐 杜甫 《八哀诗·赠太子太师汝阳郡王琎》:“ 汝阳 让帝 子,眉宇真天人。” 宋 张端义 贵耳集卷上:“ 东坡 ,天人也。凡作一文,必有深旨。” 冰心 《寄小读者》二五:“因你本是个女神,本是个天人。”
(4).特指天子。晋书·应贞传:“顺时贡职,入覲天人。” 唐 沈佺期 《夏日都门送司马员外逸客孙员外佺北征》诗:“庙略天人授,军麾相国持。”
《漢語大詞典》:天人感应(天人感應)
中国 哲学中关于天人关系的一种唯心主义学说。指天意与人事的交感相应。认为天能干预人事,预示灾祥,人的行为也能感应上天。 汉 儒 董仲舒 在答 武帝 策问中作了具体阐述。 明 宋濂 《〈徐敬授文集〉序》:“凡存心养性之理,穷神知化之方,天人感应之机,治忽存亡之候,莫不毕书之。” 清 冯桂芬 《〈太上感应篇图说〉序》:“儒者不谈果报,而天人感应之理具载於经。”
《漢語大詞典》:生本
生命的根本。吕氏春秋·情欲:“其於物也,不可得之为欲,不可足之为求,大失生本。”
《漢語大詞典》:幻灭(幻滅)
(1).佛教语。谓生本无生,灭亦无灭,事物的消亡并非实有其事。 唐 郑颋 《临刑诗》:“幻生还幻灭,大幻莫过身。”
(2).像幻景一样消失。多指愿望的落空。 鲁迅 《三闲集·怎么写》:“幻灭之来,多不在假中见真,而在真中见假。”
《漢語大詞典》:灵知(靈知)
(1).犹灵觉。指众生本具的灵明觉悟之性。 晋 支遁 《咏八日诗》之一:“交养卫恬和,灵知溜性命。” 南朝 齐 王融 《法乐辞》之八:“灵知湛常然,符应有盈缺。” 南朝 梁宣帝 《迎舍利》诗:“灵知虽隐显,妙色岂荣枯。”
(2).犹良知。 清 黄宗羲 《与友人论学书》:“为 陆 王 之学者,据灵知以詆 程 朱 ,是以佛攻 老 。”
《漢語大詞典》:灵觉(靈覺)
(1).谓神灵对事物变化的察觉。 汉 扬雄 《太玄·迎》:“精微往来,妖先灵觉。” 范望 注:“灵,神也。神之所感,妙物为言,虽之妖祥,神所先觉。” 司马光 集注:“人失其道,妖灵先觉。”
(2).佛教语。谓众生本具的灵明觉悟之性。 南朝 梁简文帝 《七励》:“慈照无碍,化湛灵觉,散漓弘淳,拯浇敦朴。” 唐 王勃 《释迦佛赋》:“是知灵觉无尽,神理莫闻。”《景德传灯录·道吾和尚一钵歌》:“亦无药,亦无病,正是真如灵觉性。”
(3).谓人对事物领悟理解的智能。 清 魏源 《默觚上·学篇五》:“夫岂离人人灵觉之本明而别有光明也哉?” 梁启超 《国民十大元气论》:“若夫以有灵觉之人类,以有血性之男子,而其实乃不免为畜犬游妓之所为。举国如是,犹谓之有人焉,不可得也。”
(4).指人对事物的领悟和理解。 鲁迅 《坟·摩罗诗力说》:“试稽自有文字以至今日,凡诗宗词客,能宣彼妙音,传其灵觉,以美善吾人之性情,崇大吾人之思理者,果几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