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彷徨  拼音:páng huáng
1.徘徊不前。《文选。古诗十九首。明月何皎皎》:「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也作「旁皇」、「傍偟」、「徬徨」。
2.翱翔。《庄子。逍遥游》:「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
《國語辭典》:徬徨  拼音:páng huáng
徘徊不前。《初刻拍案惊奇》卷四:「崔生疑心有甚奸情事了,不胜忿怒,遂走出堂前,走来走去,正自徬徨。」也作「彷徨」。
《國語辭典》:疑义(疑義)  拼音:yí yì
可怀疑、不能立刻就明白的道理。晋。陶渊明〈移居〉诗二首之一:「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老残游记》第一七回:「我们两个人都不承认,外人一定说是我弄的,断无疑义。」
《國語辭典》:转侧(轉側)  拼音:zhuǎn cè
1.辗转反侧,睡不安稳。如:「他接到恐吓信后,提心吊胆,夜夜转侧难眠。」
2.移换方位。唐。白居易〈新乐府。缭绫〉:「异彩奇文相隐映,转侧看花花不定。」
3.来回、往还。《后汉书。卷六六。王允传》:「允惧不免,乃变易名姓,转侧河内、陈留閒。」
《國語辭典》:彳亍  拼音:chì chù
彳,左步;亍,右步。「彳亍」指缓步慢行。晋。潘岳〈射雉赋〉:「彳亍中辍,馥焉中镝。」唐。柳宗元〈答周君巢饵药久寿书〉:「彳亍而无所趋,拳拘而不能肆。」
《漢語大詞典》:疑结(疑結)
犹疑团。《晋书·杜弢传》:“时与足下思散疑结,求擒其党帅;惟患算不经远、力不陷坚耳。” 清 陈确 《与吴裒仲书》:“惟学问之事,种种疑结,不能去怀。”
分類:犹疑疑团
《漢語大詞典》:疑摇
犹疑动摇。 清 静啸斋主人 《西游补答问》:“情之魔人,无形无声,不识不知;或从悲惨而入,或从逸乐而入,或一念疑摇而入,或从所见闻而入。”
分類:犹疑动摇
《漢語大詞典》:疑端
(1).犹疑问;疑心。 明 方孝孺 《息耕亭记》:“涉其流则若有餘,探其源则若不足,撑舌刺口,疑端满腹,圣哲远矣。” 明 刘若愚 酌中志·大内规制纪略:“中外毫无间言,从来疑端讹语,一时冰释。”
(2).致人怀疑的事由。明史·阉党传·贾继春:“蜚语谓选侍踉蹌徒跣,屡欲自裁,皇妹失所投井。恐酿今日之疑端,流为他年之实事。”
《漢語大詞典》:周惶
亦作“ 周遑 ”。 彷徨,犹疑不定。 汉 董仲舒 《士不遇赋》:“使彼圣贤其繇周遑兮,矧举世而同迷。” 晋 潘岳 《悼亡诗》之一:“悵怳如或存,周遑忡惊惕。”南史·张兴世传:“贼据上流,兵张地胜,今以奇兵潜出其上,使其首尾周惶,进退疑沮,粮运艰碍,乃制胜之奇。”
《漢語大詞典》:嫌惑
犹疑惑。 唐 元稹 《叙奏》:“经制度,明利害,区邪正,辨嫌惑。”
分類:犹疑疑惑
《漢語大詞典》:疑军(疑軍)
犹疑兵。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扬声由 斜谷道 取 郿 ,使 赵云 、 邓芝 为疑军,据 箕谷 。”
分類:犹疑
《國語辭典》:狐惑  拼音:hú huò
1.为狐妖所迷惑。《聊斋志异。卷二。董生》:「渠旧与妾善,不意为狐惑而死。」
2.疑惑。《朱子语类。卷七五。易。上系下》:「孔子只说『群疑亡也』,便见得上面许多皆是狐惑可疑之事而已。」
3.病名。中医上谓因伤寒失于发汗,湿毒无以排泄所致。主要症状为咽喉部及前后阴溃疡,因患者神情惑乱不定,卧起不安,故称为「狐惑」。
《國語辭典》:疑抱  拼音:yí bào
怀疑。《聊斋志异。卷四。辛十四娘》:「未审意旨,幸释疑抱。」
分類:犹疑疑虑
《漢語大詞典》:冘疑
犹疑,迟疑不决。新唐书·马璘传:“ 史朝义 众十万,阵 北邙山 ,旗鎧照日,诸将冘疑,未敢击。”
《國語辭典》:疑心生暗鬼  拼音:yí xīn shēng àn guǐ
生性多疑的人,遇可疑的事,胡乱猜测而信以为真,其实全是心理作用。《西游记》第三二回:「你看他奔上大路,疑心生暗鬼,步步只疑是行者变化了跟住他。」也作「暗心生闇鬼」。
《国语辞典》:脚踏两条船(脚踏两条船)  拼音:jiǎo tà liǎng tiáo chuán
1.双脚各踏在一条船上。比喻人投机取巧,两方讨好。如:「做人要实在,不要脚踏两条船,免得惹祸上身。」也作「脚踏两来舡」。
2.心意不决、犹疑难定。如:「我现在是脚踏两条船,不知如何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