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炎赫
炽热。《后汉书·质帝纪》:“自春涉夏,大旱炎赫,忧心京京。” 唐 杜甫 《热》诗之一:“炎赫衣流汗,低垂气不苏。” 明 刘基 《漫成》诗之六:“炎赫迎新节,綈袍洗未乾。”
分類:炽热
《漢語大詞典》:炎炽(炎熾)
炽热。 汉 徐干 中论·治学:“人心必有明焉,必有悟焉,如火得风而炎炽。”隋书·天文志:“日为阳精,光耀炎炽。” 明 张羽 《由竹溪至梅溪书赠莫云樵》诗:“出门怀清旷,入舟苦炎炽。”
分類:炽热
《國語辭典》:炙热(炙熱)  拼音:zhì rè
炎热。如:「天气炙热」。
分類:炽热
《國語辭典》:赤热(赤熱)  拼音:chì rè
1.酷热。如:「这种赤热的天气,让人只想躲在冷气房里。」、宋。文同 鸣玉亭筹笔之南诗:「坐可脱赤热,听宜彻清夜。」
2.赤诚火热。如:「赤热心肠」。
3.又红又热。如:「钢铁工人整日与赤热的铁汁为伍,危险且辛劳。」
《國語辭典》:灼热(灼熱)  拼音:zhuó rè
炽热。如:「不要靠近灼热的火炉!」
《漢語大詞典》:炽灼(熾灼)
(1).形容威势极盛。新唐书·奸臣传上·许敬宗:“朝廷重足事之,威宠炽灼,当时莫与比。”
(2).炽热。 郭沫若 《文艺论集·王阳明礼赞》:“头脑昏瞶得不堪,沉重得不堪,炽灼得如像火炉一样。”
《漢語大詞典》:熏炽(熏熾)
(1).犹威逼。新唐书·李宗闵传:“ 宗閔 崇私党,熏炽中外,卒以是败。”
(2).炽热。 郭沫若 《历史人物·隋代大音乐家万宝常》:“权势的欲望也很熏炽。”
分類:炽热威逼
《漢語大詞典》:焦炎
(1).炽热。神异经·东荒经:“ 东海 之外,荒海中有山,焦炎而峙,高深莫测,盖禀至阳之为质也。”
(2).干枯。汉武帝内传:“已枯之木,蒙灵阳之润;焦炎之草,幸甘雨之溉。”
分類:干枯炽热
《國語辭典》:火焰  拼音:huǒ yàn
燃烧时发出的光焰。《三国演义》第一二回:「韦拥护曹操,杀条血路,到城门边,火焰甚盛,城上推下柴草,遍地都是火。」
《国语辞典》:燄燄  拼音:yàn yàn
1.火刚燃烧的样子。《书经。洛诰》:「无若火始燄燄,厥攸灼叙,弗其绝。」也作「焰焰」。
2.火势猛烈炽热的样子。唐。元稹〈董逃行〉:「董逃董逃董卓逃,揩铿戈甲声劳嘈,剜剜深脐脂燄燄。」也作「焰焰」。
3.光鲜明亮的样子。唐。杨烱〈益州温江县令任君神道碑〉:「明星燄燄,不临太邱之前;暮雨沉沉,不散巫山之曲。」《西游记》第一回:「聚集仙卿,见有金光燄燄,即命千里眼、顺风耳开南天门观看。」也作「焰焰」。
4.炎热的样子。唐。杨巨源〈夏日苦热同长孙主簿过仁寿寺纳凉〉诗:「赫赫家宗壑,燄燄燋砂石。」
《國語辭典》:焕赫(煥赫)  拼音:huàn hè
光采耀目的样子。《抱朴子。外篇。知止》:「吾闻无炽不灭,靡溢不损,焕赫有委灰之兆,春草为秋瘁之端。」唐。李朝威《柳毅传》:「宫中之人,咸以绡䌽珠壁,投于毅侧,重叠焕赫,须臾埋没前后。」
《漢語大詞典》:烈气(烈氣)
(1).指太阳的炽热之气。 汉 王充 论衡·言毒:“夫毒,太阳之热气也……南郡极热之地,其人祝树树枯,唾鸟鸟坠。巫咸能以祝延人之疾、愈人之祸者,生於 江 南,含烈气也。” 三国 魏 曹植 《橘赋》:“禀太阳之烈气,嘉杲月之休光。” 赵幼文 校注:“烈气,即炎热之气。”
(2).谓气性刚直。后汉书·郭太传:“ 果 感悔,叩头谢负,遂改节自勑,后以烈气闻。”晋书·李雄载记:“﹝ 李雄 ﹞少以烈气闻,每周旋乡里,识达之士皆器重之。”
《漢語大詞典》:阳焰(陽燄)
亦作“ 阳燄 ”。亦作“ 阳焱 ”。
(1).指浮尘为日光所照时呈现的一种远望似水如雾的自然景象。佛经中常用以比喻事物之虚幻不实者。语本《楞伽经》卷二上:“譬如群鹿为渴所逼,见春时燄而作水想,迷乱驰趣不知非水。” 隋 智顗 摩诃止观卷一下:“集既即空,不应如彼渴鹿驰逐阳燄。” 唐 元稹 《遣春》诗之四:“阳焰波春空,平湖漫凝溢。” 唐 白居易 《和梦游春诗一百韵》:“膏明诱闇蛾,阳焱奔痴鹿。” 许地山 《缀网劳蛛·无法投递之邮件》:“这又是一种渴鹿趋阳焰的事,即令它有千万蹄,每蹄各具千万翅膀,飞跑到旷野尽处,也不能得点滴的水。”
(2).指炽热的阳光。 五代 齐己 《移居西湖作》诗之一:“火云阳焰欲烧空,小槛幽窗想旧峯。”
《國語辭典》:熇熇  拼音:hè hè
1.火势炽盛的样子,多指惨毒的恶政。《诗经。大雅。板》:「多将熇熇,不可救药。」
2.兴旺的样子。明。刘基〈灵丘丈人〉:「是何昔者之熇熇,而今日之凉凉也。」
《漢語大詞典》:内火
(1).内热。 唐 孟郊 《路病》诗:“飞光赤道路,内火焦肺肝。”《再生缘》第二一回:“太后娘娘内火已散,再服一剂,须要参汤应用,以候宿食下来。”
(2).指世俗人炽热的欲望。 唐 鲍溶 《宿悟空寺赠僧》诗:“朝光畏不久,内火烧人情。”
(1).禁止野烧;禁火。周礼·夏官·司爟:“掌行火之政令,四时变国火,以救时疾。季春出火,民咸从之。季秋内火,民亦如之。” 郑玄 注引 郑司农 云:“以三月本时昬心星见于辰上,使民出火;九月本黄昏心星伏在戌上,使民内火。” 唐 皎然 《奉和陆中丞使君长源寒食日作》:“因逢内火千家静,便覩行春万木荣。”
(2).指心星移位退伏,说明季节更换,夏去秋来。大戴礼记·夏小正:“九月内火。内火也者,大火。大火也者,心也。” 王筠 正义:“内音纳……下内字衍文。” 顾凤藻 集解:“八月日躔大火,心星盖已伏矣。九月又言之内,因《记》出火而及之,故变伏言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