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遂忿
泄愤;泄恨。管子·法禁:“以遂忿为勇者,圣王之禁也。” 汉 桓宽 盐铁论·西域:“初 贰师 不克 宛 而还也,议者故使人主不遂忿,则 西域 皆瓦解而附於 胡 。”
分類:泄愤
《漢語大詞典》:发愤(發憤)
(1).勤奋;决心努力。史记·孔子世家:“其为人也,学道不倦,诲人不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晋 葛洪 抱朴子·交际:“乃发愤著论,杜门絶交,斯诚感激有为而然。”宋史·文苑传五·苏洵:“年二十七始发愤为学。” 清 严有禧 《漱华随笔·徐翁》:“督尚书兄弟发愤为学,相继登第。” 丁玲 《过年》:“ 小菡 要发愤读书,要争气。”参见“ 发愤忘食 ”。
(2).发奋振作。 汉 班固 《东都赋》:“於是圣皇乃握乾符,阐坤珍,披皇图,稽帝文,赫尔发愤,应若兴云。”后汉书·班超梁慬传论:“时政平则文德用,而武略之士无所奋其力能,故 汉 世有发愤张胆,争膏身於夷狄以要功名,多矣。”南史·文学传·祖皓:“逆竖滔天,王室如燬,正是义夫发愤之秋,志士忘躯之日。” 元 刘君锡 《来生债》第一折:“有等人精神发愤,都待要习文演武立功勋。”明史·欧阳一敬传:“自 严嵩 败,言官争发愤论事, 一敬 尤敢言。”
(3).发泄愤懑。《楚辞·九章·惜诵》:“惜诵以致愍兮,发愤以抒情。”史记·太史公自序:“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杂文:“原兹文之设,迺发愤以表志。” 唐 成玄英 《〈庄子〉序》:“﹝ 庄周 ﹞当 战国 之初,降衰 周 之末,叹苍生之业薄,伤道德之陵夷,乃慷慨发愤,爰著斯论。” 明 何景明 《述归赋》:“ 左氏 著国语, 马迁 抽史记, 荀卿 董子 之流,皆有论譔,大抵困屈穷阨,发愤述作。”
(4).激起愤慨;激于义愤。史记·伯夷列传:“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后汉书·袁术传:“ 董卓 无道,陵虐王室……天子播越,宫庙焚毁,是以豪桀发愤,沛然俱起。”晋书·刘琨传:“逆胡 刘聪 ,敢率犬羊,冯陵輦轂,人神发愤,遐邇奋怒。” 宋 司马光 《祭雷道矩文》:“无位於朝,忧国遑遑。发愤抗言,忠鯁激昂。” 鲁迅 《汉文学史纲要》第六篇:“盖 秦 灭六国,四方怨恨,而 楚 尤发愤,誓虽三户必亡 秦 。”
(5).犹含恨。汉书·司马迁传:“是岁,天子始建 汉 家之封,而 太史公 留滞 周南 ,不得与从事,发愤且卒。” 晋 潘岳 《马汧督诔》:“慨慨 马生 ,硠硠高致。发愤囹圄,没而犹眡。” 唐 刘知几 史通·五行志杂驳:“ 昭子 以纳君不遂,发愤而卒。”明史·刘源清传:“ 振 前为乱卒所拥,实不反,诣 源清 自明。不能白,发愤自杀。” 清 曾国藩 《江忠烈公神道碑铭》:“城陷,发愤投水死。”
《漢語大詞典》:发愤忘食(發憤忘食)
形容十分勤奋。论语·述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汉 荀悦 《汉纪·昭帝纪》:“欣欣然发愤忘食,日新其德。”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下:“发愤忘食是圣人之志,如此真无有已时。”
分類:勤奋
《漢語大詞典》:鞭尸(鞭屍)
亦作“ 鞭尸 ”。 史记·伍子胥列传:“及 吴 兵入 郢 , 伍子胥 求 昭王 。既不得,乃掘 楚平王 墓,出其尸,鞭之三百,然后已。”后遂以“鞕尸”谓对有深仇大恨的人泄愤的典实。 唐 元稹 《楚歌》之三:“岂料奔 吴 士,鞭尸 郢 市门。” 清 顾炎武 《子胥鞭平王之尸辨》:“而《季布传》亦言:‘此 伍子胥 所以鞭 平王 之墓也,’盖止于鞭墓,而传者甚之以为鞭尸,使后代之人,蔑弃人伦,讐对枯骨。”参见“ 鞭墓 ”。
分類:泄愤典实
《漢語大詞典》:鞭墓
语本《史记。季布栾布列传》:“此 伍子胥 所以鞭 荆平王 之墓也。”鞭墓,谓以鞭击墓。意在鞭挞死者,报仇雪恨。后汉书·苏不韦传:“﹝ 伍子胥 ﹞而但鞭墓戮尸,以舒其愤,竟无手刃后主之报。”魏书·刘昶萧宝夤等传论:“ 刘昶 猜疑惧祸, 萧夤 亡破之餘,并潜骸窜影,委命上国。俱称晓了,咸当任遇,虽有枕戈之志,终无鞭墓之诚。” 清 顾炎武 《子胥鞭平王之尸辨》:“盖止于鞭墓,而传者甚之以为鞭尸。”参见“ 鞭尸 ”。
分類:鞭挞死者
《漢語大詞典》:泄愤(泄憤)
发泄愤恨。 明 刘基 《杂诗》之二三:“蜜蜂死洩愤,鳲鳩死求食。”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邵女:“日夜切齿,将伺 柴 出而后洩愤於女。”
发泄内心的愤恨。 唐 徐彦伯 《登长城赋》:“张虎牙以泄愤,虬蝟鬚以蓄怒。” 杨沫 《青春之歌》第一部第十章:“她因为找不到工作,无处泄愤,就常常找我出气。”
《漢語大詞典》:发忿(發忿)
(1).愤懑。《楚辞·刘向〈九叹·远逝〉》:“悲故乡而发忿兮,去余邦之弥久。” 王逸 注:“忿,恚也。”
(2).犹发愤。发泄愤恨的情绪。后汉书·朱浮传:“夫 楚 魏 非有分职匡正之大义也, 庄王 但为争强而发忿,公子以一言而立信耳。”资治通鉴·汉文帝前八年:“ 白公 为乱,非欲取国代主;发忿快志,剡手以衝仇人之匈,固为俱靡而已。”
(3).犹发愤。振作起来;决心努力。 元 李行道《灰阑记》楔子:“匆匆发忿出家门,别寻生理度寒温。男儿有躯长七尺,不信天教一世贫。”儒林外史第十六回:“这是我分俸些须,你拿去奉养父母。到家并发忿加意用功。”
《漢語大詞典》:扎筏子(紮筏子)
亦作“ 扎罚子 ”。亦作“ 扎伐子 ”。
(1).谓借题发挥。《金瓶梅词话》第二四回:“你老人家不与他罢,如何扎筏子来諕我!”红楼梦第六十回:“趁这几个小粉头儿都不是正经货,就得罪他们,也有限的。快把这两件事抓着理,扎个筏子。”
(2).出气。《金瓶梅词话》第十二回:“六姐并无事,却是日前和 李娇儿 、 孙雪娥 两箇有言语,平白把我的小廝扎罚子。” 端木蕻良 《浑河的急流》:“唉,那里来的这么多的伤心……你妈就会拿你扎伐子。”
抓住人家的错失加以惩戒,以发泄愤怒。红楼梦第六十回:“快把这两件事抓着理扎个筏子,我在旁作证据,你老把威风抖一抖,以后也好争别的礼。”红楼梦第六十回:“如今三姑娘正要拿人扎筏子呢,连他屋里的事都驳了两三件,如今正要寻我们屋里的事没寻着,何苦来往网里碰去。”儿女英雄传第二八回:“她一眼看见了 褚一官 ,便拿他扎了个筏子,説道:‘你也来了,好哇!你们要看新人只顾看,也是两条眉毛、两个眼睛、两隻耳朵、一个鼻子、一张嘴。’”
《漢語大詞典》:受气包(受氣包)
比喻经常被当做抱怨或泄愤对象的人。 曹禺 《北京人》第一幕:“我是个受气包:我天天受他(指 曾文清 )的气,受老爷子的气,受我们姑奶奶姑老爷的气,连儿子媳妇的气我都受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