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道人
(1).有极高道德的人。庄子·秋水:“道人不闻,至德不得。” 王先谦 集解:“语又见《山木篇》,道作至。” 晋 葛洪 抱朴子·行品:“稟高亮之纯粹,抗峻标以邈俗,虚灵机以如愚,不贰过而諂黷者,贤人也。居寂寞之无为,蹈修直而执平者,道人也。”
(2).炼丹服药、修道求仙之士。汉书·京房传:“法曰:‘道人始去,寒,涌水为灾。’” 颜师古 注:“道人,有道术之人也。”太平御览卷八一二引 汉 桓谭 新论:“ 淮南王 之子娉迎道人作为金银。”
(3).道教徒;道士。三国志·魏志·董卓传“ 傕 使公卿诣 汜 请和, 汜 皆执之,相攻击连月,死者万数” 裴松之 注引《献帝起居注》:“ 傕 性喜鬼怪左道之术,常有道人及女巫歌謳击鼓下神,祠祭六丁,符劾厌胜之具,无所不为。”宋史·吴元扆传:“乃集道人设坛,洁斋三日,百拜祈祷。” 明 汤式 《风入松·寓意》曲:“杜鹃啼过落花多,天气近清和,道人不管公家事,一樽酒抚掌而歌。”
(4).佛教徒;和尚。 汉 牟融 《理惑论》:“僕尝游 于闐 之国,数与沙门道士相见。”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言语:“ 支道林 常养数匹马,或言道人畜马不韵, 支 曰:‘贫道重其神骏。’”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言语:“ 竺法兰 在 简文 坐, 刘尹 问:‘道人何以在朱门?’” 宋 叶梦得 避暑录话卷下:“ 晋 宋 间佛学初行,其徒犹未有僧称,通曰道人,其姓则皆从所授学。” 清 张锡祚 《赠涧上僧》诗:“道人了观化,心止神流行。”
(5).佛寺中打杂的人。《水浒传》第四回:“那汉子道:‘我这酒挑上去,只卖与寺内火工道人、直厅轿夫、老郎们、做生活的喫。’”《西游记》第三六回:“那道人道:‘师父莫怪,我做不得主,我是这里扫地撞鐘打勤劳的道人。’”参阅 清 钱大昕 十驾斋养新录·道人道士之别
《漢語大詞典》:玉壶(玉壺)
1.玉制的壶形佩饰,由皇帝颁发,寓敬老、表功之意。后汉书·杨赐传:“詔赐御府衣一袭,自所服冠幘綬,玉壶革带,金错鉤佩。” 唐 陈子昂 《为建安王谢借马表》:“玉壶遂临,叨得骏之赐。”
2. 东汉 费长房 欲求仙,见市中有老翁悬一壶卖药,市毕即跳入壶中。 费 便拜叩,随老翁入壶。但见玉堂富丽,酒食俱备。后知老翁乃神仙。事见《后汉书·方术传下·费长房》。后遂用以指仙境。 唐 陈子昂 《感遇》诗之五:“曷见 玄真子 ,观世玉壶中。” 宋 王沂孙 《无闷·雪景》词:“待翠管吹破苍茫,看取玉壶天地。”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入道》:“玉壶琼岛,万古愁人少。”
3.美玉制成的壶,可用以盛物。 唐 曹唐 《小游仙诗》之三八:“忘却教人锁后宫,还丹失尽玉壶空。”
4.喻高洁的胸怀。 唐 王昌龄 《芙蓉楼送辛渐》诗之一:“ 洛阳 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金 元好问 《赠萧炼师公弼》诗:“春风和气在眉宇,玉壶冰鑑藏胸臆。” 清 陈梦雷 《赠臬宪于公》诗:“玉壶澄凛冽,乔岳耸嶙峋。”
5.酒壶的美称。 唐 李白 《待酒不至》诗:“玉壶繫青丝,沽酒来何迟。” 宋 辛弃疾 《感皇恩·寿范倅》词:“楼雪初晴,庭闈嬉笑,一醉何妨玉壶倒。” 清 王士禛 《上巳辟疆招同邵潜夫陈其年修禊水绘园》诗之二:“碧琉璃上双玉壶,兰橈宛转沿春芜。”
6.铜壶滴漏的美称。 唐 李商隐 《深宫》诗:“金殿销香闭綺櫳,玉壶传点咽铜龙。” 宋 沈括 梦溪笔谈·象数二:“ 熙寧 中,予更造浑仪,并创玉壶浮漏、铜表,皆置天文院,别设官领之。”
7.喻明月。 唐 朱华 《海上生明月》诗:“影开金镜满,轮抱玉壶清。” 宋 辛弃疾 《青玉案·元夕》词:“凤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8.指 唐 王昌龄 《芙蓉楼送辛渐》诗。诗中有“一片冰心在玉壶”句,故云。 明 何景明 《送张子之浙江》诗:“ 张子 别我吟‘玉壶’,荷花五月下江湖。”
9.园名。 宋 杨万里 《晚泊玉壶得十绝句》之十:“游尽 西湖 赏尽莲, 玉壶 落日泊楼船。” 周汝昌 注:“ 玉壶 , 南宋 御园之一,在 钱塘门 外。”
《漢語大詞典》:采药(采藥)
亦作“ 采葯 ”。 谓采集药物。亦指隐居避世或求仙修道。后汉书·逸民传·庞公:“后遂携其妻子登 鹿门山 ,因采药不反。” 唐 李白 《悲清秋赋》:“归去来兮,人间不可以託些,吾将采药於 蓬丘 。” 宋 苏轼 《秀州报本禅院乡僧》诗:“明年采药 天台 去,更欲题诗满 浙 东。” 清 刘献廷 《赠张铁桥先生》诗:“还期徧走 齐州 地,同作 天台 采葯人。” 清 钱金甫 《赠魏惟度》诗:“偶停 司马 游 梁 骑,暂作 嵩山 采药人。”
《漢語大詞典》:道士
(1).有道之士,道德品质高尚的人。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循天之道:“古之道士有言曰:‘将欲无陵,固守一德。’” 汉 刘向 新序·节士:“ 介子推 曰:‘ 推 闻君子之道,謁而得位,道士不居也,争而得财,廉士不受也。’”后汉书·第五伦传:“﹝ 第五伦 ﹞遂将家属客 河东 ,变名姓,自称 王伯齐 ,载盐往来 太原 、 上党 ,所过輒为粪除而去,陌上号为道士,亲友故人莫知其处。”
(2).炼丹服药、修道求仙之士。汉书·王莽传下:“卫将军 王涉 素养道士 西门君惠 。 君惠 好天文讖记。” 晋 郭璞 《游仙诗》之二:“青谿千餘仞,中有一道士。云生梁栋间,风出窗户里。借问此何谁,云是 鬼谷子 。” 唐 韩愈 《殿中侍御史李君墓志铭》:“君昆弟六人,先君而殁者四人。其一人尝为 郑 之 滎泽 尉,信道士长生不死之説。既去官,絶不营人事。”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潘烂头》:“ 潘烂头 ,不知何许人,为道士于 京江 ,有异术。”
(3).道教徒。梁书·沈约传:“﹝ 沈约 ﹞乃呼道士奏赤章於天,称禪代之事,不由己出。”资治通鉴·梁敬帝绍泰元年:“ 齐 主还 鄴 ,以佛、道二教不同,欲去其一,集二家论难於前,遂敕道士皆剃髮为沙门。” 胡三省 注:“道家虽曰宗 老子 ,而 西汉 以前未尝以道士自名,至 东汉 始有道士 张道陵 、 于吉 等,其实与佛教皆起於 东汉 之时。” 俞平伯 《重过西园码头》:“受罪有和尚道士可以超度,想呼奴唤婢则有泥塑的金童玉女。”
(4).佛教徒;和尚。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传·义解一·竺道潜:“ 恢 嘲之曰:‘道士何以游朱门?’ 潜 曰:‘君自覩其朱门,贫道见为蓬户。’” 清 昭槤 啸亭杂录·王树勋:“ 松公 故喜佛法, 树勋 投其意指,公大赏鉴,因命易装为道士。”
《漢語大詞典》:仙掌
(1). 汉武帝 为求仙,在 建章宫 神明台 上造铜仙人,舒掌捧铜盘玉杯,以承接天上的仙露,后称承露金人为仙掌。 汉 张衡 《西京赋》:“立脩茎之仙掌,承云表之清露。” 唐 王维 《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日色纔临仙掌动,香烟欲傍袞龙浮。” 唐 杜牧 《早雁》诗:“仙掌月明孤影过, 长门 灯暗数声来。”参阅三辅黄图·建章宫
(2). 华山 仙人掌峰 的省称。 明 刘基 《徐资深华山图》诗:“ 华岳 插天七千丈,丹崖翠壁开 仙掌 。” 明 何景明 《华州作柬桑汝公》诗:“乘兴欲攀 仙掌 去。”参见“ 仙人掌 ”。
(3). 唐 代一度改 华州 为 仙掌 ,后遂称 华州 及 华阴县 为 仙掌 。 唐 李吉甫 元和郡县志·华州:“﹝ 华阴县 ﹞ 垂拱 元年改曰 仙掌 ,寻復旧名。” 唐 姚合 《送裴中丞赴华州》诗:“自无 仙掌 分,非是圣心偏。”原注:“去年曾梦除 华州 刺史。” 唐 无可 《寄华州马戴》诗:“水寒 仙掌 路,山远 华阳 人。”
(4).地名。即仙人掌。 清 王士禛 《真州绝句》之五:“残月晓风 仙掌 路,何人为弔 柳屯田 。”详“ 仙人掌 ”。
《漢語大詞典》:仙人掌
(1). 华山 峰名。在今 陕西省 华阴县 。典出文选·张衡〈西京赋〉:“缀以二 华 ,巨灵贔屓,高掌远蹠,以流 河 曲,厥跡犹存” 李善 注:“古语云,此本一山,当 河 水过之而曲行, 河 之神以手擘开其上,足蹋离其下,中分为二,以通 河 流,手足之跡,于今尚在。” 唐 崔颢 《行经华阴》诗:“ 武帝祠 前云欲散, 仙人掌 上雨初晴。” 明 何景明 《送韩汝庆还关中》诗:“ 黄河 一綫通沧海,身在 仙人掌 上行。”
(2).地名。地在 宋 真州 城西,当今 江苏省 仪征县 境。 宋 代著名词人 柳永 之墓在此。 清 王士禛 《真州绝句》之五“残月晓风 仙掌 路,何人为弔 柳屯田 ”原注:“ 柳耆卿 墓在城西 仙人掌 。”
(3).植物名。原产 美洲 热带及 亚洲 热带干旱沙漠地区。茎为肉质,形如手掌,有刺,色青绿,花黄色,可供观赏。同属中其它品种,花色繁多,形状奇特,通常也泛称仙人掌。有仙人塔、仙人山、仙人鞭、仙人杖等。
《漢語大詞典》:仙游(仙遊)
亦作“僊游”。
(1).指信奉道教的人远出求仙访道。 唐 李白 《感兴》诗之五:“十五游神仙,仙游未曾歇。” 宋 何薳 春渚纪闻·六琴说:“ 马明生 仙游,见神女於玉几上弹一弦琴,而五音具奏。” 明 屠隆 《綵毫记·知几引退》:“侍奉君王不到头,飘然一衲赋仙游。”
(2).古指亡灵,谓游于仙界,成仙而去。旧亦用为称人死亡的婉辞。 宋 王安石 《英宗祔庙礼毕慰皇帝表》:“仙游既集於宗祊,圣念弥勤於翼室。” 宋 庄季裕 鸡肋编卷中:“ 绍兴 初,取 京 ( 蔡京 )亲书,因下詔曰:‘ 隆祐 皇太后僊游不返,殯奉有期,永怀保祐之功,务极褒崇之典。’”《西湖佳话·孤山隐迹》:“ 李諮 闻信,不胜惊悼道:‘我 李諮 承圣恩赐我守 杭 ,一则得以领略湖山佳景,二则便可请教 君復 先生诗篇墨妙,不料仙游,我 李諮 何不幸至此!’”
《漢語大詞典》:求仙
(1).谓以服药、辟谷、修炼等方法,求得长生不老。古代道家、方士多倡之。文选·张衡〈西京赋〉:“立脩茎之仙掌,承云表之清露。” 李善 注引《三辅故事》:“ 武帝 作铜露盘,承天露,和玉屑饮之,欲以求仙。” 三国 魏 夏侯湛 《抵疑》:“ 接舆 佯狂以蔽身, 梅福 弃家以求仙。” 唐 李白 《题雍兵崔明府丹灶》诗:“美人为政本忘机,服药求仙事不违。”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三:“﹝狐﹞先炼形为人,既得为人,然后讲内丹,是为由人而求仙。”
(2).访求仙人。《豆棚闲话·空青石蔚子开盲》:“那山上乃是仙家藏真修炼之处……那些求仙问福的,虽有许多,也俱在彼静心守候。”
《漢語大詞典》:寻真(尋真)
(1).寻求仙道。 唐 皇甫冉 《同裴少府安居寺对雨》诗:“共结寻真会,还当退食初。” 宋 魏野 《寻隐者不遇》诗:“寻真误入 蓬莱岛 ,香花不动松花老。” 明 高启 《题天池石辟图》诗:“寻真羽客不肯一相顾,却借释子营茅茨。”
(2).指探求事物的本原或真理。 太平天囯 洪秀全 《原道醒世训》:“上帝原来是父亲,水源木本急寻真。”
《漢語大詞典》:道家
(1).我国古代的一种思想流派,以 老子 、 庄子 为代表。道家的思想崇尚自然,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但是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汉书·艺文志:“道家者流,盖出於史官,歷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二刻拍案惊奇卷一:“道家青牛骑出去,佛家白马驮将来。” 朱自清 《“好”与“妙”》:“道家是逃避现实提倡隐逸的, 老子 和 庄子 更用诗来写他们的哲学。”
(2).炼丹服药、修道求仙之士。 汉 王充 论衡·道虚:“道家相夸曰:‘真人食气,以气而为食。’” 晋 葛洪 神仙传·孔元方:“道家或请 元方 会同饮酒。” 明 冯梦龙 《女丈夫·知时谋避》:“我本道家,偶然到此,今所志不就,岂能学 范增 、 王猛 。” 清 纳兰性德 《洞仙歌·咏黄葵》词:“铅华不御,看道家妆就,问取旁人入时否?”
(3).指道教。 唐 朱庆余 《宿道士观》诗:“閒听道家子,盥漱读灵书。” 唐 罗隐 《代文宣王答》诗:“释氏宝楼侵碧汉,道家宫殿拂青云。”
(4).指佛教。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永明寺:“﹝ 陈留王 景皓 ﹞夙善玄言道家之业,遂捨半宅,安置佛徒,演唱大乘数部。” 范祥雍 校注:“按此道家盖指佛教。四十二章经称佛教为释道或道法。 牟融 《理惑论》称释教为佛道,又僧徒又称道人,可证古时称道家非如后人专指道教而言。”
《漢語大詞典》:仙宗
修道求仙的要旨。 唐 孟郊 《求仙曲》诗:“仙教生为门,仙宗静为根。持心若妄求,服食安足论?”
《漢語大詞典》:集灵宫(集靈宫)
汉 宫殿名。为皇帝祀神、求仙之所。三辅黄图·甘泉宫:“ 集灵宫 、 集仙宫 、 存仙殿 、 存神殿 ……皆 武帝 宫观名也。”亦省称“ 集灵 ”。 清 王图炳 《游仙》诗:“青雀西飞绕 集灵 , 麻姑 仙诀悟熊经。”
《漢語大詞典》:汉武台(漢武臺)
汉武帝 为求仙所筑的高台。在 沧州 。其地俯临大海,长澜接天,巉岩峻石,颇为壮观。
《漢語大詞典》:请仙(請仙)
亦作“ 请僊 ”。 旧时一种迷信活动。扶乩求仙,以卜休咎。 清 史震林 《西青散记》卷一:“上元之夜, 茅山道人 请僊 洮湖 。”儒林外史第七回:“他请仙判的最妙,何不唤他进来请仙,问问功名的事?” 鲁迅 《彷徨·高老夫子》:“我们的盛德乩坛天天请仙,兄弟也常常去唱和。”
《漢語大詞典》:仙人博士
北魏 时所置官名。专司研究道书及炼制丹药、辟穀求仙等事。魏书·释老志:“ 太祖 好老子之言,诵咏不倦。 天兴 中,仪曹郎 董謐 因献服食仙经数十篇,於是置仙人博士,立仙坊,煮炼百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