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民社
(1).民间祭祀土神。礼记·月令:“﹝仲春之月﹞择元日,命民社。” 郑玄 注:“社,后土也。使民祀焉。”
(2).指人民和社稷。 宋 苏轼 《贺时宰启》:“民社非轻,犹承宣而惴惴。天渊靡外,亦戾跃以欣欣。”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公孙夏:“蕞尔一邑,何能养如许騶从?履任,则一方涂炭矣!不可使殃民社,可即旋归,勿前矣。”
(3).引申指民间。《封神演义》第九八回:“ 紂王 聚歛吸民脂,不信当年放 桀 时……今日还归民社去,从来天意岂容私。”
(4).指州、县等地方。亦借指地方长官。 宋 张孝祥 《后土东岳文》:“下臣蟣虱,天子使守民社。服事之始,敢敬有謁。”《醒世恒言·三孝廉让产立高名》:“二弟年富力强,方司民社,宜资庄产,以终廉节。” 清 钱谦益 《浙江台州府黄岩县知县周玄昭受文林郎制》:“具官某起自贤书,遂膺民社。”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公孙夏:“此市侩耳,何足以任民社!”
(5).古代民间自行结集的团体。宋史·高宗纪五:“辛酉,詔 淮南 、 襄阳府 等路团结民社。”
(6). 民国 初年拥护 黎元洪 的政治组织。
《漢語大詞典》:民和
民众和睦团结。左传·桓公六年:“谓其三时不害而民和年丰也。”管子·兵法:“畜之以道则民和,养之以德则民合。” 晋 潘岳 《河阳县作》诗之二:“黔黎竟何常,政成在民和。” 宋 梅尧臣 《和永叔柘枝歌》:“始知事简乐民和,不厌来观柘枝舞。”
民众的信赖。史记·楚世家:“ 熊渠 甚得 江 汉 间民和。”汉书·萧何传:“客又説 何 曰:‘……君初入 关 ,本得百姓心,十餘年矣,皆附君,尚復孳孳得民和。’”梁书·止足传·顾宪之:“﹝ 顾宪之 ﹞性又清俭,彊力为政,甚得民和。”
《漢語大詞典》:富教
论语·子路:“ 冉有 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后以“富教”指富民和教民。谓使人民富裕,并加以教育。 南朝 宋 谢灵运 《种桑诗》:“常佩知方诫,愧微富教益。”陈书·世祖纪:“朕哀矜黔庶,念康弊俗,思俾阻饥,方存富教。” 清 薛福成 《筹洋刍议·边防》:“至东三省中, 吉林 五方杂处,风气偷弱,山中 金 匪不下十餘万,固宜设官分汛,力图富教,常以游兵驱剿,渐清 金 匪之源。”
《漢語大詞典》:良贱(良賤)
良民和贱民。北齐书·清河王岳传:“﹝ 世祖 ﹞曰:‘ 清河 忠烈,尽力皇家,而 归彦 毁之,间吾骨肉。’籍没 归彦 ,以良贱百口赐 岳 家。”《三国演义》第六五回:“﹝ 玄德 ﹞请 刘璋 收拾财物,佩领振威将军印綬,令将妻子良贱,尽赴 南郡 公安 住歇。”参见“ 良民 ”、“ 贱民 ”。
《漢語大詞典》:蝥贼(蝥賊)
食禾稼的两种害虫。多比喻危害人民和国家的坏人或灾异。左传·成公十三年:“帅我蝥贼,以来荡摇我边疆。我是以有 令狐 之役。” 杜预 注:“蝥贼,食禾稼虫名。谓 秦 纳 公子雍 。”后汉书·明帝纪:“有司其勉顺时气,劝督农桑,去其螟蜮,以及蝥贼。” 李贤 注引尔雅:“食苗心曰螟,食节曰贼,食根曰蝥。” 唐 杜甫 《送韦讽上阆州录事参军》:“必若救疮痍,先应去蝥贼。” 梁启超 《新民说·论公德》:“苟放弃责任者,无论其私德上为善人为恶人,而皆为羣与国之蝥贼。”
《漢語大詞典》:农樵(農樵)
军民和樵夫。 明 何景明 《嗤盗文》:“后皇植生,小大有职,农樵在野,工商居国。” 清 方正瑗 《度秦峪岭至商州与王刺史》诗:“下鞍问疾苦,农樵意自骋。”
《漢語大詞典》:和民(龢民)
(1).使民和顺安定。左传·隐公四年:“臣闻以德和民,不闻以乱。”国语·周语中:“宣所以教施也,惠所以和民也。”
(2).与民和洽。国语·周语下:“﹝ 黎苗 之王﹞上不象天,而下不仪地,中不和民,而方不顺时,不共神祇,而蔑弃五则。”
与民和洽。国语·周语下:“上不象天,而下不仪地,中不龢民,而方不顺时,不共神祇,而蔑弃五则。”
《漢語大詞典》:政通人和
政事顺遂,人民和乐。 宋 范仲淹 《岳阳楼记》:“政通人和,百废俱兴。” 清 钱泳 《履园丛话·旧闻·吴留村》:“政通人和,市民感戴。” 清 鲍廷博 《青本刻〈聊斋志异〉纪事》:“及擢守 严陵 ,政通人和,始从事於梨枣。”
《漢語大詞典》:丰洽(豐洽)
(1).谓雨水丰足适时。魏书·高祖纪下:“农惟政首,稷实民先,澍雨丰洽,所宜敦励。”周书·艺术传·黎景熙:“陛下垂情万类,子爱羣生,覲礼百神,犹未丰洽者,岂或作事不节,有违时令,举措失中,儻邀斯旱。”
(2).谓岁丰民和。 元 柳贯 《跋郑左丞所藏中朝诸老手帖》:“ 平阳 郑公 实朝夕左右,弥纶润饰,以成其丰洽之功者也。”
《高级汉语词典》:衡筚
横木编荜以为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