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残阙(殘闕)
残缺;缺佚。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地理:“予以 杜 孔 注疏,证 江 南之 豫章 无与于 春秋 之 豫章 ,审矣。《汉志》虽曰 高帝 置,但年代阔远,文字残闕,无从考见所徙之年月耳。” 明 何良俊 《四友斋丛说摘抄·经》:“此书监中虽有旧刻,然残闕已多。” 郭沫若 《〈屈原〉附录〈瓦石札记〉二》:“战国策一书,文多残阙。”
分類:残缺
《漢語大詞典》:凋缺
残缺;受损。后汉书·皇后纪序:“ 周 室东迁,礼序凋缺。” 唐 柳宗元 《祭万年裴令文》:“屡闻凋缺,互见迁黜,契阔伶俜,分形间质。”
分類:残缺受损
《漢語大詞典》:阙残(闕殘)
残缺。 清 曾国藩 《〈朱慎甫遗书〉序》:“其仅存者,又或闕残,难令完整。” 严复 《译〈天演论〉自序》:“二千年来,士狥利禄,守闕残,无独辟之虑。”
分類:残缺
《漢語大詞典》:齾齹
残缺。 清 钱谦益 《华山庙碑歌》:“去年登 岱 访古蹟, 开元 八分半齾齹。”
分類:残缺
《漢語大詞典》:踦校
一只脚;残缺。喻指残缺不全的器物。校,通“ 骹 ”,器物的脚。 汉 王充 论衡·实知:“如知一不通二,达左不见右,偏駮不纯,踦校不具,非所谓圣也。”
《國語辭典》:支离(支離)  拼音:zhī lí
1.分散。《文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捷猎麟集,支离分赴。」
2.残缺不全。《庄子。人间世》:「夫支离其形者,犹足以养其身,终其天年。」
3.散乱而无条理。汉。扬雄《法言。五百》:「天地简易而圣人法之,何五经之支离?曰:『支离盖其所以为简易也。』」
4.漂泊流浪。唐。杜甫 咏怀古迹诗五首之一:「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
《漢語大詞典》:支离疏(支離疏)
亦省作“ 支离 ”。 庄子寓言人物。肢体畸形,于世无补,而坐受赈济。庄子·人间世:“ 支离疏者 ,颐隐於脐,肩高於顶,会撮指天,五管在上,两髀为脇。挫鍼治繲,足以餬口;鼓筴播精,足以食十人。上徵武士,则 支离 攘臂而游於其间;上有大役,则 支离 以有常疾不受功;上与病者粟,则受三钟与十束薪。” 唐 权德舆 《古人名诗》:“从此 直不疑 , 支离疏 世事。” 宋 黄庭坚 《次韵师厚病间》之三:“古来 支离疏 ,粟帛王所仁。”
《漢語大詞典》:支离益(支離益)
庄子寓言人物。 朱泙漫 从之学屠龙。庄子·列御寇:“ 朱泙漫 学屠龙於 支离益 ,单千金之家,三年技成而无所用其巧。”单,通“ 殫 ”。后亦省称“ 支离 ”。后汉书·张衡传:“深厉浅揭,随时为义,曾何贪於 支离 ,而习其孤技邪?” 晋 张协 《七命》:“尔乃命 支离 ,飞霜鍔,红肌綺散,素肤雪落。”
《漢語大詞典》:支离叟(支離叟)
(1).指 支离疏 。 宋 刘克庄 《最高楼·乙卯生日》词:“此生惭愧 支离叟 ,何功消受水衡钱。”参见“ 支离疏 ”。
(2).松的别称。 元 陆友 研北杂志卷下:“﹝ 鲜于枢 ﹞於废圃中得怪松一株,移植所居旁,名之曰 支离叟 。”亦省作“ 支离 ”。 清 施闰章 《慈仁寺松》:“ 支离 尔何意,不厌卧 长安 。”
分類:
《漢語大詞典》:残碑(殘碑)
残缺的碑石。 宋 王安石 《破冢》诗:“埋没残碑草自春,旋风时出地中尘。” 明 王称 《黄陵庙》诗:“剥尽残碑无可问,春山唯有鷓鴣啼。”
分類:残缺碑石
《國語辭典》:破碎  拼音:pò suì
1.割裂。《汉书。卷七五。眭两夏侯京翼李传。夏侯胜》:「建所谓章句小儒,破碎大道。」
2.毁败。《后汉书。卷四。孝和帝纪》:「赖祖宗之灵,师克有捷,丑虏破碎,遂扫厥庭。」《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卷中:「次入一国,都无一人,只见荒屋漏落,园篱破碎。」
3.破裂散碎。如:「玻璃破碎一地。」元。苏彦文〈斗鹌鹑地冷天寒套。紫花儿序〉曲:「早是我衣服破碎,铺盖单薄。」
《漢語大詞典》:断碑(斷碑)
断裂残缺的石碑。 宋 黄庭坚 《病起荆江亭即事》诗之五:“ 杨綰 当朝天下喜,断碑零落卧秋风。” 元 傅若金 《韩淮阴庙》诗:“ 高帝 旌旗俱寂寞,断碑零落后人看。” 清 方文 《富池晚泊》诗:“断碑零落荒草间,欲考其详罕知者。” 郁达夫 《钓台的春昼》:“嘱托了他以煮饭烧菜的杂务,我和船家就从断碑乱石中间爬上了 钓台 。”
《國語辭典》:夏五  拼音:xià wǔ
语出《春秋。桓公十四年》:「夏五。」依经文标示月分体例,下当有「月」字,所以晋。杜预。注:「不书月,阙文。」后遂借指文献上的缺漏。
分類:文字残缺
《國語辭典》:夏五郭公  拼音:xià wǔ guō gōng
比喻缺漏的文字。参见「郭公夏五」条。
《漢語大詞典》:烧残(燒殘)
(1).焚烧残害。史记·吴王濞列传:“贼杀大臣及 汉 使者,迫劫万民,夭杀无罪,烧残民家,掘其丘冢,甚为暴虐。”
(2).燃烧将尽。 唐 方干 《陪王大夫泛湖》诗:“蜜炬烧残银汉昃,羽觴飞急玉山倾。” 宋 杨万里 《梅露堂燕客夜归》诗:“梅堂客散人初静,椽烛烧残一尺红。”
(3).因焚烧而残缺。 金 元好问 《济南什诗》之五:“石刻烧残讌集辞,雄楼杰观想当时。”
《國語辭典》:残破(殘破)  拼音:cán pò
1.摧残破坏。《后汉书。卷六七。党锢传。张俭传》:「其所经历,伏重诛者以十数,宗亲并皆殄灭,郡县为之残破。」《东周列国志》第一一回:「今东郊被宋兵残破,民居未复。」
2.残缺破烂、不完整。《三国演义》第六回:「关中残破零落。今无故捐宗庙,弃皇陵,恐百姓惊动。」
《漢語大詞典》:全书(全書)
(1).内容完整,并无残缺的书。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风操:“但既残缺,非復全书。” 宋 曾巩 《〈新序〉目录序》:“ 刘向 所集次新序三十篇; 隋 唐 之世,尚为全书,今可见者十篇而已。”
(2).指整部书。 清 康熙 《御制〈佩文韵府〉序》:“於五十年十月全书告成,共一百零六卷,一万八千餘页。”
(3).由许多人合编的丛书。如:《四库全书》
(4).指一人的全集。如:曾子全书
(5).就某一专题进行全面阐述所编次的书。如:农政全书
《漢語大詞典》:阙典(闕典)
(1).残缺的典章制度。语本 汉 扬雄 《剧秦美新》:“帝典闕而不补。” 晋 陆机 《吊魏武帝文》:“釐三才之闕典,啟天地之禁闈。” 南朝 梁 任昉 《王文宪集序》:“闕典未补,大备兹日。”后指古代传下来的典章制度。 宋 文莹 《玉壶清话》卷二:“ 乾德 四年郊,礼容乐节,刊正渐备,有司奏其闕典,但少宗庙殿庭宫悬三十六架,加鼓吹熊羆十二。”
(2).指史料记载上的缺漏。 金 王若虚 《君事实辨》:“ 曹操 征 乌桓 还,自谓幸胜而偏赏先諫者,可以为千古法也。 操 一生所行类皆不道之事,独此一节有光清史,而 陈寿 略之,岂非闕典之甚哉!” 明 郎瑛 七修类稿·辩证五·圣贤须目:“今年谱但言﹝ 朱熹 ﹞有足疾而不言目疾,此诚闕典也。”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故二·题名碑:“本朝最为右文,而题名碑止 顺治 丙戌一科,丁亥已后无之。当时不知何故废而不举,后遂相沿,此闕典也。”
(3).犹憾事。 宋 邵雍 《首尾吟》之一:“岂谓古人无闕典, 尧夫 非是爱吟诗。” 清 袁于令 《双莺传》第五折:“[丑]:‘是你不会勾搭,连我的孤老都送汤了,倒埋怨我。’[小浄]:‘这两个人不闝我也是闕典。’” 阿英 《海上买书记》:“此书不得,在《李伯元传》上,是一大阙典。”
《國語辭典》:伤残(傷殘)  拼音:shāng cán
1.残破、残缺。宋。苏轼〈咏怪石〉诗:「伤残破碎为世役,虽有小用乌足贤。」
2.身体官能有残缺的。《福惠全书。卷五。莅任部。禀帖赘说附上兖州府蔡太尊》:「今赋役未清,反遭荼毒,肢体伤残,甚于赔累。」《聊斋志异。卷二。红玉》:「父子伤残,吟呻在地,儿呱呱啼室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