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重辟
极刑;死罪。陈书·孔奂传:“ 沈炯 为飞书所谤,将陷重辟,事连臺阁,人怀忧惧。” 宋 陆游 《与尉论捕盗书》:“此十许人,皆负重辟。”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献六·罗文毅:“使 应魁 不死,将置重辟矣。”
分類:极刑死罪
《漢語大詞典》:死命
(1).生死。管子·权修:“法者,将用民之死命者也。用民之死命者,则刑罚不可不审。” 唐 白居易 《为人上宰相书》:“又欲以济天下顦顇之人死命万分之一分也。” 明 刘基 《春秋明经·晋人执虞公》:“ 虞公 之死命制于 晋 而已矣。” 清 陈天华 《猛回头》:“或修铁路于你国中,全国死命皆制在他手。”
(2).效死;献身。韩非子·显学:“夫上所以陈良田大宅,设爵禄,所以易民死命也。”《三国演义》第二回:“万人一心,尚不可当,况城中有数万死命之人乎?”
(3).拚命;竭力。《水浒传》第二五回:“那婆子见了 武大 来,急待要拦当时,却被这小猴子死命抵住,那里肯放。”红楼梦第一一七回:“那 寳玉 虽是个男人,用力摔打,怎奈两个人死命的抱住不放,也难脱身。”
(4).犹死罪。 明 唐顺之 《公移·牌》:“尔辈若能举众束手自归,本职当力请于朝,贷其死命。”
(5).必然死亡的命运。《人民文学》1977年第5期:“武器必须精良,才足以致敌以死命。”
《漢語大詞典》:死责(死責)
犹死罪。 唐 白居易 《为宰相谢官表》:“虽内省行事,无所愧心;然上黷宸聪,合当死责。”
分類:死罪
《漢語大詞典》:罪死
死罪。墨子·非攻下:“罪死无赦,以惮其众。”史记·蒙恬列传:“ 毅 不敢阿法,当 高 罪死,除其宦籍。” 唐 沈既济 枕中记:“独生为中官保之,减罪死,投 驩州 。”
分類:死罪
《漢語大詞典》:陨越(隕越)
(1).犹颠坠,丧失。左传·僖公九年:“恐陨越于下,以遗天子羞。” 杨伯峻 注:“陨越,同义连緜词,犹颠坠也。”辽史·宦官传·赵安仁:“ 小喜 言父母兄弟俱在南朝,每一念,神魂陨越。”
(2).引申为失败。 朱德 《和郭沫若同志〈登尔雅台怀人〉》:“北国翻新看后劲,东邻陨越可先闻。”
(3).犹失职。红楼梦第九九回:“无奈 贾政 不信,﹝幕友们﹞也有辞去的,也有与 贾政 相好在内维持的。於是,漕务事毕,尚无陨越。” 孙中山 《建国方略·社会建设》:“职员有放弃责任或有陨越貽羞於一会者,可以多数表决,而废置斯职。”
(4).死的婉称。晋书·陶侃传:“臣虽不知命,年时已迈,国恩殊特,赐封 长沙 ,陨越之日,当归骨国土。”旧唐书·郭子仪传:“臣虽陨越,死无所恨。” 明 郑若庸 《玉玦记·截发》:“身陨越,家破灭,无瑕白璧安肯湼?”
(5).封建社会上书皇帝时的套语。谓犯上而表示死罪之意。 前蜀 杜光庭 《代人请归姓表》:“伏乞圣慈许臣却还本姓。干冒宸严,无任待罪,望恩涕泗陨越之至。” 宋 叶适 《淮西论铁钱五事状》:“臣谬蒙恩选委,所有愚虑,不敢不言。干冒天威,臣无任陨越俟命之至!” 康有为 等《上清帝第二书》:“用敢竭尽其愚,惟皇上采择焉,不胜冒昧陨越之至。”
《漢語大詞典》:昧死
冒死。犹言冒昧而犯死罪。古时臣下上书帝王习用此语,表示敬畏之意。韩非子·初见秦:“臣昧死愿望见大王,言所以破天下之从。” 汉 贾谊 新书·数宁:“虽然诚不安,诚不治,故不敢顾身,敢不昧死以闻。” 汉 蔡邕 独断:“ 汉 承 秦 法,羣臣上书,皆言昧死。 王莽 盗位,慕古法,去昧死曰稽首。 光武 因而不改,朝臣曰稽首顿首,非朝臣曰稽首再拜。”
《漢語大詞典》:争死
(1).争抵死罪。后汉书·孔融传:“一门争死,郡县疑不能决,乃上讞之。”
(2).临死挣扎。 宋 陆游 《大雪歌》:“千年老虎猎不得,一箭横穿雪皆赤;拏空争死作雷吼,震动山林裂崖石。”
《漢語大詞典》:衔土(銜土)
(1).口含泥土。 三国 魏 曹睿 《短歌行》:“翩翩春燕,端集余堂……衔土缮巢,有式宫房。” 晋 王嘉 拾遗记·虞舜:“ 舜 葬 苍梧 之野,有鸟……名曰凭霄雀,能羣飞衔土成丘坟。”
(2).古代臣下请求死罪的一种表示。 宋 乐史 《杨太真外传》卷下:“姊妹哭诉於贵妃,妃衔土请命,事乃寝。”按, 清 赵翼 《廿二史札记·太上皇帝》作“衔土祈哀”。参见“ 衔块 ”。
《漢語大詞典》:衔块(銜塊)
(1).口含土块。 南朝 宋 王韶之 《孝子传》:“ 李陶 , 交阯 人。母终……羣鸟衔块,助成坟。”参见“ 衔土 ”。
(2).旧俗人死,口必含物。天子含珠,诸侯含玉,大夫含玑,士含贝,庶人含谷实。事见 汉 刘向 说苑·修文。故臣下请罪口含土块,以示己有死罪。新唐书·后妃传上·杨贵妃:“帝欲以皇太子抚军,因禪位,诸 杨 大惧,哭于廷。 国忠 入白妃,妃衔块请死,帝意沮,乃止。”
《漢語大詞典》:缓死(緩死)
(1).谓宽赦死罪。易·中孚:“君子以议狱缓死。” 孔颖达 疏:“故君子以议其过失之狱,缓捨当死之刑也。” 宋 苏轼 《获鬼章二十韵》:“缓死恩殊厚,求生尾屡摇。”
(2).延长寿命。新唐书·柳浑传:“有巫告曰:‘儿相夭且贱,为浮屠道可缓死。’”
《漢語大詞典》:灭族(滅族)
古代酷刑。一人犯死罪而连及其父母妻子等整个家族被杀。东观汉记·邳彤传:“ 信都王 捕繫 彤 父弟及妻子,使为手书呼 彤 曰:‘降者封爵,不降者灭族。’”《敦煌变文集·捉季布传文》:“藏隐一餐停一宿,灭族诛家斩六亲。” 明 沈德符 野获编·果报·景泰间逆党:“ 鑑 伏罪伏诛,遂灭族。” 鲁迅 《华盖集·〈忽然想到〉七》:“在学校里,不是还唾骂敌人的儿子,使他非逃回家去不可么?这和古代暴君的灭族的意见,有什么区分!”
《漢語大詞典》:死罪
亦作“ 死辠 ”。
(1).应该判处死刑的罪行。左传·昭公二年:“有死罪三,何以堪之?不速死,大刑将至。”史记·太史公自序:“为人臣子而不通於春秋之义者,必陷篡弑之诛,死罪之名。” 唐 韩愈 《顺宗实录三》:“天下应犯死罪者,特降从流。”
(2).旧时请罪或道歉时用的套语,表示罪过很重。汉书·卫绾传:“上问曰:‘吾为太子时召君,君不肯来,何也?’对曰:‘死罪,病。’” 宋 叶适 《赵孺人墓铭》:“﹝ 楼氏 ﹞白其姑曰:‘奴死罪,不应著此下见先舅。’”
(3).用作表章、函牍中的套语。 汉 许冲 《上〈说文解字〉表》:“臣 冲 诚惶诚恐,顿首顿首,死辠死辠。” 三国 魏 曹植 《上〈责躬〉〈应诏〉诗表》:“臣 植 诚惶诚恐,顿首顿首,死罪死罪。” 晋 卢谌 《与司空刘琨书》:“故吏从事中郎 卢諶 ,死罪死罪。”
《漢語大詞典》:买死(買死)
谓从死罪中赎出。 郭沫若 《前茅·哀时古调》诗:“一碗饭,五羊皮,养活 淮阴侯 ,买死 百里奚 。”
分類:死罪
《漢語大詞典》:贷死(貸死)
谓免于死罪。新唐书·孝友传·张琇:“中书令 张九龄 等皆称其孝烈,宜贷死。” 宋 李心传 建炎以来繫年要录·建炎元年八月戊午:“乃詔 芻 等三人皆贷死,长流 沙门岛 。”清史稿·食货志二:“所亏之数,勒限监追,限内全完贷死。”
分類:死罪
《漢語大詞典》:十死
(1).本指十种情况必死,引申为极端危险。六韬·战车:“ 武王 曰:‘十死之地奈何?’ 太公 曰:‘往而无以还者,车之死地也;越絶险阻,乘敌远行者,车之竭地也……此十者,车之死地也。’” 北周 庾信 《哀江南赋》:“过漂渚而寄食,託芦中而渡水。届於七泽,滨於十死。”
(2).指犯十次死罪。言其多。周书·李穆传:“ 太祖 美其志节,乃叹曰:‘人之所贵,唯身命耳, 李穆 遂能轻身命之重,济孤於难……’乃特赐铁券,恕以十死。”新唐书·桓彦范传:“时 武三思 以迁太后衔恚……五月,加特进,封 扶阳郡王 ,赐姓 韦 ,同后属籍,锡金银、锦绣,皆以铁券恕十死,令朝朔望。”
(3).死十次。夸张说法。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盗侠:“ 黎 唯而趋入,拜伏曰:‘向迷丈人物色,罪当十死。’”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聂小倩:“﹝ 聂小倩 ﹞欢喜谢曰:‘君信义,十死不足以报。’”
《漢語大詞典》:该死(該死)
(1).该判死罪。 元 关汉卿 《救风尘》第一折:“我便有那该死的罪,我也不来央告你。”《明成化说唱词话丛刊·包龙图断曹国舅公案传》:“公公两眼双流泪,必然该死做亡人。” 洪深 《赵阎王》第二节第六幕:“我一辈子无恶不作,早就该报应,早就该死。”
(2).常用作责人或自责的口头语,表示责备、埋怨、愤恨或厌恶。红楼梦第十五回:“该死的,再胡説,我就打了。” 丁玲 《团聚》四:“该死!真该死!老爷你要不问我,我就全忘记了。” 王西彦 《静水里的鱼》:“她不住地啼哭着,死死活活地埋怨他不应该起意躲到这该死的乡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