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未及
(1).没有来得及。史记·张耳陈馀列传:“大王举 梁 楚 而西,务在入关,未及收 河 北也。”后汉书·侯霸传:“惟 霸 积善清絜,视事九年……未及爵命,奄然而终。”二刻拍案惊奇卷十四:“丫鬟未及答应,大夫急急揩抹乾净,即伸手桌子上去取烛臺过来,揑在手中。”儿女英雄传第二三回:“姑娘还未及开言, 张太太 的话也来了,説:‘这么着好哇!’”
(2).不曾涉及。 唐 张泌 《惆怅吟》:“ 江淹 彩笔空留恨, 庄叟 玄谈未及情。”
《漢語大詞典》:诗债(詩債)
谓他人索诗或要求和作,未及酬答,如同负债。 唐 白居易 《晚春欲携酒寻沈四著作先以六韵寄之》:“顾我酒狂久,负君诗债多。”自注:“ 沉 前后惠诗十餘首,春来多醉,竟未詶答,今故云尔。” 明 徐渭 《女状元》第四出:“因此上难下笔,险做了赖诗债。” 梁启超 《楚卿至自上海小集旋别赋赠》:“且乘健会酬诗债,颇惜多情误佛缘。”
《漢語大詞典》:裹头(裹頭)
(1).裹扎头巾;包头。北史·僭伪附庸传·萧詧:“又恶见人髮,白事者,必方便避之,担舆者冬月必须裹头,夏月则加莲叶帽。” 唐 韩愈 《寄卢仝》诗:“一奴长鬚不裹头,一婢赤脚老无齿。”《东周列国志》第八六回:“此事直传至 魏国 軹邑 , 聂 姊 罃 闻之,即痛哭曰:‘必吾弟也!’便以素帛裹头,竟至 韩国 ,见 政 横尸市上,抚而哭之,甚哀。” 沈从文 《中国古代服饰研究·西汉画像砖》:“右中一人着冠子,社会地位或较高。衣着虽仅具轮廓,然人皆约发而不裹头,一望而知实 西汉 制度。”
(2).犹加冠。古时男子成丁则裹头巾。 唐 杜甫 《兵车行》:“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仇兆鳌 注:“《二仪实録》:‘古以皂罗三尺裹头,曰头巾, 周武帝 裁为襆头。 鲍氏 曰:时老幼俱战亡,又括乡里之少小者,故里正为之裹头擐甲也。’” 唐 杜荀鹤 《友人赠舍弟依韵戏和》:“不觉裹头成大汉,昨来竹马作童儿。”
(3).指出行者携带的钱财。旧唐书·韦嗣立传:“凡是封户,不胜侵扰,或输物多索裹头,或相知要取中物,百姓怨叹,远近共知。”资治通鉴·唐中宗景龙三年引此文, 胡三省 注曰:“裹头,谓行槖齎裹以自资者,今谓答头。裹,古卧翻。”太平广记卷一二六:“ 唐 虔州 参军 崔进思 ,恃郎中 孙尚容 之力,充纲入都,送五千贯,每贯取三百文裹头,百姓怨叹,号天哭地。”
(4).堤防溃决,当决口未及堵合以前的救急措施。目的在保护堤头,以防决口被水流继续冲宽,等待洪水退落以后再进行堵口工程。
《漢語大詞典》:宿诺(宿諾)
(1).谓未及时兑现的诺言。论语·颜渊:“ 子路 无宿诺。” 朱熹 集注:“宿,留也,犹宿留之宿。急於践言不留其诺也。” 唐 陈子昂 《堂弟孜墓志铭》:“始通,略观史传,即怀轨物之摽,希旷代之业。故言不宿诺,行不苟从。” 唐 高适 《东平留赠狄司马》诗:“古人无宿诺,兹道以为难。万里赴知己,一言诚可叹。”
(2).预先的许诺,诺言。旧唐书·李密传:“至於匹夫蕞尔,宿诺不亏,既在乘舆,二三其德。” 清 赵翼 《庐山纪游》诗:“ 五老 鬚眉更奇古,昴精所化頎而长。见我裹粮践宿诺,似为拱揖相低昂。” 茅盾 《幻灭》十四:“三个人交换了意见之后,事情就这样决定下来: 强 仍旧实践他的从军的宿诺。”
《漢語大詞典》:比及
(1).及至,等到。礼记·檀弓上:“ 太公 封於 营丘 。比及五世,皆反葬於 周 。”论语·先进:“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北齐书·薛琡传:“但置兵诸道,勿与野战,比及来年麦秋,人民尽应饿死, 宝炬 、 黑獭 自然归降。” 元 曾瑞 《哨遍·秋扇》套曲:“比及盼得到白露中秋节,把四海苍生热杀也。”儒林外史第四十回:“比及到家,他父亲已卧病在床,不能起来。”
(2).未及,未等到。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八:“比及夫妻每重相遇,各自準备下千言万语,及至相逢,却没一句。” 元 关汉卿 《四春园》第四折:“比及拿 王矮虎 ,先缠住 一丈青 。” 元 乔吉 《扬州梦》第一折:“比及赏 吴 宫花草二十年,先索费翰林风月三千首。” 元 马致远 《荐福碑》第一折:“比及哥哥来,我早知道了也。”
(3).既然。 元 无名氏 《隔江斗智》第三折:“[ 梅香 云]‘比及姐夫想他每兄弟呵!可着他回去了罢!’”
(4).与其。 元 石德玉 《秋胡戏妻》第二折:“兀那小贱人!比及你受穷,不如嫁了 李大户 ,也得个好日子。” 元 无名氏 《冯玉兰》第二折:“比及你明日告我时,不如今日我先杀了你,可不好那!” 元 关汉卿 《谢天香》第一折:“比及你在花街里留意,且去你那功名上用心。”
(5).如果,假使。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一本第四折:“请夫人小姐拈香。比及夫人未来,先请 张生 拈香。”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一本第二折:“比及你心儿里畏惧老母亲威严,小姐呵!你不合临去也回头儿望。”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三本第二折:“姐姐休闹!比及你对夫人説呵!我将这简帖儿去夫人行出首去来。”
(6).连带,连同。二刻拍案惊奇卷四十:“御屏上山河一统皆图画,比及俺水泊三关也在范围,这的是帝王宏规。”
《漢語大詞典》:遗情(遺情)
(1).留下情思。 三国 魏 曹植 《洛神赋》:“於是背下陵高,足往神留,遗情想像,顾望怀愁。”
(2).无情;无动于衷。 晋 陆机 《赠潘尼》诗:“遗情市朝,永志丘园。” 南朝 宋 谢灵运 《述祖德》诗之二:“遗情拾尘物,贞观丘壑美。” 明 张居正 《与司成马孟河书》:“公遗情缨袚,结意烟霞,蝉脱於秽,素心独往。”
(3).指对世事无动于衷,遗弃世情。 明 汤显祖 《寄袁小修》:“古来英桀不欲委化遗情,而争长生久视者,亦各其悲苦所至。”
(4).指遗漏未及的情感。 明 谢榛 四溟诗话卷三:“诗中难者,莫过於情诗,然乐府尤盛於 元 ,千万人口中咀嚼,外无遗景,内无遗情,虽有作者,罕得新意。”
《漢語大詞典》:遗卷(遺卷)
(1).谓 明 清 乡试、会试,房考官先阅卷,遗漏而未及时批荐给主考或总裁的试卷。 清 吴敏树 《太常徐先生传》:“今年 同治 庚午,先生 孙部郎 某,自 陕 以状来,且传 左公 之言曰:‘吾与 吴某 ,以遗卷获收於先生。’”
(2).指未中式者馀留的试卷。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五:“昔有寒士下第者,焚其遗卷,牒诉於 文昌祠 。”
《漢語大詞典》:遗景(遺景)
(1).谓把日光抛在后面。形容迅速之极。 晋 葛洪 抱朴子·博喻:“骋逸策迅者,虽遗景而不劳;因风凌波者,虽济危而不倾。”
(2).谓留下生动的形象。形容诗写得出神入化。 明 袁宏道 《答梅客生开府书》:“ 青莲 能虚, 工部 能实。 青莲 唯一於虚,故目前每有遗景; 工部 唯一於实,故其诗能人而不能天,能大能化而不能神。”
(3).指遗漏未及的景致。 明 谢榛 四溟诗话卷三:“诗中难者,莫过於情诗,然乐府尤盛於 元 ,千万人口中咀嚼,外无遗景,内无遗情,虽有作者,罕得新意。”
《漢語大詞典》:渴葬
古礼称死者未及葬期而提前埋葬。《公羊传·隐公三年》:“葬者曷为或日或不日,不及时而日,渴葬也;不及时而不日,慢葬也。” 何休 注:“天子七月而葬,同轨毕至;诸侯五月而葬,同盟至;大夫三月而葬,同位至;士踰月,外姻至……渴,喻急也。” 清 钱泳 《履园丛话·景贤·书周孝子事》:“汝父渴葬乱塚中。”
《漢語大詞典》:遗仁(遺仁)
谓因遗漏而未及仁爱。 唐 任华 《西方变画赞》:“泣对灵相,祗感遗仁。” 明 沈榜 《宛署杂记·志遗八》:“天地有遗仁,日月有遗照。”
《漢語大詞典》:遗议(遺議)
(1).谓遭致异议和非议。 唐 皎然 诗式·语似用事义非用事:“如 康乐公 ‘ 彭 薛 纔知耻, 贡公 未遗荣。或可优贪竞,岂足称达生’,此申商榷三贤,虽许其退身,不免遗议,盖 康乐公 欲借此成我诗,非用事也。” 明 姚士磷 《见只编》卷下:“嗟乎!嘘噏畏懦遗议千秋,丈夫临事可不为身后虑哉!” 清 钱泳 《履园丛话·杂记上·修志》:“试观诸史,如史记汉书,虽出 马 班 之手,尚不能无遗议,况他人邪!”
(2).指遗漏未及之评论。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格局》:“ 圣叹 之评《西厢》,可谓晰毛辨髮,穷幽极微,无復有遗议於其间矣。” 清 柯悟迟 《漏网喁鱼集》:“﹝ 同治 二年﹞ 太仓 钱鼎铭 井井有条,毫无遗议。”
《漢語大詞典》:遗视(遺視)
(1).流盼;含情而视。《楚辞·招魂》:“靡颜腻理,遗视矊些。” 蒋骥 注:“遗视,流盼也。”一说,偷看。见 王逸 注。 三国 魏 阮籍 《咏怀》之二七:“倾城思一顾,遗视来相夸。” 南朝 梁 沈约 《日出东南隅行》:“中有倾城艳,顾景织罗紈。延躯似纤约,遗视若回澜。”
(2).目力未及;看不见。 明 李诩戒庵老人漫笔·老年拗拗:“自少入试,执题目牌下,便能远瞩,及今蝇头细字,灯下犹能辨之,颇为远近无遗视。”
《漢語大詞典》:失察
(1).疏于督察。 清 制,属吏有罪,上官未及发觉者,例得失察处分。红楼梦第一○二回:“説是二叔被节度使参进来,为的是失察属员,重徵粮米,请旨革职的事。” 清 姚元之 竹叶亭杂记卷二:“ 沈舍人 钦霖 典试 湖南 ,其家人因索蚊帐戳伤内监试, 沈 以失察褫职。”《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六回:“失察在先,正办在后,顶多不过一个罚俸的处分罢了。”
(2).今泛称在所负的督察责任上有疏失。如:他一时失察,没有发现那个漏洞。
《漢語大詞典》:稽扫(稽掃)
谓未及时扫除。宋书·恩倖传·徐爰:“然连旍千里,费固巨万,而中兴造创,资储未积,是以齐斧徘徊,朔气稽扫。”
《漢語大詞典》:席不暇煖
见“ 席不暇暖 ”。
谓席子未及坐暖即离去。形容忙于奔走,无时间久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