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木鱼(木魚)
(1).佛教法器。相传佛家谓鱼昼夜不合目,故刻木像鱼形,用以警戒僧众应昼夜忘寐而思道。有两种:一为圆状鱼形,诵经礼佛时扣之以调音节;一为挺直鱼形,粥饭或集会众僧时用之,俗称梆。 唐 司空图 《上陌梯寺怀旧僧》诗之一:“松日明金像,山风响木鱼。”清平山堂话本·快嘴李翠莲记:“身披直裰掛葫芦,手中拿个大木鱼,白日沿门化饭吃,黄昏寺里称念佛祖念南无。”《水浒传》第四五回:“那妇人便道:……若怕五更睡着了,不知省觉,却那里寻得一个报晓的头陀,买他来后门头大敲木鱼,高声叫佛,便好出去。”红楼梦第二五回:“忽听见空中隐隐有木鱼声。” 张天翼 《儿女们》:“他瞟了那边一眼,瞥见五姨太太敲着木鱼念经。”
(2).指木鱼声。 宋 苏轼 《宿海会寺》诗:“木鱼呼粥亮且清,不闻人声闻履声。”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二:“一日,有游僧乞食於塾外,木鱼琅琅,自辰逮午不肯息。”《人民文学》1979年第5期:“举目梵宫僧寮,抬头苍松翠柏,满耳木鱼清磬,使人顿生脱俗之思。”参阅《百丈清规·法器·木鱼》
(3).棕笋的别名。因其形如鱼,故称。 宋 苏轼 《棕笋》诗:“赠君木鱼三百尾,中有鹅黄子鱼子。” 宋 陆游 《冬夜与溥庵主说川食戏作》诗:“龙鹤作羹香出釜,木鱼瀹菹子盈腹。”
(4).木刻鱼形。旧时悬于库房前以示有馀。 明 刘若愚 酌中志·内府衙门职掌:“﹝内府供用库﹞有油蜡等库,厅前悬一木鱼,长可三尺许,以示有餘粮之意。”
(5).打击乐器。木制。通常为圆形( 广东 音乐所用为长方形)。用小木槌敲击。民族乐队中,有按五声、七声或十二律排列成组者。
《漢語大詞典》:桃梗
(1).用桃木刻制的木偶。旧俗置以辟邪。战国策·齐策三:“今者臣来,过於 淄 上,有土偶人与桃梗相与语。”后汉书·礼仪志中:“先腊一日,大儺,谓之逐疫……百官官府各以木面兽能为儺人师讫,设桃梗、鬱櫑、苇茭毕,执事陛者罢。”晋书·礼志上:“岁旦常设苇茭、桃梗、磔鸡於宫及百寺之门,以禳恶气。”
(2).比喻任人摆布的傀儡。 明徐复祚《投梭记·闺情》:“千般恨顿上眉尖,是前生少欠。身如桃梗,命比春纤。”
《漢語大詞典》:木龙(木龍)
(1).木刻的龙。古代祈雨时用之。 唐 白居易 《和三月三十日四十韵》:“布泽木龙催,迎春土牛助。雨师习习洒,云将飘飘翥。”
(2).木名。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续集·支植上:“木龙树。 徐 之 高冢城 南有 木龙寺 ,寺有三层砖塔,高丈餘。塔侧生一大树,縈绕至塔顶,枝干交横,上平,容十餘人坐。枝杪向四下垂,如百子帐。”
(3).护堤的木栏。宋史·河渠志一:“﹝ 天禧 ﹞五年正月,知 滑州 陈尧佐 以西北水坏,城无外御,筑大隄……復就凿横木,下垂木数条,置水旁以护岸,谓之‘木龙’。”元史·河渠志三:“若木龙、蚕椽木、麦秸、扶桩、铁叉、铁吊、枝麻、搭火钩、汲水、贮水等具皆有成数。”清史稿·高宗纪三:“丁卯,上奉皇太后渡 河 至 天妃闸 ,閲木龙。”
(4).传说栖息在航海大船里的蛇。 清 郁永河 《海上纪略》:“凡海舶中必有一蛇,名曰木龙,自船成日即有之,平时曾不可见,亦不知所处,若见木龙去,则舟必败。”
《漢語大詞典》:桐鱼(桐魚)
(1).桐木刻成的鱼形的祭品,参见“ 桐木鱼 ”。
(2).一种用桐木制成的鱼形击鼓用具。典出 南朝 宋 刘敬叔 异苑卷二:“ 晋武帝 时, 吴郡 临平 岸崩,出一石鼓,打之无声,以问 张华 。 华 云:‘可取 蜀 中桐材刻作鱼形,打之,则鸣矣。’於是如言,音闻数十里。” 明 沈谦《石彭亭晚步》诗:“桐鱼焉可问,博物愧 张华 。”
(3).僧寺用的木鱼。 宋 毛滂 《陪曹使君饮郭别乘舍夜归奉寄》诗:“回头一笑堕渺茫,卧听桐鱼唤僧粥。”
《漢語大詞典》:桐木鱼(桐木魚)
以桐木刻成的鱼形祭品。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求雨:“为四通之坛於邑西门之外,方九尺,植白繒九,其神 太昊 。祭之以桐木鱼九。”
《漢語大詞典》:桃印
(1).用桃木刻成的辟邪饰物。后汉书·礼仪志中:“仲夏之月,万物方盛。日夏至,阴气萌作,恐物不楙……以桃印长六寸,方三寸,五色书文如法,以施门户。” 王先谦 集解:“ 钱大昕 曰:桃印,宋书·礼志作‘桃卯’。注称‘桃印’,本《汉志》,所以辅卯金,则印当为卯之譌。 黄山 曰:事物纪原载 汉 用朱索,连五色刚卯为门户饰,是桃卯即刚卯矣。而《舆服志》明以卯为印,则桃卯亦可谓桃印,非譌也。”晋书·礼志上:“按 汉 仪则仲夏设之,有桃印,无磔鸡。” 宋 苏轼 《元祐三年端午贴子词·皇太妃阁》之五:“仁孝自应禳百沴,艾人桃印本无功。”
(2).谓女子口唇涂红。 明 沈仕 《桂枝香·美姝》曲:“玉容梅衬,絳唇桃印。”
《漢語大詞典》:木刻
(1).用木料雕刻的。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神仙鬼怪:“木朝 开宝 中, 真州 有渔者钓得一木刻妇人,背刻‘ 丁 氏’二字。”
(2).指木雕之物。 宋 沈括 梦溪笔谈·杂志二:“予奉使按边,始为木图写其山川道路……至官所,则以木刻上之。”此指木雕的地理模型。 明 陶宗仪 辍耕录·刻名印:“今 蒙古 、色目人之为官者,多不能执笔花押,例以象牙或木刻而印之。”此指木雕的人名印章。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七:“﹝ 雍正 ﹞十三年春,苗疆吏以徵粮不善,远近各寨蠭起,徧传木刻,妖言四煽,省城大吏尚不之信也。”此指传集人众的木雕符信。
(3).木版雕印。 宋 汪逵 《淳化阁帖辨记》:“其本乃木刻,计一百八十四板,二千二百八十七行。其墨乃 李廷珪 墨,墨黑甚,如漆。其字比诸刻为肥。” 鲁迅 《朝花夕拾·阿长与〈山海经〉》:“山海经也另买了一部石印的,每卷都有图赞,绿色的画,字是红的,比那木刻的精致得多了。”参见“ 木板 ”。
(4).版画的一种。用刀在木板上刻成图形,再拓印在纸上。 鲁迅 《书信集·致张慧》:“弟非画家,不敢妄说,惟以意度之,木刻当亦与绘画无异,基本仍在素描,且画面必须统一也。” 鲁迅 《书信集·致罗清桢》:“我以为少年学木刻,题材应听其十分自由选择,风景,静物,虫鱼,即一花一叶均可。”
《漢語大詞典》:木板
亦作“ 木版 ”。
(1).片状之木。墨子·备蛾傅:“备蛾傅为县脾,以木板厚二寸,前后三尺,旁广五尺,高五尺,而折为下磨车。” 汉 桓宽 盐铁论·散不足:“古者瓦棺容尸,木板堲周,足以收形骸,藏髮齿而已。”《三国演义》第九七回:“於是军中起百乘云梯,一乘上可立十数人,周围用木板遮护。” 鲁迅 《故事新编·理水》:“所有居民就同时忙碌起来……他自己是锯木版,来做进呈的盒子。”
(2).特指刻有文字或图画的木制印板。 马烽 《三年早知道》:“‘三年早知道’是早年间腊月里卖的一种木板印的春牛图,因为上边附带印着三年的农历,俗称‘三年早知道’。”参见“木版图”。
《漢語大詞典》:木偶人
亦作“ 木禺人 ”。
(1).木刻的人像。史记·孟尝君列传:“ 孟尝君 将入 秦 ,宾客莫欲其行,諫,不听。 苏代 谓曰:‘今旦 代 从外来,见木禺人与土禺人相与语。木禺人曰:‘天雨,子将败矣。’土禺人曰:‘我生於土,败则归土。今天雨,流子而行,未知所止息也。’今 秦 ,虎狼之国也,而君欲往,如有不得还,君得无为土禺人所笑乎?’ 孟尝君 乃止。”亦省作“ 木偶 ”。 晋 潘岳 《吊孟尝君文》:“志挠於木偶,命悬於狐裘。” 宋 黄庭坚 《古意赠郑彦能八音歌》:“土偶与木偶,未用相贤愚。” 郭澄清 《大刀记》开篇:“岗楼子上的哨兵,穿着军装,荷枪而立,象个木偶。”
(2).形容人无知觉或神情呆滞。史记·田叔列传:“今有詔举将军舍人者,欲以观将军而能得贤者文武之士也。今徒取富人子上之,又无智略,如木偶人衣之綺绣耳,将柰之何?” 宋 张齐贤 《洛阳缙绅旧闻记·洛阳染工见冤鬼》:“ 洛阳 贤相坊 染工人姓 李 ……性刚戾,不信佛,若有僧持盂至门者,视僧如木偶人。”亦省作“ 木偶 ”。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小二:“盗十三人,皆吐舌呆立,痴若木偶。”
《漢語大詞典》:木神
(1).旧谓五行神之一,主木。山海经·海外东经“东方 勾芒 ,鸟身人面” 晋 郭璞 注:“木神也,方面素服。” 唐 丘光庭 兼明书·五行神:“木神曰 勾芒 ,火神曰 祝融 。”
(2).谓树木变成的精怪。 北齐 邢劭 《新宫赋》:“木神水怪,海若山祇,千变万化,殊形异宜。”
(3).木刻的神像。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贝编:“梵僧 不空 ,得总持门,能役百神……每祈雨,无他轨则,但设数绣座,手簸旋数寸木神,念呪掷之,自立於座上,伺木神吻角牙出,目瞚,则雨至。”
《漢語大詞典》:水印
(1).我国传统的一种用木刻印刷绘画作品的方法。用水调和颜料,不用油质,跟一般彩印法不同,故称。 姚雪垠 《李自成》第二卷第四一章:“﹝ 李信 ﹞看见在 汤夫人 的镜奁下边压着一张水印梅花诗笺。” 孙犁 《秀露集·画的梦》:“我在童年时,所见的画,还都是木板水印。”
(2).在造纸生产过程中,用改变纸浆纤维密度的方法制成的有明暗纹理的图形。
(3).方言。旧时商店的正式图章。
《漢語大詞典》:灶马(竈馬)
(1).木刻印刷在纸上的灶神像。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十二月:“二十四日交年,都人至夜请僧道看经,备酒果送神,烧合家替代钱纸,帖灶马於灶上。”日下旧闻考·风俗《月令广义》:“ 燕 俗,图灶神鋟於木,以纸印之,曰灶马,士民竞鬻,以腊月二十四日焚之,为送灶上天。”
(2).灶神的坐骑。《新民晚报》1990.1.19:“ 上海 风俗从廿三夜开始为灶王备马做轿。灶马是用红纸糊成的。”
(3).昆虫名。又称灶鸡、灶鳖鸡。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虫篇:“灶马,状如促织,稍大,脚长,好穴於灶侧。俗言灶有马,足食之兆。”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虫三·灶马:“灶马处处有之,穴灶而居。”
《漢語大詞典》:碑帖
石刻、木刻文字的拓本或印本,可供学习书法用。 明 曹昭 格古要论·古墨迹论上:“用纸加于碑帖上。向明处以游丝笔圈却字画,填以浓墨,谓之响搨。” 清 钱泳 《履园丛话·艺能·书》:“第一等有絶顶天资可以比拟 松雪 、 华亭 之用笔者,则令其读经史,学碑帖,游名山大川,看古人墨蹟,为传世之学。” 曹禺 《北京人》第一幕:“每天晚上他由书房归来,必须在祖父屋里背些昭明文选《龙文鞭影》之类的文章,偶尔还要临摹碑帖,对些干涩的聪明对子。”
《漢語大詞典》:复刻(復刻)
指木刻书籍的重行刻印。 阿英 《版本小言》:“但‘善本’也不一定是初刻,有时复刻本,因作者删改增补过,或者复刻者精细的校阅音注过,会比原刻,或原作者刻,是更为优胜的。”
《漢語大詞典》:字帖
写着简单话语的纸条,多为通知、启事之类。红楼梦第二二回:“ 袭人 笑道:‘姑娘请站着,有一个字帖儿,瞧瞧写的是甚么话。’”《恨海》第六回:“仍旧写几个字帖儿,在码头上要路贴下,説明我们已经南下。” 洪深 《申屠氏》第六本:“(放大)押司解包,见里面全是银子,夹有字帖。(加圈)上写‘事不宜迟’。”
供学习书法的人临摹的范本,多为名家墨迹的石刻拓本、木刻印本或影印本。 冰心 《斯人独憔悴》:“每天临几张字帖,读几遍 唐 诗,自己在小院子里,浇花种竹。”
《漢語大詞典》:桃偶
(1).桃木刻神鬼偶像。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三:“﹝道士﹞因指诸方士曰:‘尔之不食,辟穀丸也。尔之前知,桃偶人也。’”
(2).喻傀儡人物。 鲁迅 《集外集拾遗·〈哀范君〉诗之二》:“狐狸方去穴,桃偶已登场。”参见“ 桃梗 ”。
《漢語大詞典》:桃梗
(1).用桃木刻制的木偶。旧俗置以辟邪。战国策·齐策三:“今者臣来,过於 淄 上,有土偶人与桃梗相与语。”后汉书·礼仪志中:“先腊一日,大儺,谓之逐疫……百官官府各以木面兽能为儺人师讫,设桃梗、鬱櫑、苇茭毕,执事陛者罢。”晋书·礼志上:“岁旦常设苇茭、桃梗、磔鸡於宫及百寺之门,以禳恶气。”
(2).比喻任人摆布的傀儡。 明徐复祚《投梭记·闺情》:“千般恨顿上眉尖,是前生少欠。身如桃梗,命比春纤。”
《漢語大詞典》:白口
(1).信口;随口。《西游记》第二五回:“你这个童儿,年幼不知事体,就来乱駡,白口咀咒,枉赖了我们也。” 朱自清 《中国歌谣·歌谣的历史·山歌》:“儿女子天机所触,虽未尝目接,亦解白口唱和,自然合韵。”
(2).戏曲中的说白。 蔡元培 《在北京通俗教育研究会演说词》:“且我国旧剧中之白口,均为普通语言,听之者絶无隔膜之弊。” 洪深 《戏剧导演的初步知识》上篇三:“凡地方戏的胶着本土的,台上白口都和日常说话一样。”
(3).木刻书的一种板式,中央折缝处上下都白的称“白口”。 毛春翔 《古书版本常谈·宋刻本》:“版心有鱼尾……鱼尾上下到版匡为止,这空格叫作象鼻。象鼻空白叫作白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