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故意
(1).旧友的情意。南史·鲍泉传:“ 僧辩 入,乃背 泉 而坐曰:‘ 鲍郎 ,卿有罪,令旨使我锁卿,卿勿以故意见期。’” 唐 杜甫 《赠卫八处士》诗:“十觴亦不醉,感子故意长。” 清 吴敏树 《吴云台哀辞》:“其生平所与交游,始皆与尽欢,后多稍疏,避而去。独余犹以故意遇之。”
(2).原意;旧意。 唐 温庭筠 《张静婉〈采莲曲〉序》:“ 侃 自为《採莲》二曲,今乐府所存,失其故意。”
(3).存心;有意识地。 明 冯惟敏 《不伏老》第一折:“都只是虚张声势,止不过故意穷忙。” 赵树理 《小二黑结婚》一:“后来有些好玩笑的人,见了 三仙姑 就故意问别人‘米烂了没有?’”
《漢語大詞典》:实践(實踐)
(1).实行;履行。宋史·理宗纪:“至我朝 周敦颐 、 张载 、 程顥 、 程颐 ,真见实践,深探圣域,千载絶学,始有指归。” 明 徐渭 《季先生祠堂碑》:“﹝ 先生 ﹞著书数百万言,大都精考索,务实践。”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八:“吾恨不从牧令出身,事事由实践。” 毛泽东 《纪念白求恩》:“ 白求恩 同志是实践了这一条列宁主义路线的。”
(2).人们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有意识的活动。 毛泽东 《实践论》:“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 艾青 《光的赞歌》诗:“实践是认识的阶梯,科学沿着实践前进。” 魏巍 《东方》第五部第三章:“实践出经验,斗争出智慧。”
《漢語大詞典》:倒植
(1).倒;倒置。谓将事物的首尾、上下、顺序、性质、是非、地位等颠倒过来,与正常情况相反。庄子·外物:“草木之倒植者过半,而不知其然。” 汉 贾谊 新书·威不信:“足反居上,首顾居下,是倒植之势也。” 宋 无名氏 儒林公议卷下:“古者,尊中国贱夷狄,真若首足。二 汉 虽议和亲,然礼亦不至均。今若是,是与之抗立,首足并处,失孰甚焉。臣恐久之,非但并处,又病倒植,顾其国号 契丹 足矣。” 明 张居正 《乞鉴别忠邪以定国是疏》:“臣若隐忍不言,将使忠邪混淆,是非倒植,卒致国是不定,政本动摇,非细故也。”
(2).倒装,修辞方法之一。有意识地颠倒词句的顺序,以调和音节,错综句法,加强语势。 章炳麟 《文学说例》:“倒植者,若书·禹贡言‘祇臺德先’……即‘先祇臺德’也。”
《漢語大詞典》:含识(含識)
佛教语。谓有意识、有感情的生物,即众生。 南朝 梁简文帝 《马宝颂》:“愍含识,资惠命,引苍生,归法性。” 隋炀帝 《宝台经藏愿文》:“开发含识,济渡羣生。”南史·梁纪上·高祖武帝:“於是祈告天地宗庙,以去杀之理,欲被之含识。”
《漢語大詞典》:着相(著相)
佛教语。有意识地表现出来的形象状态。 唐 慧能 《坛经·机缘品》:“无端起知见,著相求菩提。”黄檗山断际禅师传心法要:“造恶造善,皆是著相,著相造恶枉受轮迴,著相造善枉受劳苦。” 瞿秋白 《饿乡纪程》二:“然而宇宙间的‘活力’,那‘第三者’,普遍圆满……况且‘他’是‘活力’,不流转而流转,自然显露,不著相而著相,自然映照。”
犹样子。《醒世姻缘传》第六二回:“ 狄员外 道:‘你这畜生!合人顽也要差不多的就罢,岂可顽得这般着相?’”
《漢語大詞典》:呼嘘
(1).犹呼吸。指吸气或呼气。 唐 柳宗元 《捕蛇者说》:“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癘,往往而死者相藉也。” 宋 梅尧臣 《〈风异赋〉序》:“夫风者天地之气也,犹人之呼嘘喘吸。”
(2).指有意识的呼吸。道家的一种养生术。 唐 柳宗元 《送娄图南秀才游淮南将入道序》:“今将以呼嘘为食,咀嚼为神,无事为闲,不死为生,则深山之木石,大泽之龟蛇,皆老而久,其於道何如也?”参见“ 呼吸 ”。
《漢語大詞典》:呼吸
(1).呼气和吸气,是生物机体和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活动。《素问·平人气象论》:“ 岐伯 对曰:‘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定息,脉五动。’”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人副天数:“鼻口呼吸,象风气也。” 宋 苏轼 《广慧禅师真赞》:“堂堂 总公 ,僧中之龙,呼吸为云,噫欠为风。” 老舍 《骆驼祥子》十五:“一直到呼吸已有些急促,他才懒懒的爬上来。”
(2).道家导引吐纳的养生术。庄子·刻意:“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 成玄英 疏:“斯皆导引神气,以养形魂,延年之道,驻形之术。” 晋 葛洪 抱朴子·对俗:“得道之士,呼吸之术既备,服食之要又该。” 唐 温庭筠 《秋日》诗:“沉机日寂寥,葆素常呼吸。”引申指长生、长寿。 明 徐渭 《代贺严公生日启》:“年高德劭,永调 伊 傅 之盐梅;主圣臣贤,远迈 乔 松 之呼吸。”
(3).一呼一吸,顷刻之间。孔丛子·论势:“ 齐 楚 远而难恃, 秦 魏 呼吸而至,舍近而求远,是以虚名自累而不免近敌之困者也。”晋书·郗鉴传:“决胜负於一朝,定成败於呼吸。”
(4).比喻轻而易举。 宋 司马光 《刘道原〈十国纪年〉序》:“方 介甫 ( 王安石 )用事,呼吸成祸福,凡有施置,举天下莫能夺。” 清 恽敬 《国子监生钱君墓志铭》:“君从叔父 文敏公 维城 享大名,呼吸可致人青云。”
(5).犹呼应。 清 梁章钜 浪跡丛谈·苏斋师说杜诗:“《咏桃树》一首……中四句乃指往日言之。‘旧’字‘非’字,正相呼吸。”参见“ 呼应 ”。
(6).喻指诵读。 唐 范摅 云溪友议卷八:“﹝ 南中丞 ﹞转 黔 南经略使,大更风俗,凡是谿坞,呼吸文字皆同 秦 汉 之音。”
(7).犹吞吐。形容气盛势大。 唐 李白 《经乱离后书怀赠韦太守良宰》诗:“君王弃 北海 ,扫地借长鲸。呼吸走百川, 燕然 可摧倾。” 明 宋濂 《国朝名臣序颂·廉希宪》:“天啟景运,挺生人豪。豹略龙韜,呼吸风涛。”
(8).吸入;摄取。尚书大传卷一下:“阳盛则吁荼万物而养之外也,阴盛则呼吸万物而藏之内也。” 郑玄 注:“吁荼,气出而温;呼吸,气入而寒。” 汉 王符 潜夫论·交际:“鸞凤……呼吸阳露,旷旬不食。”
(9).招致;汲引。 唐 李白 《登广武古战场怀古》诗:“ 项王 气盖世,紫电明双瞳,呼吸八千人,横行起 江 东。” 唐 元稹 《唐故万州刺史刘君墓志铭》:“宰相 段文昌 在 蜀 时,爱君之磊落善呼吸人,遂相奏天子,以君为殿中侍御史、 银州 长史、知刺史事。”
(10).声气;讯息。 清 张岱 陶庵梦忆·定海水操:“水操用大战船……往来如织,舳艫相隔,呼吸难通。”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金和尚:“ 金 又广结纳,即千里外呼吸亦相通。” 鲁迅 《集外集拾遗·〈不走正路的安得伦〉小引》引 珂刚 《伟大的十年的文学》:“他吐着革命的呼吸,而同时也爱人生。”
(11).指呼出的空气。 曹禺 《北京人》第三幕:“大清早出来,人们的呼吸在寒冷的空气里凝成乳白色的热气。”
《漢語大詞典》:信经
包含有教会的信条或信仰表白的书。例如:正教的信经。
不是通过客观的相似之处有意识的替换,而是通过无意识的联想表示受压抑情绪的对象或行为
《漢語大詞典》:拔高
谓对某些人物、作品或成绩等有意识地加以抬高。 任斌武 《无声的浩歌》:“而上级机关也就喜欢这种‘拔高’的典型,还闭着眼睛发来了贺电呢!这里还有多少党的作风!” 何满子 《文学呈臆编·马克思主义的艺术一元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是文学上的两大基本倾向之说,一方面是将自然主义拔高为‘现实主义’,或将现实主义贬抑为自然主义。”
《漢語大詞典》:有意识(有意識)
谓发于主观意识;故意。 郭沫若 《奴隶制时代·中国古代史的分期问题》:“我在写《奴隶制时代》时,是有意识地照着 毛主席 的指示走路的。” 柯岩 《奇异的书简·船长》:“领港改用法语, 贝汉廷 也改用法语,然后有意识地用意大利语和西班牙语向他问话。”《花城》1981年第1期:“从那以后,他再没登 朱 家的大雅之堂,并且开始有意识地疏远 小琳 了。”
《漢語大詞典》:下意识(下意識)
又名“潜意识”。心理学上指不知不觉、没有意识的心理活动,是有机体对外界刺激的本能反应。 茅盾 《子夜》十四:“那喇叭的声音似乎有些效力。最近车前的女工们下意识地退了一步。车子动了,然而女工们不再退却。” 巴金 《秋》十:“不过这种下意识作用并不能就说是假的。那些话不也是她从前说过的吗?”
《漢語大詞典》:避而不谈
常指狡猾地、不采用正面拒绝的办法回避。例如:这件麻烦事早就看出来了,但道德学家往往避而不谈或者把它加以缩小。
有意识地回避问题。例如:确实,有些牧师和教师都避而不谈生活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