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事 → 叓事”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漢語大詞典》:会事(會事)
(1).会商事情。左传·襄公三十年:“於 子蟜 之卒也,将葬, 公孙挥 与 裨灶 晨会事焉。”
(2).懂事;晓事。 宋 毛滂 《踏莎行·中秋玩月》词:“行云会事不飞来,长空一片瑠璃浅。”《秦併六国平话》卷上:“你若会事之时,出阵一战,可决胜负。”《西游记》第五十回:“你这施主,好不会事!”《快心编二集》第九回:“ 世誉 大喜道:‘你是个会事人,你晓得我性子的。’”
统计事功。周礼·地官·县正:“县正掌其县之政令徵比……既役,则稽功会事而诛赏。” 贾公彦 疏:“事讫乃稽考其功多少,当计会其事之可否,而有功者赏,无功者诛也。”
《漢語大詞典》:了了
(1).聪慧;通晓事理。 晋 袁宏 后汉纪·献帝纪:“小时了了者,至大亦未能奇也。”宋书·恩倖传·戴法兴:“大将军 彭城王义康 於尚书中觅了了令史,得 法兴 等五人。”二刻拍案惊奇卷五:“小时了了大时佳,五岁孩童已足夸。” 清 唐孙华 《忆颐儿时就婚外家》诗:“了了自小时,长大或恐否。”
(2).明白;清楚。 晋 张华 博物志卷二:“有发 前汉 时冢者,人犹活……问 汉 时宫中事,説之了了,皆有次序。” 唐 李白 《代美人愁镜》诗:“明明金鹊镜,了了玉臺前。” 明 陈继儒 《珍珠船》卷一:“坐常欲闭目内视存见五藏肠胃,久行之,自得分明了了。” 巴金 《关于长生塔》:“朋友来信说,他读这本书,不很了了,拿给孩子读,孩子也说不懂。”
(3).拍打谷物用的一种农具。释名·释用器:“枷……或曰了了,以杖转於头。故以名之也。”按, 毕沅 疏:“了,今本譌作丫。”
《漢語大詞典》:解事
(1).通晓事理。南齐书·倖臣传·茹法亮:“ 法亮 便辟解事,善於奉承。” 宋 陆游 《雷》诗:“惟嗟妇女不解事,深屋掩耳藏婴孩。” 茅盾 《清明前后》第一幕:“女仆 张嫂 --三十来岁,白净的脸儿,尚伶俐解事。”
(2).免职。 清 钱谦益 《孙公行状》:“﹝ 袁崇焕 ﹞虽兼程赴援,却又箝制诸将,坐视抢掠,功罪难掩,暂解事,权听勘。”红楼梦第十九回:“这些丫头们明知不讲究这些;二则 李嬷嬷 已是告老解事出去了的,如今管不着他们。”
《漢語大詞典》:得道
(1).古代道家谓顺应自然、与天合一的境界。庄子·知北游:“无思无虑始知道,无处无服始安道,无从无道始得道。”
(2).泛指知晓事理。 郭沫若 《水平线下·到宜兴去》:“无论什么人看来,都会觉得他是一位得道的圣者。”
(3).符合道义。管子·法法:“然则国何可无道,人何可无求。得道而导之,求贤而使之,将有所大期於兴利除害。”东观汉记·冯衍传:“得道之兵,鼓不振尘。”参见“ 得道多助 ”。
(4).佛教谓修行戒、定、慧三学而发断惑证理之智为得道,然后可以成佛。《法华经·方便品》:“我今所得道,亦应説三乘。”南史·谢灵运传:“得道应须慧业。丈人生天当在 灵运 前,成佛必在 灵运 后。” 唐 崔峒 《送真上人还兰若》诗:“得道云林久,年深暂一归。”《西游记》第五四回:“我师父乃久修得道的罗汉,决不爱你托国之富,也不爱你倾国之容。”
(5).道教谓存神炼气有五时七候,第一候,宿疾并销,六情沉寂,名为得道,由此可成仙或长生。 晋 葛洪 抱朴子·金丹:“上士得道,昇为天官;中士得道,栖集 崑崙 ;下士得道,长生世间。” 宋 苏轼 东坡志林·东坡昇仙:“今謫 海南 ,又有传吾得道,乘小舟入海不復返者。”
(6).寻到道路。韩非子·说林上:“ 管仲 、 隰朋 从 桓公 伐 孤竹 ,春往冬反,迷惑失道。 管仲 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漢語大詞典》:得道多助
谓符合道义者则能得到多数人的帮助。语出孟子·公孙丑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元 陈草庵 《山坡羊》曲:“劝渔家,共樵家,从今莫讲贤愚话,得道多助失道寡,贤,也在他,愚,也在他。” 孙中山 《军人精神教育》第二章:“我则得道多助,彼则众叛亲离。军队虽多,犹市人也;枪械虽足,犹外府也。”
《漢語大詞典》:有识(有識)
(1).有见识。 汉 刘向 说苑·善说:“夫以 秦 楚 之强而报讎於弱 薛 ,譬之犹摩萧斧而伐朝菌也,必不留行矣。天下有识之士无不为足下寒心酸鼻者。”后汉书·皇后纪下·灵思何皇后:“时有识之士心独怪之,后遂因 何氏 倾没 汉 祚焉。” 元 孔齐 《至正直记·防微杜渐》:“有识之男子,必当絶之于始,慎勿使妇人姑息,伤大义也。” 郭沫若 《羽书集·忠告日本政治家》:“壮年入贵族院,曾锐意于贵族院之改革, 日本 的有识者都以为这位贵公子是相当有为。”
(2).指有见识的人。史记·季布栾布列传:“夫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一人之毁而去臣,臣恐天下有识闻之,有以闚陛下也。”后汉书·伏湛传:“微过斥退,久不復用,有识所惜,儒士痛心。”
(3).指成年或能晓事之年。《文选·张华〈答何劭〉诗之二》:“自予及有识,志不在功名。” 吕延济 注:“有识,自三十成立之后。” 明 沈德符 野获编·户部·劝农:“然余初有识时,尚见劝农旧扁于府署之门。” 清 王夫之 《石崖先生传略》:“及 夫之 有识而侍兄,先於 敞 者十餘年, 敞 所未及知而 夫之 知之。”
(4).佛教语。犹有情。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传·诵经·释法宗:“ 释法宗 , 临海 人。少好游猎,尝於 剡 遇射孕鹿,堕胎。鹿母御箭,犹就地舐子。 宗 乃悔悟,知贪生爱子是有识所同。於是摧弓折矢出家业道。”参见“ 有情 ”。
《漢語大詞典》:有情
(1).有情感。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言语:“ 卫洗马 初欲渡 江 ,形神惨顇,语左右云:‘见此芒芒,不觉百端交集。苟未免有情,亦復谁能遣此!’” 唐 李贺 《金铜仙人辞汉歌》:“衰兰送客 咸阳 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2).有交情;有情义。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方正:“君在中朝,与 和长舆 齐名,那与佞人 刁协 有情!”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赏誉:“ 王恭 始与 王建武 甚有情,后遇 袁悦 之间,遂致疑隟。”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二:“ 严蕊 见此人满面慽容,问知为着丧耦之故,晓得是个有情之人,关在心里。”
(3).指男女间互相有爱恋之情。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五本第四折:“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二刻拍案惊奇卷三:“那 权翰林 自遇 桂娘 两下交口之后,时常相遇,便眉来眼去,彼此有情。”
(4).有情致。 唐 张彦远 历代名画记·董伯仁:“动笔形似,画外有情。”
(5).佛教语。梵语sattva的意译。也译为众生。指人和一切有情识的动物。 唐 慧能 《坛经·行由品》:“善自护念,广度有情。”《敦煌变文集·妙法莲华经讲经文》:“证得菩提归浄土,又起慈悲化有情。” 许地山 《愿》:“我愿你作无边宝华盖,能普荫一切世间诸有情;愿你为如意净明珠,能普照一切世间诸有情。”
《漢語大詞典》:晓事(曉事)
懂事,明达事理。 汉 杨修 《答临淄侯笺》:“ 修 家 子云 ,老不晓事,强著一书,悔其少作。” 唐 韩愈 《与袁相公书》:“﹝ 樊宗师 ﹞通微晓事,可与晤语。”红楼梦第八十回:“遇见不晓事的人,可怎么样呢?” 陈毅 《初游青岛》诗:“ 田单 更晓事,诱敌 胶 之南。”
《漢語大詞典》:四达(四達)
(1).通往四方的道路。尔雅·释宫:“一达谓之道路,二达谓之歧旁,三达谓之剧旁,四达谓之衢。”
(2).通达四方。庄子·刻意:“精神四达并流,无所不极,上际於天,下蟠於地。” 成玄英 疏:“流,通也。夫爱养精神者,故能通达四方。”《孔子家语·入官》:“六马之乖离,必於四达之交衢;万民之叛道,必於君上之失政。” 宋 陈亮 《酌古论·曹公》:“徒见 荆州 四达,英雄之所必争,而 巴 蜀 险阻,非图天下者之所急。” 陈毅 《过贵阳》诗:“公社处处见富裕,交通四达局面新。”
(3).谓风行天下。礼记·乐礼:“ 周 道四达,礼乐交通。” 孔颖达 疏:“ 周 之道德,四方通达。”《隋书·音乐志下》:“皇道四达,礼乐成。” 明 张居正 《礼乐记》:“爱敬之施,必始於家邦,然后举而措之天下,能四达而不悖也。”
(4).谓通晓事理。 三国 魏 嵇康 《答向子期难养生论》:“若比之於内视反听,爱气嗇精,明白四达,而无执无为,遗世坐忘,以宝性全真,吾所不能同也。”
(5).旧指治民的四件大事。周礼·地官·遂大夫:“凡为邑者,以四达戒其功事而诛赏废兴之。” 郑玄 注:“四达者,治民之事。大通者有四:夫家众寡也;六畜车輦也;稼穡耕耨也;旗鼓兵革也。”
《漢語大詞典》:通理
(1).通晓事理。易·坤:“君子黄中通理。” 三国 魏 曹操 《议复肉刑令》:“安得通理君子达於古今者,使平斯事乎?”《平妖传》第五回:“你儿子忒不通理,做出恁般手脚。”
(2).共通的道理。三国志·蜀志·秦宓传:“又论皇帝王霸豢龙之説,甚是通理。”南史·徐羡之传:“臣以为法律之外,尚弘通理,母之即刑,由子明法。” 宋 曾巩 《正长各举属官诰》:“盖上下之体相承,如此以周天下之务,此古今之通理也。”
(3).犹统理。 汉 荀悦 《汉纪·成帝纪四》:“臣闻天生蒸民,不能自治而立王者通理之。” 宋 王禹偁 《与冯伉书》:“今有 商於 之命,而亲友间往往相唁,诚以閤下通理是郡也。”
(4).连通的纹理。 唐 白居易 《云居寺孤桐》诗:“直从萌芽拔,高自毫末始。四面无附枝,中心有通理。”
《漢語大詞典》:识机(識機)
亦作“ 识几 ”。 谓知晓事物发生变化的几微迹象。 汉 蔡邕 《汝南周勰碑》:“然则识几知命,可覩于斯矣。”文选·祢衡〈鹦鹉赋〉:“性辩慧而能言兮,才聪明以识机。” 李善 注:“ 王弼 《周易》注曰:‘机者,事之微也’。” 唐 杜甫 《归燕》诗:“春色岂相访,众雏还识机。”
《漢語大詞典》:知事
(1).通晓事理;懂事。荀子·大略:“主道知人,臣道知事。” 汉 刘向 列女传·梁夫人嫕:“天子感悟,使中常侍掖庭令杂讯问,知事明审。引见, 嫕 对上泣涕,赏赐累亿。”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十:“ 商小姐 见兄弟小时母子伶仃,而今长大知事,也自欢喜他。” 清 李渔 《意中缘·悟诈》:“到底是老人家知事。”
(2).主管事务。管子·戒:“於国有所不知政,於家有所不知事,必则 朋 乎。” 尹知章 注:“若皆知之,则事钟於己,将不胜任而败。 朋 能有所不知,故可以移政。”
(3).官名。地方行政长官的名称。 宋 时分命京官出守列郡,称为权知某府或某州或某县事,知事之名由此而起。 明 清 径称县级地方行政长官为知县, 民国 改知县为县知事,省称知事,后又改知事为县长。 郭沫若 《黑猫》六:“府县的知事那时都还是旧人,知府姓 李 ,是 云南 人,和城内一家姓 李 的豪绅认了同宗。”
(4).官名。 明 清 时代的属官名。 明 清 之廉访司、通政司、按察司、盐运司等及各府皆置知事。
(5).僧职名。掌管僧院事务。后称为住持。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六:“本朝大曰寺,次曰院,在法:寺有寺主,郡有僧首,总称主首。而 宣和 三年禁称主字,改曰管勾院门,同管勾院门事,供养主作知事,庵主作住持。至 建炎 初,避御名,并改曰住持。”
《漢語大詞典》:知化
谓通晓事物变化之理。易·繫辞下:“穷神知化,德之盛也。”史记·秦始皇本纪:“当此时也,世非无深虑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尽忠拂过者, 秦 俗多忌讳之禁,忠言未卒於口而身为戮没矣。” 宋 张载 《正蒙·乾称》:“知化则善述其事,穷神则善继其志。” 黄侃 《〈新方言〉后序二》:“虽日不暇给,虑有遗賸,创始之业,规摹已閎,所谓知化穷冥,无得而称者也。”
《漢語大詞典》:谙练(諳練)
(1).熟习;熟练。晋书·刁协传:“ 协 久在中朝,諳练旧事。” 宋 王栐 燕翼诒谋录卷一:“ 开宝 六年四月癸巳,詔流内銓於前任令、録、判、司、簿、尉,选諳练公事一十五人,补堂后官,三年一替。”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里事·孟次微监州:“言吏治通达諳练,工激浊扬清之权。”
(2).明晓事理,历练老成。 清 侯方域 《南省试策》二:“以庸碌为老成,以软熟为諳练,以闒茸为和平。”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七:“特因未识其人,尚未特沛恩施,今日召见,果安详諳练,明白诚实。” 茅盾 《幻灭》十一:“ 慧姊 !我常常想,学得你的谙练达观就好了。”
《漢語大詞典》:达变(達變)
通晓事物的变化并能适应之。 晋 陆机 《文赋》:“苟达变而识次,犹开流以纳泉。” 宋 蔡绦 铁围山丛谈卷一:“今人学道,号超脱非常,一旦於死生之际,未必能达变。” 清 王韬 《越南通商御侮说》:“盖事贵因时而达变,道在取法以自强。”
《漢語大詞典》:睹事
懂事,明晓事理。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五本第三折:“硬打捱强为眷姻,不覩事强谐 秦 晋 。” 王季思 校注:“不覩事,不晓事意。”
《漢語大詞典》:达智(達智)
(1).到达聪明智慧的境地。文子·道德:“学问不精,听道不深,凡听者将以达智也,将以成行也,将以致功名也。”
(2).悟性;通晓事理的智力。吕氏春秋·下贤:“ 尧 ,天子也; 善綣 ,布衣也。何故礼之若此其甚也? 善綣 ,得道之士也。得道之人,不可骄也。 尧 论其德行达智而弗若,故北面而问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