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行年
(1).经历的年岁,指当时年龄。荀子·君道:“以为好丽邪?则夫人行年七十有二,齳然而齿堕矣。” 唐 杜甫 《狂歌行赠四兄》:“与兄行年校一岁,贤者是兄愚者弟。” 清 钮琇 觚賸·巡检附魂:“戏语之曰:‘贵司行年几何?’则拱而对曰:‘卑职犬马齿五十七矣。’”
(2).指将到的年龄。南齐书·武帝纪:“詔曰:‘始终大期,贤圣不免,吾行年六十,亦復何恨……’是日上崩,年五十四。” 清 李调元 《剿说》卷二:“水经注:‘ 吕望 行年五十,卖食 棘津 。’行,将也……行年,犹云年将,倒文也。”
(3).流年。旧时星命家所谓某人当年所行的运, 唐 张籍 《赠任道人》诗:“欲得定知身上事,凭君为筭小行年。” 金 元好问 《赠萧汉杰》诗序:“问其日事,则曰:‘止以 唐生 、 季主 之业游时贵间耳。’因与论余之行年,而有契於余心者。”
《漢語大詞典》:肩随(肩隨)
(1).古时年幼者事年长者之礼。并行时斜出其左右而稍后。礼记·曲礼上:“年长以倍,则父事之:十年以长,则兄事之;五年以长,则肩随之。” 郑玄 注:“肩随者,与之并行差退。”后遂用作忝在同列,得以追随于后之意。 唐 李白 《感时留别从兄徐王延年从弟延陵》诗:“小子谢麟阁,雁行忝肩随。” 明 张居正 《寿封翁观吾王年丈六十序》:“ 王子 博学邃养,厚积而晚发,余以童稚浅薄,谬为有司所録,获从 王子 之后。其视 王子 ,丈人行也,不敢肩随焉。”
(2).犹追随。 南朝 齐 王屮《头陀寺碑文》:“ 澄什 结辙於山西, 林远 肩随乎 江 左矣。”梁书·张率传:“纷高冠以连袵,鏘鸣玉而肩随。”旧唐书·则天皇后纪:“刑戮虽加,枝胤仍在,何得肩随近侍,齿列朝行?”明史·高拱传:“ 拱 为首辅, 居正 肩随之。”
(3).跟上,比得上。 清 方苞 《书〈王莽传〉后》:“此传尤 班 史所用心,其鉤抉幽隐,雕绘众形,信可肩随 子长 。”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九:“公画名与 元 赵学士 、 明 董尚书 埒,而清操劲节,非 湖州 、 华亭 所能肩随。” 孙中山 《建国方略·第三计划》:“欲使 营口 将来再能凌驾 大连 而肩随於前言三世界大港之后,吾人必须一面改良内地水陆交通,一面濬深其达海之通路。”
《漢語大詞典》:卢郎(盧郎)
(1).传说 唐 时有 卢 家子弟,为校书郎时年已老,因晚娶而遭妻怨。 宋 钱易 南部新书丁:“ 卢 家有子弟,年已暮犹为校书郎,晚娶 崔氏 女, 崔 有词翰,结褵之后,微有慊色。 卢 因请诗以述怀为戏。 崔 立成诗曰:‘不怨 卢郎 年纪大,不怨 卢郎 官职卑,自恨妾身生较晚,不见 卢郎 年少时。’”后用为典故。 宋 周邦彦 《玉楼春》词:“夕阳深锁緑苔门,一任 卢郎 愁里老。” 元 密子瑜 《临江仙》词:“ 卢郎 心未老, 潘令 鬢先皤。”
(2).传说 唐 时有 卢 家子弟,为校书郎时年已老,因晚娶而遭妻怨。 宋 钱易 南部新书丁:“ 卢 家有子弟,年已暮犹为校书郎,晚娶 崔氏 女, 崔 有词翰,结褵之后,微有慊色。 卢 因请诗以述怀为戏。 崔 立成诗曰:‘不怨 卢郎 年纪大,不怨 卢郎 官职卑,自恨妾身生较晚,不见 卢郎 年少时。’”后用为典故。 宋 周邦彦 《玉楼春》词:“夕阳深锁緑苔门,一任 卢郎 愁里老。” 元 密子瑜 《临江仙》词:“ 卢郎 心未老, 潘令 鬢先皤。”
《漢語大詞典》:时年(時年)
犹时代。《南宫词纪·锁南枝·风情》:“你休当顽常耍,如今的时年是个人也有三句话。”
分類:时年
《漢語大詞典》:燕毛
(1).古代祭祀后宴饮时,以须发的颜色别长幼的坐次,须发白年长者居上位。毛,须发。礼记·中庸:“燕毛,所以序齿也。” 郑玄 注:“燕,谓既祭而燕也。燕以髮色为坐。” 朱熹 集注:“燕毛,祭毕而燕,则以毛髮之色别长幼,为坐次也。齿,年数也。”
(2).泛指宴饮时年长者居上位的礼节。 清 洪亮吉 《白发为胡上舍唐作》诗:“生今上坐非忝窃,燕毛之礼谁敢忽。” 清 昭梿 啸亭续录·廷臣宴:“其礼一如曲宴宗室礼, 蒙古 王公皆预是宴,盖以别燕毛行苇之义也。”
《漢語大詞典》:束胸
(1).扎裹胸部。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魏犨 伤於胸。公欲杀之,而爱其材。使问,且视之,病,将杀之。 魏犨 束胸见使者。”
(2).特指旧时年轻女子以布帛紧束胸部,使体型苗条。 鲁迅 《而已集·忧“天乳”》:“今年 广州 在禁女学生束胸,违者罚洋五十元。”《新华日报》1938.7.1:“缠足、束胸等恶习还盛行于乡村及都市里。”
(3).指女子束胸之物。白雪遗音·马头调·掩绣户之三:“摘去了我那翡翠釧,束胸慢起,身入罗幃,玉郎爱奴香肌瘦。”
《漢語大詞典》:回煞(迴煞)
古代迷信说法。阴阳家按人死时年月干支推算魂灵返舍的时间,并说返回之日有凶煞出现,故称。也叫归煞。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回煞五则》:“其子妇死,值回煞。”参见“ 丧煞 ”。
旧时阴阳家按人死时年月干支推算魂灵返舍的时间,并称返回之日有煞鬼出现,故称。 清 李光庭 乡言解颐·人部·丧祭:“入殮择时,不与化命相衝便是,必请阴阳定时,虽暑月亦不敢违,及出殃、迴煞等説,必不可从,三也。”
《漢語大詞典》:丧煞(喪煞)
凶神。古代迷信说法,人死后变为“煞”,即“丧煞”。至期回丧家,称“回煞”或“归煞”。是日家人当外出避之。 宋 俞文豹 《吹剑四录》:“避煞之説,不知出於何时。按, 唐 太常博士 吕才 《百忌历》《丧煞损害法》,如巳日死者雄煞,四十七日回煞;十三四岁女,雌煞,出南方第三家。煞白色,男子,或姓 郑 、 潘 、 孙 、 陈 ,至二十日及二十九日两次回丧家。故世俗相承,至期必避之。”《醒世恒言·李玉英狱中讼冤》:“ 焦榕 道:‘看这模样,必是触犯了神道的,被丧煞打了。’”参见“ 回煞 ”。参阅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风操
《漢語大詞典》:仁至义尽(仁至義盡)
语出礼记·郊特性:“蜡之祭,仁之至,义之尽也。” 孔颖达 疏:“不忘恩而报之,是仁;有功必报之,是义也。”原指古时年终极其虔诚地祭享对农事有功的诸神、万物,以为报答,谓蜡祭极尽了仁义之道。后用以形容对人的爱护、关心、帮助尽了最大努力。 宋 陆游 《秋思》诗之十:“虚极静篤道乃见,仁至义尽餘何忧。”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一:“圣作明述,仁至义尽,臺省诸公尚其知感知畏哉!” 冰心 《斯人独憔悴》:“况且他们还说和我们共同管理,总算是仁至义尽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