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孟子  拼音:mèng zǐ
1.战国时孟轲。参见「孟轲」条。
2.书名。孟轲撰,由弟子辑录而成,七篇,十四卷。有汉赵岐注、宋孙奭疏、朱熹集注,与《大学》、《中庸》、《论语》合称「四书」。
《國語辭典》:老大  拼音:lǎo dà
1.年纪大。《乐府诗集。卷三○。相和歌辞五。古辞。长歌行》:「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唐。贺知章 回乡偶书诗二首之一:「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难改鬓毛衰。」
2.称排行第一的人。如:「我生我们家老大的时候,痛了三天三夜。」
3.江湖帮会称首领。如:「江湖上常见老大作案,小弟顶罪,要加入帮派,最好三思。」
4.很、非常。《水浒传》第一二回:「生得七尺五六身材,面皮上老大一搭青记,腮边微露些少赤须。」《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三:「果是老大的利害!如今已见在我房中了,清浊难分,万一声张,被他一口咬定,从何分剖?」
《國語辭典》:伯仲  拼音:bó zhòng
1.兄弟间排行的次序。《礼记。檀弓上》:「幼年,冠字,五十以伯仲。」唐。孔颖达。正义:「二十之时,虽云伯仲,皆配某甫而言;五十之时,直呼伯仲。」
2.形容才能相当,不相上下者。唐。杜甫 咏怀古迹诗五首之五:「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聊斋志异。卷一。娇娜》:「画黛弯蛾,莲钩蹴凤,与娇娜相伯仲也。」
3.朋党。清。孔尚任《桃花扇》第二四出:「东林伯仲,俺青楼皆知敬重。」
《國語辭典》:伯仲之间(伯仲之間)  拼音:bó zhòng zhī jiān
才能相当,不相上下。《文选。曹丕。典论论文》:「傅毅之于班固,伯仲之间耳。」
《國語辭典》:长子(長子)  拼音:zhǎng zǐ
排行最大的儿子。《三国演义》第三二回:「我为长子,反不能承父业,尚乃继母所生,反承大爵,心实不甘。」《初刻拍案惊奇》卷一七:「福建福州有个太常少卿任文荐的长子,叫做任道元。」
《國語辭典》:长子(長子)  拼音:cháng zǐ
县名。在山西省省境东南,位于发鸠山东北,浊漳水源之北。
《國語辭典》:并行  拼音:bìng xíng
不分昼夜,加快速度的赶路。《史记。卷六五。孙子吴起传》:「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也作「兼行」、「兼程」。
《國語辭典》:并行(並行)  拼音:bìng xíng
1.并排行走。如:「一对情侣在河滨公园漫步并行。」
2.同时进行。《礼记。中庸》:「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國語辭典》:仲子  拼音:zhòng zǐ
次子,以排行第二,故称为「仲子」。《明史。卷一六三。刘铉传》:「仲子瀚以进士使南方。濒行,阅其衣箧。比还,箧如故,乃喜曰:『无玷吾门矣。』」
《漢語大詞典》:三郎
(1).古代三种郎官的合称。史记·秦始皇本纪:“以罪过连逮少近官三郎,无得立者。” 司马贞 索隐:“三郎,谓中郎、外郎、散郎。” 张守节 正义引汉书·百官表:“有议郎、中郎、散郎,又有左右三将,谓郎中,车郎、户郎。”
(2). 唐 玄宗 小字。因其排行第三,故称。 唐 郑嵎 《津阳门》诗:“ 三郎 紫笛弄烟月,怨如别鹤呼羈雌。”原注:“内中皆以上为 三郎 。” 宋 马永卿 懒真子卷一:“ 三郎 谓 明皇 也。 明皇 兄弟六人,一人早亡,胡 明皇 为太子时,号五王宅。 寧王 、 薛王 , 明皇 兄也, 申王 、 岐王 , 明皇 弟也,故谓 三郎 。” 明 屠隆 《彩毫记·为国荐贤》:“一自 三郎 度曲后,许多天乐在人间。” 郁达夫 《毁家诗纪》:“省识 三郎 肠断意, 马嵬 风雨葬花魁。”
(3).泛称排行第三者。南齐书·陈显达传:“当世快牛称 陈世子 青、 王三郎 乌、 吕文显 折角、 江瞿曇 白鼻。”
《漢語大詞典》:次公
(1). 汉 盖宽饶 字 次公 。为官廉正不阿,刺举无所回避。 平恩侯 许伯 治第新成,权贵均往贺, 宽饶 不行,请而后往,自尊无所屈。 许伯 亲为酌酒, 宽饶 曰:“无多酌我,我乃酒狂。”丞相 魏侯 笑道:“ 次公 醒而狂,何必酒也?”见汉书·盖宽饶传。又 汉 黄霸 亦字 次公 。 霸 少学律令,为人明察内敏,得吏民心,所至有政绩。见汉书·循吏传·黄霸。后因以“次公”称刚直高节之士或廉明有声的官吏。 宋 苏轼 《赠孙莘老七绝》:“时復中之 徐邈 圣,毋多酌我 次公 狂。” 宋 林逋 《寄上金陵马右丞》诗:“尽道 次公 当入相,江湖那肯久迟徊。”
(2).排行第二者之称。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头滚:“后其次公就荡妇宿,罹杀身之祸,其兆於此耶?”
《國語辭典》:大老  拼音:dà lǎo
1.德高望重的老人。《孟子。离娄上》:「二老者,天下之大老也。」
2.指某一方面负有盛誉的人。如:「一时奉为体坛大老。」
3.称资深望重的大官。《儒林外史》第三五回:「庄徵君悄悄写了十几封书子,打发人进京去遍托朝里大老。」
《国语辞典》:次子  拼音:cì zǐ
家中排行第二的儿子。如:「我是家中次子,上头还有一个哥哥,两个姊姊。」《三国演义》第二八回:「今愚意欲遣次子跟随关将军,未识肯容纳否?」
《漢語大詞典》:仲氏
(1).兄弟或姐妹中排行第二者。指二弟。《诗·小雅·何人斯》:“伯氏吹壎,仲氏吹篪。” 郑玄 笺:“伯仲,喻兄弟也。” 高亨 注:“仲氏,二弟。”
(2).兄弟或姐妹中排行第二者。指二妹。《诗·邶风·燕燕》:“仲氏任只,其心塞渊。” 高亨 注:“仲氏,古代长子长女称伯称孟,中子中女称仲,幼子幼女称叔称季。”一说指 春秋 卫 戴嬀 。参阅诗经毛传。
(3). 汉 末 袁术 占有 长江 淮河 下游地区,自称为帝,号 仲氏 。又称 仲家 。三国志·魏志·袁术传“用 河内 张烱 之符命,遂僭号”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 《典略》:“ 术 以 袁 姓出 陈 , 陈 , 舜 之后,以土承火,得应运之次。又见讖文云:‘代 汉 者,当涂高也。’自以名字当之,乃建号称 仲氏 。”
(4).指 汉 末 仲长统 。《文选·孔稚珪〈北山移文〉》:“呜呼! 尚生 不存, 仲氏 既往,山阿寂寥,千载谁赏?” 李善 注引后汉书:“ 仲长统 ,字 公理 , 山阳 人也。性俶儻,默语无常,每州郡命召,輒称疾不就。”
《國語辭典》:长孙(長孫)  拼音:zhǎng sūn
1.排行最大的孙子。
2.复姓。
《國語辭典》:中子  拼音:zhōng zǐ
1.排行居中的儿子。《史记。卷一○。孝文本纪》:「孝文皇帝,高祖中子也。」唐。韩愈 朝散大夫越州刺史薛公墓志铭:「有子五人,皆有名迹。其达者四人,公于伦次为中子。」
2.一种基本粒子。常以符号n表示。为所有质量数大于一的原子核之构成部分。西元一九三二年,由英国物理学家查德威克(Chadwick)发现。质量与质子的质量相近,为电子质量的一八三八点六倍,但不带电荷。单独存在时不稳定,容易衰变为质子和电子。因其不带电,容易进入原子核,故可以用来冲击原子核,引起核子反应。
《漢語大詞典》:长女(長女)
排行最大的女儿。易·说卦:“巽一索而得女,故谓之长女。”《淮南子·墬形训》:“ 有娀 在 不周 之北,长女 简翟 ,少女 建疵 。”
《國語辭典》:长男(長男)  拼音:zhǎng nán
第一个儿子。《红楼梦》第一四回:「镇国公诰命生了长男,预备贺礼。」《幼学琼林。卷二。祖孙父子类》:「长男为主器,令子可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