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甘心
(1).愿意。《诗·卫风·伯兮》:“愿言思伯,甘心首疾。” 唐 张鷟 《游仙窟》:“千看千意密,一见一怜深。但当把手子,寸斩亦甘心。” 刘半农 《扬鞭集·晓》:“晓风轻轻吹来,很凉快,很清洁,叫我不甘心睡。”
(2).快意。左传·庄公九年:“ 管召 ,讎也,请受而甘心焉。” 杜预 注:“甘心,言快意戮杀之。”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诗谳:“尔欲妄杀一人便了却耶?抑将得仇人而甘心耶?” 邹韬奋 《患难馀生记》第三章:“因为它的事业在本质上是进步文化事业,已足招顽固派的嫉视,必欲置之死地而后甘心。”
(3).指使之快意。汉书·汲黯传:“何至令天下骚动,罢中国,甘心夷狄之人乎!”
(4).羡慕;向慕。史记·封禅书:“﹝三神山﹞诸僊人及不死之药皆在焉……世主莫不甘心焉。” 司马贞 索隐:“甘心,谓心甘羡也。”北史·裴矩传:“ 矩 盛言胡中多诸寳物, 吐谷浑 易可并吞。帝由是甘心,将通西域。” 宋 苏轼 东坡志林·司马迁二大罪:“自 汉 以来,学者耻言 商鞅 、 桑弘羊 ,而世主独甘心焉。”
(5).苦心。 南朝 宋 谢灵运 《白石岩下径行田》诗:“旧业横海外,芜秽积頽龄。饥饉不可久,甘心务经营。” 南朝 梁 钟嵘 《〈诗品〉序》:“今之士俗,斯风炽矣。纔能胜衣,甫就小学,必甘心而驰騖焉。”
(6).纵情。后汉书·皇甫规传:“凡诸宿猾、酒徒、戏客,皆耳纳邪声,口出諂言,甘心逸游,唱造不义。”太平广记卷二七三引 唐 高彦休 唐阙史·杜牧:“﹝ 杜牧 ﹞闻 湖州 名郡,风物妍好,且多奇色,因甘心游之。”
《漢語大詞典》:乐意(樂意)
(1).快意;高兴。庄子·盗跖:“夫见下贵者,所以长生安体乐意之道也。”红楼梦第四回:“ 雨村 又恐他对人説出当日贫贱时事来,因此心中大不乐意。” 王统照 《沉思》:“ 琼逸 满脸欣喜,披着茜纱长帔,两只润丽的眼睛,含了无限的乐意。”
(2).愿意。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二:“ 赵娟 就有嫁他之意, 同父 也有心要娶 赵娟 。两个商量了几番,彼此乐意。” 叶圣陶 《小病》:“他觉得都可以,但都不是心里乐意做的。”
《漢語大詞典》:肯道
愿意。道,助词。 元李文蔚《燕青博鱼》第一折:“天哪!你不肯道是相齎发,专与俺这穷汉做寃家。” 元郑廷玉《看钱奴》第一折:“问甚么先达,那肯道攀鞍下马。直将穷民来傲慢杀。”
分類:愿意助词
《漢語大詞典》:思愿(思願)
愿意;想望。 三国 魏 应璩 《百一诗》之四:“思愿献良规,江海倘不逆。” 三国 魏 嵇康 《琴赋》:“夫所以经营其左右者,固以自然神丽,而足思愿爱乐矣。”
分類:愿意想望
《漢語大詞典》:不忍
(1).不忍心,感情上觉得过不去。《穀梁传·桓公元年》:“先君不以其道终,则子弟不忍即位也。”史记·项羽本纪:“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
(2).不忍耐;不忍受。论语·卫灵公:“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二:“ 阮士瑀 伤於虺,不忍其痛,数嗅其疮。” 宋 苏轼 《休兵久矣而国用日困策》:“不忍药石之苦、针砭之伤,一旦流而入於骨髓,则愚恐其苦之不止於药石,而伤之不止於针砭也。”
(3).不收敛。《楚辞·离骚》:“ 浇 身被服强圉兮,纵欲而不忍。” 汉 朱浮 《为幽州牧与彭宠书》:“高论 尧 、 舜 之道,不忍 桀 、 紂 之性,生为世笑,死为愚鬼,不亦哀乎?”
(4).不能忍受;不愿意。孟子·离娄下:“我不忍以夫子之道,反害夫子。”史记·亷颇蔺相如列传:“ 相如 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三国志平话》卷上:“﹝妻子﹞到於庵门,见学究疾病,不忍见之,用手掩口鼻,斜身与学究饭吃。”
(5).舍不得。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予初閲时,不忍释卷。” 清 赵翼 瓯北诗话·白香山诗:“﹝ 香山 诗﹞古体则令人心赏意愜,得一篇輒爱一篇,几於不忍释手。” 郭小川 《木瓜树的风波》诗:“此刻呀,他还不忍和同志们告别。”
《漢語大詞典》:不待
(1).用不着;不用。尹文子·大道上:“善人之与不善人,名分日离,不待审察而得也。”后汉书·逸民传·周党:“臣闻 尧 不须 许由 、 巢父 ,而建号天下; 周 不待 伯夷 、 叔齐 ,而王道以成。” 唐 韩愈 《处士卢君墓志铭》:“处士少而孤,母夫人怜之,读书学文,皆不待强教,卒以自成。”《老残游记》第十四回:“那死人,更不待説,漂的满河都是。” 毛泽东 《〈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的按语三八》:“现在我国不仅有许多到了学习年龄的儿童没有学校可进,而且还有一大批超过学龄的少年和青年也没有学校可进,成年人更不待说了。”
(2).不想;不愿意。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三本楔子:“俺姐姐针綫无心不待拈,脂粉香消懒去添。”《金瓶梅词话》第四十回:“我心里还不待吃,等我去喝些汤罢。”《醒世姻缘传》第一百回:“ 素姐 本等不待下气,只是叫 寄姐 鬭败了的鸡,不敢展翅。”
《漢語大詞典》:不耐
不能。礼记·乐记:“故人不耐无乐,乐不耐无形,形而不为道,不耐无乱。” 郑玄 注:“耐,古书能字也。”
(1).不能忍受。南史·张敷传:“ 文帝 令以后车载沙门往,谓曰:‘道中可得言晤。’ 敷 不奉詔,曰:‘臣性不耐杂。’” 宋 向子諲 《减字木兰花》词:“不耐世间风与日,着意遮围,莫教春光造次归。” 清 周亮工 《复何匡山书》:“其声呜呜,不耐愁人听。” 鲁迅 《书信集·致韦素园》:“而种种可恶,令人不耐,所以突然辞职了。”
(2).不愿意。 宋 余桂 《春日即事》诗:“半晴半雨春无準,燕怯轻寒不耐飞。”
分類:愿意忍受
《漢語大詞典》:所愿(所願)
(1).愿望;希望。孟子·公孙丑上:“皆古圣人也,吾未能有行焉;乃所愿,则学 孔子 也。” 晋 陶潜 《闲情赋》:“考所愿而必违,徒契阔以苦心。”
(2).指愿意去的地方。 唐 韩愈 《秋怀诗》之三:“学堂日无事,驱马适所愿。”
《漢語大詞典》:欲得
(1).贪得。老子:“咎莫大于欲得。”韩非子·解老:“圣人衣足以犯寒,食足以充虚,则不忧矣。众人则不然,大为诸侯,小餘千金之资,其欲得之忧不除也。”
(2).想要;愿意得到。 唐 高适 《渔父歌》:“世人欲得知姓名,良久问他不开口。”《醒世恒言·张廷秀逃生救父》:“就是 廷秀 见説要请先生教他读书,也甚欲得。”
(3).须要。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种桑柘:“种禾豆,欲得逼树。”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素食:“葱白欲得多於菜;无葱,薤白代之。”
《漢語大詞典》:不干(不幹)
(1).无能,不称职。金史·食货志四:“上以为不干,杖七十,罢之。”
(2).不愿意承担某种任务。如:学校要 陆老师 教语文课,他不干。
《漢語大詞典》:志愿(志願)
(1).志向和愿望。 三国 魏 嵇康 《与山巨源绝交书》:“今但愿守陋巷,教养子孙,时与亲旧叙阔,陈説平生,浊酒一盃,弹琴一曲,志愿毕矣。” 唐 杜甫 《写怀》诗之二:“古者三皇前,满腹志愿毕。” 清 李渔 《比目鱼·决计》:“知道此女出身虽贱,志愿颇高。” 巴金 《家》十二:“只要使弟妹们长大,好好地做人,替爹妈争口气,我一生的志愿也就实现了。”
(2).期望,愿意。 唐 赵元一 奉天录卷一:“ 郭曙 与家僕数十人,於苑中猎射。闻蹕,伏謁道左。上宣劳之。志愿翊从,上许之。”
《漢語大詞典》:也好
两个或几个连用,表示不论这样还是那样都不是条件,用法跟“也罢”相近。例如:插秧也好,收割也好,都不要误了农时。
表示容忍或只得如此。例如:让他们自己干一干也好,实践出真知嘛。
愿意;不反对;高兴。例如:也好,谢谢。
《漢語大詞典》:慭遗(憖遺)
亦作“慗遗”。
(1).愿意留下。诗·小雅·十月之交:“不愸遗一老,俾守我王。”左传·哀公十六年:“ 孔丘 卒,公誄之曰:‘旻天不弔,不愸遗一老,俾屏余一人以在位。’”史记·孔子世家作“愸遗”。后以“愸遗”或“天不愸遗”作为哀悼老臣之辞。旧唐书·方伎传·叶法善:“叹徽音之未泯,悲形解之俄留。曾莫憗遗,歼良奄及。” 宋 秦观 《曾子固哀词》:“天不憖遗一老兮,固縉绅之所伤。” 清 黄宗羲 《祭冯韡卿文》:“天不憖遗,彤轩遂扃。”
(2).特指前代留下的元老。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一:“乘之周麾,徧劳憖遗。”
(3).泛指遗弃;遗留。 清 潘耒 《戴南枝传》:“先师既憗遗孤孙,族党无相关者。”《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论地方自治之亟》:“然亦盍思夫吾族自治之能力,绵绵延延,经二千餘年专制政体之摧残剥蚀,而憖遗一线者,固重赖此宗法之制也乎?” 章炳麟 《文学总略》:“有韵文中既録 汉祖 《大风》之曲,即《古诗十九首》亦皆入选,而 汉 晋 乐府,反有憖遗,是其于韵文也,亦予以节奏低卬为主,独取文采斐然,足燿观览,又失韵文之本矣。”
《漢語大詞典》:情愿(情願)
(1).志愿,愿望。晋书·刘颂传:“然人心繫常,不累十年,好恶未改,情愿未移。”魏书·高闾传:“ 閭 每请本州以自効,詔曰:‘……朝之老成,宜遂情愿,徙授 幽州 刺史。’”南史·臧焘传:“ 义宣 腹心将佐 蔡超 、 竺超人 等咸有富贵情愿。”
(2).心里愿意。 元 杨梓《霍光鬼谏》第一折:“老臣情愿致仕闲居。”红楼梦第三七回:“容我入社,扫地焚香,我也情愿。” 冰心 《寄小读者》十八:“明知追写这些事时,要引起我的惆怅,但为着小朋友,我是十分情愿。”
(3).宁可;宁愿。 唐 李群玉 《龙安寺佳人阿最歌》之三:“若教亲玉树,情愿作蒹葭。”
《漢語大詞典》:请命(請命)
(1).请求保全生命或解除困苦。书·汤诰:“聿求元圣,与之戮力,以与尔有众请命。” 孔 传:“谓 伊尹 放 桀 ,除民之秽,是请命。”新唐书·李光颜传:“ 光颜 跃马入贼营大呼,众万餘人投甲请命。”京剧《串龙珠》第五场:“特为百姓请命而来。”
(2).请求任命。左传·襄公三十年:“ 伯有 既死,使大史命 伯石 为卿,辞。大史退,则请命焉。復命之,又辞。如是三,乃受策入拜。” 杜预 注:“请命,请大史更命已。”
(3).请求指示。表示愿意听命。仪礼·聘礼:“几筵既设,摈者出请命。”新五代史·杂传三·卢光稠:“ 梁 初, 江 南、 岭 表悉为 吴 与 南汉 分据,而 光稠 独以 虔 韶 二州请命于京师,愿通道路,输贡赋。” 清 杭世骏 《质疑·诸史》:“当此之时,豪杰之士虽欲请命而后讨贼,势必不能,身为叛逆之民,必不能以一朝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