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感麟
指 孔子 对获麟一事的感伤。 春秋 鲁哀公 十四年,西狩获麟。 孔子 见而感伤,曰:“吾道穷矣!”乃因 鲁 史记作春秋。上起 鲁隐公 元年,下至获麟(公元前722年--前481年)。见史记·孔子世家。 晋 杜预 《〈春秋经传集解〉序》:“故余以为感麟而作,作起获麟,则文止於所起,为得其实。”
《漢語大詞典》:憯凄(憯悽)
(1).悲痛;感伤。《楚辞·九辩》:“憯悽增欷兮薄寒之中人。” 张铣 注:“悲痛貌。” 唐 白居易 《客路感秋寄明準上人》诗:“已感岁倏忽,復伤物凋零;孰能不憯悽,天时牵人情。” 明 刘基 《水西寺东楼晓起闻莺》诗:“思家每恨无轻翼,可对鶯华不憯悽。” 章炳麟 《訄书·明独》:“余, 越 之贱氓也,生又羸弱,无驥驁之气,焦明之志,犹憯悽忉怛,悲世之不淑。”
(2).残酷。《韩诗外传》卷五:“ 紂 之为主,劳民力,寃酷之令加於百姓,憯悽之恶施於大臣。”
《漢語大詞典》:悼怵
感伤。 汉 东方朔 《七谏·怨世》:“吾独乖剌而无当兮,心悼怵而耄思。”
分類:感伤
《漢語大詞典》:梁愁隋恨
泛指对亡国危机的感伤。 清 孔尚任 《桃花扇·闹榭》:“ 梁 愁 隋 恨,凭他燕恼鶯嗔。”
《漢語大詞典》:黯然
(1).黑貌。史记·孔子世家:“黯然而黑,几然而长。” 明 郎瑛 七修类稿·国事·英宗复位实录:“垣坏门啟,城中黯然无灯火。” 鲁迅 《朝花夕拾·〈狗·猫·鼠〉》:“夜色更加黯然。”
(2).比喻衰落,没有生气。 刘师培 《南北文学不同论》:“ 金 元 宅夏,文藻黯然。”
(3).感伤沮丧貌。 唐 柳宗元 《别舍弟宗一》诗:“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 越 江边。” 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第四部十六:“ 朱延年 说到这里,忍不住黯然低下了头。”
《漢語大詞典》:伤离(傷離)
为离别而感伤。 唐 王昌龄 《送程六》诗:“冬夜伤离在 五溪 ,青鱼雪落鱠橙虀。” 清 赵翼 瓯北诗话·李青莲诗:“盖古乐府多托於闺情女思, 青莲 深於乐府,故亦多征夫怨妇惜别伤离之作。” 郁达夫 《赠别》诗:“伤离我亦天涯客,一样青衫有泪痕。”
分類:离别感伤
《漢語大詞典》:感伤(感傷)
(1).有所感触而悲伤。诗·陈风·泽陂序:“言 灵公 君臣淫其国,男女相悦,忧心感伤焉。” 晋 张载 《七哀诗》之二:“哀人易感伤,触物增悲心。”儒林外史第三五回:“ 庄徵君 感伤道:‘这两个老人家就穷苦到这个地步!’” 茅盾 《〈呼兰河传〉序》:“今年四月,第二次到 香港 ,我是带着几分感伤的心情的。”
(2).感染疾病。 汉 王充 论衡·气寿:“所产子死,所怀子凶者,字乳亟数,气薄不能成也。虽成人形体,则易感伤。”
(3).触犯,损伤。资治通鉴·梁武帝中大通二年:“大王勋业已盛,四方无事,唯宜修政养民,顺时蒐狩,何必盛夏驱逐,感伤和气。” 宋 苏辙 《论吏额不便二事札子》:“下则众口怨谤,感伤和气。”
《漢語大詞典》:感动(感動)
(1).触动。荀子·乐论:“故制《雅》《颂》之声以道之……使其曲直、繁省、廉肉、节奏足以感动人之善心。”《水浒传》第四二回:“第三日, 晁盖 又梯己备个筵席,庆贺 宋江 父子完聚,忽然感动 公孙胜 一个念头:思忆老母在 蓟州 ,离家日久,未知如何。”
(2).触动感情,引起同情、支持或向慕。 汉 荀悦 《汉纪·成帝纪二》:“天尚不能感动陛下,何敢望,独有极言待死而已。”新唐书·韦昭度传:“ 李昌符 乱兴苍卒, 昭度 质家族於禁军,誓共讨贼,士感动,乃平 昌符 。” 清 恽敬 《后二仆传》:“ 瑞金 处万山,民性悍,喜邪説, 敬 视事期月矣,上下无所感动。” 巴金 《寒夜》五:“他能够说服她,感动她,使她满意地跟着他回家去么?”
(3).犹感应。谓受影响而引起反应。《韩诗外传》卷一:“故不肖者精化始具,而生气感动,触情纵欲,反施乱化,是以年寿亟夭而性不长也。”陈书·乐志上:“夫音本乎太始,而生乎人心,随物感动,播於形气。”太平广记卷一六一引《感应经·五石精》:“阳燧之取火於日,方诸之取露於月……而水火可立致者,阴阳相感动然之也。” 鲁迅 《坟·科学史教篇》:“故科学者,神圣之光,照世界者也,可以遏末流而生感动。”
(4).感伤震惊。 晋 袁宏 后汉纪·质帝纪:“太尉 李固 曰:‘帝虽幼弱,乃天下之君也,今日崩亡,百神感动,岂有臣子反共掩匿,不举哀邪!’” 宋 曾巩 《移沧州过阙上殿札子》:“﹝ 仁宗 ﹞弃羣臣之日,天下闻之,路祭巷哭,人人感动歔欷。”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献五·至诚:“读史至 诸葛忠武侯 、 司马文正公 之薨,輒感动流涕者,至诚为之也。”
动摇。感,通“ 撼 ”。 汉 王充 论衡·奇怪:“ 后稷 顺生,不坼不副,不感动母体,故曰:‘不坼不副。’”北史·薛琡传:“唯 琡 以 杲 为聚众无名,虽强犹贼, 元顥 皇室昵亲,来称义举,自 河阴 之役,人情骇怨,今有际会,易生感动。”
《漢語大詞典》:怨恨
(1).仇恨;强烈不满。墨子·兼爱中:“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汉书·王尊传:“内怀怨恨,外依公事。” 柔石 《为奴隶的母亲》:“看见秀才这样奉承她,她却怨恨自己肚子底不会还债了。”
(2).感伤不平。 汉 应劭 《风俗通·声音·琴》:“操者,言遇菑遭害,困厄穷迫,虽怨恨失意,犹守礼义,不惧不慑,乐道而不失其操者也。” 唐 杜甫 《咏怀古迹》之三:“千载琵琶作 胡 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明 刘基 《巫山高》诗:“ 巫山 何事近 楚 宫,终古怨恨流无穷。” 鲁迅 《野草·风筝》:“全然忘却,毫无怨恨,又有什么宽恕之可言呢?”
(3).悔恨。 宋 高观国 《玲珑四犯》词:“少年曾失春风意,到如今怨恨难诉。”
(4).埋怨。 茅盾 《色盲》一:“每次她从家乡到 上海 来,便怨恨那甬兴轮船走得太快,只给她一夜又半日的海上经验。”
《漢語大詞典》:依黯
形容感伤别离、怀念远人的心情。 宋 苏轼 《答宝月大师书》:“愈远乡里,曷胜依黯!” 宋 王沂孙 《醉蓬莱·归故山》词:“试引芳樽,不知消得,几多依黯。” 宋 高观国 《齐天乐》词之一:“楼阴纵览,正魂怯清吟,病多依黯。”
《漢語大詞典》:感涕
(1).感伤的眼泪。 唐 陈子昂 《登蓟州楼送贾兵曹入都》诗:“孤负平生愿,感涕下沾襟。”
(2).感动得落泪。宋史·苏轼传:“ 宣仁后 与 哲宗 亦泣,左右皆感涕。” 清 查慎行 《送高江村先生南归即次纪恩六章原韵》之五:“此意旁观犹感涕,那教身受不生悲。”
《漢語大詞典》:永感
谓父母双亡,终生感伤。旧时应试或入仕,填写履历,父母双亡者,即书永感项下。 唐 温大雅 《大唐创业起居注》卷三:“悯予小子,奄绍丕愆,哀号永感,五情糜溃。” 清 俞樾 茶香室丛钞·咸淳七年同年小录:“每人之下载本贯某州县、曾祖某、祖某、父某、年若干岁、某月某日某时生,或具庆下、或永感下,略如今制。”参阅 元 刘壎 隐居通议·杂录
《漢語大詞典》:杨朱泪(楊朱淚)
泛指歧路感伤之泪。 唐 骆宾王 《初春邪岭送益府窦参军宴序》:“晨风軫 孙楚 之情,岐路下 杨朱 之泪。” 唐 沈佺期 《送卢管记仙客北伐》诗:“饯途予悯默,赴敌子英威。今日 杨朱 泪,无将洒铁衣。” 唐 杜甫 《冬深》诗:“易下 杨朱 泪,难招 楚 客魂。风涛暮不稳,捨棹宿谁门?”参见“ 杨朱泣岐 ”。
分類:歧路感伤
《漢語大詞典》:杨朱泣岐(楊朱泣岐)
荀子·王霸:“ 杨朱 哭衢途曰:‘此夫过举蹞步而觉跌千里者夫!’哀哭之。”谓在十字路口错走半步,到觉悟后就已经差之千里了, 杨朱 为此而哭泣。后常引作典故,用来表达对世道崎岖,担心误入歧途的感伤忧虑,或在歧路的离情别绪。 三国 魏 阮籍 《咏怀》之二三:“ 杨朱 泣岐路, 墨子 悲染丝。” 唐 李商隐 《荆门西下》:“ 洞庭湖 阔蛟龙恶,却羡 杨朱 泣路岐。” 五代 李翰 《蒙求》:“ 墨子 悲丝, 杨朱 泣岐。”
《漢語大詞典》:杨朱泣(楊朱泣)
(1).在歧路悲泣。 南朝 梁 萧统 《十二月启·中吕四月》:“临路他乡,非无 阮籍 之悲,诚有 杨朱 之泣。” 金 雷琯 《古意》诗:“对酒不能饮,拊剑自度曲……朝为 杨朱 泣,暮作 阮籍 哭。”
(2).指临歧感伤之泪。 唐 杜甫 《早发射洪县南途中作》诗:“茫然 阮籍 途,更洒 杨朱 泣。”参见“ 杨朱泣岐 ”。
《漢語大詞典》:杨朱泣岐(楊朱泣岐)
荀子·王霸:“ 杨朱 哭衢途曰:‘此夫过举蹞步而觉跌千里者夫!’哀哭之。”谓在十字路口错走半步,到觉悟后就已经差之千里了, 杨朱 为此而哭泣。后常引作典故,用来表达对世道崎岖,担心误入歧途的感伤忧虑,或在歧路的离情别绪。 三国 魏 阮籍 《咏怀》之二三:“ 杨朱 泣岐路, 墨子 悲染丝。” 唐 李商隐 《荆门西下》:“ 洞庭湖 阔蛟龙恶,却羡 杨朱 泣路岐。” 五代 李翰 《蒙求》:“ 墨子 悲丝, 杨朱 泣岐。”
《漢語大詞典》:凄感(淒感)
悲愤感伤。 晋 傅亮 《为宋公至洛阳谒五陵表》:“故老掩涕,三军悽感。瞻拜之日,愤慨交集。”
凄恻感慨。 清 陈裴之 《香畹楼忆语》:“ 畀太原 举家读之,莫不凄感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