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心念
(1).心中思念。 三国 魏 曹操 《短歌行》:“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晋 陶潜 《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诗:“目倦修涂异,心念山泽居。”
(2).意念;思想。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河水一:“ 乌萇国 即是 北天竺 ,佛所到国也。佛遗足跡于此,其跡长短,在人心念。至今犹尔。” 夏丏尊 叶圣陶 《文心》二九:“平时读书或独坐,会起各种各样的心念和情感。”
《漢語大詞典》:识想(識想)
意念;思想。法苑珠林卷九九:“ 罗云 闻佛恳惻之诲,感激自厉,剋骨不忘,精进柔和,怀忍如地,识想静寂,即得阿罗汉道。” 梁启超 《十种德性相反相成议三》:“天下人固有识想与议论过絶寻常,而所行事不能有益於大局者,必其自信力不足者也。”
分類:意念思想
《漢語大詞典》:晦黑
(1).昏黑;灰黑。 唐 无名氏 《补江总〈白猿传〉》:“尔夕,阴风晦黑,至五更,寂然无闻。”二刻拍案惊奇卷一:“看见零零落落,纸色晦黑,先不像意。”
(2).指邪恶的意念。 南朝 齐 王融 《〈净住子·修理六根篇〉颂》:“肥马轻裘,蕙肴芳醁,晦黑滋生,昏嚣竞欲,貌荡神浮,身世意触。”
《漢語大詞典》:无意(無意)
(1).泯灭意虑;没有意念。列子·仲尼:“夫无意则心同,无指则皆至。” 严北溟 注:“泯灭了意虑,它就和本心相同了。” 汉 严遵 道德指归论·天下有始:“夫道之为物,无形无状,无心无意,不忘不念,无知无识。”
(2).引申指无心,非故意的。 宋 梅尧臣 《和道损喜雪》:“薄厚曾无意,飘扬似有因。”儒林外史第四六回:“无意中又晤一位高贤,真为幸事。” 巴金 《怀念萧珊》三:“本来我们想瞒住他的母亲,可是无意间让他母亲知道了。”
(3).不愿;没有打算。韩非子·内储说下:“足下无意赐之餘沥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相如 视 秦王 无意偿 赵 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 唐 韩愈 《祭十二郎文》:“自今已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七:“因为 闻舍人 无意来娶了,故把与学生做执照,来为敝友求令甥。” 清 吴骞 《扶风传信录》:“ 仲仙 至 岐州 ,见山高水深,可作修真大地,无意南归。”
《漢語大詞典》:有心
(1).谓怀有某种意念或想法。《诗·小雅·巧言》:“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国语·晋语一:“君臣上下各饜其私,以纵其回,民各有心而无所据依。以是处国,不亦难乎!” 宋 沈作哲 寓简卷八:“人之为善,须出於无心。若有心,则非为善矣。” 元 武汉臣《玉壶春》第一折:“我有心请他来花坞中,将昝那酒餚共饮几杯。”
(2).有心计。东观汉记·郑众传:“﹝ 众 ﹞为人谨敏有心。” 唐 李肇 唐国史补卷下:“﹝ 吐蕃 ﹞乃选妇人有心者约曰:‘去为 维州 守卒之妻,十年兵至,汝为内应。’”
(3).有志向。太平广记卷三引汉武帝内传:“夫人笑曰:‘……拔嗜欲之根,愿无为之事,良有志矣。’ 王母 曰:‘所谓有心哉。’”
(4).指有侠义心肠的人。 唐 李绰 尚书故实:“余 后周 将 尉迟迥 也,死於此地,遗骸尚存。愿託有心,得毕塟祭。”
(5).有情意,有爱心。 唐 鱼玄机 《赠邻女》诗:“易求无价寳,难得有心郎。”《水浒传》第四五回:“那和尚搂住这妇人説道:‘你既有心于我,我身死而无怨。’”警世通言·玉堂春落难逢夫:“一日, 皮氏 在后园看花,偶然撞见 赵昂 ,彼此有心,都看上了。”
(6).有意;故意。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二:“ 晦菴 是有心寻不是的,来得急促。” 老舍 《四世同堂》七三:“自从他选取了这行营业,他就有心闭上眼睛混。”
《漢語大詞典》:心地
(1).佛教语。指心。即思想、意念等。佛教认为三界唯心,心如滋生万物的大地,能随缘生一切诸法,故称。语本《心地观经》卷八:“众生之心,犹如大地,五穀五果从大地生……以是因缘,三界唯心,心名为地。”《坛经·疑问品》:“使君心地但无不善,西方去此不遥。” 唐 寒山 《诗》之二六七:“我自观心地,莲花出淤泥。” 唐 王缙 《东京大敬爱寺大证禅师碑》:“开心地如毛头,扫意尘於色界。”
(2). 宋 后儒家用以称心性存养。朱子语类卷六七:“盖其心地虚明,所以推得天地万物之理。” 明 高攀龙 《语》:“然人之心地不明,如何察得人心术?”
(3).居心,用心。 明 叶盛 水东日记·陈古庵经纪梁氏:“朋游中,惟邻居同年 陈汝同 心地好,且有家法,孤子女可托也。” 梁启超 《上粤督李傅相书》:“故倡民权之人,其心地最纯洁。” 曹禺 《雷雨》第四幕:“你是个少爷,你心地混帐!”
(4).器量,胸襟。《水浒传》第十七回:“ 王伦 那廝,心地褊窄,安不得人。”红楼梦第五八回:“也有心地狭窄犹怀旧怨的。”
(5).心情,心境。 唐 司空图 《偶诗》之五:“甘得寂寥能到老,一生心地亦应平。”《元诗纪事》卷十引 元 黄肖翁 《题水村图》诗:“幽人心地本翛然,此境相諳七十年。” 鲁迅 《故事新编·采薇》:“打定主意之后,心地倒十分轻松了。” 王西彦 《古屋》第二部四:“我们无论如何不能否认一个年青女子的心地是和一个中年男子是不相同的。”
《漢語大詞典》:转头(轉頭)
(1).转动头部。《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转头向户里,渐见愁煎迫。” 唐 韩愈 《复偶见三绝》诗:“半身映竹轻闻语,一手揭帘微转头。” 宋 梅尧臣 《王祁公北园》诗:“强骑瘦马往城北,二十三年如转头。”后因以“转头”比喻时间短暂。 金 元好问 《杂著》诗之九:“半纸虚名百战身,转头高塚卧麒麟。”《三国演义》第一回:“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然在,几度夕阳红。”
(2).改变意念。《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四:“为此也有这一辈,自与那痴迷不转头,送了性命的不同。” 鲁迅 《彷徨·离婚》:“ 爱姑 ,你要是不转头,没有什么便宜的。”
《漢語大詞典》:正思
谓合乎正道的思想、意念。 唐 孟郊 《答友人》诗:“君子业高文,怀抱多正思。” 五代 齐己 《言诗》诗:“毕竟将何状,根元在正思。达人皆一贯,迷者自多歧。”
《漢語大詞典》:存心
(1).犹居心。谓心里怀有的意念。孟子·离娄下:“君子所以异於人者,以其存心也。” 赵岐 注:“存,在也。君子之在心者,仁与礼也。”后汉书·列女传·班昭:“此四者,女人之大德,而不可乏之者也。然为之甚易,唯在存心耳。古人有言:‘仁远乎哉?我欲仁,而仁斯至矣。’此之谓也。” 金 胥鼎 《送弟恒作州》诗:“御物当存恕,存心要尽诚。”《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六回:“他不服查帐,非但是有弊病,一定是存心不良的了。” 洪深 《电影戏剧的编剧方法》第三章:“戏剧,不问剧作者存心如何,必然是影响人类的行为的。”
(2).专心;用心着意。北齐书·文宣帝纪:“始则存心政事,风化肃然,数年之间,翕斯致治。” 宋 苏轼 《录进单锷吴中水利书》:“ 鍔 存心三州水利,凡三十年矣。” 元杨景贤《西游记》第四出:“我不曾志意缝联,慇懃粧洗,存心织纫。” 元 柯丹邱 《荆钗记·议亲》:“且自存心奉母,何须着意求官!” 沙汀 《意外》:“而且,正如他所表白过的一样,他也存心认真读书,不问时事。”
(3).故意;蓄意。 老舍 《骆驼祥子》五:“二太太以为他这是存心轻看她,冲口而出的把他骂了个花瓜。” 曹禺 《北京人》第二幕:“今天正午我知道是她故意引这帮流氓进门,存心给我难堪。”沪剧《罗汉钱》第三场:“难道你存心同我作对啊?”
《漢語大詞典》:尘机(塵機)
犹言尘俗的心计与意念。 唐 孟浩然 《腊月八日于剡县石城寺礼拜》诗:“愿承功德水,从此濯尘机。” 宋 贺铸 《怀寄寇元弼》诗:“何日芦轩下双榻,满持尊酒洗尘机。” 明 唐顺之 《月下小坐书怀》诗:“满庭圆月坐孤松,聊息尘机长道容。”
《漢語大詞典》:死心
(1).效死之心。战国策·赵策四:“今太子走,诸善太子者,皆有死心。”
(2).竭诚尽心。后汉书·陈蕃传:“﹝ 李膺 等﹞正身无玷,死心社稷。”
(3).谓下最后决心。 宋 孙光宪 北梦琐言卷一:“ 唐宣宗 朝, 日本国 王子入贡,善围棋。帝令待詔 顾师言 与之对手…… 师言 惧辱君命,汗手死心,始敢落指。”
(4).断绝意念。 元 关汉卿 《金线池》第三折:“不死心想着旧情,他将我……厮钦厮敬。” 清 恽敬 《与秦省吾书》:“此事如参禪,必须死心,方有进步。”
《漢語大詞典》:清意
(1).意念纯净。史记·夏本纪:“清意以昭待上帝命,天其重命用休。”
(2).意境凄清。 唐 殷璠 河岳英灵集·崔署诗序:“ 署 诗多叹词要妙,清意悲凉,《送别》《登楼》,俱堪泪下。”
(3).清凉之意。 宋 曾巩 《山水屏》诗:“餘光耀衾幬,清意凝幔褥。” 明 李日华 六研斋二笔卷一:“因自署‘奉敕村梅’,更作疎枝冷叶,清意逼人。”
《漢語大詞典》:清魂
(1).使意念纯净。 汉 扬雄 《甘泉赋》:“澄心清魂,储精垂恩。”
(2).纯洁的魂魄。 唐 唐扶 《使南海道长沙题道林岳麓寺》诗:“稍揖 皇 英 頮浓泪,试与 屈 贾 招清魂。” 宋 梅尧臣 《椹涧昼梦》诗:“人间转面非,清魂殁犹共。”
《漢語大詞典》:无恶(無惡)
不憎恨。《诗·周颂·振鹭》:“在彼无恶,在此无斁。”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楚庄王:“云……‘无怨无恶,率由羣匹’,此之谓也。” 唐 韩愈 《唐越州刺史薛君墓志铭》:“公之初志,不以事累,僶勉以随,亦贵於位,无怨无恶,中以自寳。”
没有邪恶意念。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深察名号:“栣众恶於内,弗使得发於外者,心也,人之受气苟无恶者,心何栣哉。”
《漢語大詞典》:收心
(1).谓约束意念,使不旁骛。 唐 吕岩 《寄白龙洞刘道人》诗:“要取鱼,须结筌;何不收心炼取铅。”
(2).特指收敛不正当的淫心。 宋 陈鹄 《耆旧续闻》卷十:“你嚎早收心呵,趁 刘郎 双鬢未星。”古今小说·闲云庵阮三偿冤债:“菴内尼姑,姓 王 名 守长 ,他原是箇收心的弟子。” 明 寓山居士 《鱼儿佛》第二出:“笑你个到老收心汉,抵多少初生引步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