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境界
(1).疆界;土地的界限。《诗·大雅·江汉》“于疆于理” 汉 郑玄 笺:“ 召公 于有叛戾之国,则往正其境界,脩其分理。”后汉书·仲长统传:“当更制其境界,使远者不过二百里。”古今小说·葛令公生遣弄珠儿:“ 李存璋 引兵侵犯 山东 境界。” 清 费锡琮 《登北固山》诗:“境界分 吴 楚 ,波涛混海天。”
(2).境况;情景。 宋 陆游 《怀昔》诗:“老来境界全非昨,卧看縈帘一缕香。”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一:“梦寐中所见境界,无非北方幼时熟游之地。”
(3).指事物所达到的程度或表现的情况。亦特指诗、文、画等的意境。《无量寿经》卷上:“比丘白佛,斯义弘深,非我境界。” 清 魏源 《栈道杂诗》之七:“奥险半平淡,文章悟境界。” 王国维 人间词话一:“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 徐迟 《牡丹》:“那时被称为汉剧大王的老生 余洪元 已到达了艺术上的成熟阶段。每次演出,他都进到出神入化的境界。”
《漢語大詞典》:画卷(畫卷)
(1).裱后带轴的长幅图画。 宋 苏辙 《次韵王定国见赠》:“屡出诗章新管籥,偶开画卷小山川。” 明 陶宗仪 辍耕录·隐趣:“弄笔窗间,随大小作数十字,展所藏法帖、墨蹟、画卷纵观之。” 清 松泉老人 墨缘汇观录·名画上·宋迪秋山图卷:“此卷且有‘奉华瑶暉’印章及 元 末诸公题咏,宜为 宋 人画卷中之錚錚者。”
(2).比喻动人的场面或情景。 魏巍 《壮行集·开辟中国的黄金时代》:“我们感激 毛主席 和他的战友们,他们在通宵不熄的烛光下写下了这部社会主义的灿烂画卷。” 冯牧 《不断革命的战歌和颂歌》:“当我们把这些诗篇排列在一起,在我们眼前就出现了一幅充满着革命者的豪情壮志的我们时代的丰富的画卷。” 何为 《从苏家坡到古田会议》:“今天,一幅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壮丽宏伟的画卷,已在辽阔的 中国 大地上迅速展现。”
《漢語大詞典》:画幅(畫幅)
(1).泛指图画。 宋 蒋捷 《贺新郎》词:“待把宫眉横云样,描上生綃画幅。怕不是、新来妆束。” 元 袁桷 《秋泉德生仲章仪之皆次余韵题庐山图再次韵以谢》:“爱君寒斋之画幅,瀟洒不写人间愁。” 柯岩 《奇异的书简·追赶太阳的人》:“我随着溪水旋转沉浮,浏览着墙上的画幅,常常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
(2).比喻动人的场面或情景。 袁鹰 《悲欢·不灭的诗魂》:“在短暂的旅途上,却总是热情洋溢地赞美壮丽的山河和群众的力量,讴歌崭新的画幅和出土的春苗。” 孟伟哉 《一座雕像的诞生》:“这阵儿,在 欧阳兰 伤痛的心灵和悲怆的泪光里,就正断断续续重映着那铁、血、火交织的战争的画幅,一个个壮丽的人生的图景。”
(3).画的尺寸。
《漢語大詞典》:情境
情景;环境。 明 沈德符 野获编·礼部一·辛丑二宗伯:“是年 董 之子给事 道醇 殁於家,而 陆 之子 彦章 ,适登第,拜行人使归,则情境大不侔矣。” 清 刘鹗《〈老残游记续集遗稿〉自序》:“若百年后之我,且不知其归於何所,虽有此如梦之百年之情境,更无敍述此情境之我而敍述之矣。” 李大钊 《工人国际运动略史》:“所以工人的国际运动只能出现于现代资本主义者情境之下。”
《漢語大詞典》:意状(意狀)
情况;情景。三国志·魏志·张辽传:“ 文帝 引 辽 会 建始殿 ,亲问破 吴 意状。” 南朝 宋 谢灵运 《梦赞》:“意状盈眼前,好恶迭万变。” 清 陈廷焯 白雨斋词话卷三:“中有一人,意状摧抑可怜。”
分類:情景
《漢語大詞典》:过电影(過電影)
比喻回忆过去的事情或情景。 杨匡满 等《命运》:“他把自己两三个月来受过的审讯像过电影一样过了一遍。”《小说选刊》1984年第3期:“深夜,我躺在床上绞尽脑汁‘过电影’,我断定它掉在教室里了。”
《漢語大詞典》:凶惨(兇慘)
凶恶残酷。 辽 王鼎 《懿德皇后论》:“第 乙辛 凶惨无匹,固无论;而 孝杰 以儒业起家,必明於大义者,使如惟信直言,毅然諍之,后必不死。”
指残酷悲惨的情景。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梦狼:“此 白某 之子,不宜使老后见此兇惨,宜续其头。”
《漢語大詞典》:场景(場景)
(1).指戏剧、电影等艺术作品中的场面。 阎纲 《论陈奂生》五:“这也是一种艺术的含蓄,不但恰当地处理了一些尖锐的、不堪入耳的、暴露性的场景,而且精简了作家的笔墨。”
(2).泛指情景。 张爱萍 《从遵义到大渡河》:“那些英勇艰苦的战斗场景又一幕幕地浮现在眼前。” 郭小川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诗:“那近在昨日的光辉场景,这一代人将会永不遗忘。”
《漢語大詞典》:风景(風景)
(1).风光景色。 南朝 宋 鲍照 《绍古辞》之七:“怨咽对风景,闷瞀守闺闥。” 唐 张籍 《送李司空赴镇襄阳》诗:“ 襄阳 由来风景好,重与江山作主人。” 清 李渔 《比目鱼·肥遯》:“一路行来,山青水緑,鸟语花香,真箇好风景也。” 老舍 《贫血集·不成问题的问题》:“专凭风景来说,这里真值得被称为乱世的 桃源 。”
(2).景况,情景。 宋 蒋捷 《女冠子》词:“吴笺银粉砑,待把旧家风景写成闲话。”警世通言·旌阳宫铁树镇妖:“吾观孼龙之子,本是害人之物,得我救命,教我等‘七日七夜不动鐘鼓’。今止三日,风景异常,想必是他把言语哄我。” 清 顾炎武 《与李子德书》:“ 汾州 米价每石二两八钱, 大同 至五两外,人多相食,在此日用之费,三倍华下。至此间风景,大非昨年。”儿女英雄传第二三回:“﹝ 安公子 ﹞看了看家中风景依然,只一个 张进宝 ,管了个内外严肃。”
(3).犹风望。晋书·刘毅传:“正身率道,崇公忘私,行高义明,出处同揆。故能令义士宗其风景,州閭归其清流。”
《漢語大詞典》:荆榛
(1).亦作“ 荆蓁 ”。泛指丛生灌木,多用以形容荒芜情景。 三国 魏 曹植 《归思赋》:“城邑寂以空虚,草木秽而荆榛。”一本作“ 荆蓁 ”。 唐 李白 《古风》之一:“王风委蔓草,战国多荆榛。” 金 元好问 《续小娘歌》之七:“伤心此日河平路,千里荆榛不见人。” 清 吴伟业 《十月下澣宴阆石苍水斋》诗:“三江风月尊前醉,一郡荆榛笛里声。”
(2).谓没入荒野,指逝世。 明 周履靖 《锦笺记·闻讣》:“闺中何意,半道荆蓁,情隔云泥。”
(3).比喻艰危,困难。旧唐书·宦官传·杨复恭:“吾於荆榛中援立 寿王 。” 元 许谦 《冯公岭》:“胸中芥蒂未尽去,须信坦道多荆榛。”
(4).比喻恶人。 元 麻革 《过陕》诗:“豺狼满地荆榛合,目断 中条 是故丘。” 明 夏完淳 《大哀赋》:“未许其冠带春秋,遂至夫荆榛天地。” 清 厉鹗 东城杂记·陈御史元倩:“手披荆榛,身御魑魅。” 周实 《民立报出版日祝赋》诗:“重重草木羞依附,莽莽荆榛待剪除。”
(5).芥蒂;不快。 明 陈汝元 《金莲记·射策》:“笑谭之顷,便起荆榛。”
《漢語大詞典》:春情
(1).春日的情景;春日的意兴。 南朝 梁 萧子范 《春望古意》诗:“春情寄柳色,鸟语出梅中。” 唐太宗 《月晦》诗:“披襟欢眺望,极目畅春情。” 明 徐渭 《白燕双乳》诗:“春情堪与译,秋翮好填潢。”
(2).男女爱恋之情;情欲。 南朝 齐 王融 《咏琵琶》:“丝中传意绪,花里寄春情。” 唐 翁承赞 《柳》诗之五:“缠绕春情卒未休, 秦娥 萧史 两相求。”《花月痕》第十二回:“ 同秀 见 碧桃 一身香艷,满面春情,便如蚂蚁见羶一般倾慕起来。” 鲁迅 《准风月谈·男人的进化》:“它们在春情发动期,雌的和雄的碰在一起,难免‘卿卿我我’的来一阵。” 许杰 《台下的喜剧》:“她守寡已经五年,但是春情还没有灭杀。”
《漢語大詞典》:晚景
(1).傍晚时的景色。 南朝 梁简文帝 有《晚景出行》诗。 唐 张何 《蜀江春日文君濯锦赋》:“晚景弥秀,晴江转春。” 清 黄景仁 《春夜杂咏》之一:“开尊緑荫下,晚景渐飘忽。”
(2).夜晚的情景。红楼梦第六四回:“一宿晚景,不必细述。”
(3).晚年的景遇。 元 刘祁 归潜志卷二:“﹝ 麻九畴 ﹞晚景为 赵閒閒 所知。”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七:“ 陈坡 诗,有才而无情,多趣而少韵,由於天分高学力浅也;有起而无结,多刚而少柔,验其知遇早晚景穷也。” 萧伯崇 《炉边夜话》:“七婆婆虽说冒崽冒女,人家晚景好。”
《漢語大詞典》:风气(風氣)
(1).指空气和由空气流动而生的风。文选·宋玉〈风赋〉:“其所託者然,则风气殊焉。” 吕向 注:“虽同託户穴,其於清浊亦殊矣。”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河水四:“西四十里有 风山 ,上有穴如轮,风气萧瑟,习常不止。” 明 高启 《送顾倅序》:“士之仕於外者,咸乐居之;以其风气清美,有山川臺榭之胜,鱼稻茶笋之饶。” 康有为 《大同书》辛部第七章:“但窟居者多在山谷之幽,风气不通,故於卫生不宜,太平极乐则居山顶,风气四通,故於养生最益也。”
(2).气候。《尚书序》:“言九州所有,土地所生,风气所宜,皆聚此书也。”汉书·西域传上·安息国:“﹝ 安息国 ﹞土地风气,物类所有,民俗与 乌弋 、 罽宾同 。” 宋 洪巽 《旸谷漫录》:“﹝ 周俊叔 ﹞得十二时竹一根於某州,植之家庭,非土地所生,风气所宜也,久不笋。及笋矣,又多憔悴不茂。”《元典章·户部十二·和买》:“古人立法取赋,必因其土地所生,风气所宜以为之也。”
(3).风尚习俗。魏书·李琰之传:“ 琰之 虽以儒素为业,而语人言,吾家世将种,自云犹有 关 西风气。” 宋 苏辙 《奉使契丹·燕山》诗:“居民异风气,自古习耕战。” 夏衍 《秋瑾传》第二幕:“我从 北京 到了 上海 就觉得风气有点儿不一样。”
(4).谓某种时新的风尚习俗。 宋 陈亮《量度权衡策》:“当是时,风气未开,人物尚朴,观象之妙,盖不必推数而后知也。” 元 刘因 《隐仙谷》诗:“山川含太古,风气如未开。” 徐迟 《哥德巴赫猜想·祁连山下》:“他还说,应该让 桂林 来开风气之先。它本身是一个画廊城。”
(5).气氛情景。 明 蒋一葵 《长安客话·西湖》:“竹篱傍水,家鶩睡波,宛然 江 南风气。”红楼梦第七五回:“恍惚闻得祠堂内槅扇开闔之声,只觉得风气森森,比先更觉凄惨起来。”
(6).风采气度。宋书·王惠传:“ 陈郡 谢瞻 才辩有风气,尝与兄弟羣从造 惠 ,谈论锋起,文史间发。” 清 王晫 今世说·赏誉:“ 许彝千 少便歧嶷,总角风气更进。” 清 陈康祺 《燕下乡脞录》卷八:“ 康祺 以为 文敏 以院长之尊,督修书籍,不自断决,询及微僚,正前辈贵人风气也。”
(7).指诗文书画的风格或气韵。 金 元好问 中州集·冯璧:“诗笔清峻,似其为人。字画楚楚有 魏 晋 间风气。” 元 刘祁 归潜志卷九:“故能备 钟 张 诸体,於屋漏雨锥画沙之外,别有一种风气。” 清 黄子云 野鸿诗的十五:“诗之浅深,有在一两字内见者……不知一字之间,风气顿殊,妍丑迥别矣。”
(8).指古代的一种占候之法。三国志·吴志·吴范传:“﹝ 吴范 ﹞以治历数,知风气,闻於郡中……每有灾祥,輒推数言状,其术多效。” 晋 葛洪 抱朴子·杂应:“仰观天文,俯察地理,占风气,布筹算。”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杂艺:“及星文风气,率不劳为之。”参见“ 风角 ”。
(9).病名。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所以知 齐王 太后病者,臣 意 诊其脉,切其太阴之口,溼然风气也。”北史·阳元景传:“﹝ 阳元景 ﹞后以风气弥留,不堪近侍,出除 青州 高阳 内史,卒於郡。”《元典章·刑部十六·违枉》:“令人邀请 肥乡县 復检官吏捏合尸状,定验作因风气病身死。”
《漢語大詞典》:风角(風角)
(1).古代占卜之法。以五音占四方之风而定吉凶。后汉书·郎顗传:“父 宗 ,字 仲绥 ,学《京氏易》,善风角、星筭、六日七分。” 李贤 注:“风角谓候四方四隅之风,以占吉凶也。”资治通鉴·陈宣帝太建三年:“己亥,帝自 晋阳 奉太后还 鄴 ,至 紫阳 ,遇大风。舍人 魏僧伽 习风角,奏言:‘即时当有暴逆事。’”古今小说·木绵庵郑虎臣报冤:“有一术士,号 富春子 ,善风角鸟占, 贾似道 招之,欲试其术,问以来日之事。”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六:“ 郑成功 据 臺湾 时,有 粤 东异僧泛海至,技击絶伦,袒臂端坐,斫以刃,如中铁石;又兼通壬遁风角。”
(2).角笛声。 唐 贾岛 《行次汉上》诗:“ 汉 主庙前 湘水 碧,一声风角夕阳低。” 明 何景明 《十月一日》诗之二:“暮灯喧巷哭,风角起边愁。”
《漢語大詞典》:松月
松间明月。多用以渲染幽然情景。 唐 孟浩然 《岁暮归南山》诗:“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唐 雍陶 《宿大彻禅师故院》诗:“竹房谁继生前事,松月空悬过去心。” 宋 戴复古 《题赵庶可山台》诗之二:“松月照今古,樵风送往还。”
《漢語大詞典》:凄恻(凄惻)
因情景凄凉而悲伤。 汉 赵晔 吴越春秋·勾践伐吴外传:“军士各与父兄昆弟取诀,国人悲哀,皆作离别相去之词……於是观者莫不悽惻。” 南朝 梁 江淹 《别赋》:“是以行子肠断,百感悽惻。” 唐 白行简 《李娃传》:“一旦大雪,生为冻馁所驱,冒雪而出,乞食之声甚苦,闻见者莫不悽惻。” 清 顾炎武 《禹陵》诗:“ 会稽 山色好,悽惻独攀登。”
悲痛;哀伤。 苏曼珠 《碎簪记》:“余心中甚为 莲佩 凄惻,此盖人生至无可如何之事也。”
因情景凄凉而感触悲伤。 南朝 梁 江淹 《别赋》:“是以行子肠断,百感凄惻。” 唐 黄滔 《明皇回驾经马嵬赋》:“六马归 秦 ,却经过於此地;九泉隔 越 ,几凄惻於平生。” 宋 陆游 《鹿头关过庞士元庙》诗:“ 士元 死千载,凄惻过遗祠。” 明 郎瑛 七修类稿·事物八·玉华山樵:“老怀岂能忘故山,神游往往于其问。为君写此转凄惻,片云零落何时还。” 丁玲 《阿毛姑娘》:“那歌调在那弦上是发出那样高亢的,激昂的,又非常委婉凄恻的声音, 阿毛 又想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