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杜律
指 唐 杜甫 的律诗。红楼梦第四八回:“ 黛玉 方梳洗完了,只见 香菱 笑吟吟的送了书来,又要换 杜 律。”红楼梦第四八回:“ 香菱 又逼着换出 杜 律来,又央 黛玉 、 探春 二人:‘出个题目,让我诌去。’”
分類:杜甫律诗
《漢語大詞典》:一律
(1).同一音律。《淮南子·说林训》:“异音者不可听以一律,异形者不可合於一体。”宋书·律历志上:“其为音也,一律而生五音,十二律而为六十音。”
(2).一种刑律。汉书·冯野王传:“窃见令曰:吏二千石告,过 长安 謁,不分别予赐。今有司以为予告得归,赐告不得,是一律两科,失省刑之意。”
(3).一个样子;没有例外。 唐 韩愈 《南阳樊绍述墓志铭》:“后皆指前公相袭,从 汉 迄今用一律。” 宋 梅尧臣 《别后寄永叔》诗:“而於 韩 公门,取之不一律,乃欲存此心,欲使名誉溢。” 清 侯方域 《倪云林十万图记》:“其皱擦勾斫、分披纠合之法,无一不备神至之笔。岂可以一律论耶?” 鲁迅 《书信集·致郑伯奇》:“格式由书店酌定,但以一律为宜。”
(4).一种格律。金史·赵秉文传:“七言长诗笔势纵放不拘一律。”
(5).指律诗一首。红楼梦第一回:“今又值中秋,不免对月有怀,因而口占五言一律。”
《漢語大詞典》:鹤膝(鶴膝)
亦作“ 鹤厀 ”。
(1).古代兵器名。矛的一种。《方言》第九:“凡矛骹细如鴈脛者谓之鹤厀。”文选·左思〈吴都赋〉:“家有鹤膝,户有犀渠,军容蓄用,器械兼储。” 刘逵 注:“鹤膝,矛也。矛骹如鹤脛,上大下小,谓之鹤膝。” 唐 陆龟蒙 《练渎》诗:“凤押半鹤膝,锦杠杂肥胡。” 清 张景祁 《守城隅·叹乡团也》诗:“家藏鹤漆户犀渠,千金犒赏筹储胥。”
(2).竹杖;竹枝。 宋 刘克庄 《鹊桥仙·足痛》词:“此儿害跛,羣儿拍手,次第加公九锡。不消长麈短辕车,但乞取一枝鹤膝。” 金 马钰 《战掉丑奴儿·咏笻杖》词:“愿君粧点逍遥客,鹤膝同随。” 明 顿锐 《对竹》诗:“何处山泉落石滩,虚檐十箇瘦琅玕。凤翎摇影三更月,鹤膝敲风一更寒。”
(3).梅枝。 宋 颜奎 《摸鱼儿·尘梅》词:“峥嶸鹤膝翘空势,取次著花安蕊。” 明 姚浙 《题山阴刘雪湖画梅》诗:“方看鹤膝出弓梢,復有椒牙生鹿角。”
(4).律诗作法中的八病之一。南史·陆厥传:“ 约 等文皆用宫商,将平上去入四声,以此制韵,有平头、上尾、蠭腰、鹤膝。五字之中,音韵悉异,两句之内,角徵不同,不可增减。世呼为‘永明体’。” 宋 苏轼 《和流杯石上草书小诗》:“蜂腰鹤膝嘲 希逸 ,春蛇秋蚓病 子云 。”
(5).书法病笔名。
《漢語大詞典》:一联(一聯)
(1).律诗中相对的两句称“一联”。亦指对联的一幅。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一:“ 秦会之 丞相卒, 魏道弼 作参政,委任颇专,且大拜矣,翰苑欲先作白麻,又不能办,假手於士人 陈丰 。 丰 以其姓 魏 ,遂以‘ 晋絳 和戎’对‘ 郑公 论諫’……予在史院,欲删此一联,会去国不果。”《金瓶梅词话》第六九回:“两壁书画丹青,琴书消酒,左右泥金隶书一联。”
(2).犹一队。旧五代史·唐景思传:“愿赐臣坚甲一联,以观臣之効用。”
(3).一连串。 郭沫若 《创造十年续篇》七:“《穷汉的穷谈》《共产与共管》《马克思进文庙》《文艺家的觉悟》《新国家的创造》……那一联的文字便络续地出现了。” 郭沫若 《断断集·旋转乾坤论》:“怀妊、分娩的那一联的工作,自然非母性不能。”
《漢語大詞典》:发端(發端)
(1).开始;起头。后汉书·五行志一:“凡别字之体,皆从上起,左右离合,无有从下发端者也。”《宣和遗事》前集:“凡天神降临事,盖发端於 王老志 ,而极於 林灵素 。”《孽海花》第二六回:“ 金 寳 两妃的贬謫……这不是废立的发端吗?” 蔡元培 《美术的起原》:“要之音乐的发端,不外乎感情的表出。” 鲁迅 《且介亭杂文·论“旧形式的采用”》:“首先提出的是旧形式的采取,这采取的主张,正是新形式的发端,也就是旧形式的蜕变。”
(2).特指一篇或一段文章的开头。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章句:“至於夫惟盖故者,发端之首唱。” 宋 严羽 沧浪诗话·诗法:“发端忌作举止,收拾贵在出场。”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上·结构》:“吾於发端之始,即以讽刺戒人。” 清 俞樾 春在堂随笔卷五:“其诗每章皆以‘呜呼’发端。”
(3).指律诗的起首二句。 宋 严羽 沧浪诗话·诗体:“有古律,有今律。有頷联,有发端,有落句。” 胡才甫 笺注:“ 徐师曾 《诗体明辩》谓律诗起首二句名起联,又名发句,亦称发端。”
(4).犹提出。明史·李时传:“所建诸典礼,咸他人发端,而 时 傅会成之。”明史·姦臣传·温体仁:“所欲推荐,阴令人发端,己承其后。” 清 薛福成 《答袁户部书》:“凡两国交涉,遇本国关係利害之事,无论于彼国有无先施,皆可发端。”
《漢語大詞典》:落句
律诗的尾联句子。 唐 高仲武 中兴间气集·刘长卿:“诗体虽不新奇,甚能鍊饰。大抵十首已上,语意稍同,於落句尤甚。思鋭才窄也。” 宋 严羽 沧浪诗话·诗体:“有頷联,有颈联;有发端,有落句(结句也)。” 郭绍虞 校释:“落句亦名尾联。”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杂觚·张忠烈公辞故里诗:“‘ 叠山 迟死 文山 早,青史他年任是非。’ 元 人谓 文山 遇便即逃, 叠山 有髮即剃。先生落句,其寓意深矣。”
《漢語大詞典》:律诗(律詩)
诗体名。近体诗的一种。起源于 南北朝 ,成熟于 唐 初。格律要求严格。分五言、七言两种,简称五律、七律。以八句为定格。每句有一定的平仄格式;双句押韵,以押平声为常,首句可押可不押。中间四句除特殊情况外必须对偶。亦偶有六律。其句数在八句以上者称排律。新唐书·文艺上·杜甫传赞:“ 唐 兴,诗人承 陈隋 风流,浮靡相矜。至 宋之问 、 沈佺期 等,研揣声音,浮切不差,而号‘律诗’,竞相袭沿。” 宋 洪适 《〈元氏长庆集〉原跋》:“声势沿顺,属对稳切者为律诗,以七言、五言为两体。” 清 王应奎 柳南随笔卷三:“律诗起於初 唐 ,而实肧胎於 齐 梁 之世。”
《漢語大詞典》:四虚
(1).空旷无涯。庄子·天运:“儻然立於四虚之道。” 郭象 注:“四虚,弘敞无偏之谓。” 成玄英 疏:“儻然,无心貌。立於四方空大之道。” 清 梅曾亮 《赠余小坡之任雅州序》:“余其翛然於四虚之途,而去人日远也夫!”
(2).指四方或四方天空。列子·天瑞:“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 唐 陈鸿 《长恨歌传》:“帝求四虚上下,东极天海。”
(3).指近体律诗中,颔联和颈联不用具体景物,而用抽象词汇的情况。 宋 范晞文 对床夜语卷二:“《四虚序》云:不以虚为虚,而以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从首至尾,自然如行云流水,此其难也。否则偏於枯瘠,流於轻俗,而不足採矣。姑举其所选一二云:‘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又:‘猿声知后夜,花发见流年。’若猿、若柳、若花、若旦暮、若风烟、若夜、若年,皆景物也,化而虚之者一字耳,此所以次於四实也。” 宋 范晞文 对床夜语卷二:“ 周伯弜 选 唐 人家法,以四实为第一格,四虚次之。”
(4).中医学名词。指心虚、肺虚、肝虚、肾虚。
《漢語大詞典》:起联(起聯)
律诗的第一第二两句。 明 郎瑛 七修类稿·诗文·集句:“后闻 沉 有集古藳式,分门摘句,先已排定起联结句,但临时咏何事,即攒成之耳。” 清 梁绍壬 两般秋雨盦随笔·中秋诗:“ 姚古芬 五律起联云:‘举头看明月,把酒问青天。’以 苏 对 李 ,天造地设。”
分類:律诗起联
《漢語大詞典》:中联(中聯)
指律诗的第三句至第六句,即颔联与颈联。《平山冷燕》第六回:“起句完了,中联结句尚要推敲。”
《漢語大詞典》:排律
律诗的一种。就律诗定格加以铺排延长,故名。每首至少十句,多则有至百韵者。除首尾两联外,中间各联都须对仗。亦可隔句相对,称为扇对。 元 杨士宏 编唐音始列“排律”一目,后世因之。 明 徐师曾 《文体明辨·排律诗》:“按排律原於 颜 谢 诸人, 梁 陈 以还,儷句尤切, 唐 兴,始专此体,而有排律之名……大抵排律之体,不以锻鍊为工,而以布置有序、首尾通贯为尚。”红楼梦第七六回:“咱们两个都爱五言,就还是五言排律罢。” 姚华 《论文后编·目录中》:“近体一篇,为句凡八,句必属对,音必相间,其溢於八者为排律……排律之长者,韵可纍百,是为长排。”
《漢語大詞典》:十体(十體)
(1).指十种文体。 唐 陆龟蒙 《再酬袭美先辈见和读襄阳耆旧传之作》诗:“吾祖仗才力,革车蒙虎皮,手持一白旄,直向文场麾……十体免负赘,百家咸起痿。” 明 杨慎 《文赋列十体》:“分文之十体,各以四字尽之,可谓妙矣。”
(2).指书法的十体。 唐 张怀瓘 所分为:古文、大篆、籀文、小篆、八分、隶书、章草、行书、飞白、草书。见所著书断·列传
(3).指书法的十体。 唐 唐元度 所分为:古文、大篆、小篆、八分、飞白、薤叶、垂针、垂露、鸟书、连珠。见宣和书谱·唐元度
(4).指十种诗体。 唐 元稹 于 元和 七年时,将自己所作诗分编为古讽、乐讽、古体、新题乐府、律诗五言七言两体、律讽、悼亡、艳诗今古两体,共成十体。见所作《叙诗寄乐天书》
(5).指十种诗体。 五代 齐己 分诗作为高古、清奇、远近、双分、背非、虚无、是非、清洁、覆妆、阖门十体。见所著风骚旨格·诗有十体
《漢語大詞典》:发句(發句)
指律诗第一、二两句。 宋 严羽 沧浪诗话·诗法:“对句好可得,结句好难得,发句好尤难得。” 陶明浚 《诗说杂记》卷十一:“﹝ 少陵 ﹞发句好者如‘羣山万壑赴 荆门 ,生长 明妃 尚有村’之类是也。”
分類:律诗
《漢語大詞典》:尾联(尾聯)
律诗中最后两句。 王力 《汉语诗律学》第二章第三三节:“这一首诗首联和尾联不用对仗,其余各联都用对仗,宛然一首七言排律。”
《漢語大詞典》:转韵(轉韻)
又称“换韵”。古代韵文中,除律诗、绝句不得转韵和词曲的转韵须有定格外,古体诗赋与其他韵文每隔若干句就可以转换一韵,转韵一般比较自由。南齐书·乐志:“又寻 汉 世歌篇,多少无定,皆称事立文,竝多八句,然后转韵。” 清 顾炎武 日知录·古诗用韵之法:“转韵之始,亦有连用隔用之别,而错综变化,不可以一体拘;於是有上下各自为韵,若《兔罝》《采薇》之首章,《鱼丽》之前三章,《卷阿》之首章者;有首末自为一韵,中间自为一韵,若《车攻》之五章者;有隔半章自为韵,若《生民》之卒章者;有首提二韵,而下分二节承之,若《有瞽》之篇者。此皆之变格。然亦莫非出于自然,非有意为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