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证 → 證证”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漢語大詞典》:牵引(牽引)
(1).拉,拖。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拔河:“当大絙之中,立大旗为界,震鼓叫噪,使相牵引,以却者为胜,就者为输,名曰拔河。” 魏巍 《东方》第四部第二章:“两只脚就像被什么牵引着似地,向着那个大黑家伙走去。”
(2).引动,引起。史记·律书:“牵牛者,言阳气牵引万物出之也。” 胡也频 《光明在我们的前面》四:“﹝ 刘希坚 ﹞盘旋着温柔的愉快,浮出微笑来,是一种被幸福所牵引着的微笑。”
(3).援引,引荐。汉书·鲍宣传:“窃见 孝成皇帝 时,外亲持权,人人牵引所私以充塞朝廷。”
(4).引导。 清 朱昂 《探春》词:“眉嫵含情处,应多谢东风牵引。” 黄中黄 《沈荩》第二章:“惟党籍中 湖北 大小官吏,自道府以下二百餘员皆有名,为 之洞 所燬,盖 藎 运动牵引之力为多也。”
(5).引诱;吸引。 宋 张载 《经学理窟二·气质》:“覩一物又敲点着此心,临一事又记念着此心,常不为物所牵引去。” 明 李贽 《答耿司寇书》:“反覆思惟,总是名心牵引,不得不颠倒耳。” 沈从文 《生》:“小玩具作飞机形状,上升与降落,同时还牵引了远方许多眼睛。”
(6).牵制。左传·襄公十三年:“使归而废其使,怨其君以疾其大夫,而相牵引也,不犹愈乎?”明史·成祖纪一:“惮 燕王 强,未发,乃先废 周王 橚 ,欲以牵引 燕 。”
(7).株连;连累。汉书·王莽传中:“牵引公卿党亲列侯以下,死者数百人。”后汉书·马援传:“帝怒,乃下郡县收捕诸王宾客,更相牵引,死者以千数。”北史·恩幸传·王叡:“及沙门 法秀 谋逆事发,多所牵引。”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四:“谁是妇人,腹有私孕,惧其打落耶?打即打耳,何必牵引老夫。”
(8).拘泥。 唐 元结 《九疑图记》:“但苦堂世议者拘限常情,牵引古製,不能有所改剏也。”
(9).犹牵强。 唐 刘知几 史通·五行志错误:“斯岂非乌有成説,扣寂为辞者哉?此所谓影响不接,牵引相会。”
(10).引证。 晋 葛洪 抱朴子·崇教:“口笔乏乎典据,牵引错於事类。”朱子语类卷七十:“从来有舆尸血刃之説,何必又牵引别説。”
《漢語大詞典》:援引
(1).引证。 汉 何休 《〈公羊传〉序》:“援引他经,失其句读。”三国志·魏志·臧洪传:“重获来命,援引古今,纷紜六纸,虽欲不言,焉得已哉。” 宋 赵与时 宾退录卷一:“凡三百六十事,而援引书百餘种,每一书皆録一事。”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里事·茹韵香先生:“四部七録,信口援引,诗文奇速,顷刻万言。” 章炳麟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谓 中国 只可立宪,不能革命,援引今古,洒洒万言。”
(2).提拔;引荐。 汉 王充 论衡·效力:“文章滂沛,不遭有力之将援引荐举,亦将弃遗於衡门之下。” 唐 韩愈 《县斋有怀》诗:“名声荷朋友,援引乏姻婭。” 宋 司马光 《遗表》:“喜则数年之间,援引登青云;怒则黜逐摈斥,终身沉草莱。” 郭沫若 《鲁迅与王国维》:“ 鲁迅 的进教育部乃至进入 北京 教育界,都是由于 蔡元培 的援引。”
(3).犹指引。 太平天囯 洪仁玕 《英杰归真》:“常思阐明真道以援引世人,而提撕警觉之不倦。”
《漢語大詞典》:引援
(1).引以为援。谓援引伴侣。庄子·山木:“东海有鸟焉……引援而飞,迫胁而栖。”
(2).举用提拔。 明 张居正 《答廉宪王凤洲》:“今同年中,有孤所引援,见居要路。”续资治通鉴·宋徽宗崇宁三年:“及 京 当国,定 元祐 党籍…… 康国 皆预密谋,故 京 引援尤力。”
(3).犹引证。 宋 施德操 《北窗炙輠》卷上:“ 正夫 谓 子韶 曰:‘昨 强幼安 来説话,引援甚富。’”
《漢語大詞典》:援据(援據)
引证。 晋 郭璞 《〈尔雅〉序》:“事有隐滞,援据徵之。”北史·苏琼传:“有百姓 乙普明 ,兄弟争田,积年不断,各相援据,乃至百人。”宋史·胡颖传:“ 颖 博学彊记,下笔千言,援据经史,切当事情。”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异六·汤氏佣:“留书千言,文词博奥,自叙悲愤,援据古今,多出意表。”
分類:引证
《漢語大詞典》:徵引
1.征召任用。魏书·肃宗纪:“门才术艺、应於时求者,自别徵引,不在斯例。”南史·儒林传·顾越:“朝廷以臣微涉艺学,远垂徵引,擢臣以贵仕,资臣以厚秩。”
2.引用;引证。 唐 柳宗元 《与崔连州论石钟乳书》:“再获书辞,辱徵引地理证验,多过数百言,以为土之所出乃良,无不可者。” 宋 杨亿 《〈景德传灯录〉序》:“诱导后学,敷畅玄猷,而捃摭之来,徵引所出,糟粕多在,油素可寻。” 清 钱泳 《履园丛话·杂记下·闺秀诗》:“ 合肥 女史 赵景淑 ……又著《香匳杂考》一卷,徵引详博。” 刘师培 《论近世文学之变迁》:“盖行文之法,固不外徵引及判断二端也。” 郭沫若 《文学的本质》:“我们请从他论诗的一章中征引几首最简单的出来吧。”
《漢語大詞典》:引正
犹引证。后汉书·孔融传:“每朝会访对, 融 輒引正定议。”后汉书·刘恺传:“议论引正,辞气高雅。”
分類:引证
《漢語大詞典》:引据(引據)
犹引证。后汉书·荀爽传:“引据大义,正之经典。”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勉学:“ 魏收 之在议曹,与诸博士议宗庙事,引据汉书。” 清 顾炎武 日知录·三易:“此皆不用周易,而别有引据之辞。” 鲁迅 《花边文学·〈如此广州〉读后感》:“《自由谈》上有一篇《如此广州》,引据那边的报章……真写得有声有色。”
分類:引证
《漢語大詞典》:援验(援驗)
引证。新唐书·儒学传上·曹宪:“ 太宗 尝读书,有奇难字,輒遣使者问 宪 , 宪 具为音注,援验详复,帝咨尚之。”
分類:引证
《漢語大詞典》:征引(徵引)
(1).征召任用。魏书·肃宗纪:“门才术艺、应於时求者,自别徵引,不在斯例。”南史·儒林传·顾越:“朝廷以臣微涉艺学,远垂徵引,擢臣以贵仕,资臣以厚秩。”
(2).引用;引证。 唐 柳宗元 《与崔连州论石钟乳书》:“再获书辞,辱徵引地理证验,多过数百言,以为土之所出乃良,无不可者。” 宋 杨亿 《〈景德传灯录〉序》:“诱导后学,敷畅玄猷,而捃摭之来,徵引所出,糟粕多在,油素可寻。” 清 钱泳 《履园丛话·杂记下·闺秀诗》:“ 合肥 女史 赵景淑 ……又著《香匳杂考》一卷,徵引详博。” 刘师培 《论近世文学之变迁》:“盖行文之法,固不外徵引及判断二端也。” 郭沫若 《文学的本质》:“我们请从他论诗的一章中征引几首最简单的出来吧。”
《漢語大詞典》:证引(證引)
(1).谓举证和攀引他人。后汉书·皇后纪上·明德马皇后:“时 楚 狱连年不断,囚相证引,坐繫者甚众。”晋书·嵇康传:“后 安 为兄所枉诉,以事繫狱,辞相证引,遂復收 康 。”
(2).犹引证。北齐书·邢邵传:“每公卿会议,事关典故, 邵 援笔立成,证引该洽。” 唐 杜牧 《唐故淮南支使试大理评事兼监察御史杜君墓志铭》:“君安泰自如,令人旁读十三代史书,一闻不遗。客来与之议论证引,听者忘去。”
《漢語大詞典》:所谓(所謂)
(1).所说的,用于复说、引证等。《诗·秦风·蒹葭》:“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礼记·大学:“欲脩其身者,先诚其意……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后汉书·吴祐传:“ 祐 曰:‘掾以亲故,受污秽之名,所谓“观过斯知人”矣。’” 闽 王延彬 《哭徐夤》诗:“昔除正字今何在?所谓人生能几何!” 瞿秋白 《饿乡纪程》三:“非但自己创不起小家庭,还非得遵从家族经济的原则,所谓仰事俯蓄,艰难得很。”《〈艾青诗选〉自序》:“诗人要忠于自己的感受。所谓感受就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2).谓某些人所说的。含不承认之意。 明 李贽 《复邓石阳书》:“如今之所谓‘出家儿’者,祗知有持钵餬口事耳。” 郭沫若 《洪波曲》第九章四:“一面在解散民众团体,一面也在组织所谓民众团体。” 茅盾 《子夜》十三:“ 朱桂英 到了她的所谓‘家’的时候,已经在下雨了。”
(3).所说的意思;意旨。常用于句末。礼记·祭义:“吾闻鬼神之名,不知其所谓。”韩非子·五蠹:“子言非不辩也,吾所欲者土地也,非斯言所谓也。”《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十:“太守慌得无所措手足,且又不知所谓。” 清 宣鼎 夜雨秋灯录·应声蓝面鬼:“鬼忽不见,公亦掩卷就寝,尝举以告寮寀,莫测所谓。”
(4).所以。谓,通“ 为 ”。战国策·赵策一:“凡吾所谓为此者,以明君臣之义,非从易也。”《吕氏春秋·恃君》作“所为”。 汉 贾谊 新书·壹通:“所谓建 武关 、 函谷 、 临晋关 者,大抵为 山 东诸侯也。” 王引之 经传释词卷二:“所谓,所为也。”参见“ 所为 ”。
《漢語大詞典》:所为(所爲)
所作,作为。易·繫辞上:“知变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为乎!” 晋 陆机 《吊魏武帝文》序:“诸舍中无所为,学作履组卖也。” 元康进之《李逵负荆》第二折:“ 宋江 倈!这是甚所为!甚道理?” 叶圣陶 《穷愁》:“案上金钱,亦无暇入於囊,徒瞪目警吏所为。”
(1).所以。表示行为动作发生的原因。《公羊传·隐公三年》:“先君之所为不与臣国而纳国乎君者,以君可以为社稷宗庙主也。” 王引之 经传释词卷二:“﹝所为﹞言‘所以’也。”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服制象:“天地之生万物也以养人,故其可食者以养身体,其可威者以为容服,礼之所为兴也。” 晋 陆机 《豪士赋》序:“且夫政由 宁氏 ,忠臣所为慷慨。”参见“ 所以 ”。
(2).所谓。为,通“ 谓 ”。墨子·公输:“ 荆 有 云梦 ,犀兕麋鹿满之, 江 汉 之鱼鳖黿鼉,为天下富; 宋 所为无雉兔狐狸者也;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战国策·宋卫策作“所谓”。 清 余怀 《〈板桥杂记〉小引》:“不谓数十年来,所为长板桥者,徒与荒野蔓草为邻而已。”参见“ 所谓 ”。
分類:原因所为
《漢語大詞典》:徵文
1.引证成文。晋书·刑法志:“主者唯当徵文据法,以事为断耳。”宋书·礼志三:“夫礼记残缺之书,本无备体。折简败字,多所闕略。正应推例求意,不可动必徵文。”
2.验证文才。 清 李渔 《凰求凤·翻卷》:“徵文考行,二者难兼并,若个堪居絶等,推敲不厌详明。”
3.向人征求诗文。 唐 白居易 《贺座主》诗:“宠新卿典礼,会盛客徵文。”
4.今指报刊、杂志等为某一主题而公开征集诗文稿件。如:《光明日报》开展以《我的老师》为主题的征文活动。
《漢語大詞典》:引古
引证古代的史实或文献。 汉 刘向 新序·善谋下:“太傅 叔孙通 称説引古,以死争太子。” 唐 杜甫 《壮游》诗:“举隅见烦费,引古惜兴亡。”
《漢語大詞典》:旁引
广泛验证或引证。 汉 刘向 《九叹·离世》:“余辞上参於天墬兮,旁引之於四时。” 唐 杜牧 《与人论谏书》:“尚宜旁引曲释,亹亹绎绎,使其乐去其不善,而乐行其善。”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四部正讹中:“﹝抱朴子﹞其外篇盖拟 王氏 论衡,故旁引曲喻,必达其词。”《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周易〉》:“是虽 弼 所未注者,亦委曲旁引以就之。”
《漢語大詞典》:征文(徵文)
(1).引证成文。晋书·刑法志:“主者唯当徵文据法,以事为断耳。”宋书·礼志三:“夫礼记残缺之书,本无备体。折简败字,多所闕略。正应推例求意,不可动必徵文。”
(2).验证文才。 清 李渔 《凰求凤·翻卷》:“徵文考行,二者难兼并,若个堪居絶等,推敲不厌详明。”
(3).向人征求诗文。 唐 白居易 《贺座主》:“宠新卿典礼,会盛客徵文。”
(4).今指报刊、杂志等为某一主题而公开征集诗文稿件。如:《光明日报》开展以《我的老师》为主题的征文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