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拟议(擬議)
(1).揣度议论。多指事前的考虑。易·繫辞上:“拟之而后言,议之而后动,拟议以成其变化。”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议对:“夫动先拟议,明用稽疑。”朱子语类卷五九:“只今眼下便是用功处,何待拟议思量与辨论是非,讲究道理不同。” 清 黄宗羲 《四明山九题考》:“ 陆皮 未尝亲至,止凭 遗尘 之言,凿空拟议。”
(2).比拟。晋书·文苑传·左思:“观中古以来为赋者多矣……至若此赋,拟议数家,傅辞会义,抑多精致。” 唐 韩愈 《为裴相公让官表》:“以今準古,拟议非伦。” 元 刘埙 隐居通议·诗歌一:“ 杜少陵 诗,自与造化同流,孰可拟议。”
(3).犹建议。 郭沫若 《孔雀胆》附录《昆明景物》:“ 云南 多茶花……闻前有人曾有以茶花为 云南 ‘省花’之拟议。”
(4).打算,计议。 叶圣陶 《倪焕之》十五:“他原想住在校里过夏,但是母亲要他回家……便把先前的拟议取消了。”
《漢語大詞典》:商议(商議)
(1).商量讨论。 唐 白居易 《与茂昭诏》:“如或乖违,续有商议。”《醒世恒言·卢太学诗酒傲王侯》:“你快去叫我哥哥来商议。” 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第一部二:“ 梅佐贤 受 徐义德 的委托,特地选择了闹市中这个幽静的所在来和他商议。”
(2).犹建议。儒林外史第二五回:“这件事,我倒有个商议,只是不好在老爹跟前説。”
《漢語大詞典》:献议(獻議)
陈述意见;建议。 唐 李绛 《兵部尚书王绍神道碑》:“显持世权,阴行相事,造膝承顾,沃心献议。” 宋 沈括 梦溪笔谈·官政一:“ 寳元 、 康定 间,人有献议,取滉柱可得良材数十万。 杭 帅以为然。” 鲁迅 《〈且介亭杂文二集〉后记》:“一位杂志编辑先生某甲,献议先将原稿送给官厅,待到经过检查,得了许可,这才付印。” 茅盾 《路》五:“用一个冷笑回答了 华 这献议, 郁 再踱方步。”
《漢語大詞典》:论建(論建)
建议。后汉书·孔融传:“ 操 疑其所论建渐广,益惮之。” 宋 叶适 《提刑检详王公墓志铭》:“歷事三世,虽未获论建,然正学尽言,未尝相时容悦。”明史·刘吉传:“至是见 孝宗 仁明,同列 徐溥 、 刘健 皆正人,而 吉 於阁臣居首,两人有论建, 吉 亦署名。”
分類:建议
《漢語大詞典》:竖议(豎議)
立议;建议。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憍赏弥国:“‘事势若斯,计将安出?’众咸默然,无竖议者。”
分類:建议
《漢語大詞典》:议画(議畫)
犹建议。 明 张居正 《答司马万两溪书》:“诸所议画,已下所司復行。”
分類:建议
《漢語大詞典》:挟策(挾策)
亦作“ 挟筴 ”。
(1).手拿书本。喻勤奋读书。庄子·骈拇:“问臧奚事,则挟筴读书。” 陆德明 释文:“筴字又作策, 李 云:‘竹简也。古以写书,长二尺四寸。’” 宋 苏轼 《次韵王郎子立风雨有感》:“后生不自牧,呻吟空挟策。”
(2).胸怀计谋、建议。 明 宋濂 《〈桂氏家乘〉序》:“ 周 末有 季楨 者,与其弟 眭 挟策以干诸侯。”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二一:“书生挟策成何济,付与维南织女愁。” 李大钊 《国情》:“将亦为天下挟策干时之士裂矣。”
(3).持鞭,扬鞭。亦以喻奔走;行动。 唐 蒋防 《霍小玉传》:“ 长安 有媒 鲍十一娘 者……性便辟,巧言语,豪家戚里,无不经过,追风挟策,推为渠帅。” 宋 曾慥 高斋漫录:“度支 金郎中 君卿 ,年十九时,与其兄 君祜 郊居,挟策野外,遇田家有醉斗而伤者,仇人尤而执之。” 明 汤显祖 《紫箫记·假骏》:“自家 鲍四娘 ,调丝品竹,蚤谢同心;挟筴追锋,还推老手。” 周咏 《去国吟》:“中原到处不可居,何如挟策出国身还慊。立马斯须别亲友,离情又触长亭柳。”
《漢語大詞典》:应从
对某种建议表示同意或答应。例如:他点头应从了大家的建议。
《漢語大詞典》:言路
(1).旧指人臣向朝廷进言的途径。 汉 陈琳《为袁绍檄豫州》:“ 操 欲迷夺时明,杜絶言路。” 宋 苏轼 《司马温公神道碑》:“公首更詔书以开言路,分别邪正,进退其甚者十餘人。” 明 王琼 《双溪杂记》:“南北科道官亦交章论劾 泽 阻塞言路。”
(2).指向政府或上级部门提出建议或批评的途径。 鲁迅 《准风月谈·“商定”文豪》:“笔头也是尖的,也要钻。言路的窄,现在也正如活路一样,所以只好对于文艺杂志广告的夸大,前去刺一下。” 邓小平 《新时期的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的任务》:“我们要广开言路,广开才路。”
(3).指言官。 宋 吕陶 《辞免左司谏表》:“向自郎曹,擢居言路,徒更岁月,何补涓埃!” 元 陈天祥 《论卢世荣奸邪状》:“卑职食禄居官,任当言路,舍此不言,将復何用!” 明 夏允彝 幸存录卷上:“后以天旱肆宥,言路屡以为请,释戍 定海 。”
《漢語大詞典》:干蛊(幹蠱)
(1).见“ 干父之蛊 ”。
(2).泛指主事;办事。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治家:“妇主中馈,唯事酒食衣服之礼耳。国不可使预政,家不可使干蛊。” 唐 包何 《相里使君第七男生日》诗:“他时干蛊声名著,今日悬弧宴乐酣。” 明 章懋 《方母贞节传》:“昼夜劬劬,惟以养姑教子干蛊克家为务。”
(3).干练有才能。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解纷:“ 熊曜 为 临清 尉,以干蛊闻。” 唐 白居易 《唐扬州仓曹参军王府君志铭》:“行己以清廉闻,莅事以干蛊闻。”
(4). 唐 代 陆贽 向朝廷建议设立的制科之名。新唐书·陆贽传:“ 贄 説使者,请以五术省风俗,八计听吏治,三科登儁乂,四赋经财实……三科曰:茂异,贤良,干蛊。”
《漢語大詞典》:干父之蛊(幹父之蠱)
谓儿子能继承父志,完成父亲未竟之业。易·蛊:“干父之蛊,有子,考无咎。” 王弼 注:“以柔巽之质,干父之事,能承先轨,堪其任者也。” 唐 独孤及 《唐故虢州宏农县令天水赵府君墓志》:“有子若干人,训以义方,咸能被服文艺,干父之蛊。” 王国维 《红楼梦评论》:“则夫絶弃人伦如 寳玉 其人者,自普通之德道言之,固无所辞其不忠不孝之罪;若开天眼而观之,则彼固可谓干父之蛊者也。” 鲁迅 《故事新编·理水》:“我看大人还不如‘干父之蛊’,一位胖大官员看得 禹 不作声,以为他就要折服了,便带些轻薄的大声说,不过脸上还流出着一层油汗。”亦省作“ 干蛊 ”。 宋 洪迈 《夷坚庚志·武女异疾》:“ 鄂州 富商 武邦寧 啟大肆,货縑帛……其次子 康民 ,读书为士人。使长子干蛊。”
《漢語大詞典》:献芹(獻芹)
列子·杨朱:“ 宋国 有田夫……谓其妻曰:‘负日之暄,人莫知者,以献吾君,将有重赏。’里之富告之曰:‘昔人有美戎菽、甘枲茎芹萍子者,对乡豪称之。乡豪取而尝之,蜇於口,惨於腹,众哂而怨之,其人大慙。’”后遂以“献芹”谦言自己赠品菲薄或建议浅陋。 唐 高适 《自淇涉黄河途中》诗之九:“尚有献芹心,无因见明主。” 宋 苏轼 《教坊致语》:“虽白雪阳春,莫致天颜之一笑;而献芹负日,各尽野人之寸心。” 明 无名氏 《精忠记·赴难》:“今日将这碗饭送去与他充饥,野老献芹,聊表微意。”
《漢語大詞典》:建议(建議)
(1).对事情的处置或兴办提出具体的意见。汉书·贾捐之传:“诸县更叛,连年不定。上与有司议大发军, 捐之 建议,以为不当。”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石经:“ 天宝 中,予在太学与博士诸生共论经籍失正,为欲建议立大 唐 石经,迁延未发。” 谢觉哉 《送军官家属还乡》:“我建议你们最好到三十岁才结婚。”
(2).指所提出的意见。 魏巍 《东方》第三部第十三章:“她的建议立刻得到热烈的响应。”
《漢語大詞典》:大议(大議)
(1).朝廷集议国家大事。汉书·循吏传·黄霸:“守丞相长史,坐公卿大议廷中知 长信 少府 夏侯胜 非议詔书大不敬, 霸 阿从不举劾,皆下廷尉,繫狱当死。” 颜师古 注:“大议,总会议也。”
(2).谓对国家大事的意见、建议。汉书·酷吏传·田延年:“当发大议时,震动朝廷。” 宋 苏轼 《司马温公神道碑》:“始发大议,乞立宗子为后,以安宗庙。”
(3).朝廷的重大决策。后汉书·董卓传:“ 卓 又抗言曰:‘昔 霍光 定策, 延年 案劒。有敢沮大议,皆以军法从之。’” 宋 曾巩 《韩琦制》:“及受末命,戡济艰难,以己徇时,坐定大议。”
《漢語大詞典》:先论(先論)
先前的建议。史记·乐毅列传:“ 吴王 不寤先论之可以立功,故沉 子胥 而不悔。”
分類:先前建议
《漢語大詞典》:建白
谓对国事有所建议及陈述。汉书·霍光传:“将军为国柱石,审此人不可,何不建白太后,更选贤而立之?” 宋 叶适 《祭郑景望龙图文》:“官虽不为贱,而未得要地以建白。” 明 归有光 《题太仆寺志后》:“诸所建白,每上,輒报可。” 清 黄钧宰 《金壶浪墨·吴门秀士书》:“阁下廷试第一,不可谓无名,枢密入相,不可谓无位,年逾七秩,不可谓无寿,不於此时有所建白,更待何时?”